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吉林省通化市十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5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吉林省通化市十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5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吉林省通化市十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5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吉林省通化市十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吉林省通化市十四中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果酒制作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冲洗,这样洗的彻底
B. 使发酵装置的温度维持在18℃~25℃
C.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从充气口不断通入空气
D. 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不需要对所有装置进行消毒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酒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2)灭菌: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①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详解】应先冲洗,再去除葡萄的枝梗,防止葡萄被杂菌污染,A错误;果酒制作的适宜温度是18~25℃,因此使发酵装置的温度维持在18~25℃最好,B正确;果酒制作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不需要从充气口通入空气,C错误;果酒发酵时需要对所用的装置进行消毒处理,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制作果醋时,要适时通过充气口进行充气是因为( )
A. 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将酒精变成醋酸时需要氧气的参与
B. 酵母菌进行发酵时需要氧气
C. 通气,防止发酵液霉变
D. 防止发酵时产生的CO2过多而引起发酵瓶的爆裂
【答案】A
【解析】
制果醋使用的醋酸菌,其是好氧菌,所以在制醋时需要适时充气,A对;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厌氧过程,不需要氧气,B错;C通气不能防止发酵液霉变,而应防止杂菌污染。
3.豆腐长出毛霉之后,下一步要加盐腌制,其中不属于加盐作用的是( )
A. 调味
B. 可以使豆腐析出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C. 促进毛霉的继续生长
D.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腐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高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的作用: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详解】加盐能使腐乳具备必要的咸味,A正确;加盐能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B正确;加盐不能促进毛霉的生长,C错误;加盐能抑制杂菌的生长,避免豆腐腐败变质,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 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C. 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 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比色,可以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一般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
【详解】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A正确;由亚硝酸盐检测原理可知,显色是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B错误;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亚硝酸盐浓度越大,呈现的颜色越深,C正确;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丰富是比色法,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正确。
5.有关平板划线法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B. 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
C. 在每一区域内画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菌液
D. 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操作的基本步骤是:
(一)、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冷却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通过火焰,将已经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通过火焰并塞上棉塞。
(二)、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将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注意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
(三)、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四)、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详解】接种前先要用火焰灼烧接种环,目的是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A正确;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B正确;第二区域内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C错误;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D正确。
故选C。
6.用来判断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 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 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 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 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答案】C
【解析】
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对照组。对照组遵循的原则是单一变量,所以需要与选择培养基一样接种、培养。
【考点定位】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7.关于纤维素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纤维素酶只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
B.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
C. 纤维素可被纤维素酶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D.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真菌、放线菌,都是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分解纤维素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并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详解】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酶,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可把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B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纤维素可被纤维素酶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是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分解纤维素的,D正确。
