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吉林省四平市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53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吉林省四平市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53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吉林省四平市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53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吉林省四平市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吉林省四平市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装置和乙装置既可用于果酒的制作,又可用于果醋的制作
B. 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的果汁不能装满,要留有2/3的空间
C. 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制作果醋时应适当降温
D. 装置乙的充气口在制作果酒时要先打开后关闭,在制作果醋时要始终打开
【答案】A
【解析】
两种装置都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先密封后通入空气,A正确;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的果汁不能装满,要留有1/3的空间,B错误;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左右,制作果醋时温度为30-35℃,C错误;装置乙的充气口在制作果醋时,可定时打开,通入无菌空气,D错误。
2.下列关于果醋的制作错误的是( )
A. 果醋的制作需要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通入氧气
B. 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45℃左右
C. 醋酸菌能将果酒变成果醋
D. 当氧气、糖原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中的糖分分解为醋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果醋的制作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详解】果醋是醋酸菌代谢产物,醋酸杆菌是好氧型菌,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制作过程中温度严格控制在这一温度下,B错误。
醋酸菌能将果酒转变成乙醛然后再变成乙酸,C正确。
当氧气糖原充足时,醋酸菌可直接将葡萄中的糖分解成醋酸,D正确。
【点睛】易错点:误把醋酸菌当作厌氧菌了;错选D的原因是没有区分好在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下醋酸菌中发生的反应。
3.下列关于果酒、果醋、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应反复冲洗葡萄以避免杂菌污染
B. 参与果醋制作时主要利用了乳酸菌的有氧呼吸
C. 制作腐乳时酒精的含量高于12%时会延迟腐乳成熟的时间
D. 三种发酵技术涉及的微生物均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而在发酵过程中,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所以制作果酒时,并不需要对葡萄进行严格的消毒,可见,需要适当冲洗葡萄,除去灰尘和枝梗便可,A错误;果醋的制作,使用的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因此参与果醋制作时主要利用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B错误;制作腐乳时起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高于12%时,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加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C正确;三种发酵技术涉及的微生物,除了醋酸菌外,均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错误。
4.用重铬酸钾检验发酵液中是否有酒精生成,正确的操作为( )
A. 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 mL,再滴加3滴重铬酸钾溶液
B. 用试管取2 mL发酵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待温度降至常温时,再往里面加入3滴3molL -1 的H2SO4 ,摇匀后,再加入3滴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
C. 直接将2 mL重铬酸钾倒入发酵液中
D. 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加入3molL -1 的H2 SO4 3滴,摇匀,再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
【答案】D
【解析】
【分析】酒精的检验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和酒精在常温下反应呈现灰绿色.在操作时,要先加酸形成酸性环境再加试剂。
【详解】检测酒精需要在酸性环境下,A错误;检测酒精的生成不需要加热,B错误;如果“直接将2mL重铬酸钾倒入发酵液中”会造成发酵液的污染,C错误;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 -1 的H2 SO4 3滴,摇匀,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可以检测酒精的生成,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酒精的鉴定实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要理解其原理,并能准确的提取知识点进行作答。
5.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有 ( )
A. 无机盐、水、维生素
B. NaCl、水、蛋白质
C. 小分子的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D. 蛋白质、脂肪、NaCl、水
【答案】C
【解析】
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因此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小分子的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故选C。
6.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中的操作,错误的是
A. 先将豆腐切成块放在消毒的笼屉中,保持温度在15℃~18℃,并且有一定湿度
B.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
C. 配制卤汤时加的香辛料越多,将来腐乳的口味越好
D. 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答案】C
【解析】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时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在一定的湿度,A正确;加盐腌制时,为防止污染,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高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B正确;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可据个人口味配置卤汤,并非越多越好,C错误;制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并且密封时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消灭杂菌污染,D正确。
7.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菌种选择: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乳酸杆菌
B. 毛霉生长:豆腐堆积摆放可提高温度,促进毛霉生长
C. 加盐腌制:加盐可析出豆腐中全部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D. 密封腌制:卤汤中的香辛料和料酒均有防腐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起主要作用,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豆腐会转变为腐乳。
【详解】“腐乳的制作”实验中,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错误;促进毛霉生长的温度是15-18℃。豆腐堆积摆放的目的不是促进毛霉生长,此时毛霉已经死亡,发挥作用的是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B错误;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但不是全部水分,C错误;卤汤中的香辛料和料酒均有防腐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腐乳制作的流程,以及腐乳制作过程中各流程的目的,再根据题意作答。
8.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为
A. 先增加后减少 B. 先减少后增加
C. 逐渐增加 D. 逐渐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泡菜的制作过程,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除了乳酸菌之外,在初期也有硝化细菌,所以从不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角度考虑本题。
【详解】泡菜制作过程中,在初期亚硝酸盐含量很低,随硝酸还原菌的繁殖,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含量会随天数增多逐渐升高;但随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的乳酸,抑制了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降低,所以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
