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卷05(人教版)(解析版)
展开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卷05
九年级化学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
A.节日的礼花 B.夜晚的霓虹灯
C.雨后的彩虹 D.彩色的图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节日的礼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即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夜晚的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散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彩色的图画是用不同颜色涂成的画,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5.6g氯化钠
B.用50mL量筒量取5.26mL水
C.熄灭酒精灯火焰
D.往试管里倾倒液体
【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精确到的最小值和注意事项来判断;
B、根据量筒的量程和精确度来判断;
C、根据酒精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来判断;
D、根据倾倒液体时的注意事项来判断。
【解答】解:A、因为托盘天平能准确到0.1g,用托盘天平能称取5.6g氯化钠,故A正确;
B、量筒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精确度为0.1,选择量程时,要求量一次,且量取值与量程最接近,量筒只能精确到0.1mL,故B错误;
C、熄灭酒精灯火焰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故C错误;
D、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且标签应朝向手心,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通过做这道题要知道量筒的选取方法、托盘天平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倾倒液体时的注意事项。
3.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重要结论的科学家是( )
A. 门捷列夫 B. 达尔文
C. 拉瓦锡 D. 牛顿
【分析】根据空气的发现史,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故错误;
B、达尔文在生物学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故错误;
C、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正确。
D、牛顿在万有引力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故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空气的发现史,可以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黑烟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分析】A、根据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已知下列四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其中属于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水 氢气+氧气
B.二氧化碳+碳 一氧化碳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 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碳 一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多变一”)与氧化反应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实验室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 )
A. B.
C. D.
【分析】根据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可知: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氯酸钾反应完,则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当氯酸钾分解完毕则不变;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质量不变,而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直到反应完。
【解答】解: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氯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而不会减小,故错误;
B.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氯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而不会减小,故错误;
C.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减少,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正确;
D.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当氯酸钾分解完毕,则不再减小,而不是不变,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及氯酸钾分解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高,分子变大
【分析】A、根据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特性分析,
B、根据空气的微观构成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分析;
D、根据分子间有间隔的特性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花香中含有的分子通过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A说法正确;
B、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含有氮气分子、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不含有空气分子。故B说法不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C说法不正确;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在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所以,体受热膨胀。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溶液导电的原因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原子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粒子构成。若以〇、●和 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示意图所描述的微粒不属于同一类原子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决定原子所属类别的因素是原子核中的质子数进行分析。
【解答】解:同一类原子中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同;
A、B、C、D中的质子数分别为2、1、1、1。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明确决定原子所属类别的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9.硒是动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如图为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5
C.元素符号为Se D.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带“石”字旁,属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为Se,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0.如图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粒子符号为Ne
B.n=8
C.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原子位于第二周期
【分析】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各部分的意义分析。原子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的个数,由质子数判断元素的种类;圆圈外的弧线表示电子层,电子层上的数字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判断该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根据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的特点分析是否达到稳定结构。
【解答】解:A、由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可知,质子数=13,n应为8,核外电子数=10,为铝离子,该粒子的符号为:Al3+,故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n=8,故正确;
C、由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错误;
D、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原子的核外应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11.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
B.b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燃烧
C.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分析】根据电解水时,可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结合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试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故错误;
B、试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故正确;
C、电解水产生的H2和O2,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化学用语中都包含有“2”,其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2H﹣﹣2个氢元素
B.SO2﹣﹣二氧化硫中含有2个氧原子
C.Ca2+﹣﹣钙元素为+2价
D.2SO3﹣﹣2个三氧化硫分子
