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绿藻和蓝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绿藻和蓝藻合成的蛋白质都需内质网加工
B. 绿藻和蓝藻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都需中心体的参与
C. 绿藻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蓝藻DNA主要分布于拟核
D. 绿藻和蓝藻的光合色素都分布于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绿藻为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二者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生长繁殖提供能量,但绿藻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上,蓝藻的光合作用发生在细胞膜上。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其没有内质网,A选项错误;绿藻属于低等植物,有丝分裂时有中心体参与,蓝藻为原核生物,增殖方式通常为二分裂,故B选项错误;绿藻含有细胞核,是DNA主要的储存场所,蓝藻为原核细胞,DNA位于拟核中,C选项正确;蓝藻没有叶绿体,其光合色素位于细胞膜上,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常见原核生物的区分能力。除蓝藻外,常见的原核生物还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
2.X、Y、Z是组成细胞的三种化合物,基本组成元素都有C、H、O,其中物质X还含N元素,物质Y还含N、P元素,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 X可能会被双缩脲试剂染成紫色 B. Z不可能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C. Y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D. Z可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物质Z仅有C、H、O元素构成,说明物质Z为糖类或脂质;物质Y由C、H、O、N、P元素组成,说明物质Y可能为核酸、ATP或磷脂;物质X由C、H、O、N元素构成,说明物质X为蛋白质。
【详解】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结合呈紫色,A选项正确;苏丹Ⅳ用于检测脂质,遇脂质变红,物质Z仅有C、H、O元素构成可能是脂质,B选项错误;物质Y含C、H、O、N、P元素,可能是ATP,为细胞活动供能,C选项正确;物质Z可能是糖类或脂质,而糖类和胆固醇均作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D选择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组成元素。需要学生在解题时具有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仅含C、H、O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只有糖类,含C、H、O、N、P元素的物质除了核酸还有可能是ATP或者磷脂。
3.下列关于生物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肝脏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脂肪的场所
B. 核膜与细胞膜间的相连可通过线粒体来实现
C. 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主要参与多糖的合成
D. 由单层膜包被的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器是指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真核细胞中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叶绿体、核糖体等,原核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器中,除核糖体和中心体无膜、叶绿体和线粒体为双层膜,其余的细胞器均只含一层质膜。
【详解】肝脏细胞的中的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脂质的场所,A选项错误;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故核膜与细胞膜间的相连可通过内质网来实现,B选项错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参与细胞壁的合成,植物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故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主要参与多糖的合成,C选项正确;核糖体没有质膜包被,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真核细胞中各类细胞器的功能,考查内容较为细致,高尔基体常见的功能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但本题中需要学生联系后面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高尔基体参与细胞板的知识点,从而推测出C选项中高尔基体参与多糖的合成。
4.下图曲线表示在无催化剂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没有催化剂的反应曲线是②
B. AB段的含义是酶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AC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D. 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从而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根据题意分析,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低于酶催化反应速率,故可判断曲线①代表酶催化反应速率,曲线②代表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会降低,故比较曲线①②可知,曲线②表示无催化剂的反应曲线,A选项正确;根据题图可知,有催化剂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为AB段,无催化剂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为AC段,故酶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应为BC段,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无机催化剂的催化能力弱于酶的催化能力,但也会使反应速率加快,故无机催化剂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会少于酶催化反应,则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5.如图是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过程全部在线粒体中进行
B. B是ATP,可形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C. C是Pi,伴随体内的吸能反应而产生
D.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ATP,小部分转化为热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图中过程A表示有氧呼吸作用,物质B表示ATP,物质C表示Pi,即磷酸基团。物质B与ADP之间的转化为人体内的ATP-ADP循环。
【详解】A过程表示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和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均在线粒体中进行,A选项错误;物质B为ATP,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能产生ATP,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反应也能产生ATP,但图中表示人体内能量的产生,人体细胞中不含叶绿体,故B选项错误;物质C为Pi,吸能反应是ATP分解成ADP和Pi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故Pi伴随体内吸能反应产生,C选项正确;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小部分用于合成ATP,D选项错误。
6.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细胞过程中,将适量3H-GMP(3H标记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抑制纺锤体形成的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不可能观察和测量到
A. 分裂间期有大量3H-GMP进入细胞
B. 分裂前期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C. 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
D. 着丝点分裂受阻,后期染色体数目不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纺锤体在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在有丝分裂后期牵引着丝粒断裂的染色体移到细胞两端。若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抑制纺锤体形成的药物,会抑制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使已经进行DNA复制的细胞无法分成两个新细胞。
