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当堂检测题
展开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依次是( )
A.②—④—③—①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2.该区域城市发展必然导致( )
①城市环境恶化 ②植被覆盖率减少 ③地下水位上升
④地表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⑤⑥
解析:第1题,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也就是城镇化过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数目将由少到多,城市规模将由小到大。第2题,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若积极引导和合理有序发展则可减轻或避免某些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城市发展会加大城郊间热力环流的作用。
答案:1.A 2.D
读某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分布图,回答3~5题。
3.由图可知乙国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其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社会福利制度好 D.历史悠久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B.目前,甲国属于城镇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人口较少
D.丙国的工业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
5.下列现象与甲国的城镇化进程特点不相符的是( )
A.城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许多大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呈减少趋势
D.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解析:第3题,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乙国(美国)是发达国家,其城镇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水平高是相联系的。第4题,甲国是中国,目前城镇化速度快。第5题,我国城镇化处于郊区城镇化阶段,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并未减少。
答案:3.A 4.B 5.C
读甲、乙两图,回答6~7题。
6.图甲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7.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________阶段( )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第6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就是城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7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答案:6.D 7.C
城镇化水平滞后程度=(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读表,回答8~9题。
8.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 )
A.北京 B.贵州
C.四川 D.广东
解析:第8题,根据题干公式计算可知,丙地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第9题,甲地城镇化率高,工业化率低,可能是北京。而贵州、四川和广东各省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相差不大。
答案:8.C 9.A
(2019·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布局 B.交通拥堵
C.居民素质 D.生活水平
11.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大气质量改善 B.河道水质净化
C.空间结构优化 D.地域范围扩大
解析:第10题,从图中看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为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小汽车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主导因素是交通拥堵;产业布局和居民素质对人们出行方式影响较小;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比重增加。第11题,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小汽车比重下降,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对河道水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范围影响不大。
答案:10.B 11.A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城镇化进程图。
材料二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主要异同。
(2)2000年发展中国家总人口数量为________亿,发达国家农村人口数量为________亿。(保留一位小数)
(3)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一般关系。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年末大陆城镇人口为71 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中能表示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5)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
B.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快是城镇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C.我国已完全实现了城镇化
D.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超过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
解析:(1)通过图中数据和教材知识,很容易回答。(2)结合公式: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即可计算出2000年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19.04×100)/39.3=48.4亿,同理可以计算出2000年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约为3.3亿。(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反过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4)由材料可知中国目前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2.6%,结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可判断应为④点。(5)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并不是一直增加;目前城镇化速度加快,与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大量人口由乡村涌向城镇有关,并不是城镇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答案:(1)相同点: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
不同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城镇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48.4 3.3
(3)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
(4)C (5)D
1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镇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指出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率呈现的趋势,说明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镇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镇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1)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2)我国近年来经济和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发展。(3)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平整土地,破坏林地,地表硬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出现“热岛”和“雨岛”效应,并使地下水补给减少。(4)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答案:(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水平
(2)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①城镇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镇多云雾天气(城镇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地区
城镇化率(%)
工业化率(%)
甲
86.3
25.2
乙
37.8
41.4
丙
44.9
56.0
丁
67.8
49.3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随堂练习题,共8页。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第三节 城镇化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第三节 城镇化课后复习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反映城镇发展一般规律的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是,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