【分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解答】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中的“2”表示两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SO3”中的“2”表示两个三氧化硫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3.实验中有些变化虽然是“<”或“>”的,但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符合的是( )
A.铜丝的质量为m g,在火焰上灼烧后的质量为n g,则m<n
B.木炭的质量为m g,在火焰上灼烧后所有灰烬的质量为n g,则m>n
C.浓盐酸的质量为m g,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为n g,则m>n
D.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 g,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为n g,则m<n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A、铜丝在火焰上灼烧后,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CuO黑色固体,质量增加,m<n,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木炭在火焰上灼烧后,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CO2气体,灰烬的质量n<m,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减小,则m>n,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变化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
D、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于空气中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质量增加,则m<n,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4.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2O2H2+O2
B.2H2O22H2O+O2↑
C.P+O2P2O5
D.4Fe+3O22Fe2O3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中氢气、氧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H2O2H2↑+O2↑。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C、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P+5O22P2O5。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15.有关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有如下说法:
①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相同,性质也相同;
②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
③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④高钙奶粉中的“钙”指的是钙单质;
⑤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⑤
【分析】根据碳单质、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混合物的定义、高钙奶中的钙是指钙元素和化合价的计算判断即可。
【解答】解:①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相同,但性质不相同,错误;
②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正确;
③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正确;
④高钙奶粉中的“钙”指的是钙元素,错误;
⑤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价和+5价,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多个知识点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解题的重点是能够对各个相关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二.填空题(共2小题,满分18分)
16.(4分)若用如图所示正放的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a (填“a”或“b”下同)端通入;若用装满水的正放的该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b 端通 入;
【分析】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考虑氧气的入口端收集该气体;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分析氧气的入口端。
【解答】解: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装置的a端通入。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若用排水气法收集氧气,瓶内先装满水,氧气应从b端通入。
故答案是:a、b。
【点评】注意此装置图的用途,它可用来洗气、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反应装置等多种用途,因题意而定气体的进出口管道。
17.(14分)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部分信息或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A
12Mg
24.3
13Al
铝
26.8
14Si
硅
28.9
15P
磷
30.97
B
C
D
(1)请写出12号元素的名称 镁元素 。
(2)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0.97 。
(3)16号元素为 非金属 元素(“金属”或“非金属”)
(4)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18 。
(5)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 3 。
(6)第35号元素是溴元素,如图为溴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x的值为 7 ,溴元素应与表中A﹣D元素中 C (填字母序号)的化学性质相似。
【分析】(1)根据12号元素为镁元素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3)根据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
(4)根据最外层电子数达到饱和,即具有稳定结构进行分析;
(5)根据周期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6)根据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
【解答】解:(1)12号元素是Mg,名称是镁元素;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3)16号元素为硫元素,带“石”字旁,是非金属元素;
(4)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为稳定状态,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8;
(5)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3;
(6)由于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5=2+8+18+x,x=7;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溴元素应与表中A﹣D元素中C的化学性质相似。
故答案为:
(1)镁元素;
(2)30.97;
(3)非金属;
(4)18;
(5)3;
(6)7; C。
【点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以及原子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4分)
18.(8分)二氧化碳已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物质。依据图例回答问题。
(1)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不燃烧和不支持燃烧 ;
(2)实验2瓶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3)实验3如图进行实验回答:A中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变红 ,写出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分析】(1)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
(2)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
(3)依据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知识分析解决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解:(1)在实验1中,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故填:不燃烧和不支持燃烧;
(2)实验2瓶中,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
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溶液变浑浊;
故填:紫色石蕊变红,CO2+Ca(OH)2═CaCO3↓+H2O。
【点评】此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注意:(1)中需要区别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9.(6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充分燃烧 C+O2CO2 ;
(2)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CaO+CO2↑ ;
(3)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NaHCO3+HCl=NaCl+H2O+CO2↑ 。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2)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3)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C+O2CO2;
(2)CaCO3CaO+CO2↑;
(3)NaHCO3+HCl=NaCl+H2O+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8分)
20.(16分)根据图1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①C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是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2O2Fe3O4 ;该实验中细铁丝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受热面积,尽快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 。
