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展开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海上生明月
四周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里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卫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人间句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红灯并不亮。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红灯渐渐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从中找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光芒——( ) 皓月——( ) 无际——( )
(2)按文章内容填空。
①突然间,一轮 满月从海上升了来。
②这时上面有 青天。
③下面有 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一粟。
(3)作者几处描述的海上升起的明月,你最喜欢哪一处,在文中用“--”画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4)按课文内容填空,有感情地读两遍。
与晚风、 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 描写的。可是
能够做到与晚风、 为友的,就只是那些 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一个 ,也是幸事。
(5)作者从 和 方面对月亮进行了描绘。
(6)你能把古今人有关写月亮的诗句写出几句吗?
【分析】文章记叙了在海上观察到的明月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之情。
【解答】(1)考查了给词语找近义词。可以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作答。光芒:向四面发射的强烈光线。近义词为“光辉”。皓月:明亮的月亮。近义词为“明月”。无际:无边。近义词为“无涯”。
(2)考查了按文章内容填空。从“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上面有无际青 下面有无涯的碧海”可知答案。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时只要符合题意--描写海上升起的明月即可。
(4)考查了按课文内容填空。从“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可知答案。
(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红黄色大圆镜似的。”“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愈淡”等句可知描写了明月的颜色和形状。
(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拓展延伸。根据平时积累作答即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意思是: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故答案为:
(1)光辉 明月 无涯
(2)①黄色大圆镜似的 ②无际 ③无涯的
(3)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因为这句话把明月的颜色和形状都描写出来了,所以我喜欢。
(4)明月 文字 真正 明月 以海为家 海上的过客
(5)颜色 形状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二)海瑞巧斗公子
明朝时候,海瑞到浙江淳安县当县官。淳安地处山区,土地贫瘠,百姓一年到
头受饥受寒。而淳安又靠着新安江,一年四季过往的官员不断,迎送接待要花费许多钱财,这样就更使老百姓犹如置身于水火之中了。海瑞为此忧心忡忡,寝食不安。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为了节省开支以后接待过往官员,不论其官职大小,力求简朴,不得铺张浪费,违者严惩不贷。
不久,总督的公子路过淳安,接待人员遵照海瑞的嘱咐,招待不够丰厚。总督的公子以为海瑞和他过不去,有意怠慢,就倚仗父亲的权势,叫手下人将接待人员吊起来毒打。
海瑞得到消息,非常愤慨。可对方是总督公子,硬碰不是办法,必须想个良策才行。他翻来覆去想了又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第二天,海瑞亲自带着士兵,前往公子的住处搜查赃银。总督的公子暴跳如雷,档住门口大声叫喊:“我乃总督公子,海瑞你胆大包天,竟敢到太岁头上动土你难道不怕丢掉乌纱帽吗?
海瑞义正辞严地说:“大胆狂徒,竟敢假冒总督公子之名。总督大人一向廉洁奉公体恤百姓,他多次嘱咐接待过往官员,务必简朴,不铺张。你竟敢假借总督名义,败坏总督的名声,敲诈勒索,吊打接待人员,真是无法无天!快给我拿下,到屋中仔细搜查!”
士兵们一拥而上,拿下总督的公子。冲入屋中,从住房里搜出一千多两银子。海瑞吩咐将赃银全部充公,将“骗子及其随员带回官府听候落。
回到府中,海瑞写了一纸公文,向总督报告抓获“骗子”的经过以及赃银的处理情况,并派人将骗子押往杭州总督府。要求总督严惩。
总督接到公文,见海瑞在文中故意称自己是爱民如子,体恤百姓的清官,要求自己严厉惩治在外面败坏自己“美名”、欺压百姓的“骗子”,真是哭笑不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他真恨不得马上把海瑞抓来痛打一顿,出出心中的怒气。但再一想,如今把柄落海瑞手中,这件事传扬出去,有损自己的名声。于是,只好强抑怒火,忍气吞声,以后再想法报复。
(1)写出反义词
贫瘠—( ) 清官—( ) 简朴—( ) 丰厚—( )
(2)根据文章内容填写
时间 |
| 地点 |
| 人物 |
|
起因 |
| ||||
经过 |
| ||||
结果 |
|
答案:起因:海瑞定下制度,招待各路官员一律节俭,违者严惩不贷。
经过:总督公子路过淳安县时,嫌招待不周吊打招待人员.海瑞十分生气,想出办法严惩公子。海瑞故意称公子是“骗子”,败坏总督美名,便查收他的赃款,把他押送到官府。
结果:海瑞给总督写信,称赞总督的清正廉洁,结果总督有苦难言,明知是海瑞的计策,但是碍于自己的名声只好忍气吞声。
(3)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将短文分成四段,用标在段尾。
1 海瑞定下制度,招待各路官员一律节俭,违者严惩不贷.
