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牛津上海版岩石和土壤教案设计
展开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岩石的分类及转化关系
2.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3.通过观察实际的岩石认识岩石的分类
4.通过实验更好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活动形式,乐于互助合作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1、知道岩石的分类
2、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三、 教学准备
岩石标本、土壤、量筒、水、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土壤下的植物等。
四、 内容组织
1、教学流程
2、活动设计
活动1 观察三种岩石
活动目标:知道三种岩石的概念;知道三种岩石的转化
活动2 观察土壤
活动目标:认识、了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知道土壤中含有水分;土壤中水分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活动3 土壤与水混合
活动目标: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空气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活动4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活动目标:理解土壤中动物对植物的好处和坏处;理解土壤中物质循环
五、拓展
假设你是农民,怎样根据本课所学管理自己的土地?
【参考意见】
1.关于活动一,学生很难完成按岩石形成原因分类,可以让学生按岩石外形或颗粒结构分类,然后教师讲述按形成原因分类的结果。三种岩石的转化可不作要求。
2.关于活动二,不必要求学生归纳“土壤”的概念。可要求学生观察土壤后,讨论、归纳土壤的成分。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学生收集各种石头,进行展示。
各种各样(外表、采集地等),但要根据形成原因进行分类。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三种代表岩石:花岗岩、砂岩和大理石。
学生观察不同种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学生收集的石头各不相同,要指导学生通过石头的不同的形成原因去分类。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将收集的石头通过形成原因分类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已有的岩石标本进行系统分类。
同样,很难给学生演示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
展示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条件。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学生总结概括土壤的概念。
学生借助放大镜肉眼观察土壤,应指出土壤中含有腐烂的叶子、小树枝和小的岩石颗粒等。
各种岩石颗粒不一样。
用吸水纸体验土壤中含有的水分。结论:土壤中含有水。
说明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教师给出一些录像资料,其中包含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师提供土壤给各小组,指导各组学生观察土壤。
各种岩石颗粒一样吗?
教师给各个小组发放吸水纸,让学生体验土壤中的水分。
教师展示两盆植物,两盆植物的土壤取同地同量,但其中一盆土壤进行烘干处理,其他条件一样。烘干土的植物枯萎。请学生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和方法?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学生将50立方厘米沙土和50立方厘米水混合,混合前猜测混合后的总体积。
混合后发现体积小于100立方厘米,说明原来砂土中有空隙(空气)。
说明土壤中的空气(氧气)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讲清实验过程和方法,请同学猜测混合结果。
指导学生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展示两盆植物,两盆植物的土壤取同地同量,但其中一盆土壤进行高度压缩处理,其他条件一样。压缩土的植物长势不良。请学生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和方法?(结合以往学习的呼吸作用进行提示)。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内容或平时的经验谈谈土壤中的动物是如何有利于植物生长的。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内容或平时的经验谈谈土壤中的动物是如何不利于植物生长的。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描述土壤中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的作用。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改良土壤,进行物质循环。
教师展示部分土壤中的动物。如:蚯蚓、田鼠等。
分两种情况指导学生讨论。
给出微生物分解残骸养分回归土壤的过程,指导学生进行描述。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下册新材料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下册新材料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性,常见的复合材料,新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下册塑料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下册塑料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