【详解】3H-GMP在分裂间期,作为DNA的合成原料,会大量进入细胞,A选项正确;分裂前期中心粒形成并移向细胞两极,B选项正确;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DNA分子链均有一条含有放射性,故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C选项正确;纺锤体的形成被抑制不会影响着丝粒的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会加倍,只是不形成新的两个子细胞,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择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有丝分裂后期,正常的细胞染色体行为是着丝粒断裂,再由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端。纺锤丝的有无不会影响着丝粒的断裂。故在细胞培养液中若加入抑制纺锤丝形成的药物,会使得细胞染色体数量翻倍,这也是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
7.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cn与基因cl、基因v与基因w为非等位基因
B. 可能会出现含4个朱红眼基因cn和4个辰砂眼基因v的细胞
C.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基因cn,cl,v和w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 有丝分裂后期,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被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拉向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由图所示,基因cn和cl是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基因v和基因w是位于同一条X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遗传时,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连锁现象。
【详解】A、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同理基因v与基因w也为非等位基因,A正确;
B、纯合体可能会出现含4个朱红眼基因cn和4个辰砂眼基因v的细胞(处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B正确;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级,基因cn,cl,v和w可能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错误;
D、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被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拉向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父母都患病,儿子不患病该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 若父母都不患病,女儿患病,则该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若母亲患病,父亲表现正常,则所生的女孩患病的概率为1/2
D. 若母亲不携带致病基因,父亲表现正常,则所生子女都不患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中,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有: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高、多代连续患病;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较低、一般是隔代遗传;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患者少于女患者、世代相传;4.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5、伴Y染色体遗传:传男不传女。
【详解】若父母都患病,儿子不患病,则该病可能是伴X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母亲为杂合子,或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均为杂合子,A选项正确;
若父母都不患病,女儿患病,则该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均为患病基因的携带者,B选项正确;
若母亲患病,父亲表现正常,则①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概率为1/2;②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概率为0;③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的概率为1/2或1;④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的概率为0或1/2,故C选项结论过于绝对,错误;
若母亲不携带致病基因,父亲表现正常,则所生子女均不患病,D选项正确。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9.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难与模板链分离时,会形成RNAADNA杂交体,这些非模板 链和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研究表明R环结构会影响DNA复制、转录和 基因的稳定性等,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中进行的 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生理过程不可能发生在真核生物中
B. 酶1和酶3都能催化核苷酸之间形成氢键
C. R环中含有碱基U和T的核苷酸都只有1种
D. R环的出现与否可作为DNA是否复制的依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酶1为DNA聚合酶,酶2为DNA解旋酶,图示DNA左侧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图3为RNA聚合酶。
【详解】A、真核基因可进行复制和转录,因此图示生理过程可能发生在真核生物中,A错误;
B、酶1为DNA聚合酶,酶3为RNA聚合酶,两者都能催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B错误;
B、R环中含有碱基U和T的核苷酸都只有1种,依次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正确;
D、是否出现R环可作为DNA是否正在发生转录的判断依据,但不能作为DNA是否复制的依据,D错误。
故选:C。
10.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为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 为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芦笋形成花粉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交叉互换
B. 幼苗乙和幼苗甲含有的性染色体分别是X、Y
C. 只能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幼苗甲、乙染色体加倍
D. 幼苗甲和幼苗乙直接发育成的植株称为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题图所示为单倍体育种流程。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诱导单倍体产生,再使用秋水仙素等激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从而获得纯合子的植物育种技术。
【详解】芦笋形成花粉的过程中,交叉互换为小概率事件,不一定会发生,A选项错误;幼苗乙和幼苗甲含有的性染色体应当是X或Y其中的一个,但不能确定它们拥有的性染色体具体是哪一个,B选项错误;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不一定只有秋水仙素,还可以通过低温诱导等方式使染色体数加倍,C选项错误;幼苗甲和幼苗乙均为芦笋雄株的花粉发育而来,只有正常芦笋细胞中一半的染色体,为单倍体,D选项正确。
11.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如表所 示。已知控制植株紫花、粉红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A、a+和a,且 A对a+为显性,a+对a为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种群的基因库由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A、a+和a基因构成
B. 初次调查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
C. 基因突变导致三种花色的出现,为该植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调查期间,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Aa,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
【详解】A、基因库是种群中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因此全部A、a+和a基因不能构成基因库,A错误;
B、如果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初次调查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但是该种群不一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无法计算a的基因频率,B错误;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基因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故选:C。