②A实验中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的操作,先把玻璃管口 用水润湿 ,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该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排水法收集氧气后,用玻璃片 磨砂 (填“磨砂”或“光滑”)的一面盖住集气瓶口。
③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 C (填字母)。
④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P+5O22P2O5 ;B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同时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 。
⑤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V、V1、V2表示)。
【分析】①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②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化学反应的原理等分析解答;
③根据不同实验中水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④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装置内的变化与压强来分析;
⑤根据实验原理与数据来分析。
【解答】解:①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为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受热面积,提高铁丝温度,所以实验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故填: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3Fe+2O2Fe3O4;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受热面积,尽快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
②A实验中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的操作,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内;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排水法收集氧气后,用玻璃片磨砂的一面盖住集气瓶口。故填:用水润湿;2H2O22H2O+O2↑;分解反应;磨砂。
③A实验中,水的作用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B实验中,水的作用是用水的体积来验证氧气的体积,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故选C;
④在点燃的条件下,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图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温度降低至室温、瓶中氧气被消耗,故填:4P+5O22P2O5;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同时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
⑤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即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为:V1﹣V2,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所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故填:。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1.(12分)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来制取氧气:
(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字母)。
(2)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 。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可选用 A ,收集干燥的甲烷可选用 C ,F装置可收集和储存甲烷,若用水将装置中的甲烷排出,水应从 a (填a或b)端通入。
【分析】(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因此需要加热;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F装置可收集和储存甲烷,若用水将装置中的甲烷排出,水应从长管通入,因为甲烷的密度比水小。
【解答】解:(1)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B;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依据是: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故答案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因此需要加热;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F装置可收集和储存甲烷,若用水将装置中的甲烷排出,水应从长管通入,因为甲烷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A;C;a。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气体的验满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五.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22.(10分)取47.4g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共收集到3.2g氧气。计算:
(1)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2)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0.1%)。
【分析】(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生成氧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2)根据化学式先计算出47.4g高锰酸钾含有氧元素的质量,减去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就是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即可计算出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x 3.2g
=
x=31.6g
(2)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7.4g××100%=19.2g。
由质量守恒定律,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6.2%。
答:(1)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31.6g;(2)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2%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九年级化学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
A.节日的礼花 B.夜晚的霓虹灯
C.雨后的彩虹 D.彩色的图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节日的礼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即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夜晚的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散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彩色的图画是用不同颜色涂成的画,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5.6g氯化钠
B.用50mL量筒量取5.26mL水
C.熄灭酒精灯火焰
D.往试管里倾倒液体
【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精确到的最小值和注意事项来判断;
B、根据量筒的量程和精确度来判断;
C、根据酒精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来判断;
D、根据倾倒液体时的注意事项来判断。
【解答】解:A、因为托盘天平能准确到0.1g,用托盘天平能称取5.6g氯化钠,故A正确;
B、量筒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精确度为0.1,选择量程时,要求量一次,且量取值与量程最接近,量筒只能精确到0.1mL,故B错误;
C、熄灭酒精灯火焰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故C错误;
D、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且标签应朝向手心,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通过做这道题要知道量筒的选取方法、托盘天平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倾倒液体时的注意事项。
3.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重要结论的科学家是( )
A. 门捷列夫 B. 达尔文
C. 拉瓦锡 D. 牛顿
【分析】根据空气的发现史,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故错误;
B、达尔文在生物学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故错误;
C、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正确。
D、牛顿在万有引力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故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空气的发现史,可以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黑烟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分析】A、根据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已知下列四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其中属于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水 氢气+氧气
B.二氧化碳+碳 一氧化碳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 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碳 一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多变一”)与氧化反应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实验室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 )
