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展开章末综合检测(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是( )
A.泥石流 B.风暴潮
C.干旱 D.盐渍化
2.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毁坏农作物
2018年9月28日4时40分台风“鲇鱼”在福建省厦门附近登陆。下图为该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27日21时到28日21时,厦门风向和风速变化是( )
A.一直吹偏东风,风速先变小后变大
B.一直吹偏西风,风速先变大后变小
C.偏北风逐渐转为偏南风,风速先变大后变小
D.偏南风逐渐转为偏北风,风速先变小后变大
4.为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湖,加固河堤
B.整体搬迁,全面撤离
C.学校放假,船舶离港
D.加强监测,修建海堤
5.关于寒潮的正确叙述是( )
①寒潮造成灾害最严重的季节是冬季 ②寒潮是指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③植树造林是防御寒潮的有效方法 ④寒潮入侵时,会产生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降水等天气现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灾后恢复的目的是( )
①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 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④组织民间募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仍是世界性难题。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的是( )
A.湖南、内蒙古 B.内蒙古、云南
C.台湾、云南 D.台湾、湖南
8.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的是( )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下图是某年3月9日至21日某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当该热带气旋位于①东侧时,①地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0.如果该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到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后,其中心控制②地时,②地的大气垂直运动和天气状况分别为( )
A.空气上升、阴雨 B.空气上升、晴朗
C.空气下沉、晴朗 D.空气下沉、阴雨
下图为美国本土某种地理现象的多发时间和相应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地理现象可能为( )
A.降水 B.洪水
C.火灾 D.沙尘
12.N地早春时节,该现象较往年严重,则该地前一年冬天( )
A.降水偏少,气候偏暖
B.降水偏少,气候偏冷
C.降水偏多,气候偏暖
D.降水偏多,气候偏冷
读“我国部分地区低温冻害发生频次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P区域低温冻害高发,主要是因为( )
A.纬度较高,冷气团势力较强大
B.地势较高,暖湿气流难以到达
C.冷空气南下时受地形阻挡并在此堆积
D.其西侧高大山地对冷空气有明显阻挡
14.我国受低温冻害影响较严重的季节是( )
A.初春 B.夏末
C.初秋 D.隆冬
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1949~2000年)图(有些年份数据缺失),据此完成15~16题。
15.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
A.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
B.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
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
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
16.下列省份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
A.广东省 B.台湾省
C.湖南省 D.云南省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减轻泥石流灾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表,回答17~18题。
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
17.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为了更及时、准确地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A.气温高低 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 D.降水量大小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50分)
21.读“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_;它在我国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灾情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6分)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________;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其原因。(5分)
(4)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5分)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乙气象灾害的名称是________,造成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图中甲气象灾害的名称是________,发生在________季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请简述该气象灾害对西藏和云贵高原影响较小,以及不易侵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原因。(12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自然灾害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除专业部门的灾害监测和工程建设以外的一些政府和社会防御措施。
材料二 自然灾害体验让人们在仿真的平台上,亲身体验灾害发生时的场景,加强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同时通过仿真的平台让人们在灾害发生时有更正确的逃生方式。下图为自然灾害体验馆中的场景照片。
(1)图中模拟体验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2分)
(2)试列举此灾害的三项非工程性防御措施。(6分)
章末综合检测(三)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灾害是旱灾,致灾因子是干旱。第2题,旱灾会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使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答案:1.C 2.B
3~4.解析:第3题,27日21时到28日21时,台风中心离厦门先越来越近后又越来越远,风速先变大后变小,台风中心的位置由位于厦门东南变成西北,风向由偏北风逐渐转为偏南风,所以C正确。第4题,退耕还湖,加固河堤对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作用不大;整体搬迁,全面撤离、船舶离港也不能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加强监测,修建海堤可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所以D正确。
答案:3.C 4.D
