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案:单元评估2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7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案:单元评估2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7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案:单元评估2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7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案:单元评估2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展开第二章单元评估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图中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下图,完成1~2题。1.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图中哪种辐射( B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图中甲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是地面辐射,丙是大气逆辐射,丁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所以选择乙。2.如果该地云量增多,则甲与丙的变化表现为( C )A.两者均增强 B.两者均减弱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 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解析:云量增多,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甲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丙为大气的逆辐射,会增强。盛夏季节,某地区形成一次比较稳定的热力环流过程,如果图中丙地为陆地,丁地为海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均位于热力环流垂直气流的起点或终点位置。读图,回答3~4题。3.属于高压的是( D )A.甲、乙 B.丙、丁C.甲、丙 D.甲、丁解析:根据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高度及海陆分布状况、季节,判断近地面丙位于陆地,气温高,为低压,丁位于海洋,气温低,为高压;高空正好相反,甲为高压,乙为低压,选D。4.正确表示热力环流气流方向的是( B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甲→丙→乙→丁 D.乙→甲→丙→丁解析:近地面气流由丁流向丙,高空气流由甲流向乙;垂直方向上气流由丙流向甲,由乙流向丁,故选B。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5~6题。5.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A )A.O→P→M→N→O B.P→O→M→N→PC.M→N→P→O→M D.N→M→O→P→N解析: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位于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6.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A )解析: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的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右图中实线为剖面线,虚线为等压面,点线为等温面,箭头为大气流动方向。据此回答7~8题。7.右图信息中,只有一处正确,它是( C )A.甲 B.乙C.丙 D.丁8.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时间可能是( D )A.8:00~9:00 B.12:00~13:00 C.15:00~16:00 D.23:00~24:00解析:从图示来看,该图表示山谷风,如果表示白天,则吹谷风,丙处表示的等压面应向上弯曲,乙、丁两处气流方向正确,甲处表示的等温面向下弯曲也正确;如果表示夜间,则吹山风,丙处等压面向下弯曲,表示低压,甲处表示的等温面应向上弯曲。题目中只有一处信息是正确的,则只能为夜间,此图为山风示意图。正确的如下图:读世界部分区域某月等压线(气压单位:hPa),回答9~10题。9.图示月份可能是( A )A.1月 B.4月C.7月 D.10月解析:由图示等压线可知,澳大利亚处在低气压控制下,印度洋处在高气压控制下,是南半球的夏季。10.a地的风向是( D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解析: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吹西南风。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11~12题。11.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C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解析:甲地纬度较乙地低,且甲地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区,故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12.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D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解析:由图中气流运动分析,甲处气流下沉,可能为极地高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又因甲在大陆西岸,则其气候类型可能为极地气候或地中海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甲),完成13~14题。13.①控制下的气候特点是( A )A.高温多雨B.炎热干燥C.温和多雨D.寒冷干燥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为北半球的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所以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又因纬度低,故形成的气候特点为高温多雨。14.图乙所表示的气候类型是受图甲中________控制形成的( D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图乙中最低气温为0℃以上,为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为年雨型,综合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是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带控制。读某地区某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回答15~16题。15.图中甲天气系统正在西伸北进(即势力变强),此日最可能在( C )A.1月 B.2月 C.6月 D.12月解析:由图中箭头可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且区域内的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故甲天气系统为北半球反气旋,且由甲天气系统所在的位置可知,其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当甲天气系统的中心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时,为7、8月份,该地区会出现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故由材料中“甲天气系统正在西伸北进(即势力变强)”可知,此日最可能在6月。16.关于此日下列地区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炎热干燥 B.菲律宾群岛北部地区天气晴朗 C.我国南海大部分地区阴雨连绵 D.我国台湾岛盛行西北风解析:此日高压脊没有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是在7、8月份;菲律宾群岛北部和我国南海大部分地区此日正处在高压脊控制下,所以两地区天气晴朗;风从高压向低压运动,且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所以我国台湾岛盛行东南风。读10月20日我国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和天气情况实况图,回答17~18题。17.结合气压分布图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天气状况,并推断图中表示当地降水的图例是( B )A.