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同步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新突破单元综合测评2
展开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岩层相互关系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完成1~2题。
1.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④③②①⑥⑤ B.④③②①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⑤⑥④③②①
2.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形成( )
A.花岗岩 B.页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1.A 2.C [第1题,一般情况下,岩石埋藏越深,大范围的保存越完整,其形成年代越久远。按照先下后上,先完整后断续的原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⑥为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与之相接触的石灰岩在岩浆活动所提供的高温、高压环境下,易变质形成大理岩。]
下图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在考察过程中发现甲、乙岩层中存在同一时期的古生物化石,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质剖面景观图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褶皱
4.下列地形与图中右侧乙岩层所在岩块成因相同的是( )
A.渭河平原 B.华北平原
C.华山 D.富士山
3.C 4.C [第3题,图中甲、乙岩层中存在同一时期的古生物化石,说明其原为同一岩层,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岩层之间出现断裂并有错动,说明该地质构造为断层。第4题,图中右侧乙岩层所在岩块位置出现了上升,在断层构造中相对上升的岩体会发育成山岭或高地。选项中只有华山的形成与岩体相对上升有关。]
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
A.100 cm/s B.200 cm/s
C.300 cm/s D.400 cm/s
6.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
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
5.B 6.D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搬运物质的直径越小,搬运所需的流速越低,6.4 cm的鹅卵石相应的搬运流速约为200 cm/s。第6题,颗粒直径越大,需要的搬运流速越大;流速下降,颗粒直径大的物质先沉积。]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7~8题。
7.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8.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7.D 8.C [甲图表示火山喷发,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乙图表示由流水侵蚀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峰林;丙图表示内力作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丁图表示流水侵蚀中下切作用形成的峡谷。]
2010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左右的高空形成了火山灰云团,弥漫到欧洲大陆上空,给航空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读图,回答9~11题。
9.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分别是( )
A.7,a B.3,b
C.2,c D.1,d
10.冰岛火山灰弥漫到欧洲大陆上空,致使欧洲航空业蒙受巨大损失。其主要动力来自( )
A.高空西风带 B.北大西洋暖流
C.极地东风带 D.东北信风带
11.火山灰长期滞留在大气层,除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外,还可能导致( )
A.全球沙尘暴肆虐 B.地球表面气温下降
C.温室效应加剧 D.凝结核增多,降水增加
9.B 10.A 11.B [第9题,火山活动属于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应是岩浆岩。根据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判读出d是变质岩,1是变质作用。a应是岩浆,b应是岩浆岩,3应是岩浆活动,4、6、7应是重熔再生作用。c应是沉积岩,2、5应是外力作用。第10题,火山灰扩散的主要动力是风,冰岛位于中纬西风带,受西风影响,火山灰由冰岛吹向欧洲大陆上空。第11题,火山灰飘浮在空中,使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球表面温度降低。]
某校学生中午做下图的实验:将甲、乙两个规格与质量相同的玻璃箱同时放在日光下,甲箱底部放有沙土,1小时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是甲箱内的气温比乙箱内的气温高。据此完成12~13题。
12.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是因为( )
A.太阳辐射强 B.大气逆辐射影响
C.大气吸热弱 D.沙土增温的影响
1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说明近地面( )
A.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B.大气的保温作用
C.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D.大气的温室效应
12.D 13.C [第12题,甲、乙两箱气温的差异关键是二者箱内下垫面的不同,由于甲箱底部放置了沙土,吸收太阳辐射快而多,传递给其上部大气热量多,温度高。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说明了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14~15题。
14.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15.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14.D 15.C [第14题,由示意图的风向标可判断①处气流由湖面吹向陆地,为湖风;白天陆地比湖泊增温快,④处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②处湖泊气流下沉;③处比①处风力大。第15题,白天,湖陆风由湖泊吹向城市,夜晚,湖陆风由城市吹向湖泊,可减小城市昼夜温差,增加城市湿度。]
下图为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16~18题。
16.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17.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18.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A地高温多雨 B.正值1月份左右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B地寒冷干燥
16.D 17.D 18.B [第16题,读图,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A地位于亚洲东部,1月份是冬季,该地盛行西北季风,D对。第17题,读图,可以判断B地位于南亚,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西南风来自热带印度洋地区,高温湿润,A错。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其形成主要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B错。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干旱灾害,C错。冬季风受山脉阻挡,势力弱于夏季风,D对。第18题,C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该地的西北季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的。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此时正值1月份左右,B对。A地此时寒冷干燥,A错。C地此时形成低压中心,C错。B地此时温和少雨,D错。]
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读图,回答19~20题。
19.在我国,南支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从而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 )
A.准静止锋 B.冷锋
C.反气旋 D.暖锋
20.在图示天气系统控制下,昆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为( )
A.阴雨连绵 B.风和日丽
C.晴雨无常 D.暴雨如注
19.A 20.B [第19题,在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中,著名的准静止锋有昆明准静止锋和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在冬半年,是强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受到云贵高原的阻挡形成的;江淮准静止锋则是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在江淮地区相对静止下来而形成的。第20题,由图可知,位于锋面西南侧的气流较为暖湿,锋面会向贵阳一侧倾斜,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阴雨连绵;昆明主要受暖气团控制,风和日丽。]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2.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②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1.D 22.C [第21题,根据水循环知识和框图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D正确。第22题,②为地表径流,当降水强度增大时,地表径流增多,A错误;下渗增强,地表径流减少,B错误;植被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表径流减少,C正确;坡度增加,地表径流流动速度增快,D错误。]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23~25题。
