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展开(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
A.陆风转湖风 8:30—9:30
B.陆风转湖风 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 12:00—13:00
D.湖风转陆风 13:00—14:00
2.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湖陆的热力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
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面积差异
解析第1题,可以借助海陆风知识分析,若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低,则陆地为低压区、湖泊为高压区,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即湖风,此时湖泊上空湿润水汽吹向陆地,则岳阳市空气湿度变大;相反则为陆风,岳阳市空气湿度逐渐减小。图中10:00—11:00是湿度明显变化的时间段。故选B。第2题,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形成风向的转变,即根本原因是湖陆的热力差异。
答案1.B 2.A
读图,完成3~4题。
3.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纬度范围是( )
A.南北纬10°之间B.南北纬10°~40°
C.南北纬30°~60°D.南北纬50°~80°
4.设全球降水量、热带蒸发量、温带径流量最大值所在纬度范围分别为①②③,则海洋表层盐度( )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①>③D.②>③>①
解析第3题,可以从两方面判断,一是根据图上方的蒸发量和降水量两条折线的数值大小进行分析判断,图中蒸发量明显大于降水量的在南北纬10°~40°之间;二是通过径流量图下方的径流量进行判断(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在南北纬10°~40°之间径流量为负值,说明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第4题,考查全球盐度的分布规律。全球盐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降水量最大值①位于0°~10°N,热带蒸发量最大值②位于10°S~20°S,温带径流量最大值③位于50°S~60°S,因此②地盐度最高,其次是①地,最低的是③地。C符合题意。
答案3.B 4.C
读太平洋某月(最热月或最冷月)表层水温(单位: ℃)分布图(图中点线是海冰边界,虚线为热赤道)。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表示的时间是( )
A.1月B.2月C.7月D.8月
6.图中形成A处水温特点的原因为( )
A.所处纬度低B.距离陆地近
C.受离岸的东北信风影响D.有寒流流经
解析第5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从水温值和热赤道位置可知,此时北半球水温最高,北半球水温最高的月份是8月,故选D。第6题,A处水温值较同纬度地区低,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
答案5.D 6.D
下图示意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
8.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修建水库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D.上游河道采沙
解析第7题,降水除去①蒸发、蒸腾,其他经过冠层截流和河网调蓄后,形成④径流。河网调蓄包括地表调蓄、土壤调蓄和地下调蓄。第8题,水库具有拦截泥沙的作用,可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和降水强度增大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增大河流含沙量;上游河道采沙会搅浑径流,增加下游河流含沙量。
答案7.D 8.A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的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10.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
A.地下水补给湖水B.跨流域调水
C.水库D.海陆间大循环
解析受水库的调节作用,冬季库区气温比周围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加;夏季库区处气温比周围低,气流下沉,降水比周围少。海水淡化工厂弥补了陆地上淡水资源的不足,其作用类似于海陆间大循环。
答案9.C 10.D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图,完成11~12题。
11.水的社会循环( )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
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
12.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的回用水源包括( )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
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
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
解析第11题,在水的社会循环中,废水排入地表径流,造成水污染,对水的自然循环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所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可知,水的自然循环包含了水的社会循环;由图可知当水资源进入供水厂后,水循环的速度会减慢;由图可知,水的社会循环对陆地水体没有更新作用。第12题,清洁冷却水可以进行回收利用。A、B、D三项提供的水不符合题干中“来源于用户”的要求。
答案11.D 12.C
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13.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上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B.b增加C.c减少D.d减少
解析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即a减少,A错;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即b增加,B正确;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即c增加,C错误;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D错误。
答案B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这段文字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5.下列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对其影响最大的是( )
A.②B.①C.⑤D.③
解析第14题,“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反映了水汽输送环节,即图中数码①;“水泉东流,日夜不休……”,反映了径流环节,即图中数码⑤(地表径流)和⑥(地下径流)。第15题,人类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影响地表径流环节。
答案14.B 15.C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6~17题。
16.对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
C.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下垫面
17.近年来该地河流含沙量增大,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列哪一要素造成的?( )
A.气温B.植被C.地形D.降水
解析第16题,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太阳辐射影响气候、植被进而影响河流与地貌,因而是图中地理环境各要素关系形成的根本因素。第17题,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答案16.B 17.B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18~19题。
18.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区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D.武夷山区
19.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①B.③①②C.②①③D.②③①
解析第18题,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D对。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A、B、C错。第19题,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②茶树是灌木,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A对。
答案18.D 19.A
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影响,灌木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养分含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沃岛效应”。右图为“沃岛效应”现象景观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影响干旱、半干旱区“沃岛效应”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是( )
A.土壤B.气候
C.调节气候D.涵养水源
21.“沃岛效应”现象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
A.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
C.调节气候D.涵养水源
解析第20题,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水分条件是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只有在有丰富地下水或者山地降水的地区才有生物生长,而“沃岛效应”是由于水分条件较好,才适合灌丛生长,故选D。第21题,由材料可知,“沃岛效应”是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影响,灌木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养分含量,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故选B。