【点睛】亚硝酸盐对人体有一定的害处,在腌制食品中初期含量较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会下降。
9.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亚硝酸盐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 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C. 用比色法可精确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D. 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和氯化钡
【答案】C
【解析】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A项正确;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据此可用比色法可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B项正确,C项错误; 亚硝酸盐是一种易于被氧化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镉离子、钡离子可以减少其氧化,可以使泡菜水中微量的亚硝酸盐得到更好的提取,D项正确。
10.关于灭菌和消毒不正确的理解是( )
A. 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胞和孢子
B. 消毒和灭菌实质是相同的
C. 接种环用灼烧法灭菌
D.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加热法、过滤法、紫外线法、化学药品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灭菌和消毒的概念及具体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A正确;消毒是指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体,使其无害化,灭菌则是要将所有的微生物和病毒全部杀灭,以达到无菌的目的,灭菌一定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但消毒不一定能达到灭菌的效果,B错误;接种工具常用灼烧法灭菌,C正确;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加热法、过滤法、紫外线法、化学药品法,D正确。
点睛: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称为灭菌,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11.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菌落的大小、颜色、隆起程度等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 可利用液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C. 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答案】B
【解析】
菌落的大小、颜色、隆起程度等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A正确;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B错误;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D正确。
12.关于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的叙述,正确
A. 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105倍的稀释液
B. 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105倍的稀释液
C.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5、106、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
D. 当第一次测量某种细菌的数量时,可以将101~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到平板上培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2、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比真菌的多,所以为了确保稀释后能形成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培养皿,在进行分离与计数时,就需要按照不同的稀释度分别进行涂布,测定细菌一般选择104、105、106倍稀释,测定放线菌一般选择103、104、105倍稀释,测定真菌一般选择102、103、104倍稀释,而首次做实验时,可将范围放宽点,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到平板上培养。
【详解】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105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A正确;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104倍稀释,B错误;测定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105、106倍稀释,C错误; 当第一次测量某种细菌的数量,可将范围放宽点,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到平板上培养,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重点考查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要求考生识记测定微生物数量的两种方法,重点掌握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鉴定纤维素分解菌时,可以使用刚果红对其染色,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两种染色法的结果是
A. 均会出现透明圈 B. 均不会出现透明圈
C. 方法一出现,方法二不出现 D. 方法一不出现,方法二出现
【答案】A
【解析】
分析: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是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便没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染色有两种方法,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刚果红的加入顺序,依据原理,顺序不同并不会影响鉴定的最终结果;刚果红染色中能够出现透明圈表示有纤维素分解菌;透明圈的大小说明了菌落的大小和细菌的分解能力;透明圈的多少则说明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种类,据此解答。
详解:刚果红染色法第一种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在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上,覆盖质量浓度为1mg/mI的CR溶液,10到15min后,倒去CR溶液,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NaCI溶液,15min后倒掉NaCl溶液,此时,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将会出现透明圈;第二种方法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由于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纤维素被分解,不能与刚果红形成红色复合物,所以会产生透明圈;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不影响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所以这两种方法都能产生透明圈,A正确,BCD选项均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理解刚果红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14.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B. —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不容易进行组织培养
C. 离体器官或组织都需在光下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体细胞和花粉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不同,A项错误;—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容易进行组织培养,B项错误;离体器官或组织需要避光培养形成愈伤组织,C项错误;蔗糖可以被植物细胞缓慢吸收,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D项正确。
1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保持遗传性状的一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菊花茎段组织培养中,需对外植体进行灭菌处理
B. 菊花茎段组织培养中,必须添加植物激素
C. 月季花药培养中,一般从略微开放的花中选择单核期花药
D. 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镜检来确定其中的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
【答案】D
【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A错误;植物组织培养中可以添加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B错误;月季花药的培养,一般选择单核靠边期的花药进行培养,其成功率最高,C错误;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镜检来确定其中的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D正确。
16.下列关于酶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酶的固定方式看,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活性影响大
B. 尿糖试纸含有固定化的葡萄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反复使用
