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四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优秀同步训练题
展开(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我国防灾减灾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
①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
②成功防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③建立并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④自然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①②③④都是对我国防灾减灾所取得成就的描述。
2.“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助于( )
①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②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
③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
④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主要从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方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
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10 36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初期的6.9%提高到13.4%。治理区初步形成了乔木、灌木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6 000多万亩农田、8 000多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护农田
B.“三北”防护林最终能将我国“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
C.“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市、区,总面积可达全国的40%以上
D.“三北”防护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4.“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解析:第3题,A项“三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因此“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项“三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干旱,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是不易存活的,故森林覆盖率不可能提高到50%左右。应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D项“三北”防护林具有生态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4题,“三北”防护林能够有效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答案:3.C 4.C
5.下列灾害防御的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解析:选A。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
2016年1月,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 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下列对霾天气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霾的预报,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持通讯畅通
B.冷锋过境,会出现大风扬尘,加重霾的灾情
C.受生态破坏的影响,霾的灾情乡村比城市严重
D.霾的形成,与低层大气稳定度和污染物排放多有关
7.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的是( )
①RS动态监测,灾害信息可实时更新
②GPS全天候工作,可实时追踪灾害路径
③GIS数据丰富,灾情评估能够有据可查
④GIS模拟预测,灾前即可尽知灾害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6题,雾霾对通讯影响不大;冷锋过境,会出现大风扬尘,利于减轻霾的灾情;目前,霾的灾情城市比乡村严重。第7题,RS动态监测,可追踪灾害路径;利用GIS,灾前只能估测灾害影响。
答案:6.D 7.C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读图完成8~9题。
8.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在距地面6米内风速最小(小于3千米/小时),因此防风效果最好。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8.A 9.B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5年2月21日报道,澳大利亚摩威镇的一座煤矿着火,火势蔓延将山林点燃后失去控制,到现在已经燃烧了近三周。有关部门说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扑灭这场大火。据此回答10~11题。
10.要获取大火的第一手资料,最快捷的是( )
A.雷达
B.直升机
C.遥感卫星
D.北斗系统
11.要分析火灾的影响范围及扩展方向,可用到( )
A.RS B.GIS
C.GPS D.DOS
解析:第10题,获取速度最快的是遥感卫星。第11题,分析地理数据是GIS的功能。
答案:10.C 11.B
新华网2016年5月10日电 受9日至10日强降雨的影响,湖南与贵州交界处的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米贝乡遭遇大规模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袭击,滑坡体阻断河流,形成一座堰塞河。灾情影响77户300余人。据此回答12~13题。
12.泥石流的监测和防御措施合理的是( )
①利用GPS获取泥石流多发区的地理信息
②实施岩土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③建设护坡、挡墙,避免泥石流冲击
④将泥石流多发区的居民完全搬出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3.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
B.逃生时向垂直于沟谷向两侧山坡跑
C.顺沟谷向上游或下游逃生
D.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检测工作
解析:第12题,获取地理信息应使用RS,①错;居民完全搬出不切实际,④错。第13题,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沟谷向两侧山坡跑。
答案:12.D 13.B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015年3月18日6时12分,印度尼西亚西北部马鲁右海域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41千米。印度尼西亚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受灾人口多,灾害损失严重。据此回答14~15题。
14.要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印度尼西亚灾前应准备的物资有( )
①救生艇 ②棉帐篷
③探生仪器 ④医疗器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下列灾中应急方案正确的是( )
A.制定灾害应急预案
B.对工农业等生命线工程进行紧急防护
C.拆除危险设施和次生灾害源
D.实施交通管制,设置路障
解析:第14题,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地区,气温高,可以用单帐篷,排除②。第15题,工农业属于生产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应除险加固;要保证运输,应清除路障,故B、C、D均错。
答案:14.C 15.A
减灾防灾的核心是“减”,即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损失,为此,就必须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据此回答16~17题。
16.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有( )
①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②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③在高山陡坡修筑梯田
④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在山区实施护坡工程
②严禁开发山区
③进行山区移民,要求他们迁出山区
④在山区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6题,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如修建水库、打机井,可以防御干旱。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林地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有效防御干旱。高山陡坡修筑梯田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破坏植被,从而加剧干旱。水稻需水量大,发展水稻种植业不属于防御干旱的措施。第17题,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可以防御地震灾害,护坡工程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在山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严禁开发山区是不现实的,开发山区应该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山区移民在我国也是不现实的。
