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知识与能力:
掌握“干涸”、“坍塌”等重点字词。
了解小说三要素。
学习以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在文中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字词。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中语言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思考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了解小说三要素。
3.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
一、新课导入
《植树的男人》短视频导入。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三、字词解释(连线)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慷慨:大方,不吝啬。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针脚:缝纫时两针之间的距离。
溜达:散步,闲走。
连锁反应:比喻若干个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的都跟着发生变化。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闷,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四、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明确告诉学生该课文文体是小说,介绍小说三要素。
五、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1)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尝试概括全文。
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概括。
明确:课文讲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的一位牧羊人,在阿尔卑斯的荒野之地植树,将荒野变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田野。
2.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画出“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发生的变化,完成以下表格。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认真观察表格的内容有哪些明显变化得出答案)
明确:以时间顺序记叙;线索是高原从荒野到绿洲的变化;
4.牧羊人为什么要种树?他在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明确:儿子与妻子去世,了无牵挂,选择一人生活,把种树当作活下去是寄托;插叙。
向学生简单介绍什么是插叙。
5.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为线索?
明确: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让读者在高原的巨大变化中感受到人物创造的伟大奇迹,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小结: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中间结合了插叙手法的运用;以高原从荒野到绿洲的变化为记叙线索,让读者在高原的巨大变化中感受到人物创造的伟大奇迹,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五、深入探究(探究牧羊人的人物形象,学习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品质,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他”指的是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总领全文。
2.作者说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那牧羊人的“好”具体体现在哪里呢,他身上还有哪些优良品质?作者是怎么样刻画其人物形象的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
(1)从“他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从他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
(2)从牧羊人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3)从牧羊人坚持几十年如一种树能看出,他是一个能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人。
(4)从牧羊人将橡树种子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再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待生命,对生命很负责的人。
小结:牧羊人是一个不图回报,不计名利,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内心纯洁善良的人。
3.作者在刻画牧羊人的形象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即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请同学们分辨以下的句子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设计PK游戏)
直接描写:
(1)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3)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间接描写: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2)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3)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介绍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4.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牧羊人是伟大的,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那牧羊人的伟大具体体现在哪里?(提示:上帝给予人温暖和希望的力量)
明确:牧羊人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对荒野的重建,让荒地变得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更体现在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希望,给予来人们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六、拓展延伸
假如牧羊人获得了“环境保护奖”,你是该奖项的颁奖嘉宾,请你根据牧羊人的事迹及精神,为牧羊人设计一段颁奖词。
七、布置作业
抄写生词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
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两张图片,一张生机嫣然,另一张死气沉沉,请一位学生分享这两张图片给自己第一感受,再具体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导入语: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有人物、情节、环境,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牧羊人的形象,那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描写出生动形象的环境,并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三、语言赏析
目标一:学习对比手法
1. 请同学们对以下牧羊人植树前高原环境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熏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明确:“一眼望去”到“无边无际”直接表现了荒野的辽阔和凄清;“光秃秃”、“稀稀拉拉”直接表现了的荒芜;“我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通过“我”行走的时间间接表现了高原的空旷。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侧面说明牧羊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请用一两个词概括植树前高原的环境特点
明确:荒芜、萧条
3.请同学们对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字词进行赏析。
(1)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膀
这么高了。(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可以。“一眼望不到边”表现牧羊人种了很多山毛榉树,更能体现出牧羊人坚持不懈,默默付出的伟大。“足足”这一叠词说明山毛榉树长得非常好,更能体现牧羊人对树林的悉心照料;如果删掉,其表达效果就没有那么好。
(2)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把“冒出”改成“出现”,把“流淌着”删去可不可以?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可以。“冒出”“流淌着”体现出牧羊人植树后高原的水资源非常充裕,与之前干涸的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牧羊人植树给高原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不能将原先的句子改动。
4.请用一两个词概括植树后高原的环境特点
明确:生机勃勃
5.作者在描写高原环境时,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明确:对比手法。
(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舍。
植树后高原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植树前高原荒凉、萧条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几十年坚持不懈植树的价值,从而更能凸显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结本文环境描写的方法: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高原环境的恶劣,通过植树前后环境描写对比突出植树给高原带来巨大变化,侧面烘托了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
目标二:写法讨论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其实这篇文章除了叙事外,还结合了议论,请同学们品读文中议论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对表达主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明确: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第一个句子出现在开头,在文中起到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第2个句子穿插在中间,高度赞扬老人像上帝一样创造;第三个句子出现在末尾,既首尾呼应又给予牧羊人高度评价,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深刻的启迪。
2.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过客人“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记叙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的过程,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更能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谈谈从牧羊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未来要以怎样的生活态度来经营自己的人生。
五、作业布置:同步练习。
时间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见牧羊人
1913年
一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
到处都是荒地,干涸
再见牧羊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8年)
身体还很硬朗,坚持种树,不再放羊,改养蜂蜜
橡树长得很茂盛,有溪水
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1945年6月
87岁的老人
生机勃勃,冒出源源不断的泉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听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简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看篇——统筹梳理文本内容,看层——读通读懂牧羊老人,总结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第四单元13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四单元13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积累字词,走进牧羊人,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