A. B.
C. D.
【分析】根据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可知: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氯酸钾反应完,则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当氯酸钾分解完毕则不变;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质量不变,而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直到反应完。
【解答】解: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氯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而不会减小,故错误;
B.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氯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而不会减小,故错误;
C.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减少,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正确;
D.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当氯酸钾分解完毕,则不再减小,而不是不变,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及氯酸钾分解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高,分子变大
【分析】A、根据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特性分析,
B、根据空气的微观构成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分析;
D、根据分子间有间隔的特性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花香中含有的分子通过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A说法正确;
B、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含有氮气分子、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不含有空气分子。故B说法不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C说法不正确;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在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所以,体受热膨胀。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溶液导电的原因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原子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粒子构成。若以〇、●和 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示意图所描述的微粒不属于同一类原子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决定原子所属类别的因素是原子核中的质子数进行分析。
【解答】解:同一类原子中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同;
A、B、C、D中的质子数分别为2、1、1、1。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明确决定原子所属类别的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9.硒是动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如图为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5
C.元素符号为Se D.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带“石”字旁,属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为Se,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0.如图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粒子符号为Ne
B.n=8
C.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原子位于第二周期
【分析】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各部分的意义分析。原子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的个数,由质子数判断元素的种类;圆圈外的弧线表示电子层,电子层上的数字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判断该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根据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的特点分析是否达到稳定结构。
【解答】解:A、由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可知,质子数=13,n应为8,核外电子数=10,为铝离子,该粒子的符号为:Al3+,故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n=8,故正确;
C、由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错误;
D、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原子的核外应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11.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
B.b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燃烧
C.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分析】根据电解水时,可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结合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试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故错误;
B、试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故正确;
C、电解水产生的H2和O2,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化学用语中都包含有“2”,其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2H﹣﹣2个氢元素
B.SO2﹣﹣二氧化硫中含有2个氧原子
C.Ca2+﹣﹣钙元素为+2价
D.2SO3﹣﹣2个三氧化硫分子
【分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解答】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中的“2”表示两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SO3”中的“2”表示两个三氧化硫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3.实验中有些变化虽然是“<”或“>”的,但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符合的是( )
A.铜丝的质量为m g,在火焰上灼烧后的质量为n g,则m<n
B.木炭的质量为m g,在火焰上灼烧后所有灰烬的质量为n g,则m>n
C.浓盐酸的质量为m g,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为n g,则m>n
D.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 g,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为n g,则m<n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A、铜丝在火焰上灼烧后,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CuO黑色固体,质量增加,m<n,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木炭在火焰上灼烧后,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CO2气体,灰烬的质量n<m,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减小,则m>n,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变化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
D、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于空气中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质量增加,则m<n,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4.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2O2H2+O2
B.2H2O22H2O+O2↑
C.P+O2P2O5
D.4Fe+3O22Fe2O3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中氢气、氧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H2O2H2↑+O2↑。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C、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4P+5O22P2O5。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15.有关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有如下说法:
①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相同,性质也相同;
②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
③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④高钙奶粉中的“钙”指的是钙单质;
⑤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⑤
【分析】根据碳单质、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混合物的定义、高钙奶中的钙是指钙元素和化合价的计算判断即可。
【解答】解:①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相同,但性质不相同,错误;
②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正确;
③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正确;
④高钙奶粉中的“钙”指的是钙元素,错误;
⑤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价和+5价,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多个知识点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解题的重点是能够对各个相关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二.填空题(共2小题,满分18分)
16.(4分)若用如图所示正放的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a (填“a”或“b”下同)端通入;若用装满水的正放的该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b 端通 入;
【分析】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考虑氧气的入口端收集该气体;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分析氧气的入口端。
【解答】解: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装置的a端通入。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若用排水气法收集氧气,瓶内先装满水,氧气应从b端通入。
故答案是:a、b。
【点评】注意此装置图的用途,它可用来洗气、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反应装置等多种用途,因题意而定气体的进出口管道。
17.(14分)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部分信息或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A
12Mg
24.3
13Al
铝
26.8
14Si
硅
28.9
15P
磷