23.图中洋流为( )
A.暖流 B.寒流
C.西风漂流 D.赤道逆流
24.该季节甲地干燥少雨,主要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沿岸暖流的减湿作用
C.背风坡增温效应强
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25.如果该季节在甲地附近海域进行渔业捕捞,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获量大 B.风浪较小
C.大气能见度高 D.气温日较差大
23.B 24.D 25.A [第23题,从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可知,流经索马里半岛沿岸的洋流为寒流。第24题,从洋流流向可知,北印度洋洋流此时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该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受其影响,甲地降水较少。第25题,该季节盛行离岸风,上升流较强,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饵料充足,吸引大量鱼群,捕获量较大;受西南风影响,该季节海水风浪较大;沿海受寒流影响,水温较低,易形成海雾,大气能见度较低,气温日较差小。]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A、B、C和岩浆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其中A表示________岩,M地质作用名称是________。(2分)
(2)图中的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1分)
(3)图中②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____,③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________,干旱地区人工收集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名称是________。(3分)
(4)如果在该地区的甲、乙、丙三处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_______处找到石油或天然气;如果该地区要修建一条地下隧道,甲、乙、丙三处中应选择________处。(2分)
(5)甲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其地形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3分)
(6)分析乙处不适合修建水库的原因。(2分)
[解析] 第(1)题,通过图示可以分析,A岩石是由岩浆生成的,是岩浆岩,M作用把C岩石变为了岩浆,因此是重熔再生作用。第(2)题,图中的①②③④反映水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循环流动,故可判断其为海陆间水循环。第(3)题,②表示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的水汽输送环节;③表示陆地降水,人工收集雨水主要影响了地表径流环节。第(4)题,图示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判断为向斜,乙处岩层断裂、错位,判断为断层,丙处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背斜构造有利于储存石油和天然气,隧道应修在背斜处,因为背斜的岩层呈拱形弯曲可起到支撑作用,不易塌方。第(5)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形为山地。第(6)题,乙处是断层,易发生断层活动,影响水库安全;断层附近岩石破碎,容易发生渗漏,威胁周围的安全,因此断层附近不宜修建水库。
[答案] (1)岩浆 重熔再生
(2)海陆间循环
(3)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4)丙 丙
(5)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6)易诱发断层活动,影响大坝安全;易出现渗漏。
2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某地气候资料图。
材料三 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读材料一,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________半球。在材料三中,D地的气候主要是受图中________气压带和________风带(填数码)控制而形成的。(3分)
(2)读材料二,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其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在材料三的ABCD四地中,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
(3)读材料三,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气候类型在A处分布面积比B处大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判断半球可以根据极地风向,由极地高气压吹向低纬度,风向向右偏,应为北半球;D地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其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即②、⑤。第(2)题,材料二中的气候资料显示各月均温都在0℃以上,并且全年降水均匀,故判断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材料三的图中欧洲西部为该类型的气候。第(3)题,欧洲和北美洲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差异的成因,主要是因为两地地形的差异,即A处没有阻挡西风深入的高大地形,而B处有高大的南北向沿海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深入。同时欧洲还受海陆分布的影响。
[答案] (1)北 ② ⑤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C
(3)A处没有阻挡西风深入的高大地形;地中海深入大陆之间,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大陆内部;B处有高大的南北向沿海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深入。
28.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2分)
甲 乙
(1)甲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乙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2分)
(2)成因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2分)
(3)若黄赤交角变小,气候甲分布地区纬度范围会变________(大、小)。(2分)
(4)河流补给若以雨水补给为主,甲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发生在________季。(2分)
(5)以亚欧大陆为例,甲气候分布于该大陆的______沿岸;乙气候分布于我国________________地区。(4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甲、乙气候类型。关于甲:1月份气温较低,但降水较多,7月份气温较高,但降水较少(炎热干燥),可判断出甲为地中海气候。关于乙:7月份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可判断出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黄赤交角变小,则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缩小,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范围亦缩小。因此,地中海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将缩小。甲气候区冬季降水多,河流汛期发生在冬季。甲气候区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地中海沿岸。乙气候区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答案] (1)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2)乙 (3)小 (4)冬 (5)地中海 秦岭—淮河以南
2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指出图中洋流①②的名称。(2分)
(2)结合图中洋流,说明洋流对甲、乙两地气候的影响。(4分)
(3)一艘轮船自城市A航行至城市B,在洋流的作用下其航行速度较________,当航行至丁海峡时,其航行速度会________,请说明原因。(4分)
(4)分析图中丙处能形成大规模渔场的原因。(3分)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的海陆轮廓和洋流的位置,可知洋流①为秘鲁寒流,洋流②为巴西暖流。第(2)题,秘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在其影响下,在甲处形成了狭长的热带沙漠气候;巴西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其对乙处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第(3)题,轮船在从城市A到城市B的航行途中基本为顺流,因而航行速度较快;但在丁海峡处为逆流,航行速度减慢。第(4)题,丙处渔场的形成与上升补偿流有关。
[答案] (1)①为秘鲁寒流,②为巴西暖流。
(2)洋流①促使了甲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洋流②促使了乙处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的形成。
(3)快 减慢 丁海峡处的洋流为西风漂流,洋流流向与航行方向相反。
(4)在东南信风的影响下,丙处形成了上升补偿流,使得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鱼类的饵料丰富,因而形成了大型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