C. 作为消化酶使用时,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
D. 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自来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直接使用酶、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直接使用酶
固定化酶
固定化细胞
酶的种类
一种或几种
一种
一系列酶
制作方法
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
吸附法、包埋法
是否需要营养物质
否
否
是
缺点
①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易失活②难回收,成本高,影响产品质量
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
优点
催化效率高,耗能低、低污染
①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②可以反复利用
成本低,操作容易
【详解】化学结合法可能影响酶的活性部位而影响反应效果,而吸附法是物理方法不影响酶的分子结构,因此从酶的固定方式看,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活性影响小,A错误;尿糖试纸由于使用后不能将反应物和酶分开,而不能再次使用,B错误;消化酶在消化道内起作用,则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C正确;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凝胶珠中,用无菌水冲洗可洗去CaCl2和表面的杂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直接使用酶、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区别及优缺点。
17.下列对果胶酶的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果胶酶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度
B. 果胶酶在蛋白酶作用下可能会被降解
C. 果胶酶能将乳糖醛酸分解成半乳糖醛酸
D. 果胶酶能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
【答案】C
【解析】
果胶酶是一种催化剂,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果胶酶可以改变反应速度,A项正确;果胶酶的本质为蛋白质,在蛋白酶作用下可能会被降解,B项正确;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果胶酶可以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C项错误;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因此果胶酶可以将其瓦解,D项正确。
18.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提取细胞中的DNA必须用蒸馏水涨破细胞
②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可去除蛋白质
③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会影响DNA的提取
④将丝状物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冷却后呈蓝色
⑤DNA既溶于2 mol/L的NaCl溶液,也溶于蒸馏水
⑥含DNA的滤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有助于去除杂质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③⑤⑥ 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相关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
【详解】提取植物细胞中的DNA需要用研磨的方法破坏细胞,①错误;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反复溶解与析出DNA可去除蛋白质,②正确;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会破坏DNA,影响DNA的提取,③正确;将丝状物溶解在2 mol/L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冷却后呈蓝色,④错误; DNA既溶于2 mol/L的NaCl溶液,也溶于蒸馏水,⑤正确;含DNA的滤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其中的木瓜蛋白酶有助于去除杂质,⑥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C。
【点睛】丝状DNA分子的鉴定,需要将其溶解在2 mol/L的NaCl溶液中,与二苯胺反应,不能直接加入二苯胺中。
19.在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分离红细胞时需去除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
B. 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时只需加入蒸馏水
C. 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是低速短时间离心
D. 洗脱时,待红色蛋白质下移即开始收集流出液
【答案】A
【解析】
采集的血样要及时分离红细胞,通过低速短时间离心,去除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含有血浆蛋白),A正确;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需要加入蒸馏水和甲苯,B错误;分离血红蛋白时要高速长时间离心,即以2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C错误;洗脱时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D错误。
20.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中,常用萃取法、蒸馏法和压榨法,下列关于这三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蒸馏法和萃取法都需要水浴加热
B. 压榨法适用于易焦糊原料的提取,如柑橘、柠檬等
C. 萃取法适用范围较广,一般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萃取效果好
D. 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精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答案】A
【解析】
蒸馏法适用于提取挥发性强的芳香油,其操作过程中不需要水浴加热,萃取法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将原料中的芳香油挤压出来,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B正确;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之后再通过蒸馏装置蒸发出有机溶剂,剩下的就是要提取的物质,萃取法适用范围广,萃取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时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这样能保证提取的物质能够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好,C正确;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可以分层,将芳香油分离出来的方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的提取,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乳酸菌常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这些食品美味又营养,深受大众喜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一般使用乳酸杆菌如双歧杆菌制作酸奶。双歧杆菌在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牛奶中的葡萄糖、乳糖分解成__________,同时将奶酪蛋白水解为_________,不仅易被人体吸收也适于乳糖不耐受症人群饮用。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泡菜坛是否需要人工定时排气?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可观察到:泡菜坛沿水有时会“冒泡”,“泡”中的气体主要是由________的细胞呼吸产生的。
(3)刚制作的泡菜不能着急吃是因为_______,对人体有害。实验室通常采用_________法来检测泡菜中该物质的含量。
【答案】 (1). 无氧 (2). 乳酸 (3). 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4). 不需要 (5). 因为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代谢产物是乳酸,不产生气体 (6). 其它杂菌 (7). 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8). 比色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泡菜,酸奶变酸都要靠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制作酸奶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牛奶中葡萄糖、乳糖分解成乳酸,同时将奶酪蛋白水解为短肽和氨基酸。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不需要氧气,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发酵,影响泡菜的质量。泡菜腌制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醇类和亚硝酸盐,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常用比色法对不同时期泡菜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详解】(1)乳酸双歧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牛奶中的葡萄糖、乳糖分解成乳酸,同时将奶酪蛋白水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不仅易被人体吸收也适于乳糖不耐受症人群饮用。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不需要人工定时排气,因为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代谢产物是乳酸,不产生气体。如果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可观察到泡菜坛沿水有时会“冒泡”,“泡”中的气体主要是由其它杂菌的细胞呼吸产生的。
