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福建专用)配套习题:第一章检测
展开第一章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世界人口总数由2011年的70亿上升到2017年的75亿。读下图,完成第1~2题。
1全球人口在6年间增加了5亿人,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东半球各国 B.西半球各国
C.欠发达地区 D.发达地区
2下列国家中,人口迁入率较大的国家是( )
A.中国、日本
B.科威特、德国
C.尼日利亚、墨西哥
D.埃及、印度尼西亚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近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人口增长造成的。第2题,科威特是中东石油输出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德国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故两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1.C 2.B
下图为某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第3~6题。
3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
A.1.5% B.1% C.4% D.3%
4影响①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缓解③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A.开发劳务市场
B.实行计划生育
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D.加大教育投入
6如上图表示某一国家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应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①③④②
解析:第3题,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可用图中人口出生率数值减去人口死亡率数值。第4题,①国目前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呈现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低,出生率低。第5题,③国目前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因此自然增长率偏高,人口增长迅速,应实施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第6题,人口增长的转变过程为早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死亡率逐步下降的“高低高”模式转变,而后出生率下降,出现“低低低”模式。
答案:3.A 4.B 5.B 6.B
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读下图,完成第7~8题。
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
7图示国家中( )
A.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B.乌干达男性年轻人口最多
C. 2015年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D. 2050年伊朗人口平均年龄约为45岁
8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位数增大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B.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日本人口年龄中位数比中国大,老龄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比中国高,但由于人口总数比中国少,所以老龄人口数量比中国少。乌干达人口年龄中位数低,说明年轻人口比重大,不表示男性年轻人口数量多。2015年日本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大,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2050年伊朗人口年龄中位数约45岁,不是平均年龄约为45岁。第8题,一般来说,年龄中位数会随时间而增加,中位数增大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年龄中位数的变化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年龄中位数随时间变化而增大。根据图中数值判断,美国年龄中位数增长速度比中国慢。
答案:7.C 8.A
人口红利期,一国工作年龄人口占比高,储蓄意愿高,因此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利率)低廉,推动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上涨;而当人口结构进入拐点,工作年龄人口占比萎缩,储蓄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迅速上升,经济增速和资产价格均面临下调压力。结合下图,完成第9~10题。
9到2040年,上图中的国家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A.日本 B.美国 C.印度 D.中国
10下列措施中,要长期比较稳定地保持一个国家人口红利期,合理的做法是( )
A.延长现有人口的工作年龄
B.严格限制人口的增长
C.大规模地吸收移民
D.根据国情控制合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解析:第9题,2040年,日本工作年龄人口占比最小,而2000年之前工作年龄人口占比较高,说明日本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第10题,人口增长过快,则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使工作年龄人口占比较低;而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严重,也会降低工作年龄人口占比。故应保持合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吸收移民只能短期提高工作年龄人口占比。
答案:9.A 10.D
读下图,完成第 11~12 题。
11与现在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甲国最可能位于( )
A.非洲 B.亚洲 C.拉丁美洲 D.欧洲
解析:第11题,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低。我国人口增长率仍然为正值,即人口仍然在增长。第12题,甲国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应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因此最可能位于欧洲。
答案:11.B 12.D
人口的数量变化对农业、工业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耕地面积大、重工业比重大的省区,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黑龙江积极推进“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和多项人才引进政策。下表是黑龙江省2010—2014年人口数据。据此完成第13~14题。
时间 | 年末常住 人口/万人 | 人口自然增 长率/% | ||
2014 | 3 833 | 2 224 | 1 609 | 0.091 |
2013 | 3 835 | 2 201 | 1 634 | 0.078 |
2012 | 3 834 | 2 182 | 1 652 | 0.127 |
2011 | 3 834 | 2 166 | 1 668 | 0.107 |
2010 | 3 833 | 2 134 | 1 700 | 0.232 |
13表格数据表明黑龙江省2010—2014年( )
A.为人口净迁出区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大量人口迁入
D.为人口净迁入区
14黑龙江省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农业的有利影响有( )
①粮食产量增多 ②机械化程度加大 ③农业规模水平提高 ④农业收入增多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3题,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远低于1%,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但常住人口总数基本不变,说明有一定的人口外流,为人口净迁出区。第14题,黑龙江省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乡村的人均耕地会增多,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
答案:13.A 14.A
某期《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北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市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
①北京市的气候适宜人类居住 ②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市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市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5题,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家庭和婚姻、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土地数量和质量属于自然环境因素,政治中心所在地这一因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第16题,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传统、科技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其中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快,属于经济因素;北京市的教育水平较高,属于科技知识因素。其他两个选项属于自然环境因素,不属于社会和经济因素。
答案:15.C 16.B
甘肃的永泰曾是一座宜居古城,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被迫外迁。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经济 B.风俗习惯
C.家庭婚姻 D.生态环境
18影响永泰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
