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学习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2.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能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及风力大小。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A、 气压:
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B、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C、等压面:
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2000米
等压面
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____
图中空气在A、B、C、D四点的流向如何?A、B、C、D四点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 D>A>B>C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1)在图a和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2)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在图a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b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4)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城市风的形成——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人类活动,比如汽车行驶中燃烧放出带有大量热量的尾气,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铸就的“城市森林”的吸热,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
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 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上方谷里下了一场对流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忽略了局部对流雨的因素,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500 498 496 494 492 490 气压/hPa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在风形成的瞬间,马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地转偏向力垂直运动方向/风向,北右南左(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气压/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摩擦力与运动方向/风向相反
【归纳提升】 1.影响风的三种力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优秀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16242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优秀教学课件ppt</a>,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气的受热过程,散射的应用,农田烟熏防霜冻,高处不胜寒,月球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月球没有大气,分析昼夜温差大小,解释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热力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课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2019地理必修一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pptx、人教2019地理必修一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备课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太阳辐射,太阳辐射47%,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削弱作用,地面辐射,保温作用,①地势②天气③下垫面,地势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