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同步测试题
展开课时跟踪检测(七)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2.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3.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
解析:1.C 2.B 3.A 第1题,该地区有香蕉、水稻等作物,最有可能位于雷州半岛。第2题,该区域修筑河堤,开挖鱼塘,发展立体农业,对地形与水分条件进行了改造。第3题,随海拔的变化,热量、水分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农业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读某区域水稻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 图示水稻种植区发展水稻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人均耕地多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5. 要大幅度提高该区域水稻产量,必须加大( )
A.劳动力投入 B.资金投入
C.科技投入 D.化肥投入
解析:4.B 5.C 第4题,印度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但劳动力丰富,有利于水稻的生产。第5题,印度水稻种植区的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因而要大幅提高其水稻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读美国本土农业分布图,回答6~7题。
6.图中带标号的四个地区中,种植粮食作物相同而播种时间不同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若将④处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引入我国,最适合的地点是( )
A.三江平原 B.辽河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解析:6.C 7.C 第6题,由图可知,种植的粮食作物相同的是②和④,两个地区都是种植小麦,而两地的纬度不同,气温不同,所以②是春小麦,④是冬小麦。第7题,由上题可知,④处是冬小麦种植区,如果将该农作物引入我国,最适合的地点是华北平原,因为这里适合冬小麦的种植,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适合种植春小麦,长江三角洲不适合种植小麦。
下图示意南半球某区域农事安排。该区域农场内一般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为小麦地、放牧地、休耕地等,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读图完成8~9题。
8.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是( )
A.种植园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9.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合理有效安排农事活动
B.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C.便于农民开拓销售渠道
D.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解析:8.C 9.D 第8题,该地区既种植小麦又牧羊且所投入时间接近,最可能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第9题,结合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相关知识可知,该地混合农业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的最主要目的是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A.大牧场放牧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型农业 D.乳畜业
11.下列是某同学参观完该农场后的感受,你认为可能的是( )
A.该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水利工程量大
B.该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典范
C.该农业地域类型以家庭经营为主,商品率低
D.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北方较常见
解析:10.C 11.B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场既发展种植业又发展畜牧业,属于典型的混合型农业。第11题,水稻种植业的水利工程量大,混合农业商品率高、规模大;我国北方地区虽然也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但因为规模小,大多数商品率低,不属于混合型农业。
二、非选择题
12.A、B、C三图是西欧某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阶段农业生产以________业为主,B阶段农业生产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C阶段则以________为主。
(2)C阶段的生产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影响其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3)西欧人称牧草为“绿色金子”,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天然蓄水池”,可见种植牧草越来越受重视。试比较我国西部畜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差异。
①西欧的牧草大部分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我国西部的牧草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和____________气候区。
③西欧人称牧草为“绿色金子”,是因为西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乳产品的需求量大。
④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天然蓄水池”,是因为西部种植牧草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解析:世界上的混合农业生产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西欧国家的某些农业生产也可看做是这种类型。从图中可看出,A阶段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B阶段为混合农业;C阶段为乳畜业,饲养奶牛,以专业方式生产牛奶、黄油及奶酪,种植的农作物只用作饲料。从A阶段变化到C阶段,是因为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产品的需求量大。
答案:(1)种植 混合农业 乳畜业
(2)奶牛 市场 饲料供应
(3)①温带海洋性 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②温带大陆性 高山 ③经济发达,城市人口众多 ④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亚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棉区之一,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出口棉花70万吨。
材料二 中亚棉花分布图(图甲)。
材料三 中国某跨国集团计划在中亚建设棉纺工厂,其规划如图乙。
(1)简述中亚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利用图乙中棉花生产示意图,说明棉花种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3)本区生产的食用油和棉纺织产品将远销欧洲和俄罗斯。分析销往欧洲和俄罗斯的理由。
解析:第(1)题,影响棉花生产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从气候来分析,中亚地处亚欧大陆内部,属于暖温带,降水少,夏季光热丰富,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从地形和水源分析,棉田分布在两条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有灌溉水源;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第(2)题,棉花是耐旱农作物,棉花生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可以从土壤、土地、水源等方面分析。棉花榨油后的油渣归还农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棉花是耐旱农作物,延缓了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棉花还能有效防止土壤荒漠化的产生。第(3)题,欧洲和俄罗斯纬度较高,光照热量不足,棉花种植面积小,产量低;欧洲和俄罗斯人口众多,棉纺织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而本区棉花种植面积大,食用油和棉纺织产品生产量较大,具有价格优势,因此本区生产的食用油和棉纺织产品将远销欧洲和俄罗斯。
答案:(1)中亚位于暖温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有利于 棉花的生长和采摘;中亚棉田分布在两条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有灌溉水源;土壤是河流冲积而成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棉花生长。
(2)棉花榨油后的油渣归还农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棉花延缓了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棉花还能有效防止土壤荒漠化的产生。
(3)欧洲和俄罗斯纬度高,热量少,棉花种植面积小,产量低;欧洲和俄罗斯人口多,棉纺织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节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节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课后作业题,共5页。
地理必修二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二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随堂练习题,共5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后测评,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