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8020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8020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历史部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活动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题:第三单元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全球航路开辟以后人口的迁移与物种的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和殖民主义者的早期殖民扩张活动等历史知识。本课程内容承载着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过渡和由东方文明中心向西方文明中心的重大转变,本课程内容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和作用,是学习的重要(中心)环节。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有关《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学习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的前备知识,学生们在第6课刚刚完成《全球航路的开辟》内容的学习,而全球航路的开辟正是全球联系加强与世界格局演变的前提和基础,第三单元知识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难度。另外,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贴近生活实际的常识性知识,使得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并不陌生。
“00后”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兴趣点较多,思维活跃,敢于质疑,乐于表现,还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便于开展“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实施。但是,他们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引导,以便激发其理性思考的潜能。此外,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水平有所不同,应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突出学生个性成长又能做到面向全体。
三、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四、教学目标:
1、对比15世纪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的世界地图,理解全球航路的开辟为全球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
2、运用图片和文字材料,探索世界日益联成一个整体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发生变化的必然联系。例如了解一些农作物和手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感受人类生活随之发生的重大变迁;
3、通过对比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各大洲、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事物的能力;
4、正确认识人类活动过程中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认识到追逐利益与理性地、人道地处理世界重大问题,对历史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
5、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某种外来农作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材料搜集和整理,探究其来源以及引入中国的情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
难点:全球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对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师生互动、和谐共生的历史课堂。具体做法是——
教法:问题引领、创设情境、史料研习、对比分析、思维导图、理论联系实际
学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多元互动、合作探究、阅读史料、分析归纳、论从史出
七、教学准备:
集体备课,完成《教学设计》
整合教材,收集图片、视频和文字史料,精心设计思考题
制作《学历案》、《知识检测小卷》和《教学过程动态评价表》
4、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融合,制作微课片段和PPT演示文稿辅助教学
5、学生:预习课本、完成分组、完成《学历案》自主学习部分
八、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思维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托勒密地图
(托勒密是教廷承认的地理学权威)
展示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
教师提问:你能够辨认这三幅地图的大致绘制时间和绘制范围吗?请说明依据。
学生认真观察每一幅地图的特征
对比三幅地图的绘制时间以及绘制范围的扩大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交流后,派出代表在黑板上尝试绘制这三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
训练学生的空间感;
而且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追随空间变化的脉络形成时间感,由此在知识与技能上也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借助具体的图像对比较抽象的全球航路开辟的人物、路线、次序形成感性的认识;再则是使学生意识到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世界观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
自主学习
答疑解惑
多媒体展示:
1、教师预设的问题
2、学生生成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及时进行分析和点评
学生依据《学历案》的相关要求,课前预习基础知识;积极思考疑问,交流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自主思考、交流讨论,解决疑问,全面巩固基础知识。
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介绍“人口迁移”的科学定义
展示图文资料,简介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的原始分布地区以及通过人口迁移后,各大洲族群的混合程度
通过视频短片,介绍美洲印第安人生活的现状,分析历史上其族群人口迅速减少的原因
图片展示各大洲原产农作物、畜类简介
介绍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性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相互传播
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史实,正确分析人口迁移的主客观原因
以美洲和大洋洲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今世界不同人种族群混合程度的现状
针对“种族主义”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学习,能够列举现实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种是原产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感受物种交换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以流感病毒在美洲地区的迅速传播为例,了解美洲印第安人原住民大量死亡的客观史实
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了解、感受、体验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
以问题为引领,构建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获得新认识。
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对精选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进行逐一探讨。在研习史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学习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单一转向多样,由被动转向主动,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
补充传统贸易路线和贸易中心以及新兴贸易路线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以“三角贸易”为例,介绍全球性贸易的范围、商品的种类和主要特征
展示明朝时期,白银流入中国市场的数据表格
介绍全球性贸易给传统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如货币、赋税制度、手工业生产、对外政策等)
广泛交流,积极讨论,通过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感受中国传统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在国际市场受欢迎的程度
通过数据分析,掌握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和中国贸易顺差的客观史实,突破认识误区
介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活动
介绍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
图片展示西欧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的殖民据点
多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讨论、交流,根据所学知识,了解西欧各殖民主义国家在海外殖民过程中所产生的激烈矛盾
正确认识殖民主义给被殖民国家和地区、被殖民地区人民带来的长久的、深重的灾难。
深化认识
拓展提升
多媒体播放视频:
《辣椒——改变中国人的味蕾》
学生认真观看影片,结合实际,畅谈感想,以某外来农作物为例,认识外来物种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如粮食生产、饮食习惯、生态环境等),进而探讨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参与和感知生活的能力
随堂检测
《知识检测小卷》
完成《知识检测小卷》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
巩固练习,达成教学目标
九、教学评价和水平划分: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动态评价表
日期
年 月 日 第( )周
项目
组别
课堂
任务
常规
合计
发言
讨论
展示
预习
导案
测试
纪律
出勤
1
2
3
4
5
6
7
8
板书设计: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人口迁移
基础、条件
全球航路开辟 全球联系建立 物种交换 走向整体的世界
商品流动
早期殖民扩张
十一、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树立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学的本位和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1)创设历史情境(2)以问题为引领(3)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融合。
我能够主动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我校“互动自主、和谐共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大胆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制作微课视频,熟练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新颖,方法多样。
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明显增加,课堂教学有效而且高效。
5、问题和不足:(1)预设的问题太多,学生生成的问题太少;(2)个别史料的实证性不强,对生成历史解释的帮助不大;(3)引导分析过程中,个别语言和点评不够准确,不够到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