5.解析:寒潮是指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入侵时,会产生强烈的降温、大风和降水等天气现象,②④正确。寒潮造成灾害最严重的季节是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①错误;植树造林不能防御寒潮,③错误。故选C。
答案:C
6.解析:灾后恢复的目的是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同时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答案:B
7~8.解析:第7题,考查我国地震带省区分布。台湾和云南距离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最近。第8题,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和地震的相关概念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在于动态捕捉地表目标物的空间位置。
答案:7.C 8.A
9.解析:图中纬度向南增加,则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气流是顺时针辐合上升,气旋位于①地东侧时,①地位于气旋西侧,气旋的西侧吹西南风,D选项正确。
答案:D
10.解析: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为台风;台风中心是台风眼,气流下沉,天气晴朗,C选项正确。
答案:C
11.解析:美国五大湖沿岸、西部高原不具备早春降水多的特征,A选项错误;西部沿海冬季受西风影响,火灾频率低,排除C选项;西部沿海冬季降水多,沙尘发生概率低,D选项错误;结合美国气候特征与图中信息可知该现象为洪水,B选项正确。
答案:B
12.解析:N地早春时节该现象较往年严重,说明融雪量大,则说明该地前一年冬天有较多的降雪没有融化,表明前一年冬天降水(降雪是降水的一种)偏多,且气候偏冷,D选项正确。降水偏少,积雪少,不易形成洪灾;降水偏多,气候偏暖,在冬季雪就会融化,故A、B、C选项均错误。
答案:D
13.解析:低温冻害主要是气温的异常变化造成的。图中的P区域处于三山夹峙地带,向北敞开,东西两侧山脉为南北走向,形成冷空气通道,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南侧山脉为东西走向,阻挡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在此堆积,致使该区域低温冻害高发,故C项正确。
答案:C
14.解析:初春和深秋是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初始和末尾,发生低温冻害时,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故A选项正确。
答案:A
15.解析:从两图对应关系看,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或反比关系,但很明显1976年之后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减少,但经济损失较大,说明地震发生次数并未减少,但由于抗震能力的提高,导致死亡人数减少。
答案:C
16.解析: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多发,且经济发达,财富集中,产生的经济损失最大。
答案:B
17.解析:泥石流的成因是降水集中,多暴雨和冰雪融水;山高谷深,坡度大;植被覆盖差,多石块、泥沙等。从表格中可以看出,③处集水面积最大,能形成水流;坡度最大而且落差大,水流的流速快,冲刷力强;植被覆盖最差,能产生泥石流的物质多,所以③处最有可能形成泥石流。
答案:C
18.解析:泥石流主要的动力是水流,因此D选项正确。
答案:D
19.解析:滑坡、泥石流多发,与崎岖的地形、有大量松散碎屑物有关,还与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有关。
答案:C
20.解析:该地地形崎岖、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故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固定碎石和碎屑物,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另外,修建护坡工程,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修建水利工程和清除河道淤泥不能防御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答案:D
21.解析:(1)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灾害频发,地震造成的危害最大,其分布是西部大于东部,但灾情却是东重西轻。(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泥石流。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我国山地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夏季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地表结构破坏严重,上层岩性较软。(3)地震多发区,往往引起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若暴雨集中,则很容易引发泥石流。(4)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
答案:(1)地震 我国处在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且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会处 西多东少 东重西轻
(2)泥石流 山地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夏季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地表结构破坏严重,上层岩石岩性相对松软
(3)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突发。
(4)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
22.解析:甲自然灾害从陆地内部吹向海洋,乙自然灾害从海洋吹向陆地,分析可知甲为寒潮,乙为台风。台风的主要危害表现为狂风、暴雨、风暴潮。我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春、秋季时危害最大。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由于地势高,受寒潮影响小。受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作用影响,我国的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小。
答案:(1)台风 狂风 暴雨 风暴潮
(2)寒潮 春、秋 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受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冬季风的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很少受寒潮影响。
23.解析:第(1)题,观察图可看出模拟体验的是地震灾害。第(2)题,防御地震灾害的非工程性措施有:完善法律法规和灾害管理体系,制订应急预案,模拟应急演练、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等。
答案:(1)地震
(2)加大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制订应急预案;模拟地震来临的应急演习训练等。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
(km2)
平均坡度
(°)
流域落差
(m)
植被覆盖率
(%)
①
5.3
24.3
537.2
15.7
②
2.7
30.1
670.3
19.6
③
20.0
40.8
1 353.7
13.2
④
4.5
26.1
384.7
20.5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本章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本章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本章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本章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