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版地理人教版必修1训练:第二章检测(B)
展开第二章检测(B)(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古代诗歌中往往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第1~2题。1.形成“早穿皮袄午披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 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述的天气系统是 ( )A.快行冷锋 B.暖锋C.准静止锋 D.寒潮解析:第1题,“早穿皮袄午披纱”这一现象反映了日温差大的特点。这是由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气温上升快,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第2题,“北风卷地白草折”可确定风向和风力;“胡天八月即飞雪”可确定时间和空间。答案:1.B 2.A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与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阳光照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由于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第3~4题。3.“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4.“冷岛效应”能( )A.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B.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C.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D.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答案:3.B 4.B浙江省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在一个狭窄河流上出现了一个面积394平方千米的“湖泊”。据下图完成第5~6题。5.若该水库旁建某度假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近地面风向的是(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6.造成该地近地面风向日夜变化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地表物质不同D.人为原因解析:第5题,白天水库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水库吹向度假村;晚上水库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度假村吹向水库。第6题,地表物质(陆地、水库)不同,白天和夜晚的受热状况不同,导致近地面风向的日夜变化。答案:5.B 6.C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第7~8题。7.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 D.西北风8.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C.冷锋 D.暖锋解析:第7题,甲地高空同水平面气压分布北高南低,因此近地面气压北低南高,气流由南向北运动,结合地转偏向力等的影响判断,盛行西南风。第8题,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来自乙地的气流较冷,该气流向南运动同南方较暖气流相遇形成冷锋。答案:7.B 8.C读下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空气柱形成的气压中心将所在的气压带切断。据此完成第9~10题。9.关于a、b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a表示冬季、高气压B.图b表示冬季、低气压C.图a表示夏季、低气压D.图b表示夏季、高气压10.图a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A.极地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解析:图a中的气压中心位于北纬60°附近,将位于该纬度带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图b中的气压中心位于北纬30°附近,将位于该纬度带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当亚欧大陆上形成高气压时,季节为冬季,反之为夏季。答案:9.A 10.B读图,完成第11~12题。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11.甲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12.常年受乙风带控制地区,其气候特征是( )A.全年温和湿润B.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C.全年高温多雨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解析:第11题,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12题,乙风带为西风带,受西风带控制地区全年温和湿润。答案:11.B 12.A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第13~14题。1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④C.甲—③,乙—①D.甲—④,乙—③1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C.洋流性质D.海拔答案:13.D 14.D读“甲、乙、丙、丁、四地气候资料图”,完成第15~16题。1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成因相同的一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C.丙和丁 D.甲和丙16.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②乙气候类型在各大洲均有分布 ③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东岸 ④丁气候类型在欧洲分布最广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气候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甲、丙皆为季风气候,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布在大陆东岸,其中温带季风气候只出现在亚洲。乙为地中海气候,南极洲没有分布。丁为热带雨林气候,在欧洲没有分布。答案:15.D 16.C下图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17.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18.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 )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解析:第17题,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物质(沙源,通常在干旱半干旱区)、动力(大风)等。图中乙点处等压线密集,说明风力大,容易产生沙尘暴。第18题,M处将会受到冷锋的影响,冷锋过境时的天气是大风、阴天、雨雪、降温,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答案:17.B 18.C读“北京和张家口两地50年间的气温和降水统计资料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完成第19~20题。19.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A.两地50年间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两地50年间气温与降水量均呈负相关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20.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的变化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解析:第19题,据图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都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的变化基本都呈波动减少趋势。第20题,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大,加上降水减少,地表会变得更加干燥与疏松,沙尘暴发生的频率会增加。答案:19.D 20.A二、综合题(共50分)21.(13分)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① ,② ,③ ,④ 。(4分)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2分)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2分) (4)实际大气中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地区在 (填“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3分)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地,原因是 。(2分) 解析: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空气运动,在三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斜穿等压线。风力的大小又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因此N地的风力较大。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2)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成一夹角 北 风向向右偏转(5)N N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22.(12分)图甲和图乙(沿30°N)表示的是“相同季节的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b表示的气压带是 ,e表示的气压中心名称是 。(4分) (2)此季节洛杉矶的气候特征是 ;伦敦和北京的盛行风分别是 、 (填序号)。(6分) ①a→b ②b→c ③e→f ④f→e(3)a、b、c、d、e、f六处中,降水最多的是 。(2分) 解析:图甲中根据各纬度带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可判断a是赤道低气压带,b是副热带高气压带,c是副极地低气压带,d是极地高气压带。从图甲中还可以看出,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读图乙时要注意明确30°N附近世界海陆分布状况,以及夏季海陆之间气温、气压的差异。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低压(2)炎热干燥 ② ④(3)a23.(13分)下图为“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表示亚洲夏季的是图 (填“甲”或“乙”)。(3分) (2)读图完成下表。(4分) 甲乙气压亚欧大陆是高压太平洋是 压 A地风向 东南风(3)分析东亚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4)图甲所示季节,有关湖南省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3分)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B.昼长夜短C.湘江正值枯水期D.水稻正值收割时期解析:第(1)题,东亚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应为图乙。第(2)题,图甲亚欧大陆是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风;图乙海洋上气温低,是高压。第(3)题,东亚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第(4)题,图甲所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湘江处于枯水期。答案:(1)乙(2) 甲乙气压 高A地风向西北风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C24.(12分)下图是“2014年3月12日20时我国东部气压分布图”。读图及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乍暖还寒,福州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温波动明显。下面是福州3月中旬天气情况的记录。12日:晴到多云11—25 ℃13日:多云转阴、阵雨、大风12—28 ℃14日:阴到多云8—12 ℃15日:多云转晴9—18 ℃(1)图中高气压中心是 。(2分) (2)乙锋面是 锋,假设此时乙锋距离福州360千米,向东南方向移动,平均速度约为18千米/时,推断该锋面到达福州的大致时间是 (月、日、时)。此类锋面易造成的灾害性天气是 。(3分) (3)乙锋面的天气变化过程。(7分)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气温 下降 降水晴(无降水) 气压较低 较高解析:第(1)题,甲处中心气压高,应为高压中心。第(2)题,根据乙锋的锋面形状判断为冷锋,根据距离和速度计算出移动的时间是20小时,然后计算出到达福州的时间,冷锋易带来寒潮灾害。第(3)题,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答案:(1)甲(2)冷 3月13日16时 寒潮(3)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气温较高 较低降水 雨(降水)晴(无降水)气压 升高(大风) 创新探究题(附加题)25.(10分)实验题: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内壁顶面中部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内壁底面中部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地理原理。(2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 (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 (填“左”或“右”)偏。(4分) (3)在下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4分)解析:从图中实验设置看出,左为电炉,右为冰块。左右两侧冷热不均,导致柜内空气的垂直运动。左侧受电炉烘烤空气上升,右侧受冰块影响空气下沉,进而在柜内底部和顶部产生了气压差异,底部左侧气压较低,而右侧气压较高,顶部相反,从而引起顶部空气自左侧流向右侧,底部由右侧流向左侧。此实验验证了热力环流的原理。答案:(1)热力环流(2)右 左(3)如下图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