12.某运动员参加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补充了一些盐水和葡萄糖溶液。下列关于此运动员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补充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B. 摄入到体内的Na+将有50%分布到细胞内液,50%分布到细胞外液
C. 跑步过程中骨骼肌产生的乳酸释放进入血浆后会引起pH明显降低
D. 消化道内葡萄糖吸收后运入肌肉细胞过程中需经过血浆而不经过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会大量出汗,使得盐分随汗水排出体外,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改变,补充盐水便可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A选项正确;由于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故摄入的Na+大部分留在细胞外液,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B选项错误;跑步过程中骨骼肌产生乳酸,但血浆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不会引起血液pH的明显降低,C选项错误;消化道内葡萄糖吸收后运入肌肉细胞过程中需要经过血浆也要经过组织液,D选项错误。
13.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B. 饮食过咸会促进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C.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尿量增加
D. 维持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中水盐平衡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动态平衡。体内缺水/摄入盐分过高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合成抗利尿激素,然后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使肾小管重对水吸收增加,减少尿量,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详解】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A选项错误;饮食过咸会促进下丘脑合成抗、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B选项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尿量减少,C选项错误;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选项正确。
1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同
C. 胃黏膜及胃酸对病原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D. 初次接种埃博拉病毒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敏反应指已获得免疫能力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强烈的免疫症状;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引起的疾病。人体的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属于特异性免疫异常的情况。
【详解】在骨髓发育成熟的B细胞可分化为效应B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A选项错误;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二者机理不同,B选项错误;胃黏膜及胃酸对病原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C选项错误;初次接种埃博拉病毒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本题的易错点的C选项中,人体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的区别,首先要认清二者均不属于免疫,只能成为机体防线;其次,区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则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均不具有特异性。
15.如图所示为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在C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指针同时偏转,兴奋同时向左、右两侧传导
B. 甲指针先偏转、乙指针后偏转,二者指针偏转的次数相同
C. 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兴奋先向左侧传导再向右侧传导
D. 甲指针和乙指针同时偏转,二者指针第一次偏转时的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其膜电位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详解】在C处给予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可同时向左、右两侧传导,由于甲电流表距离C处较近,兴奋先传到电流表甲的右侧,甲指针先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导到电流表左侧电极时,甲指针又发生一次偏转;在乙电表处现象一致,只是乙电表电极离C处较远,故乙电表偏转比甲电表晚。故符合题意的选项选择B。
16.图表示两种植物激素A、B共同作用于豌豆幼苗生长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于激素A来说,a浓度一定大于b浓度
B. b浓度激素A和激素B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
C. 激素A和激素B对果实的生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
D. 图中显示激素A和激素B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图中,激素A和激素B对植物幼苗细胞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激素之间的拮抗作用。由图分析推断,激素A为生长素,激素B为乙烯。
【详解】据图分析,对植物细胞有促进生长作用的激素一般都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故可判断b浓度小于a浓度,A选项正确;b浓度的激素A促进植物幼苗细胞生长,激素B抑制植物幼苗细胞生长,两者对同一生理现象起相反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B选项正确;由图可知激素A为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生长,激素B为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两种激素都会对果实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C正确;两重性指不同浓度的同一激素对植物生理作用起到相反作用,图中只显示激素A具有两重性,激素B不具有,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为D。
1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 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可精确地计算出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C.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均属于种群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同一物种的集合。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常见的种群数量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等,但没有性别或雌雄同体的种群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A选项错误;种群的个体数量可以通过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进行大概的估算,B选项错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都需要建立数学模型,C选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为种群的数量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特征,D选项正确。
1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B. 建立自然风景区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最有效的保护
C. 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易地保护,为濒临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生存的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可直接获得的价值,如粮食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故生态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选项正确;建立自然风景区属于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选项正确;众多的野生生物相互关联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C选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点睛】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9.家庭制作果酒时,所用的葡萄不能反复冲洗的主要原因是