解析:第17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根据题干信息“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被迫外迁”可知,生态环境恶化是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原因。第18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根据题干中“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沙化和盐渍化”等信息可知,影响永泰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
答案:17.D 18.A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应控制在7亿之内。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B.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在16亿左右
C.我国人口约为14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D.从材料可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20下列因素中,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解析:第19题,我国人口压力较大,已超过人口合理容量,人地矛盾突出,但人口尚未超过环境人口容量。不同的消费水平,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也不相同,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第20题,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二者呈负相关。
答案:19.D 20.C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0分)下图示意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 。(2分)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图中 国相近。(2分)
(3)人口的发展状况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根据经济与人口关联性,图中四国最可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2分)
(4)B国可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2分)
(5)在下图中绘出A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示意)曲线,并在横坐标上标明它现在所处的位置。(2分)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
解析:第(1)题,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可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第(2)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较低水平,但仍为正值。第(3)题,图中C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应为发达国家。第(4)题,B国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画出每条曲线的变化趋势,确定止点及所处位置。
答案:(1)0.7%(0.6%~0.8%)
(2)A
(3)C
(4)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
(5)图略。
22(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材料二 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
全国前5位 人口流入省 | 第1位 人口流 出地 | 第2位 人口流 出地 | 第3位 人口流 出地 | 第4位 人口流 出地 | 第5位 人口流 出地 |
广东 | 湖南 | 四川 | 广西 | 江西 | 湖北 |
江苏 | 安徽 | 四川 | 浙江 | 河南 | 贵州 |
浙江 | 江西 | 安徽 | 四川 | 贵州 | 湖北 |
M省 | 黑龙江 | 吉林 | 河南 | 安徽 | 江苏 |
四川 | 重庆 | 广东 | 云南 | 浙江 | 新疆 |
(1)《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的实施( )(2分)
A.阻碍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迁移
B.造成城乡、地区之间差距扩大
C.促进人口合理流动、有利配置服务设施
D.避免城市产生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分)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区
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区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流入人口前5位的省份均在东部地区
(3)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 )(2分)
A.福建 B.海南
C.山东 D.青海
(4)我国大规模跨省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3分)
(5)简述我国大规模跨省区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的实施会促进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同时会造成迁入区资源、环境负担加重。第(2)(3)题,由表可知,四川人口流入量居全国第5位,同时也有大量人口流出。依据M省人口流入来源可确定为山东。第(4)题,经济水平的地区差距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第(5)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C
(2)B
(3)C
(4)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5)有利方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不利方面:造成劳动力与人才队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全国妇联2013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 100多万。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当地有9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我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的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52%,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前十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江苏。
材料二 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1)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是什么?(4分)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什么地方打工?为什么?(3分)
(3)从2010年到2011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5分)
(4)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你认为当地应如何吸纳这些劳动力?(4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可从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方面分析。第(2)题,当地村民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待遇。第(3)题,读图可知,2010—2011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原因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第(4)题,当地可提供优惠政策,增加就业岗位等。
答案:(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区的农村。原因: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2)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待遇、更好的发展条件,且距离较近。
(3)呈现下降趋势。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
(4)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24(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33年前后,中国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15亿左右;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那么中国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
(1)“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而目前我国的总人口是14亿左右,形成该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2分)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3)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某地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会使环境人口容量 (填“变大”或“变小”)。(2分)
(4)分析材料,谈谈我国目前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途径。(4分)
解析:第(1)题,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第(3)题,治理环境污染会改善生存环境,有效地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第(4)题,要结合我国的人口、科技水平、资源利用率状况分析。
答案:(1)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变大
(4)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