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9-2020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江苏专用练习: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
展开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课程标准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2.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
一、人口分布
1.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的人口分布
(1)纬度分布:主要分布在20°N~60°N之间的地区。
(2)海陆分布: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
(3)垂直分布:约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不平衡。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此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思考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答案 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数量,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人口分布不仅要考虑人口密度,而且还要考虑人口分布格局。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最基本因素,其影响逐渐减小。
因素
表现
地形
①稠密区:海拔1 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②稀疏区:高山、高原地区
气候
①气温:约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带地区;
②降水: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土壤
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农业较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
资源开采,形成许多矿业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思考 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举例说明。
答案 不正确,说法太绝对。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如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非洲的东非高原等。
三、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含义: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衡量指标:环境人口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含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因素
(3)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努力提高科技水平。
(3)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
判断
1.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不变的。( × )
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很小。( × )
探究点一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分布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交通闭塞。
2.对比两图,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状况是怎样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人口增长状况如何?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西部地区人口呈负增长,主要是人口向中、东部地区迁移所致。中部地区人口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人口总量大为增加。
3.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随历史发展是否一成不变?为什么?
答案 不是。原始采集渔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由于土壤肥力、耕作性能不同,人口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开采区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社会经济因素
①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也不尽一致,人口集中分布区也不同。
社会阶段
经济活动
居民点分布
原始社会
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逐水草而居
封建社会
以个体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形成许多分散的居民点
资本主
义社会
工业生产的发展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②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人口的分布会产生一定影响。
政治文化因素
影响举例
政治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
宗教因素
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习俗
美国的唐人街
政府政策
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
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图示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答案 1.D 2.C 3.B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第2题,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早,经济相对发达。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第3题,人口从南部迁移到北部,主要是因为北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探究点二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人口数量与环境质量、资源消耗和粮食产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关性?
答案 人口数量与环境质量呈负相关,与资源消耗呈正相关。人口数量在某一数量范围内,与粮食产量呈正相关,若超出这一数量范围,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
2.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3.日本的资源较少,但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较高,为什么?
答案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不仅包括资源,还有其他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因此环境人口容量较高。
4.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数量之间大小关系怎样?
答案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强调点
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实质
最大人口数
最适宜人口数
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019·山西长治市沁县中学期中)下图为“南太平洋中部某小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4.据图可知,该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5.该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有关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它是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而得出的估计数值,不是在纯自然状态下的数值;t2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时间推测该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虽低于环境承载力,但生态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第5题,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2019·广西南宁三中期中)读图,回答1~2题。
1.与人口的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的有( )
①地区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文化消费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仔细读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的合理容量越大,所以①对。资源数量越多,人口的合理容量越大,②对。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的合理容量越大,③对。文化消费水平越高,人口的合理容量越小,④错。第2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因此,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完成3~4题。
3.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结合理论人口容量公式,在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理论人口容量与b(熟制)呈正相关,纬度越低,熟制越高。四地中,④地纬度最低,故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4题,四个城市中①和④的人均用水总量未超过人均水资源总量,即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答案 绿洲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源。
解析 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自然环境恶劣,绿洲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山麓地带,因水资源短缺,本区域环境承载力较低。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世界人口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所以A、B、D三项正确;①②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是西欧和美国东北部,是发达国家(地区)。所以C项描述不正确。第2题,⑤是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炎热干旱;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寒冷干燥;⑧是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带。D项正确。
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显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4.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依据题目信息,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是最大值。第4题,40°S~50°S之间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
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a、b分别表示( )
A.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人口容量
B.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a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
D.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6.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
①对外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适宜的人口数量是a人口合理容量;极限的人口数量是b环境人口容量。故选A项。第6题,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故选B项。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7~8题。
7.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人、10 000人、6 000人、4 500人,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人 B.10 000人
C.6 000人 D.4 500人
8.如果用a表示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a<b<c B.c<b<a
C.b<a<c D.a<c<b
答案 7.D 8.C
解析 第7题,根据“木桶效应”可知,该地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取决于供养人口数量最小的要素,因此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应为4 500人。第8题,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了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但目前中国的环境还能够养活这么多人,这说明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还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 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宜居人口”最接近( )
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C.最高人口 D.最低人口
答案 B
(2019·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三中月考)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回答10~11题。