A. 避免营养成分的流失 B. 避免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被冲洗掉
C. 避免葡萄皮中的色素被冲洗掉 D. 反复冲洗会破坏葡萄的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酒的制作是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验材料清洗、灭菌、榨汁再放入发酵装置中进行发酵。
【详解】制作果酒时,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过度冲洗会使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被冲洗掉,过量冲洗不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流失,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葡萄皮中的色素存在于细胞液泡中,会在酒精产生时溶解,不会被洗掉,C选项错误;制作果酒时需要将葡萄榨汁,本身就需要破坏葡萄结构,D选项错误。
20.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彻底水解为氨基酸
B. 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C. 腐乳装瓶时每层豆腐块均需要加盐但添加的盐量不一定相同
D. 腐乳制作中添加的香辛料既能调节风味又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原理为: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代谢类型为异氧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A选项错误;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B选项正确;腐乳装瓶时,将盐分层加在腐乳胚上,上层多铺,下层少铺,C选项正确;腐乳制作中添加的香辛料既能调节风味又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A。
21.如图为泡菜制作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配制盐水时,盐与清水的比例为1:4
B. 所用的盐水必须煮沸以除去水中的氧气并杀灭其他杂菌
C. 泡菜制作中乳酸含量增加有利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D. 测亚硝酸盐含量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形成亚硝酸盐,通常用比色法进行含量的测定。制作泡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容器的密封性,否则容易出现泡菜的腐败变质。
【详解】配置盐水时,盐与清水的比例为1:4,配置好的盐水需要煮沸除菌除,待冷却后才可使用,A、B选项正确;泡菜制作中,乳酸含量增加会使泡菜汁中的pH降低,使不耐酸的微生物无法存活,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C选项错误;测亚硝酸盐含量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为了让滤液色素脱色,除杂得到澄清溶液,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22.如图是倒平板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丙→乙→甲→丁
B. 甲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可以避免杂菌污染
C. 丁操作必须要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才能进行
D. 培养基应冷却到500C倒平板是由于该温度下不易受杂菌污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所示操作分别为:甲→分装,乙→灼烧锥形瓶瓶口,丙→晃匀培养液,丁→倒置存放。平板冷凝后培养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湿度较高,倒置平板既便于培养及表面水分蒸发,又能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详解】倒平板的操作中,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首先轻轻震荡灭菌后的锥形瓶,待冷却至50℃左右之后,然后再酒精灯附近灼烧锥形瓶瓶口灭菌,再在酒精灯附近进行倒平板操作,最后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存放,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丙→乙→甲→丁,A选项正确;培养基分装时,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B选项正确;倒置培养基需要待培养基凝固后再进行,C选项正确;培养皿应冷却到50℃倒平板是此温度下不烫手,便于后续的分装操作,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23.下列关于消毒和灭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选择消毒或灭菌要根据无菌操作的对象及目的而定
B. 通过消毒或灭菌可以杀灭所有杂菌、孢子和芽孢等
C. 对牛奶灭菌会破坏其营养成分因而只能采用煮沸消毒法
D. 对玻璃器皿、接种环、操作者的衣着和双手等应进行灭菌处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消毒和灭菌都是培养微生物前的必须操作。消毒比较温和,能够消灭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但不能消灭芽孢和孢子,通常是使用酒精擦拭的方式进行消毒,对所有的实验材料和仪器均适用;灭菌比较强烈,能够消灭包括芽孢和孢子在内的全部微生物,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但不是所有材料和仪器均适用。
【详解】灭菌是将处理物中的一切生物全部杀灭,消毒是将物理中的微生物减少到不再影响实验对象的程度,所以选择消毒或灭菌要根据无菌操作的对象及目的而定,A选项正确;只有灭菌才能杀灭所有杂菌、孢子和芽孢等,B选项错误;牛奶中的蛋白质不耐高温,故不能煮沸消毒,应当采用巴氏消毒法,C选项错误;对玻璃器皿和接种环应采用灭菌处理,对操作者的衣着和双手应进行消毒处理,D选项错误。
24.下面是纯化微生物时采用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三个平板中所用培养液的稀释倍数应保证相同
B. 图乙只适合分离微生物而不适合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C. 图甲、图乙所用的接种工具分别是接种环和涂布器
D. 图乙每次划线应从同一起点开始以便使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纯化微生物采用的接种方法有涂布分离培养法和划线分离培养法。涂布分离培养法需要的配置不同浓度梯度的微生物培养液,用玻璃刮刀将菌液涂在培养基表面,更易分离出单菌落;划线分离培养法操作简单,但操作不当时可能无法分离出单菌落。
两图中图甲表示涂布分离培养法,图乙表示划线分离培养法。
【详解】图甲中三个平板所用的培养液的稀释倍数应当不相同,才能确保分离出单菌落,A选项错误;图乙划线分离培养法常用于分离单菌落,但无法确认整个培养基中菌落的个数,B选项正确;图甲所用的工具为涂布器,图乙所用的工具为接种环,C选项错误;图乙每次划线应从上一次划线的末尾开始以便分离出单菌落,D选项错误。
25.某同学用新鲜的泡菜滤液为材料分离纯化乳酸菌。分离纯化所用培养基中因含有碳酸钙而不透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泡菜滤液需要梯度稀释以降低滤液中乳酸菌的浓度
B. 分离培养后可挑选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菌落作为候选菌
C. 分离得到的乳酸菌若要长期保存可以采用斜面保藏法
D. 培养乳酸菌的培养基中应含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特殊的营养要求或对某些特殊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区分这种微生物,并使之成为混合菌样中的优势菌的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是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实际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的培养基。
【详解】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滤液中乳酸菌的浓度便于分离单菌落,A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而碳酸钙的存在使培养基不透明,故乳酸菌落周围会因为碳酸钙的溶解出现透明圈可作为筛选的标志,B选项正确;分离得到的乳酸菌若要长期保存应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斜面保藏法用于临时保存,C选项错误;培养基应含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培养乳酸菌还需添加维生素,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26.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示有,“一”表示无。
A. 培养基甲可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分离和鉴别
B. 纤维素分解菌可以在培养基甲中大量繁殖
C. 培养基乙可用于分离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因为该培养基中有琼脂和CR溶液
D. 用甲、乙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一段时间后,甲中可得到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特殊的营养要求或对某些特殊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区分这种微生物的培养基。通常选择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
