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时练习
展开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课后篇巩固探究
随着五大湖沿岸工业带逐渐走向成熟,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形成了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据此完成第1~2题。
1.美国五大湖区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是在区域发展的(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再生阶段 D.转型阶段
2.为促进区域经济复苏,匹兹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
A.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B.由钢铁工业向汽车工业方向发展
C.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向劳动密集型工业方向发展
D.进一步突出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第1题,在美国五大湖区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五大湖沿岸工业带逐渐走向成熟,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出现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工业带基本形成。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第2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呈现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匹兹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使匹兹堡由“没有屋顶的地狱”变为一座“知识城”。
答案:1.B 2.A
读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有关资源型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资源年开采量达到70%时,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
B.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时,资源总开采量达到最大值
C.衰退期的警戒阶段资源年开采量呈下降趋势
D.衰退期的发展阶段资源年开采量仍呈上升趋势
4.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下列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将资源开采业集中到赢利高、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B.发展交通运输,合理引入区域以外的资源
C.利用高新技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D.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停止开采资源
解析:第3题,当资源总开采量占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70%时,资源型城市进入衰退期,此后资源年开采量呈下降趋势。第4题,停止开采资源的做法过于偏激,明显不合理。
答案:3.C 4.D
读某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采矿业 B.食品工业
C.制造业 D.电子工业
6.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解析:第5题,a点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所以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最有可能是食品工业。第6题,b点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环境质量较低,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迫使部分企业外迁。c点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非等同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的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答案:5.B 6.D
早期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临海布局的工业,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也属于传统工业区。据此完成第7~8题。
7.不是依靠本区资源发展的大型传统工业区是( )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
D.俄罗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
8.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解析:第7题,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布局在太平洋沿岸便于利用国外资源和出口产品。第8题,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由于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该阶段人地关系矛盾进一步加剧。
答案:7.A 8.A
下图是中纬度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20世纪80年代
21世纪初
9.21世纪初,该区域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衰落阶段 D.再生阶段
10.未来几年随着资源的枯竭,D城的经济将不断萎缩,为避免该现象应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
B.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C.扩大规模,提高钢铁产量
D.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解析:第9题,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1世纪初该区域的城市数量增加,所以目前该区域应处在区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成长阶段。第10题,对于资源型城市和区域来说,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应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答案:9.B 10.C
(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2002—2015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1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2002—2015年该地区的人均GDP不断增长,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A项错误;2005年后人均GDP继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B项错误;该地区人均GDP一直呈增长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年前不断增加,2005年以后排放量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2005年后,人均GDP持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说明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D项错误。第12题,读图可知,2005年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突然开始下降,最可能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变化,故C项正确。
答案:11.C 12.C
(2019·全国Ⅲ卷)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第13~15题。
13.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14.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15.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珠江下游区稻谷供需结余数值为负值。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下游区非农业用地增多,农业结构发生调整,耕地面积减少,加之人口数量增多,对粮食需求量大,稻谷供给量远小于需求量。故C项正确。长江中游区和淮河下游区稻谷供需结余数值为正值,稻谷供给量大于需求量,B、D两项错误。黄河下游区稻谷产量小,供给量小于需求量,不属于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A项错误。第14题,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广,人口数量少,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大,需求少,更有利于稻谷供需盈余,A项正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劳动力需求少,B项错误。黑龙江省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复种指数低,C项错误。淡水资源丰富对于稻谷供需盈余影响小,D项错误。第15题,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说明我国北方地区水稻产量增大,而稻米是我国南方居民的传统主食,北方生产的大米向南方运输,会导致运输成本上升,B项正确。种植重心北移对于稻米出口数量、流通效率和储存难度影响较小,A、C、D三项错误。
答案:13.C 14.A 15.B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表。
| 1978年 | 2005年 |
第一产业比重(%) | 20.0 | 12.8 |
第二产业比重(%) | 64.3 | 49.6 |
第三产业比重(%) | 15.7 | 37.6 |
材料二 东北地区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
(1)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 工业,B表示 工业。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解析:第(1)题,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工业区位条件。第(2)题,从材料一看出,东北地区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3)题,从材料二看出,该区域具有明显的产品联系,A、B分别代表钢铁工业和森林工业;该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避免资源枯竭带来的工人失业、人地关系恶化等问题。
答案:(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钢铁 森林 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鄂尔多斯与榆林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下表为鄂尔多斯与榆林地区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
地 区 | 鄂尔多斯 | 榆林 | |
矿产探 明储量 | 煤炭 | 约占全国1/6 | 占全国1/5以上 |
天然气 | 占全国1/3 | 约占全国1/3 | |
产业 构成 | 三大产业结构 比例(2011年) | 2.6∶60.1∶ 37.3 | 4.9∶71.1∶ 24.0 |
经济 指标 | 城镇化水平 (2011年) | 71% | 48.56% |
人才密度 (2008年) | 303/万人 | 194/万人 |
(1)简要说明A河流的水文特征。
(2)鄂尔多斯和榆林都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鄂尔多斯用短短5年时间,建成了基础设施齐全、能安置100多万人的康巴什新区。在西部地区,如此大力发展大城市的做法,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补给类型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图表信息,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方面提出建议即可。第(3)题,为开放性设问,考生可从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角度分析发展大城市合理的理由,从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发展大城市不合理的理由。
答案:(1)该河流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随着支流的加入,流量有所增大;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的补给类型以大气降水为主,一般在夏季进入主汛期;冬季有结冰期。
(2)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利用技术带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延长产业链;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3)合理。理由: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大城市会加大环境压力;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不相适应。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0页。
2019-2020学年地理鲁教必修3检测: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三本册综合测试题,共15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