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秋新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精练: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检测1
展开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2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壳运动 D.植被类型的变化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哪个环节(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 )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
C.保护热带雨林 D.退耕还湖
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欧、非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读图,回答5~6题。
5.导致沿途①和③、②和③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6.③→④→⑤体现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8.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下图为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示①②③④水循环环节中,最容易受人类影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图中山地最可能是( )
A.背斜山 B.断块山
C.向斜山 D.火山
11.甲地至乙地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海陆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上图所示自然带中,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
A.①和丙 B.②和丁
C.③和甲 D.④和乙
13.非洲南部与③相同的自然带南北延伸较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地形
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15.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二、综合题(共40分)
16.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丙地区自然带为__________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2分)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在甲、乙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8分)
17.下图为安第斯山某段的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与图示安第斯山地段距离最近的地形区可能是( )(2分)
A.巴西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墨西哥高原
D.拉普拉塔平原
(2)垂直带谱包括起始带——基带(山地下部第一自然带)、林线(森林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 ℃的等温线相吻合)、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顶带(山地垂直自然带中最高的自然带)。请分别说出图中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基带和顶带的名称,林线和雪线的高度,并计算山麓地带的气温。(10分)
(3)图中垂直自然带的界线并不与地面平行,且缺失高山针叶林带,请分析其原因。(8分)
(4)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形、地势的变化影响了气流的运动,导致山地东面成为背风坡,降水减少,使植被由森林退化为草原、荒漠。地壳运动是引起地形、地势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C
2.解析:该案例反映出地理环境中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B
3~4
解析:第3题,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的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的CO2,A项正确。第4题,⑤环节表示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来降低CO2含量,热带雨林的这一作用最显著,因此要保护热带雨林,C项正确。
答案:3.A 4.C
5.解析:①和③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存在差异,①地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③地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②和③地地势不同从而导致气候的差异。
答案:A
6.解析:③→④→⑤纬度位置发生变化,热量条件差异显著,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A
7.解析:本题组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我国北方地区自东向西,距海渐远,由于降水量越来越小,植被类型从东到西依次为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贺兰山以西降水量小于2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荒漠,则图中②为草原。
答案:A
8.解析:森林植被一般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但是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小,而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大,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
答案:D
9.D 10.B 11.B
12.解析:②和丁都是热带草原带。
答案:B
13.解析:自然带③为热带荒漠带,在非洲南部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本格拉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影响。
答案:B
14~15
解析:第14题,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都是热带草原带,但①是因海拔高形成的;③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⑤是因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的。第15题,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4.A 15.C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解析: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
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形成热带荒漠带。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自然带南北方向更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自然带南北狭长。第(3)题,甲地纬度较乙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自然带、自然带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的不同。
答案:(1)热带荒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
(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 热量 地形
(3)山麓自然带不同 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 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 纬度位置
17.解析:(1)由于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图示地区应为安第斯山的北段,靠近亚马孙平原。(2)考查气温的垂直递减率等知识。(3)安第斯山脉此段东坡大多数自然带分布的上限比西坡相应自然带分布的上限高,主要原因是东坡降水条件优于西坡。东坡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低,主要原因也是东坡降水条件优于西坡,使冰雪面积分布更广。高山针叶林的分布需要特定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安第斯山此段在落叶阔叶林带以上因降水较少而出现了高山灌丛,不具备生长针叶林的条件,所以缺失高山针叶林带。(4)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热量和降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造成植被在山体上的分布呈现出垂直变化。
答案:(1)B
(2)该山脉东坡基带为热带雨林带,顶带为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林线的高度为3 100 m,雪线的高度为4 800 m。山麓地带的气温约为28.6 ℃(据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大约降低6 ℃计算得出)。
(3)安第斯山脉此段东坡大多数自然带分布的上限比西坡相应自然带分布的上限高,主要原因是东坡降水条件优于西坡。东坡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低,主要原因也是东坡降水条件优于西坡,使冰雪面积分布更广。高山针叶林的分布需要特定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安第斯山此段在落叶阔叶林带以上因降水较少而出现了高山灌丛,不具备生长针叶林的条件,所以缺失高山针叶林带。
(4)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植被在山体上的分布呈现出垂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