【详解】培养基甲中不含琼脂,属于液体培养基,不适合筛选细菌,A选项错误;纤维素分解菌在培养基甲中能够分解纤维素粉,且液体培养基适合细菌扩大培养,故纤维素分解菌能在培养基甲中大量繁殖,B选项正确;培养基乙中不含纤维素,不能分离鉴别纤维素分解菌,C选项错误;甲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不会出现固定的菌落,D选项错误。
27.下列关于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各组需加入不同量、相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
B. 需要检测在不同反应时间下生成物的量
C. 要保证各组的pH和温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
D. 可通过果汁澄清程度得出酶的最适用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胶酶可将果胶水解。果胶酶的作用是水解果胶,果汁越澄清,果胶水解的越彻底。故在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实验中,可通过果汁的澄清程度得出酶的最适用量。
【详解】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实验中,自变量为果胶酶的量,故各组需要加入等浓度不同量的果胶酶溶液,A选项正确;由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果胶酶的量,要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相同,故在实验中需要检测在相同反应时间下生成物的量,B选项错误;pH、温度等无关变量也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C选项正确;果胶酶可水解果汁中的果胶,使果汁变澄清,故可通过果汁的澄清程度得出酶的最适用量,D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B。
28.下列关于固定化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可被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进行重复利用
B. 酶由于被固定在载体上,所以丧失了其高效性和专一性
C. 酶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结构不改变,所以固定化酶可被一直利用
D. 固定化酶活性部位完整,所以不受高温、强碱、强酸等条件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就是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固定化酶的方法有吸附法、共价偶联法、交联法和包埋法等。将固定化酶装柱,当底物经过该柱时,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产物。
【详解】固定化酶就是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A选项正确;固定化酶是将酶分子结合再特定的支持物上且不影响酶的功能,不会使酶丧失高效性和专一性,B选项错误;固定化酶可多次反复使用,但仍会受到高温、强碱、强酸等条件影响,不能一直重复利用,C、D选项错误。
29.酵母细胞固定化的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 干酵母加入蒸馏水搅拌均匀需放置一段时间使酵母细胞活化
B. 配制海藻酸钠时采用小火或间断加热以防止海藻酸钠发生焦糊
C. 将活化的酵母细胞加入海藻酸钠溶液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D. 用注射器滴加溶液时要接近CaCl2溶液的液面以防止凝胶珠出现“尾巴”
【答案】D
【解析】
【分析】
采用包埋法制备固定酵母细胞的主要步骤:①酵母细胞的活化:利用蒸馏水使干酵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②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溶液的配置:溶解海藻酸钠时需要使用小火或间断加热,防止溶液焦糊;③混合海藻酸钠溶液和酵母细胞:注意混合时的溶液温度,防止高温破坏酵母菌的活性;④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酵母细胞的活化需要将干酵母加入蒸馏水后搅拌均匀并放置一段时间,A选项正确;为了防止海藻酸钠发生焦糊,需要在配制海藻酸钠时采用小火或间断加热,B选项正确;将活化的酵母细胞加入海藻酸钠溶液充分搅拌使二者混合均匀,C选项正确;用注射器滴加溶液时要远离CaCl2溶液的液面以防止凝胶珠出现“尾巴”,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30.下列关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在凝胶外部移动,速度较快
B. 用电泳法分离血红蛋白时,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带电性质、分子大小和形状均会影 响迁移速度
C. 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一些杂蛋白,所用试剂为生理盐水
D. 血红蛋白的释放所用的试剂为蒸馏水和柠檬酸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实验,需要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其实验步骤为:①样品处理,包括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②凝胶色谱操作;③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在凝胶外部移动,血红蛋白分子量比杂蛋白大,则血红蛋白移动速度快,A选项正确;电泳法是利用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和数量以及样品分子大小不同,产生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B选项正确;洗涤红细胞是利用生理盐水除去血液中的杂蛋白,C选项正确;血红蛋白的释放所用的试剂为蒸馏水和40%体积的甲苯,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二、非选择题
31.图甲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该高等植物的两种生理活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图甲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其发生的内在原因是由_____(填序号)构成的原生质层的伸缩性______(填“>”或“<”)细胞壁。
(2)图乙A过程在图甲细胞器_________(填序号)中进行,A过程发生时所必需的主要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
(3)图乙中C3来源于_____________。若突然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C3的含量变化及原因是__________。
(4)图乙D过程是____________。A、C和B、D之间的联系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点)。
【答案】 (1). ②③④ (2). > (3). ⑦ (4). 适宜光照 (5). CO2的固定 (6). C3升高,因停止光照,C3还原停止,但C5固定CO2产生C3的过程还在继续进行 (7). 有氧呼吸第-阶段、第二阶段 (8). A过程为B过程提供氧气,C过程为D过程提供反应底物,D过程为(过程提供原料二氧化碳,B过程为A过程提供反应原料水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图甲中①为细胞壁,②为细胞膜,③为细胞质,④为液泡膜,⑥为线粒体,⑦为叶绿体,⑧为细胞核,⑨为核糖体。图乙表示高等植物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A表示光反应,C表示碳反应,B表示电子传递链,D表示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
【详解】(1)原生质层指的是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和介于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即②③④三部分;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2)图乙中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即图甲中的⑦;光反应以光能作为能量来源,故A过程发生时所必需的主要外界条件是事宜的光照;
(3)图乙中C3来自于光合作用中碳反应里CO2的固定,若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中产生并提供给碳反应的ATP和NADPH含量减少,则导致C3的还原停止,但C5固定CO2产生C3的过程还在继续进行,故C3含量升高;
(4)图乙的D过程表示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即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A、C和B、D之间的联系有A过程为B过程提供氧气,C过程为D过程提供反应底物,D过程为C过程提供二氧化碳,B过程为A过程提供反应原料水。
【点睛】本题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类题型,既单独考查了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同时也考查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并且帮助学生去思考在植物细胞内两种生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协作。