2-3 总督公子路过淳安县时,嫌招待不周吊打招待人员.海瑞十分生气,想出办法严惩公子.
4-6 海瑞故意称公子是“骗子”,败坏总督美名,便查收他的赃款,把他押送到官府.
7-8 事后,海瑞给总督写信,称赞总督的清正廉洁,结果总督有苦难言,明知是海瑞的计策,但是碍于自己的名声只好忍气吞声.
知识点拓展:常用的文章表达顺序:
1、按时间顺序:注意文章段落起止处交待的时间。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3、按空间地点的转移:注意作者观察的顺序、立足点的变化。
4、按事情的类别和方面:如物体的色彩、形态、用途和性能,人物的多方面特点。
5、文章的构段方式:多采用总分的段式关系,先总述、再分述、最后再总结。
(4)海瑞巧斗总督公子“巧在何处”?
答:以“假借总督名义,败坏总督的名声”为名,搜出总督公子的赃银充公,并拿下总督会子送往总督府要求总督严惩。既惩治了总督公子,又让总督有怒不敢发。
(5)说说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暴雨筛(节选)
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学。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像牛仔的皮带一样宽,翻卷着抽打天地。老师还会不会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阴险地背叛了我,涨鼓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去云中。我只有扔了雨衣,连滚带爬。渺无人迹的城市中,我惊惶地想到,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傻?也许今天根本就不上课。
我迟疑了片刻,但咬紧牙,继续向前。好不容易到了学校,贴身的衣服已像海带一般冷硬,牙齿像上了发条似的打颤。没想到看门的老人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你,没有一个人来!
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老人看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喝着他沏的热茶,我心灰意懒。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
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看,暴雨是一个筛子。胆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也许我不是三千学生当中最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三千学生中最有胆量和毅力的人。
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你晓得,天地万物都会齐来帮助一个自信的人。所以,我就一步步地有了今天的成功。
1、本文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
2、试着把记叙文的六要素写一写。
时间 |
| 地点 |
| 人物 |
|
起因 |
| ||||
经过 |
| ||||
结果 |
|
3、“我”的心理变化是:惊惶→ → →自信。
4、“那一瞬,我非常绝望”对我”绝望的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我”被暴雨淋湿了 B.“我”的辛苦化为泡沫,觉得委屈、沮丧
C.“我”觉得自己很傻 D.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5、文中多处描写暴雨最主要的作用是( )
A.说明“我”当时所处环境的怨劣 B.衬托“我”惊人的毅力和胆量
C.说明“我"很傻,不懂得变通 D.强调老师和学生不来学校的原因
6、“我”冒着暴雨上夜校,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傻瓜,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四)那一瞬
“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临下课时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接着就是一片沉默,大概所有的同学都在思考吧?两分钟过去了,我已经组织好语言,悄悄抬起头瞟了周围一眼,真齐呀一同学们一律趴在桌上,低着头。我赶忙也埋下头。
“想好了吗?”—老师要提问。
我多么希望老师叫我啊,可我却没有勇气举手,我默默地等待着老师,心里轻轻呼唤着:“老师,我会!老师,叫我吧!”然而头却还深深藏在那片整齐的方阵里。
教室里出奇地安静,老师突然笑了:“别这么紧张嘛,我又不会吃了你们,来,把头抬起来。你们不觉得憋闷吗?”