故选A。
8.关于果胶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果胶酶可以分解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纤维素
B. 果胶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C. 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
D. 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酶具有专一性,果胶酶可以分解细胞壁的果胶,A错误;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B错误;果胶酶不特指某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三种酶的总称,C正确;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
考点:果胶酶的活性测定
【名师点睛】知识点总结:1、果胶:
(1)作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和果胶;
(2)成分: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3)特点:在果汁加工中,影响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
2、果胶酶:
(1)作用:果胶可溶性半乳糖醛酸;
(2)组成: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
9.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准备一组烧杯,分别盛有不同温度的水
B. 将苹果泥和果胶酶混合后放在不同温度的烧杯中恒温水浴处理
C. 不同温度梯度之间可相互对照
D. 温度过高时,果胶酶会变性失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将装有苹果泥和果胶酶的试管在恒温水浴中分别保温,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相关知识。
10.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直接将酶制剂添加到洗衣粉中制成加酶洗衣粉
B. 加酶洗衣粉效果的好坏受很多因素影响
C. 加酶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质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D. 加酶洗衣粉相对普通洗衣粉来说有利于环保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3、酶作用的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其活性受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如果将酶直接添加到洗衣粉中,酶在一定时间后就会失活。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将其层层包裹,与洗衣粉的其它成分隔离,即可解决上述问题,A错误;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只有洗衣粉中的酶与污渍相对应时,其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如果不对应,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可能不如普通洗衣粉,另外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若温度或PH不合适,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也可能不如普通洗衣粉,所以加酶洗衣粉效果的好坏受很多因素影响,B正确;加酶洗衣粉中目前最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C正确;加酶洗衣粉代替普通洗衣粉,P使用减少,同时酶是蛋白质,容易被微生物分解,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有利于环境保护,D正确。
故选A。
11.固定化细胞常用包埋法固定化,原因是( )
A. 包埋法固定操作最简单 B. 包埋法对酶的活性影响最小
C. 包埋法固定化具有普遍性 D. 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所以常用包埋法固定化细胞。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固定化技术。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2.下列关于酶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酶的固定方式看,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活性影响小
B. 作为消化酶使用时,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
C. 糖尿病试纸含有固定化的葡萄糖和过氧化氢酶,可以反复使用
D. 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杂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而固定化细胞技术固定的是一系列酶,所以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固定化细胞技术优势明显。酶的固定方式有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物理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本身的表面张力对附近的分子产生吸附,与化学结合法相比,不会使被吸附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所以吸附法对酶活性影响较小。
【详解】化学结合法可能影响酶的活性部位而影响反应效果,而吸附法是物理方法,不影响酶的分子结构,A正确;消化酶在消化道内起作用,蛋白酶制剂一般在最外面加上糖衣后通过口服方式给药,B正确;尿糖试纸由于使用后不能将反应物和酶分开,而不能再次使用,C错误;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凝胶珠中,用无菌水冲洗可洗去CaCl2和表面的杂菌,防止凝胶珠硬度过大和杂菌污染,D正确。
故选C。
13. 以下关于猪血红蛋白提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
B. 猪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蛋白较少
C. 血红蛋白的颜色可用于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的监测
D. 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比分子量较小的杂蛋白移动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加入的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稳定形态,防止红细胞破裂,A项正确;猪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缺少细胞器,提纯时杂蛋白质较少,B项正确;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因此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洗脱液(如果操作都正确),C 项正确;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的分子量比杂蛋白大,质量越大的蛋白质,通过凝胶色谱柱的速度越快,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在利用凝胶电泳法分离蛋白质时,一定要加缓冲液作用( )
A. 使酶的活性提高 B. 使蛋白质的活性最高
C. 维持蛋白质所带电荷 D. 使蛋白质带上电荷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凝胶电泳法:
(1)原理: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
(2)分离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分离过程:在一定pH下,可控制蛋白质中离子的存在状态,维持蛋白质所带电荷;加入带负电荷多的SDS,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使蛋白质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大小。
