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6.2散文二篇精品教案
展开散文两篇第2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字词积累
飓风(jù) 肆意(sì) 濒临(bīn)
震颤(chàn) 俯瞰(kàn) 遏制(è)
深渊(yuān) 星辰(chén)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俯瞰:俯视。
濒临:紧接,靠近。
遏制:制止;控制。
井然有致: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形容做某件事有条理。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呢?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4.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总——分——总。
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研读课文,深层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寻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解除孤寂;(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1)了解人的心灵;(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笔耕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心中经常回荡起痛苦的呼号的回声,眼前浮现的是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感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何理解这句话?
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三、再读课文,欣赏语言。
本文的文笔优美流畅、语言生动凝练,自由诵读课文,将你欣赏的句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比喻。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这句话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时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写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就越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仙境,这样的仙境正是自己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但最终罗素“得到了它”,喜悦与甜蜜洋溢了出来,更是罗素对美好的爱情的高度赞美——爱情的结合,可以看到仙境。
(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而且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四、小结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对人类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学完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们的身心深深地受到震撼。那么我们也来叩问一个自己的心灵,我们又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责任,我们有责任好好活着,为自己,为他人。
步骤四 当堂演练 知识拓展
1.搜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你为何而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心灵的笔,为自己勾勒出一幅灿烂的理想图,300字左右。
步骤五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为什么
而活着 罗素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
爱情解除孤寂
在爱情的结合中见到仙境的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的心灵(人)
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儿童
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寂、贫穷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