32.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 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除了鼠、蛇和鹰及其他消费者外,还需包括_______(选填图中的“甲、乙、丙”)在内时才是一个生物群落。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联系除了依赖于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外,还离不开______。
(2)图2中表示的A能量是第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C用于鼠的______。如果图中的“某种天敌”是图l中的鹰,则被鹰摄入的能量要少于鼠摄入的能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3)如果图中的鹰有一半食物来自鼠,一半来自蛇,则鹰增加1kJ能量最多可消耗_____kJ草。
【答案】 (1). 甲和丙 (2). 信息传递 (3). 一 (4). 生长、发育和繁殖 (5). 逐级递减 (6). 550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图1中甲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乙表示无机环境;图2中A表示鼠摄入后未同化随粪便排出的量,B表示鼠同化的量,C表示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D表示鼠被天敌摄入但未能同化的量。
【详解】(1)生物群落表示一定范围内所有种群之和,故除消费者外,还需要包括生产者和分解者,即甲和丙;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依赖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根据题意得,A能量表示鼠摄入后未同化随粪便排出的量,属于鼠的前一个营养级,鼠为第二营养级,故A能量是第一营养级的能量;C能量是鼠的同化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消耗以外的能量,故用于鼠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沿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
(3)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左右,鹰增加1kJ能量,有0.5kJ来自鼠,则需要鼠提供5kJ能量,则从草中获取50kJ能量,另外0.5kJ来自蛇,需要蛇提供5kJ能量,则从鼠中获取50kJ能量,即由草提供500kJ能量,故草最多提供550kJ能量。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有沿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而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这个传递效率不会轻易改变,主要由环境因素决定。
33.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研究者利用该裂翅果蝇 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所示的实验结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推测A和a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A和a位于X染色体上,且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F1中果蝇自由交配,F2裂翅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注XAY、XaY为纯合子)。
(3)如果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的裂翅和非裂翅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果蝇新品系中相关基因型最多有____________种。
【答案】 (1). 能 (2). 裂翅和非裂翅在F1的雌雄个体中的比例均接近1:1 (3). 3/7 (4). XAXa (5). XaYa (6). 7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翅膀表现型裂翅对非裂翅为显性。杂交实验中,雌性裂翅果蝇与雄性非裂翅果蝇杂交,子代中雄性与雌性中均含有裂翅表现型和非裂翅表现型,且比例均满足1:1,且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决定果蝇翅型的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均能满足杂交实验的结果。
【详解】(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雌性裂翅果蝇与雄性非裂翅果蝇杂交,若决定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雄性与雌性中应当均含有裂翅表现型和非裂翅表现型,且比例均满足1:1,符合实验结果。故该基因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2)若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F1中果蝇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Y和XaY,比例满足XAXa:XaXa:XAY:XaY=1:1:1:1,则F1中果蝇自由交配,F2裂翅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3)如果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a,这个果蝇新品系中相关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A、XAYa、XaYA和XaYa,共7种。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在已知的条件下判断可能的基因型和一些特殊的遗传状况的能力。当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要注意XAYa和XaYA为两种不同的基因型。
34.回答下列果酒与果醋制作的相关问题:
(1)红葡萄酒具有美容养颜等诸多功效,其中的红色物质来自__________________。制作果酒时若要提高产量,应严格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家庭酿酒过程中不必对发酵瓶严格消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如果果汁未严格灭菌,含有一定量的醋酸菌,则在酒精发酵旺盛的时期,醋酸菌_____(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如图为某同学制作苹果酒的发酵装置简图,则集气管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液表面出现菌膜,则造成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葡萄皮中的色素 (2). 适宜的温度、pH、通气量等 (3).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4). 不能 (5). 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果酒发酵是无氧环境 (6). CO2 (7). 发酵瓶漏气
【解析】
【分析】
果汁在酵母菌的作用下经过酒精发酵获得果酒,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真菌,发酵前期好氧,发酵后期厌氧;果酒在醋化醋杆菌的作用下经过有氧发酵获得果醋,醋化醋杆菌为需氧型细菌,发酵过程中需要氧气。
【详解】(1)植物的有色物质来源于色素,红葡萄酒的红色物质来源于葡萄皮中的色素;制作果酒需要提高产量,则需要培养适量的酵母菌群,需要控制发酵瓶中的温度、pH值和通气量适宜;
(2)酿酒时的发酵液中缺氧且pH值呈酸性,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生存,但酵母菌能够在其中生长繁殖,故家庭酿酒中不需要严格消毒;
(3)在酒精发酵旺盛时期,发酵环境中处于一个缺氧状态,而醋酸菌是需要在有氧环境中才能将酒精发酵为醋酸,故酒精发酵旺盛时期,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4)酵母菌在无氧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集气瓶中收集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液体表面出现菌膜,说明有大量酵母菌在液面繁殖,则表明液面氧气含量高,可能是由发酵瓶漏气导致的。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与果醋的酿制的相关知识点。在果酒和果醋的酿制过程中先后采用的厌氧发酵和需要发酵方式,是由于发酵过程中参与发酵使用的菌种不同,酵母菌在缺氧环境中进行酒精发酵,醋化醋杆菌在缺氧环境中无法存活,需要在有氧环境下进行发酵。
35.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理化性质的生物大分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一般不选用猪血的原因____________;若实验材料为鸡血,则会在血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柠檬酸钠,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甲、乙为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部分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甲所示的是粗分离中的环节,获得B的方法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将搅拌好的混合液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透析袋后,在试管中会分为4层,从上往下数,其中B位于第________层。
②用图乙所示的装置分离蛋白质,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c溶液为________。待________时,开始用试管收集流出液。
【答案】 (1). 猪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易提取到DNA (2). 防止血液凝固 (3). 透析 (4). 血红蛋白溶液 (5). 3 (6). 凝胶色谱法 (7). 缓冲溶液 (8). 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