答案20.D 21.B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22题。
22.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以使盐湖以外区域的水分截流增多,实际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量减少,盐湖面积萎缩,B正确;湖盆蒸发量不会增多,反而会因为湖泊面积萎缩而蒸发量减少,排除A;由材料“盐度饱和”可知湖水盐度不会增大,可排除D;生物在盐度饱和的湖泊中难以生存,也就是说盐湖中生物极少,即使营养物质增多也不会出现危害生物生长的富营养化,排除C。
答案B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23~24题。
23.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4.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解析第23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及逻辑思维能力,中等难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提供的时间“3月25日”和关键词语“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理出3月25日当地自然生长的杂树萌生新叶而呈现一丝绿色,说明当地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故选B。常绿阔叶林冬季不落叶,与材料不符,排除;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排除;观察景观图中杂树枯叶的特征,可排除D。第24题,较温暖的气候才能满足灌木四季常绿,冬季气温过低则难以生存,因此气温是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
答案23.B 24.A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 800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它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读图,完成25题。
25.“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 )
A.散热B.防风C.耐寒D.防沙
解析读图可知,索科特拉岛位于印度洋上,季风环流显著,树干粗大有利于防风。
答案B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13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18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右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3分)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3分)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4分)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3分)
解析第(1)题,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要从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要从气候角度进行分析;该地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是温带雨林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原生态森林保护得好。第(2)题,林间湿生苔藓是阴湿环境下的生物;当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第(3)题,植被类型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理分布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以内,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第(4)题,大熊森林目前主要是商业性砍伐而破坏严重,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进行:建立自然保护区(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以减少商业性的开发;立法禁止商业性伐木(控制商业性伐木规模);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带动森林区经济发展。
答案(1)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
(2)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
(3)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地理分布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以内,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
(4)建立自然保护区;立法禁止商业性伐木;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
27.(10分)读太平洋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这三个观测站,其中纬度较低的是 ,纬度较高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4分)
(2)三个观测站观察到水温变化的共同特点:
① ;
② 。(2分)
(3)水温变化的特点,说明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 ,且热量集中储存在 。由于海水 很低,所以 米以下的海水经常保持低温状态。(4分)
答案(1)B C 表层水温B最高为27 ℃,C最高为17 ℃。
(2)①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②1 000米以内海水温度下降较快,1 000米以下的海水温度变化较小,保持在低温状态
(3)太阳辐射 海水表层 热导率 1 000
28.
(11分)读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 。(3分)
(2)A、B两海区的海水盐度均比大西洋同纬度其他海区的低,原因是 ;A海区的盐度低于B海区的原因是 。(4分)
(3)地中海由西向东盐度渐高的原因是 。(4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盐度线的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盐度最高,两侧逐步降低,则可知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高纬、低纬递减。第(2)题,读图可知,A、B两海区均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河流带来大量的淡水流入海洋,因而A、B两海区的海水盐度均比大西洋同纬度其他海区的低。A海区为刚果河入海口,B海区为亚马孙河入海口。A海区受寒流影响,蒸发量少,盐度偏低;B海区受暖流影响,蒸发量大,盐度偏高。所以A海区的盐度低于B海区。第(3)题,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大西洋海水盐度低于地中海,在直布罗陀海峡形成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是盐度较低的大西洋海水流入盐度较高的地中海,离直布罗陀海峡近的盐度就偏低,所以地中海盐度由西向东渐高。
答案(1)从副热带海区向高纬、低纬递减
(2)位于赤道附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且A、B两海区分别有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注入 A海区受寒流影响,B海区受暖流影响
(3)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是盐度较低的大西洋海水流入盐度较高的地中海,这样,距离大西洋越近,盐度则越低
29.
(16分)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 ;
B ;
C ;
D ;
G ;
I 。(3分)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图中I的作用是 。(6分)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原因是什么?(4分)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1分)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 (填“大”或“小”),原因是 。(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A→J含义。第(2)题,A>D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大气上界的要小;图中I是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第(4)题,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尘埃,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5)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温度不会太低。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 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温差较小。
(4)D
(5)小 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低
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城市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城市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0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12页。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本单元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本单元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