【详解】在利用凝胶电泳法分离蛋白质时,一定要加入缓冲溶液,其作用主要是维持蛋白质所带的电荷不发生改变,而不是使蛋白质带上电荷,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5.玫瑰精油提取的最适方法是( )
A. 萃取法 B. 水气蒸馏法
C. 水上蒸馏法 D. 水中蒸馏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
(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植物芳香油的蒸馏提取过程:浸泡、加热蒸馏、乳浊液的分离。
(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
(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
【详解】不同植物芳香油提取方法不同,主要有蒸馏法、萃取法和压榨法。玫瑰精油的性质为: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可以使用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具体为水中蒸馏。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16.提取玫瑰精油的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中要加入氯化钠,不属于其目的的是( )
A. 增大玫瑰油的溶解 B. 盐析,使玫瑰油和水分开
C. 利于玫瑰油的纯化 D. 利于玫瑰油的回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蒸馏法提取玫瑰油时,为了促进油水混合物分层,常加入氯化钠。然后再用分液漏斗将油层和水层分离。
【详解】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促进油水分层,便于除去水分获得玫瑰油,不是为了增大玫瑰油的溶解度,A符合题意;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钠,通过盐析使玫瑰油和水分开,B不符合题意;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促进油水分层,便于除去水分获得纯度较高的玫瑰油,有利于玫瑰油的纯化,C不符合题意;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促进油水分层,便于除去水分获得纯度较高的玫瑰油,有利于玫瑰液的回收,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对于胡萝卜素提取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 萃取过程中应该避免明火加热,采用水浴加热
B. 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还需要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
C. 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蒸馏装置
D. 在浓缩前,不需要过滤,因为萃取液中没有不溶物
【答案】D
【解析】
解:A、萃取过程中由于萃取剂是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所以要采用水浴加热,A正确;
B、萃取过程中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管,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B正确;
C、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蒸馏装置,萃取液将来流入冷凝装置,剩下的就是胡萝卜素,C正确;
D、在浓缩前,需要过滤,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胡萝卜素的提取与鉴定,意在强化学生对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8.下列对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泡菜初期并无乳酸菌的存在
B. 腌制过程中乳酸菌数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高峰
C. 腌制后期乳酸菌数量会急剧增加
D. 腌制全过程乳酸菌的数量不变,活性有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制作泡菜初期,来自蔬菜表面的乳酸菌数量比较少,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增强。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降。
【详解】泡菜的制作是利用蔬菜表面的乳酸菌的代谢,将糖类转化成乳酸,因此发酵初期就有乳酸菌,A错误;由于发酵条件的变化,乳酸菌大量繁殖,乳酸菌数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B正确;乳酸菌达到一定量后由于酸度过大,数量会下降,C错误;发酵初期就有乳酸菌,由于发酵条件的变化,乳酸菌大量繁殖,达到一定量后由于酸度过大,乳酸菌数量会下降,D错误。
故选B。
19.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质不可能既作碳源又作氮源 B.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
C. 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D. 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如牛肉膏,A错误;CO2和N2是无机物,也是某些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B错误;有机碳源能提供能量,无机碳源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自然界中一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可以以无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同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能量,叫做化能合成作用,D正确。
20.下列对刚果红染色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B. 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C. 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D. 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中的其他物质混合后再灭菌倒平板
【答案】D
【解析】
刚果红可以接种前倒平板时加入,也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A正确;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则所加刚果红要进行灭菌,以防杂菌的侵入,影响纤维素分解菌菌落的形成,B正确;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则所加刚果红要进行灭菌,C正确;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分别灭菌,按一定的比例将刚果红加入到培养基中,然后倒平板,D错误。
【考点定位】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名师点睛】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1.下列关于固定化酶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定化酶技术就是固定反应物,将酶依附于载体上,围绕反应物旋转的技术
B. 固定化酶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C. 固定化酶中的酶无法重复利用
D. 固定化酶技术是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答案】D
【解析】
固定化酶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A错误;固定化细胞中含有多种酶可以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B错误;固定化酶的优势为可以重复利用,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等,C错误;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D正确。
【考点定位】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
【名师点睛】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细胞在多步酶促反应中发挥连续催化作用,但如果反应底物是大分子物质,则难以自由通过细胞膜,从而限制固定化细胞的催化反应;由于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中漏出,采用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固定化酶的优点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可以反复利用。