【解析】
【分析】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是:①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利用该特点可选择适当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将DNA与蛋白质分离;②DNA不溶于酒精溶液,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解于酒精,故可利用酒精将DNA和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分离;③DNA对于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质而不能水解DNA,DNA较蛋白质对高温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是不会破坏DNA。
【详解】(1)猪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故不选择猪血作为提取的实验材料;当实验材料为鸡血时,柠檬酸钠的作用为防止血液凝固;
(2)①根据题图可知,透析袋中下层为血红蛋白溶液,获得B的方法是透析法;经过离心后,血红蛋白的分层会位于自上而下第三层的位置;
②图乙所示的分离蛋白质的操作为凝胶色谱法,上方瓶中的c溶液为缓冲溶液;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开始收集流出液。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生物实验中,需要按照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的生物材料。在DNA的粗提取时,最好是选择细胞器少的细胞进行实验,血细胞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还需要考虑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也不能作为实验所选择的材料。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绿藻和蓝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绿藻和蓝藻合成的蛋白质都需内质网加工
B. 绿藻和蓝藻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都需中心体的参与
C. 绿藻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蓝藻DNA主要分布于拟核
D. 绿藻和蓝藻的光合色素都分布于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绿藻为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二者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生长繁殖提供能量,但绿藻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上,蓝藻的光合作用发生在细胞膜上。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其没有内质网,A选项错误;绿藻属于低等植物,有丝分裂时有中心体参与,蓝藻为原核生物,增殖方式通常为二分裂,故B选项错误;绿藻含有细胞核,是DNA主要的储存场所,蓝藻为原核细胞,DNA位于拟核中,C选项正确;蓝藻没有叶绿体,其光合色素位于细胞膜上,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常见原核生物的区分能力。除蓝藻外,常见的原核生物还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
2.X、Y、Z是组成细胞的三种化合物,基本组成元素都有C、H、O,其中物质X还含N元素,物质Y还含N、P元素,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 X可能会被双缩脲试剂染成紫色 B. Z不可能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C. Y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D. Z可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物质Z仅有C、H、O元素构成,说明物质Z为糖类或脂质;物质Y由C、H、O、N、P元素组成,说明物质Y可能为核酸、ATP或磷脂;物质X由C、H、O、N元素构成,说明物质X为蛋白质。
【详解】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结合呈紫色,A选项正确;苏丹Ⅳ用于检测脂质,遇脂质变红,物质Z仅有C、H、O元素构成可能是脂质,B选项错误;物质Y含C、H、O、N、P元素,可能是ATP,为细胞活动供能,C选项正确;物质Z可能是糖类或脂质,而糖类和胆固醇均作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D选择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组成元素。需要学生在解题时具有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仅含C、H、O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只有糖类,含C、H、O、N、P元素的物质除了核酸还有可能是ATP或者磷脂。
3.下列关于生物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肝脏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脂肪的场所
B. 核膜与细胞膜间的相连可通过线粒体来实现
C. 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主要参与多糖的合成
D. 由单层膜包被的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器是指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真核细胞中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叶绿体、核糖体等,原核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器中,除核糖体和中心体无膜、叶绿体和线粒体为双层膜,其余的细胞器均只含一层质膜。
【详解】肝脏细胞的中的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脂质的场所,A选项错误;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故核膜与细胞膜间的相连可通过内质网来实现,B选项错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参与细胞壁的合成,植物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故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主要参与多糖的合成,C选项正确;核糖体没有质膜包被,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真核细胞中各类细胞器的功能,考查内容较为细致,高尔基体常见的功能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但本题中需要学生联系后面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高尔基体参与细胞板的知识点,从而推测出C选项中高尔基体参与多糖的合成。
4.下图曲线表示在无催化剂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没有催化剂的反应曲线是②
B. AB段的含义是酶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AC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D. 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从而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根据题意分析,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低于酶催化反应速率,故可判断曲线①代表酶催化反应速率,曲线②代表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会降低,故比较曲线①②可知,曲线②表示无催化剂的反应曲线,A选项正确;根据题图可知,有催化剂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为AB段,无催化剂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为AC段,故酶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应为BC段,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无机催化剂的催化能力弱于酶的催化能力,但也会使反应速率加快,故无机催化剂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会少于酶催化反应,则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5.如图是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过程全部在线粒体中进行
B. B是ATP,可形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C. C是Pi,伴随体内的吸能反应而产生
D.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ATP,小部分转化为热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图中过程A表示有氧呼吸作用,物质B表示ATP,物质C表示Pi,即磷酸基团。物质B与ADP之间的转化为人体内的ATP-ADP循环。
