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
2020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单元测试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 下列物质中,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可吸入颗粒物
-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主要原因是
A. 分子体积很小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间有间隔 D.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 使用清洁能源
B.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C. 积极植树造林
D. 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 薯片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
A. 氮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如图为碘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碘是一种金属元素 B. 碘原子的核外有7个电子层
C. 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 D. 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下列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学式得到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 是一种氧化物 B. 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C. 分子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 中含有氧气
- 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 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进行了不断探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
A. B. C. D.
- 在阳光下的松林中,部分氧气可转化为臭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一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 和混在一起属于纯净物
C. 氧分子变成臭氧分子,分子没有变化
D. 相同质量的臭氧分子和氧气分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氧原子
- 如图是“钴”元素的周期表信息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钴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7 B. 钴的元素符号为CO
C. 钴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D. 钴原子的中子数为32
-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总质量的
B.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 可用硫或木炭代替红磷完成实验
D.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 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
B. 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C.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 生成的丙由6个原子构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标出了元素的位置,则元素的名称为______;表示______用序号表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五种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
- 如图A、B、C、D是4中粒子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与锂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填序号,写出图中B粒子的符号______。
如图是硫化氢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袁同学想对“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进行探究,用带柄V形玻璃管完成以下实验。如图所示,A处盛浓氨水,B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另取一相同V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和课本上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元素周期表和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据图1回答问题。
溴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B、C、D、E中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_填标号;
、C、D、E四种微粒中,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______填标号。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利用催化剂氮化钴化学式为将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为燃料甲醇化学式为的新方法,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请回答。
固态二氧化碳的用途是______;
该反应过程中______填“分子”或“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列计算式即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前后氮化钴的质量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 图甲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都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乙,实验装置如图:
已知: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操作:
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在B、C试管内分别倒入5mL烧杯中的酚酞溶液烧杯中剩余的酚酞溶液用于实验中作比较。然后在另一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备用。在A、D试管中分别倒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乙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热水中,观察几分钟。
请回答:
进行操作a的实验______填是、否有必要。
操作c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中溶液变红,且______中先变红填字母序号。
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
对比改进前的实验还有一个优点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空气污染指数”所涉及的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难度不大,空气污染指数作为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重要内容,了解包括的各个项目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
目前计入我国“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及臭氧等。
故选D。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B。
3.【答案】D
【解析】解:A、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大气,防治空气污染,故选项正确。
B、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有利于保护大气,防治空气污染,故选项正确。
C、积极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大气,防治空气污染,故选项正确。
D、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直接排放,同样会造成空气污染,不利于保护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D。
造成对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根据选项中的说法确定是否在于保护大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空气的保护,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4.【答案】C
【解析】解:A、氮气不能使薯片变得不再松脆,故选项错误;
B、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不能使薯片变得不再松脆,故选项错误;
C、薯片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使薯片变得不再松脆,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薯片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碘的汉字名称偏旁是“石”,所以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B.由碘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碘原子的核外有5个电子层,故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碘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所以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故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错误。
故选C。
6.【答案】D
【解析】解:A、是一种氧化物.正确;
B、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正确;
C、分子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正确;
D、中不含有氧气.错误.
故选D.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表示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等.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区别.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微观图示的辨别等,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
A.该示意图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故A符合题意;
B.该示意图中含有三种不同分子,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该示意图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故C不符合题意;
D.该示意图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难度不大,根据原子的结构和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
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进行了不断探索,得出以下结论: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正确;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正确;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解:A、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氧气可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错误.
B、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构成的,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纯净物中只能含有一种分子,所以错误.
C、氧气分子式为,臭氧的分子式为,两种分子构成不同,所以错误.
D、由于二者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相同质量的臭氧分子和氧气分子中含有的氧元素或氧原子的总质量相同,又因每个氧原子的质量相同,所以氧原子的数目也必须相等.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解:原子的关系有: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为27,故核外电子数亦为27,该选项说法正确;
B.元素符号为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正确应为Co,CO表示的是一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所在周期数,图中有4个电子层,因此位于第四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
D.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因此中子数,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B、元素符号由两个字母组成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C、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
D、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1.【答案】B
【解析】解: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时红磷应该过量,否则不能全部除去装置内的氧气,使结果偏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时不能用硫或木炭代替红磷,因为硫或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且火焰熄灭应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装置的气密性好;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醇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
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甲物质是二氧化碳,丁物质是水,都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故B正确;
C.由上述方程式可知,每4个反应物的分子生成了2个生成物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
D.生成的丙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每个丙分子是由6个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方程式的意义计算、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13.【答案】氦元素 Na、 He
【解析】解:元素的名称为氦元素;
表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元素的位置是;
图中五种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是钠元素,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元素的名称为氦元素;
表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元素的位置是;
钠元素、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4.【答案】A 硫化氢氧气硫水
【解析】解:锂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图示中A粒子的最外层也是1个电子,二者化学性质相似;B粒子的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是带有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故填:A;;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硫化氢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根据粒子结构来分析;
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变化时的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变化及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内容,认真阅读分析图示,看懂每个图形表示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5.【答案】处长滤纸条从左往右逐渐变红,气球膨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更节约药品,不污染空气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性质,难度不大。
【解答】
处的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处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上时,氨气能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同时氨气进入气球,导致气球膨胀;若另取一相同V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的越快;
此实验和课本上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相比,具有的优点是:更节约药品,不污染空气。
16.【答案】四 D BE 人工降雨、冷藏食品、舞台烟雾等。 分子 。 不变
【解析】解: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由溴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溴原子的核外有四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B、C、D、E中,D的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表示的是阳离子;
、C、D、E四种微粒中,BE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决定了用途是人工降雨、冷藏食品、舞台烟雾等;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氮化钴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由催化剂的特点可知反应前后氮化钴的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四; D。
。
人工降雨、冷藏食品、舞台烟雾等。
分子;。
;不变。
根据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在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分析;
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具有相似的性质分析;
根据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分析的用途;
根据微粒的变化和化学式的意义分析回答;
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反应前后氮化钴的质量的变化。
本题的难度不大,准确理解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微粒的观点和模型图的意义是解答的基础。
17.【答案】否 B、C C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节约药品
【解析】解:进行操作a的实验没有必要,是因为酚酞试液中含有水。
故填:否。
操作c观察到的现象是B、C中溶液变红,且C中先变红。
故填:B、C;C。
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对比改进前的实验还有一个优点是节约药品。
故填:节约药品。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期中单元测试卷】(科粤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提升卷】: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测试卷】(科粤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提升卷】,文件包含期中单元测试卷科粤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提升卷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测试卷科粤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提升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单元测试卷】(科粤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考点卷】(11大核心考点):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测试卷】(科粤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考点卷】(11大核心考点),文件包含期中单元测试卷科粤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考点卷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测试卷科粤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考点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单元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化学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单元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