我跟着大家把头抬起来,心里一直呼唤着老师,可老师却听不见。
老师也在等。又一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仍然那么安静,老师决定“点将”了。我盼望着老师的“垂青”,却又害怕她提问我。她还在寻找,目光从我身上溜过去了,我的心一下凉了半截。突然,她好像发现了什么——她的目光居然又回到我身上,我们的目光相遇了,我用眼神告诉她:“老师,我会。”她似乎看懂了我的“话”,先冲我微微一笑,像是鼓励,给了我一点信心,然后点到我的名字。我觉得一切进行得那么缓慢,而事实上一切又是那么快。只那一瞬,那一瞬我紧张得兴奋到了极点。
我站起来,把早已组织好的语言重复了一遍,声音那么响亮,答得那么流利,我简直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坐下的。我只觉得心在跳,剧烈地跳。我的回答其实并未让大家多么吃惊,同学们那么平静,然而我心里却像有什么在翻动着。我甚至想和平时敌人般的同桌握握手,让他分享一下我的快乐
这就是我—一个中等生回答问题时的瞬间感受,虽然平凡,可是,我认为这里包含着最伟大的东西,那就是老师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相遇的那一瞬。那一瞬里包含老师给我的信心,那一瞬让我冲出紧张的束缚,那一瞬我证明了自己。
人生道路上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一瞬。千百个这样的一瞬汇集成我的自信,千百个这样的一瞬编织成我未来的梦,千百个这样的一瞬铺平我的路!
1、为什么作者已想好了老师提的问题却不举手发言?
2、老师为什么会叫“我”回答这个问题?
3、为什么这次回答会令“我”兴奋不已?
4、说说你对文章画“”句子的理解。
5、文中的“我”回答完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有什么感受?你在平时回答问题时有什么感受?回想一下写下来。
6、读了这篇短文后,请提一个能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
(五)谦卑的人有福
先民造出庙宇叩拜的理由之一,在于表达自己对造物主的谦卑。无论造物主是上帝,抑或就是大自然本身。他们谦卑,并非真的见过上帝,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奇迹——譬如土地上生长庄稼,清澈的河水可供饮用,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由人的力量完成。
于是他们谦卑,伏在地上求得神的喜欢,使庄稼明年继续生长,让孩子们的孩子依然健康。
如果不讨论被膜拜的一方,即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所感动的,是先民对待周遭的姿态:虔诚、恭顺以及明智的位置选择。
谦卑正是一种姿态。
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非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谦卑是一种睿知。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谦卑是美。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裕如的冲和。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①它是一个人在历经沧海之后才有的一种亲切,②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③物欲淘净之余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姿态超凡脱俗,使人心仪不已。
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阅读提示】
文章从先民对神的膜拜入手,指出他们的膜拜其实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接着进一步分析这种姿态的具体表现,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是一种睿智,是美。具备了这三种谦卑的姿态,就是幸福的。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对待他人、对待荣辱。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位置 ②恶行:
2.本文题为“谦卑的人有福”,文中从那些方面作了阐述?
3.将下面列举的三则表现人物谦卑的材料与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分别对应。 链接材料:
A、战国时期,赵国功绩显赫的名相蔺相如面对武将廉颇咄咄逼人的为难,坚持避让,“比与争列”,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的安宁。
B、从朝鲜战场载誉回国的彭德怀在一次参加的招待会时,有记者说:“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纠正说:“我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
C、有人问球王贝利:“你对自己踢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他回答:“下一个。” 句①—( ) 句②—( ) 句③—( )
4.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的理解。
①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
②(牛顿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捡石子的小孩。
5.作者认为先民造出庙宇叩拜,是对造物主或大自然的谦卑,是明智的位置选择。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6.再读全文,补充一两点你的“谦卑”的看法。
答案:
1、①承担的责任,担负的工作(职责、岗等。②2丑陋(恶劣)的行为(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亦可)
2、谦卑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谦卑是一种睿智;谦卑是美。
3、①C②A③3B
4、(1)人只是大自然机体普通的部分,不应该把自然环境当作征服的对象。或:人要善待自然环境,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2)科学领域博大深邃,一个科学家的再多发现,也只是其中的点滴,对科学的认识还很幼稚。(大意相同的理解均可)
5、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以下说法供参考:①同意。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看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力量有限,于是采取这一做法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作用的恰当认只。②不同意。先民的定做法虽然迫不得已,但他们低估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做法不可取。
6、只要有一点看法恰当,贴合文意均可。以下答案供参考“谦卑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谦卑是一种崇高的品行”谦卑是坚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