10.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复杂的地形 B.湿热的气候
C.匮乏的资源 D.贫瘠的土壤
11.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适宜的气候 ②单一的文化 ③平坦的地势 ④丰富的水力资源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亚马孙河流域主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第11题,巴西高原东部地处高原,气候相对凉爽,地势相对平坦,适宜人类居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2~13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
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
12.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5亿~16亿 B.15.1亿~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13.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答案 12.C 13.D
解析 第12题,人口合理容量即该地区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8亿~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第13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地区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等,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无关。
(2019·江西省分宜中学段考)2014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开发度为46%,已超过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将“人口天花板”设定为2 500万。下图为“2001~2017年上海市人口变化图”。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影响上海市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因素是( )
A.淡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15.上海市( )
A.户籍人口基本保持稳定
B.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先增后减
C.常住人口持续快速增加
D.2017年常住外来人口约占15%
答案 14.C 15.A
解析 第14题,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域有限,城市化用地也有限,而且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度已达46%,土地资源成为影响上海市人口的“天花板”。上海滨江临海,淡水资源较多;矿产虽少,但上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外运解决;上海亚热带物种较为丰富,而且生物资源也不是影响人口的限制性因素。据此选C。第15题,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读图可知,上海市户籍人口基本保持稳定;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变化较为复杂;常住人口近年来缓慢增加;2017年常住外来人口所占比例=常住外来人口÷总人口×100%,接近30%,据此选A。
16.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m)
<200
200~500
500~1 000
1 000~2 000
2 000~4 000
总人口数量(万)
73 345.1
19 427 .8
8 647.5
10 037.1
1 590.8
占总人口比例(%)
64.8
17.2
7.7
8.9
1.4
面积(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占总面积比重(%)
15.0
10.2
16.9
25.0
32.9
材料三 “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 000万左右,至1999年云南、贵州两省的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一反映出1990年~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答案 (1)东、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西部地区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
(2)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3)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
(4)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低,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承载力低。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一图示可以看出:东、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西部地区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第(2)题,材料二反映出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第(3)题,云、贵地区贫困人口多是两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造成的。第(4)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必须与当地的资源、环境相适应。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用来解决西北缺水的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要安置。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它与环境人口容量呈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分析。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哪两个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它们与环境人口容量呈什么关系?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 (1)资源。 呈正相关。 南水北调使西北地区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环境人口容量。而三峡库区由陆域变成水域,土地面积缩小(土地资源减少),三峡库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科技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人口容量。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解析 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和制约。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获取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课程标准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2.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
一、人口分布
1.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的人口分布
(1)纬度分布:主要分布在20°N~60°N之间的地区。
(2)海陆分布: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
(3)垂直分布:约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不平衡。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此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思考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答案 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数量,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人口分布不仅要考虑人口密度,而且还要考虑人口分布格局。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最基本因素,其影响逐渐减小。
因素
表现
地形
①稠密区:海拔1 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②稀疏区:高山、高原地区
气候
①气温:约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带地区;
②降水: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土壤
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农业较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
资源开采,形成许多矿业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思考 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原地区人口稀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举例说明。
答案 不正确,说法太绝对。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是这样,如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而在高原和山区,如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非洲的东非高原等。
三、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含义: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衡量指标:环境人口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含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因素
(3)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努力提高科技水平。
(3)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
判断
1.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不变的。( × )
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很小。( × )
探究点一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分布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交通闭塞。
2.对比两图,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状况是怎样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人口增长状况如何?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西部地区人口呈负增长,主要是人口向中、东部地区迁移所致。中部地区人口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人口总量大为增加。
3.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随历史发展是否一成不变?为什么?
答案 不是。原始采集渔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由于土壤肥力、耕作性能不同,人口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开采区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社会经济因素
①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也不尽一致,人口集中分布区也不同。
社会阶段
经济活动
居民点分布
原始社会
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逐水草而居
封建社会
以个体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形成许多分散的居民点
资本主
义社会
工业生产的发展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②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人口的分布会产生一定影响。
政治文化因素
影响举例
政治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
宗教因素
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习俗
美国的唐人街
政府政策
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
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图示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答案 1.D 2.C 3.B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第2题,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早,经济相对发达。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第3题,人口从南部迁移到北部,主要是因为北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探究点二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人口数量与环境质量、资源消耗和粮食产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关性?
答案 人口数量与环境质量呈负相关,与资源消耗呈正相关。人口数量在某一数量范围内,与粮食产量呈正相关,若超出这一数量范围,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
2.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3.日本的资源较少,但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较高,为什么?
答案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不仅包括资源,还有其他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因此环境人口容量较高。
4.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数量之间大小关系怎样?
