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2课时教案
展开第1章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3.学会归纳、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重点是民工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知识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试举例说明。往往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三]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分别产生哪些影响。
[合作探究四]阅读课本P10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思考:
1.分析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
2.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3.分析美国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课堂练习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
3.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
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
4.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5.读下表,完成相关问题。
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表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画出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折线统计图。
(2)从图中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 ;二是 。
(4)20世纪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是:① ;② ;③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有:
(1)自然因素
气候:美国老年人退休后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水源:我国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
矿产:大庆——石油资源的开发。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内地人到沿海城市打工。
政策: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
交通通信:现代人口迁移量远大于过去。
政治:巴西迁都巴西利亚。
战争:美伊战争使大量伊拉克人背井离乡。
大型建设项目布局:三峡水库建设导致库区百万移民迁出。
往往起着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因素。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三]
1.对迁入地的影响:
(1)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2.对迁出地的影响:
(1)有利影响: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2)不利影响: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合作探究四]
1.(1)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2)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3)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地迁移扫除了障碍。(4)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进程。
2.
3.由于这里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旅游业,经济发展较快,而且这里开发较晚,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条件好。同时也与东北部地区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严重有关。而美国老年人退休后向墨西哥湾沿岸迁移则主要是因为这里气候条件优越,适于居住。
课堂练习
1.D 解析: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2.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及一些矿产开发区(如西亚、北非石油开发区)。
3.A 解析:近几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和工矿区。故选A。
4.A 解析:人口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如工资待遇高。
5.答案:(1)略 (2)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3)从农村到城市 从中西部到东部 (4)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 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③城乡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方向及原因等,并考查了读图、绘图能力
迁移时间
迁移原因
迁移方向
第一次
19世纪中期
东部→西部
第二次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乡村→城市
第三次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
南部→北部
和西部
第四次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西部和南部新工业区
20世纪70年代
以后
新工业区→老工业区
乡村→城市
年份
1984
1985
1988
1993
1995
流动人口(万人)
2 000
4 000
5 000
6 000
8 000
迁移时间
迁移原因
迁移方向
第一次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东部→西部
第二次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工业化和城市化
乡村→城市
第三次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
农业危机和自然灾害
南部→北部
和西部
第四次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新兴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东北部老工业区→西部和南部新工业区
20世纪70年代
以后
老工业区的重建和改善
新工业区→老工业区
乡村→城市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