(3)刚制作的泡菜不能着急吃是因为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实验室通常采用比色法来检测泡菜中该物质的含量。
【点睛】本题考查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的应用以及原理,要求学生识记酸奶和泡菜制作的原理、条件等知识点,能理论联系实际,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掌握常见的微生物与食品制作的例子即可解答。
22.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_______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在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实验中,研究者想统计目的菌数目,可以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并选取__________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导致遗漏细菌数目。
【答案】 (1). 目的菌 (2). 选择 (3). 高压蒸汽灭菌 (4). 化合物A (5). 减少 (6). 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 (7). 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8). 菌落数目稳定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利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分离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先分析题图了解分离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的过程,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解答。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选择培养基是指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因此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
(2)分析培养基的配方可知,该培养基由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而成,因此化合物A为目的菌提供了碳源和氮源。
(3)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因此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减少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
(4)转为固体培养时,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无菌技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5)统计目的菌数目时,应该选择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导致遗漏细菌数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微生物的营养配方,判断化合物A的重要作用,并确定统计目的菌数目时,应该选择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23.请根据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图回答问题:
(1)将实验流程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
(2)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_______分离蛋白质。
(3)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______,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血液凝固,在采血容器中要预先加入____________。
(4)在装填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不能发生_________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需重新装填凝胶色谱柱。如果红色区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答案】 (1). 血红蛋白的释放 (2). 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3).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4). 杂蛋白(或血浆蛋白) (5). 离心后的上清液中没有黄色 (6). 柠檬酸钠 (7). 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 (8). 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 (9). 均匀一致地移动
【解析】
【分析】
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
(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
(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
(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
(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1)样品处理包括: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凝胶色谱操作包括:凝胶色谱柱的制作、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样品的加入和洗脱。
(2)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3)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聚的分离纯化。洗涤干净的标志是离心后的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为防止血液凝固,在采血容器中要预先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其比例是每100 mL血液加入3.0 g柠檬酸钠。
(4)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产生,因为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顺序,降低分离效果。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不能发生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蛋白颗粒的现象。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点睛】本题考查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4.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下图推知,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0 ℃时加酶洗衣粉中碱性蛋白酶的最适含量约是____%。
(2)下表是添加脂肪酶的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实验记录,请据表回答问题。
脸盆编号
洗涤物
(等量)
洗涤
温度
洗衣粉
(等量)
水量
洗净所需
时间
1
油污布
45 ℃
加酶
2 L
4 min
2
油污布
45 ℃
普通
2 L
7 min
3
油污布
5 ℃
加酶
2 L
9 min
4
油污布
5 ℃
普通
2 L
8 min
①该实验设计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②若1号实验组洗净油污布所需时间接近7 min,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衣料不适宜用添加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请写出两项提高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
(5)大力推广使用加酶洗衣粉代替含磷洗衣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这是因为__________。
【答案】(1)探究温度、碱性蛋白酶含量对去污力的影响 0.6
(2)①对照、单一变量 ②酶失活(或酶的活性低) (3)②④
(4)用温水浸泡;延长浸泡时间;增加洗衣粉的用量等(写出两项合理答案即可)
(5)酶可被分解,又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解析】
(1)由题图可知,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温度与碱性蛋白酶含量,即实验探究的是温度、碱性蛋白酶含量对去污力的影响。在50 ℃时,洗衣粉的去污力在碱性蛋白酶含量为0.6%时达到最大。(2)由表中数据可知,1、3号为实验组,2、4号为对照组,1、2号与3、4号中只有是否加酶一个变量,因此该实验设计体现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若1号实验组洗净油污布所需时间接近7 min,最可能的原因是酶已经失活。(3)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故毛织品、蚕丝织品等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衣料不能用含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洗涤。(4)用温水浸泡(提高酶的活性),延长浸泡时间(增加酶的催化时间),增加酶的用量等都可以提高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5)大力推广使用加酶洗衣粉代替含磷洗衣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这是因为酶是有机物,可被分解,又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