答案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强调点
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实质
最大人口数
最适宜人口数
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019·山西长治市沁县中学期中)下图为“南太平洋中部某小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4.据图可知,该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5.该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有关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它是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而得出的估计数值,不是在纯自然状态下的数值;t2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时间推测该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虽低于环境承载力,但生态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第5题,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2019·广西南宁三中期中)读图,回答1~2题。
1.与人口的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的有( )
①地区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文化消费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仔细读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的合理容量越大,所以①对。资源数量越多,人口的合理容量越大,②对。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的合理容量越大,③对。文化消费水平越高,人口的合理容量越小,④错。第2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因此,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完成3~4题。
3.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结合理论人口容量公式,在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理论人口容量与b(熟制)呈正相关,纬度越低,熟制越高。四地中,④地纬度最低,故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4题,四个城市中①和④的人均用水总量未超过人均水资源总量,即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答案 绿洲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源。
解析 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自然环境恶劣,绿洲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山麓地带,因水资源短缺,本区域环境承载力较低。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世界人口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所以A、B、D三项正确;①②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是西欧和美国东北部,是发达国家(地区)。所以C项描述不正确。第2题,⑤是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炎热干旱;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寒冷干燥;⑧是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带。D项正确。
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显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4.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依据题目信息,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是最大值。第4题,40°S~50°S之间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
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a、b分别表示( )
A.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人口容量
B.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a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
D.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6.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
①对外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适宜的人口数量是a人口合理容量;极限的人口数量是b环境人口容量。故选A项。第6题,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故选B项。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7~8题。
7.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人、10 000人、6 000人、4 500人,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人 B.10 000人
C.6 000人 D.4 500人
8.如果用a表示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a<b<c B.c<b<a
C.b<a<c D.a<c<b
答案 7.D 8.C
解析 第7题,根据“木桶效应”可知,该地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取决于供养人口数量最小的要素,因此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应为4 500人。第8题,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了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但目前中国的环境还能够养活这么多人,这说明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还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 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宜居人口”最接近( )
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C.最高人口 D.最低人口
答案 B
(2019·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三中月考)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回答10~11题。
10.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复杂的地形 B.湿热的气候
C.匮乏的资源 D.贫瘠的土壤
11.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适宜的气候 ②单一的文化 ③平坦的地势 ④丰富的水力资源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亚马孙河流域主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第11题,巴西高原东部地处高原,气候相对凉爽,地势相对平坦,适宜人类居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2~13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
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
12.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5亿~16亿 B.15.1亿~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13.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答案 12.C 13.D
解析 第12题,人口合理容量即该地区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8亿~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第13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地区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等,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无关。
(2019·江西省分宜中学段考)2014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开发度为46%,已超过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将“人口天花板”设定为2 500万。下图为“2001~2017年上海市人口变化图”。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影响上海市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因素是( )
A.淡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15.上海市( )
A.户籍人口基本保持稳定
B.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先增后减
C.常住人口持续快速增加
D.2017年常住外来人口约占15%
答案 14.C 15.A
解析 第14题,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域有限,城市化用地也有限,而且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度已达46%,土地资源成为影响上海市人口的“天花板”。上海滨江临海,淡水资源较多;矿产虽少,但上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外运解决;上海亚热带物种较为丰富,而且生物资源也不是影响人口的限制性因素。据此选C。第15题,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读图可知,上海市户籍人口基本保持稳定;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变化较为复杂;常住人口近年来缓慢增加;2017年常住外来人口所占比例=常住外来人口÷总人口×100%,接近30%,据此选A。
16.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m)
<200
200~500
500~1 000
1 000~2 000
2 000~4 000
总人口数量(万)
73 345.1
19 427 .8
8 647.5
10 037.1
1 590.8
占总人口比例(%)
64.8
17.2
7.7
8.9
1.4
面积(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占总面积比重(%)
15.0
10.2
16.9
25.0
32.9
材料三 “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 000万左右,至1999年云南、贵州两省的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材料一反映出1990年~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答案 (1)东、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西部地区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
(2)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3)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
(4)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低,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承载力低。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一图示可以看出:东、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西部地区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第(2)题,材料二反映出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第(3)题,云、贵地区贫困人口多是两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造成的。第(4)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必须与当地的资源、环境相适应。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用来解决西北缺水的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要安置。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它与环境人口容量呈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分析。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哪两个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它们与环境人口容量呈什么关系?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 (1)资源。 呈正相关。 南水北调使西北地区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环境人口容量。而三峡库区由陆域变成水域,土地面积缩小(土地资源减少),三峡库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科技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人口容量。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解析 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和制约。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获取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