22.某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 )
A. 2.34×108个 B. 2.34×109个 C. 234个 D. 23.4个
【答案】B
【解析】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为234*106/0.1=2.34×109。
23.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中,对于样品的处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洗涤时离心速度过高、时间过长,白细胞等会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
B. 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除去血浆中的葡萄糖、无机盐
C. 洗涤过程中用0.1%的生理盐水
D. 透析的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
【答案】A
【解析】
洗涤红细胞时,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法,否则达不到离心的效果,A正确;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B错误;洗涤过程中要用0.9%的生理盐水,C错误;透析的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D错误。
24.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中,常用萃取法、蒸馏法和压榨法,下列关于这三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蒸馏法和萃取法都需要水浴加热
B. 压榨法适用于易焦糊原料的提取,如柑橘、柠檬等
C. 萃取法适用范围较广,一般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萃取效果好
D. 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精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芳香油
【答案】A
【解析】
蒸馏法适用于提取挥发性强的芳香油,其操作过程中不需要水浴加热,萃取法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将原料中的芳香油挤压出来,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B正确;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之后再通过蒸馏装置蒸发出有机溶剂,剩下的就是要提取的物质,萃取法适用范围广,萃取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时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这样能保证提取的物质能够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好,C正确;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可以分层,将芳香油分离出来的方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的提取,D正确。
25.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
A. 腐乳制作,其实质就是利用发酵技术,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
B. 腐乳发酵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多为异养真菌
C. 腐乳制作过程中,不能有细菌参与,因为必须严格灭菌
D. 家庭自制腐乳时一般不需要单独接种菌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腐乳制作,其实质就是利用发酵技术,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A正确;腐乳发酵中,起作用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这些微生物多为异养真菌,B正确;腐乳需要的菌种广泛分布在空气中,腐乳家庭酿制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C错误;腐乳需要的菌种广泛分布在空气中,家庭自酿腐乳时,一般不需单独接种菌种,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看图填空
在35℃时,果胶酶的活性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和______时,果胶酶的活性都将为0,但是恢复到35℃时,_____图的催化活性可能恢复,由此表明____图中所示酶的结构没有受到破坏
【答案】 (1). 最高 (2). 0℃ (3). 100℃ (4). 甲 (5). 甲
【解析】
【分析】
温度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反应速率。甲图中温度为0℃时,催化效率为0,说明此时酶的活性为0。乙图中温度为100℃时,催化效率为0,说明此时酶的活性为0,可能是高温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
【详解】甲图中表示温度从35°C降低到0°C的过程中,催化效率不断降低,即果胶酶的活性不断减小。乙图中表示温度从35°C升高到100°C的过程中,催化效率不断降低,即果胶酶的活性不断减小。所以在35℃时,果胶酶的活性最高。由图可知,在0℃和100℃时,果胶酶的活性都将为0,若由0°C恢复到35°C时,甲图的酶活性可以恢复,说明甲图中在低温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没有改变。若由100°C恢复到35°C时,乙图的酶活性不能恢复,说明乙图中在高温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已经改变。
【点睛】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低温和高温对酶活性影响的本质区别的理解。
27.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培养芽孢杆菌,配制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步骤是:称量→溶化→_______→(培养基的)分装→加棉塞→包扎。
(2)若检查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是否超标,需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若将农田土壤表层中的圆褐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离开来,则需要在_________培养基上培养。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划分,前者属于_______培养基,后者属于_______培养基。
【答案】 (1). 调PH (2). 伊红-美蓝 (3). 无氮 (4). 鉴别 (5). 选择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一些物理、化学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如缺氮培养基可以筛选固氮微生物;细菌等原核生物对青霉素敏感,不能在含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生存,可以用来筛选真菌;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只能用来筛选自养微生物硝化细菌。鉴别培养基则是通过化学试剂显示出培养基上混合生长的微生物中有某种微生物。如伊红美蓝培养基可用于检测水中大肠杆菌的含量。
【详解】(1)配制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步骤是:称量→溶化→调PH→(培养基的)分装→加棉塞→包扎。
(2)伊红-美蓝是鉴定大肠杆菌的试剂,因此若检查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是否超标,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圆褐固氮菌属于自生固氮菌,能利用氮气作为氮源,而其他非固氮微生物在无氮源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所以若将农田土壤表层中的圆褐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离开来,则需要在无氮培养基上培养。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划分,前者属于鉴别培养基,后者属于选择培养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培养、鉴别和分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8.生物组织中存在多种有机物,不同的有机物其提取与鉴别的方法不尽相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同时还受原材料颗粒的大小、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在对新鲜胡萝卜进行干燥时,要注意控制____________,否则就会引起胡萝卜素的分解,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可通过________法进行鉴定
