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单元活动 学用专题地图一课一练
展开此套题为W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四
学用专题地图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用面状符号在图上表示某专题要素在制图区域分布的范围和状况的表示方法有精确式界线,以及散列式符号、文字抑或单个符号表示现象分布的概略位置与范围。据此完成1、2题。
1.下面四幅图,描述棉花种植区域范围最准确的是( )
2.图D中的符号属于( )
A.几何符号B.象形符号
C.结构符号D.文字符号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图A为散列式符号;图B为文字符号;图C有精确式界线,描述最为精确;图D为单个符号。第2题,该图中的图例能够看出棉花的具体形态,故为象形符号。
定点符号法是表示呈点状分布的专题要素各方面特征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几何符号、文字符号、象形符号等。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符号属于象形符号的是( )
4.符号▲表示的矿产资源名称是( )
A.铁矿B.石油C.铜矿D.稀土矿
【解析】3选C,4选A。第3题,A、D为几何符号,B为文字符号,C为飞机的象形符号。第4题,一般情况下,黑三角表示铁矿。
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地图,完成5、6题。
5.a和b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耕地 C.草地 D.沙漠
6.适宜发展畜牧业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5选B,6选D。第5题,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故a和b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故选B。第6题,读图可得,a是水田,b是旱地,c是林地,d是草地,其中草地适宜发展畜牧业,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 10%
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截至2015 年,江苏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下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指出苏北老龄人口类型的变化。
(2)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2000~2010年,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 型,说明老龄化加剧。第(2)题,本题主要分析南通市优越的大气环境对南通老年人口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分析即可。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从图中得知,苏南人口呈现年轻化,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口,降低了苏南老龄化水平。
答案:(1)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 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 型;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或: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A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2)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年型人口。
(3)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019·平顶山模拟)下图所示国家是一个典型的热带高原国家,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读图完成8、9题。
8.该国的地势( )
A.南高北低B.西高东低
C.四周高D.中部高
9.该国西北部半岛人口和城市稀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寒冷B.沙漠广布
C.地形崎岖D.海拔高
【解析】8选D,9选B。第8题,结合图中高度表可知,该国地势中间高,周围低。第9题,该半岛地处中、低纬度,西部为寒流。受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下面图1是成都平原位置示意图,图2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岷江洪灾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汪洋的主要原因是
( )
A.岷江从山区流向平原,水势猛
B.岷江下游河道宽阔,水面广
C.岷江发源于邛崃山,落差大
D.岷江流经平原东侧,地势低
11.与乙地相比,甲地( )
A.沉积物颗粒小,地下水位低
B.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高
C.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低
D.沉积物颗粒小,地下水位高
12.枯水季节,60%以上水量会从鱼嘴进入内江,主要原因是内江比外江
( )
A.河道宽B.流速慢
C.河床浅D.河床深
【解析】10选A,11选B ,12选D。第10题,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岷江从山区流向平原,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一旦发生洪灾就会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汪洋,选A。第11题,与乙地相比,甲地由于处于乙段河流的上游,且刚好从山区流向平原,挟带物堆积多且沉积物颗粒大,由于甲地的地势高,地下水位高,选B。第12题,图中显示,内江比外江河道窄,由于狭管效应,流速快,则枯水季节,60%以上水量会从鱼嘴进入内江,最可能的原因是河床深,选D。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走向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区分界线基本一致。长城古代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该线以西以北为游牧民族聚居地,他们善骑射,耕作水平极低,衣食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
(1)简析长城以西以北的古代游牧民族善骑射、耕作水平低的地理原因。
(2)长城在东段主要以砖石砌成,西段主要用夯土筑成,分析原因。
(3)长城沿线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长城以北以西,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由于降水在400 mm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且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畜牧业。而由于纬度较高,冬季较为寒冷,为了避寒且为了逐水而居,故发展的是游牧业,环境使得他们善骑射。第(2)题,长城的修建可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据险制塞”来形容。其建筑材料的不同可从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的获取方面来分析。第(3)题,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指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干旱区,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区,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水蚀、风蚀交错,侵蚀作用强。
答案:(1)长城以北以西,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居民以游牧业为主。降水在400 mm以下,草原面积辽阔,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且农业受干旱、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大。
(2)地形:东段山地多,地形起伏大,使用砖石依山势而建才稳固;西段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可以就地建设。气候:东段降水量较大,须使用砖石减少雨水侵蚀;西段降水量较小,可使用夯土。建筑材料的获取:东段山地多,基岩出露,可就近采石;西段黄土堆积层厚,可就地取土。
(3)长城沿线地区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区与干旱区,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区,降水量较少且时空变率大;植被较少;水蚀、风蚀交错。
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地理必修 第一册单元活动 判别地理方向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单元活动 判别地理方向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单元活动 学用专题地图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单元活动 学用专题地图练习题,共5页。
地理必修 第二册单元活动 人文地理户外考察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单元活动 人文地理户外考察达标测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