30.97
B
C
D
(1)请写出12号元素的名称 镁元素 。
(2)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0.97 。
(3)16号元素为 非金属 元素(“金属”或“非金属”)
(4)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18 。
(5)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 3 。
(6)第35号元素是溴元素,如图为溴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x的值为 7 ,溴元素应与表中A﹣D元素中 C (填字母序号)的化学性质相似。
【分析】(1)根据12号元素为镁元素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3)根据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
(4)根据最外层电子数达到饱和,即具有稳定结构进行分析;
(5)根据周期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6)根据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
【解答】解:(1)12号元素是Mg,名称是镁元素;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3)16号元素为硫元素,带“石”字旁,是非金属元素;
(4)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为稳定状态,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8;
(5)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3;
(6)由于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5=2+8+18+x,x=7;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溴元素应与表中A﹣D元素中C的化学性质相似。
故答案为:
(1)镁元素;
(2)30.97;
(3)非金属;
(4)18;
(5)3;
(6)7; C。
【点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以及原子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4分)
18.(8分)二氧化碳已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物质。依据图例回答问题。
(1)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不燃烧和不支持燃烧 ;
(2)实验2瓶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3)实验3如图进行实验回答:A中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变红 ,写出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分析】(1)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
(2)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
(3)依据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知识分析解决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解:(1)在实验1中,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故填:不燃烧和不支持燃烧;
(2)实验2瓶中,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
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溶液变浑浊;
故填:紫色石蕊变红,CO2+Ca(OH)2═CaCO3↓+H2O。
【点评】此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注意:(1)中需要区别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9.(6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充分燃烧 C+O2CO2 ;
(2)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CaO+CO2↑ ;
(3)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NaHCO3+HCl=NaCl+H2O+CO2↑ 。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2)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3)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C+O2CO2;
(2)CaCO3CaO+CO2↑;
(3)NaHCO3+HCl=NaCl+H2O+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8分)
20.(16分)根据图1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①C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是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2O2Fe3O4 ;该实验中细铁丝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受热面积,尽快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 。
②A实验中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的操作,先把玻璃管口 用水润湿 ,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该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排水法收集氧气后,用玻璃片 磨砂 (填“磨砂”或“光滑”)的一面盖住集气瓶口。
③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 C (填字母)。
④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P+5O22P2O5 ;B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同时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 。
⑤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V、V1、V2表示)。
【分析】①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②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化学反应的原理等分析解答;
③根据不同实验中水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④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装置内的变化与压强来分析;
⑤根据实验原理与数据来分析。
【解答】解:①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为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受热面积,提高铁丝温度,所以实验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故填: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3Fe+2O2Fe3O4;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受热面积,尽快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
②A实验中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的操作,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内;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排水法收集氧气后,用玻璃片磨砂的一面盖住集气瓶口。故填:用水润湿;2H2O22H2O+O2↑;分解反应;磨砂。
③A实验中,水的作用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B实验中,水的作用是用水的体积来验证氧气的体积,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故选C;
④在点燃的条件下,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图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温度降低至室温、瓶中氧气被消耗,故填:4P+5O22P2O5;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同时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
⑤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即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为:V1﹣V2,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所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故填:。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1.(12分)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来制取氧气:
(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字母)。
(2)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 。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可选用 A ,收集干燥的甲烷可选用 C ,F装置可收集和储存甲烷,若用水将装置中的甲烷排出,水应从 a (填a或b)端通入。
【分析】(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因此需要加热;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F装置可收集和储存甲烷,若用水将装置中的甲烷排出,水应从长管通入,因为甲烷的密度比水小。
【解答】解:(1)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B;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依据是: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故答案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因此需要加热;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F装置可收集和储存甲烷,若用水将装置中的甲烷排出,水应从长管通入,因为甲烷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A;C;a。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气体的验满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五.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22.(10分)取47.4g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共收集到3.2g氧气。计算:
(1)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2)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0.1%)。
【分析】(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生成氧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2)根据化学式先计算出47.4g高锰酸钾含有氧元素的质量,减去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就是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即可计算出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x 3.2g
=
x=31.6g
(2)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7.4g××100%=19.2g。
由质量守恒定律,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6.2%。
答:(1)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31.6g;(2)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2%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