(2)凝胶色谱法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电泳分离法是根据各种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使待分离样品中的各分子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子分离的。
【答案】 (1). 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 (2). 温度和时间 (3). 纸层析 (4).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5). 带电性质的差异,分子大小和形状
【解析】
【分析】
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原料的颗粒小、萃取的温度高、时间长,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够充分溶解,萃取的效果就好。因此萃取前,要将胡萝卜粉碎和干燥。凝胶色谱法是根据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电泳法中,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带电性质的差异、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产生的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分离不同的蛋白质。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在对新鲜胡萝卜进行干燥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否则会引起胡萝卜素的分解;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可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
(2)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其原理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电泳分离法是根据各种物质的带电性质的差异,分子大小和形状的不同,使待分离样品中的各分子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子分离的。
【点睛】本题考查胡萝卜素的提取和鉴定、蛋白质的分离等知识,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29.为了进一步增强洗衣粉对血渍、奶渍、油污、土豆泥等衣物上常见污垢的去除能力,洗衣粉中常常会添加各种酶类。请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衣物上常见的污垢,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四类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_____。
(3)如图为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根据你所学的有关知识,解释注意事项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①请将本品置于阴凉、干燥处,避湿避光。
②若不慎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
③水温以30—50℃为宜,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
【答案】 (1). 脂肪酶 (2). 淀粉酶 (3). 纤维素酶 (4). 氨基酸和小分子肽 (5). 酶活性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酶的最适温度
【解析】
【分析】
根据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性特点,血渍、奶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油污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土豆泥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纤维素。因此,洗衣粉中需要加入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分析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由于酶的活性易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加酶洗衣粉的储存;由于洗衣粉中含有碱性蛋白酶,能催化水解眼角膜上的蛋白质,因此,溅入眼中会损伤眼角膜;酶的催化效果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的酶适宜温度范围,温度过高则会使酶变性而失去活性,因此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
【详解】(1)根据衣物上常见的污垢,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使污渍容易从衣物上脱落。
(3)酶的催化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酶的适宜温度范围,温度过高则会使酶变性而失去活性,故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应注明③水温以30~50℃为宜,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内容,答题关键是理解其洗涤原理,并识记相应知识点。
30.下图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图甲中的实验流程_________。
(2)冲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冲洗应特别注意不能________,以防止菌种的流失。
(3)图乙装置中的充气口在_________时关闭,在______时连接充气泵,并连续不断地向内________。
(4)排气口在果酒发酵时排出的气体是由_______产生的_______。
(5)写出与果酒、果醋发酵有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6)在酒精发酵时瓶内温度一般应控制在___________。
【答案】 (1). 醋酸发酵 (2). 洗去浮尘 (3). 反复冲洗 (4). 果酒发酵 (5). 果醋 (6). 泵入氧气 (7). 酵母菌 (8). CO2 (9). C6H12O62CO2+2C2H5OH+能量;C6H12O6+O2CH3COOH+CO2+H2O;C2H5OH+O2CH3COOH+H2O; (10). 20℃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图甲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酒精发酵后还可以进行果醋发酵。
分析图乙:图乙是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图,其中出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醋制作时通入氧气的;排气口是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方框中为醋酸发酵。
(2)冲洗的主要目的是洗去水果上面的浮尘,由于发酵的菌种来自水果表面上的野生菌种,故冲洗应特别注意不能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的流失。
(3)果酒制作需要无氧环境,因此图乙装置中的充气口在果酒发酵过程中要关闭。由于醋酸菌为需氧菌,故在果醋发酵时,充气口应连接充气泵,并连续不断地向内泵入氧气。
(4)果酒发酵过程中除了产生酒精,还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因此排气口在该过程中应时常打开,目的是用来排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5)果酒发酵的反应式为:C6H12O62CO2+2C2H5OH+能量;果醋发酵的反应式为:C6H12O6+O2CH3COOH+CO2+H2O、C2H5OH+O2CH3COOH+H2O。
(6)在酒精发酵时瓶内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0℃。
【点睛】本题结合果酒和果醋制作流程及实验装置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的特点、发酵装置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