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一、选择题
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第2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第3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
答案:1.C 2.A 3.B
4.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气候类型有( )
①地中海气候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温带草原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②④对。
答案:D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西部 B.东部
C.南部 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呈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
答案:5.C 6.A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7~8题。
7.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8.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涵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8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五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答案:7.C 8.D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完成9~10题。
9.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B.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C.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D.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10.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
A.土壤肥力较低
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
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横轴表示植被类型,可以判断出海拔高度,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不能体现随植被覆盖度、降水量、土层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第10题,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A错;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B错;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C错;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对。
答案:9.B 10.D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下图为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M处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 )
A.洪积物、冲积物 B.残积物、坡积物
C.洪积物、残积物 D.冲积物、坡积物
12.N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
A.黑土 B.红壤
C.寒漠土 D.冲积土
解析:第11题,图中M处位于山坡处的凹陷位置,其上的径流沉积物因地形阻挡会在此有一定的堆积,再加上坡地本身的沉积物堆积,因此该地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残积物、坡积物。第12题,N处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发育的土壤类型是红壤。
答案:11.B 12.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2)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3)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第(2)题,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第(3)题,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树木大面积焚毁后,短时间内难以复原,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伤害大,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答案:(1)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2)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
(3)优势物种为灌木;原因: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14.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XJC·XJ
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本章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本章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12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9页。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本章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本章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