答案:16.A 17.D
读下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若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点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9.若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线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某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若救护直升机位于甲图中山顶H处,被困游客位于A、B、C、D四点中的何点,才能被救护人员直接观测到(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解析:在甲图中,B处为山谷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在乙图中,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向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的山坡高处逃离。在甲图中B处为凹坡,在山顶处可以直视。
答案:18.B 19.B 20.B
二、综合题(共40分)
21.在下面减灾系统工程框图中的空框内填上序号代表的相应内容,并完成问题。(13分)
①防灾 ②监测 ③救灾 ④立法与教育 ⑤预报 ⑥保险与援助
(1)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3分)
(2)减灾防灾的核心是________,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3分)
(3)为什么说减灾防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3分)
(4)列举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4分)
解析:本题以减灾系统工程框图的形式,考查了减灾系统工程的构成及减灾防灾的核心等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减灾防灾工作是由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共同参与而成;既需要高深的灾害科学研究,也需要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
答案:(1)② ⑤ ① ③ ⑥ ④
(2)减 减少灾害 减轻灾情
(3)因为减灾工程的实施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参与,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既需要高深的灾害科学研究,也需要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
(4)①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组织减灾科技攻关;②实施减灾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提高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③制定减灾规划,健全灾害管理的法规;④开展社会减灾教育;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2.阅读材料,回答下题。(7分)
2015年6月11日~13日广西柳州市连续大暴雨,导致市区大面积积水,引发严重的内涝,部分路段积水达1米多深。据统计,此次大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22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 096公顷。
分析柳州市内涝严重的原因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由材料可知“柳州市连续大暴雨”,可见降雨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导致地面积水严重;根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建筑密度大,地面硬化面积大、绿地等面积少,水分下渗弱;柳州市城市发展历史较长,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所以城市内涝严重。城市内涝是大城市中的普遍性问题,针对形成原因,主要从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等方面分析。
答案: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
措施:增加市区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加强暴雨天气预警、预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等。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剧变等)引起海面的海水高度异常变化现象。风暴潮引起的灾害通常表现为增水灾害(如淹没土地、海滩侵蚀、航道及港池骤淤、冲毁堤坝、毁坏房屋、夺人生命等)和风暴减水(如航运受阻、电厂取水困难、港口码头作业不便等)。
(1)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2分)
(2)简要说明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及分布区域。(3分)
(3)列举应对风暴潮的防灾减灾措施。(5分)
解析:(1)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是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等。(2)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是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分布区域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3)应对风暴潮的防灾减灾措施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主要工程措施有加快防潮堤建设,建设和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严格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控制地面沉降。非工程措施有建立全方位预警系统,加强预报与监测;加大对风暴潮灾害的宣传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法制,科学管理;制定应急方案。
答案:(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
(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
分布区域:主要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
(3)①加快防潮堤建设;②建立全方位预警系统,加强预报与监测;③建设和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④严格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控制地面沉降;⑤加大对风暴潮灾害的宣传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⑥加强法制;⑦科学管理。
24.如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地区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变化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说出1960~2010年该区域洪、旱灾害的变化特点,并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形成原因。(4分)
(2)简述当地政府为减轻洪、旱灾损应采取的措施。(6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受旱面积和受洪面积均呈上升的趋势;同时洪、旱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夏季风的强弱及进退有关。第(2)题,针对水旱灾害频繁的特点,应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工程建设和植树造林,推行生态移民。
答案:(1)特点:洪、旱灾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 原因:夏季风各年份强弱不一,引起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风强盛的年份,降水量大,该年份洪灾严重则旱灾较轻。
(2)①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推行防灾保险;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兴修水利设施,增强引排水和落洪抗旱能力;⑤山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⑥引导民众迁出洪灾多发区,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
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综合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综合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0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精品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精品习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