*○ B.● C.○ D.*解析:读气压分布图可知,在我国渤海地区存在一个低压中心,该地区气流上升,可能形成降水;在东北地区有一个低压槽,在槽线附近存在一锋面,在锋面附近形成降水。18.此时南方地区的天气状况大多是( B )A.阴雨 B.晴朗 C.低温冻害 D.狂风暴雨解析:读图可知,此时我国南方地区在高压脊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旱涝灾害对米价指数的影响,据此完成19~20题。19.图示信息显示我国( D )A.温暖期旱涝灾害次数相对较多 B.温暖期米价指数相对较高C.历史时期温暖期长于寒冷期 D.米价与旱涝次数变化趋势一致解析:图示信息显示,我国温暖期与旱涝灾害次数没有明显相关性;温暖期米价指数相对较低;历史时期温暖期短于寒冷期;米价与旱涝次数变化趋势一致,灾害年份,粮食减产,米价上涨。20.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C )A.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 B.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北移C.高纬度地区取暖能源消耗减少 D.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减小解析: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是不断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全球变暖,高纬度地区取暖能源消耗减少;有些地区气候变干,动植物数量可能减少;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南移,即向较高纬度移;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增大。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右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21~22题。2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前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B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22.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解析:由图可读出:该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结合野象的生活习性,可推知该时期气温下降,与目前气温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山地雪线上升,而该历史时期气温趋向于降低,雪线也随之下降。二、非选择题(共56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材料一:有报道称:北京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4分)(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2分)(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4分)(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有人建议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4分)答案:(1)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2)略(市中心为上升箭头,然后左边为逆时针,右边顺时针)(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较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4)不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环流从郊区流回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弯曲形状,可以判断出市中心温度高,然后向两侧呈波浪式降低。第(2)题,市中心温度高,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左侧的环流呈逆时针方向,右侧呈顺时针方向。第(3)题,分析屋顶绿化对降低温度的作用,应从绿地增温慢、吸收二氧化碳、蒸腾作用三个方面分析。第(4)题,如果工厂搬迁到乙处,则污染物依然会随热岛环流进入城内,造成污染,因此不合理。2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④地,其形成原因主要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4分)(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①②地,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4分)答案: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③地,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4分)答案: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2分)解析:第(1)(2)题,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的控制,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而④地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气候。所以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①②地。第(3)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③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第(4)题,当③地草木枯黄时,为当地冬季,对应北半球夏季,东亚季风区此时高温多雨。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图甲为某日近地面天气形势(单位:hPa)简图。材料二:威海是著名的“雪窝子”,总降雪量大但是南北相差悬殊。某年12月7~8日,环翠区的降雪量为5.8毫米,属于大雪;乳山降雪量只有0.2毫米,属于小雪。图乙是威海市地形图。(1)从天气系统角度看,图甲中A处按气压状况称作低压,B处按气流状况称反气旋。(4分)(2)图甲中Q地此时风向为偏南风,天气特点是: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未来几天可能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出现阴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4分)(3)图甲中此时可能是北半球的冬季(季节);M、N相比,风力较大的是M。(2分) (4)图乙中C处冬季降雪比D处多(填“多或少”),原因之一是C处冬季多吹西北风(或偏北风)风,海洋水汽沿地形爬升,多地形雨(填降雨类型)。(4分)解析:第(1)题,根据气压分布可知,A处气压称作低气压,B处是高气压,其气流的运动状况称为反气旋。第(2)题,根据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可判断Q地的风向是偏南风;受此影响,气温高,气压低;根据锋的符号可知,未来几天可能受冷锋的影响,其天气特点是阴雨、雪、大风、降温等。第(3)题,此时陆地形成高气压,北半球可能是冬季,M处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第(4)题,冬季盛行西北风,C地位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6.读图,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2015年12月12日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当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协议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1)由图可以看出,1850~20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4分)(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哪些?(4分) (3)1880~2000年,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6分)答案:(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3)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解析: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