【详解】A过程表示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和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均在线粒体中进行,A选项错误;物质B为ATP,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能产生ATP,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反应也能产生ATP,但图中表示人体内能量的产生,人体细胞中不含叶绿体,故B选项错误;物质C为Pi,吸能反应是ATP分解成ADP和Pi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故Pi伴随体内吸能反应产生,C选项正确;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小部分用于合成ATP,D选项错误。
6.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细胞过程中,将适量3H-GMP(3H标记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抑制纺锤体形成的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不可能观察和测量到
A. 分裂间期有大量3H-GMP进入细胞
B. 分裂前期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C. 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
D. 着丝点分裂受阻,后期染色体数目不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纺锤体在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在有丝分裂后期牵引着丝粒断裂的染色体移到细胞两端。若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抑制纺锤体形成的药物,会抑制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使已经进行DNA复制的细胞无法分成两个新细胞。
【详解】3H-GMP在分裂间期,作为DNA的合成原料,会大量进入细胞,A选项正确;分裂前期中心粒形成并移向细胞两极,B选项正确;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DNA分子链均有一条含有放射性,故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C选项正确;纺锤体的形成被抑制不会影响着丝粒的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会加倍,只是不形成新的两个子细胞,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择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有丝分裂后期,正常的细胞染色体行为是着丝粒断裂,再由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端。纺锤丝的有无不会影响着丝粒的断裂。故在细胞培养液中若加入抑制纺锤丝形成的药物,会使得细胞染色体数量翻倍,这也是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
7.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cn与基因cl、基因v与基因w为非等位基因
B. 可能会出现含4个朱红眼基因cn和4个辰砂眼基因v的细胞
C.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基因cn,cl,v和w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 有丝分裂后期,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被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拉向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由图所示,基因cn和cl是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基因v和基因w是位于同一条X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遗传时,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连锁现象。
【详解】A、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同理基因v与基因w也为非等位基因,A正确;
B、纯合体可能会出现含4个朱红眼基因cn和4个辰砂眼基因v的细胞(处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B正确;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级,基因cn,cl,v和w可能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错误;
D、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被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拉向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父母都患病,儿子不患病该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 若父母都不患病,女儿患病,则该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若母亲患病,父亲表现正常,则所生的女孩患病的概率为1/2
D. 若母亲不携带致病基因,父亲表现正常,则所生子女都不患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中,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有: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高、多代连续患病;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较低、一般是隔代遗传;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患者少于女患者、世代相传;4.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5、伴Y染色体遗传:传男不传女。
【详解】若父母都患病,儿子不患病,则该病可能是伴X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母亲为杂合子,或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均为杂合子,A选项正确;
若父母都不患病,女儿患病,则该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均为患病基因的携带者,B选项正确;
若母亲患病,父亲表现正常,则①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概率为1/2;②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概率为0;③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的概率为1/2或1;④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的概率为0或1/2,故C选项结论过于绝对,错误;
若母亲不携带致病基因,父亲表现正常,则所生子女均不患病,D选项正确。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9.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难与模板链分离时,会形成RNAADNA杂交体,这些非模板 链和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研究表明R环结构会影响DNA复制、转录和 基因的稳定性等,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中进行的 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生理过程不可能发生在真核生物中
B. 酶1和酶3都能催化核苷酸之间形成氢键
C. R环中含有碱基U和T的核苷酸都只有1种
D. R环的出现与否可作为DNA是否复制的依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酶1为DNA聚合酶,酶2为DNA解旋酶,图示DNA左侧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图3为RNA聚合酶。
【详解】A、真核基因可进行复制和转录,因此图示生理过程可能发生在真核生物中,A错误;
B、酶1为DNA聚合酶,酶3为RNA聚合酶,两者都能催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B错误;
B、R环中含有碱基U和T的核苷酸都只有1种,依次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正确;
D、是否出现R环可作为DNA是否正在发生转录的判断依据,但不能作为DNA是否复制的依据,D错误。
故选:C。
10.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为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 为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芦笋形成花粉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交叉互换
B. 幼苗乙和幼苗甲含有的性染色体分别是X、Y
C. 只能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幼苗甲、乙染色体加倍
D. 幼苗甲和幼苗乙直接发育成的植株称为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题图所示为单倍体育种流程。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诱导单倍体产生,再使用秋水仙素等激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从而获得纯合子的植物育种技术。
【详解】芦笋形成花粉的过程中,交叉互换为小概率事件,不一定会发生,A选项错误;幼苗乙和幼苗甲含有的性染色体应当是X或Y其中的一个,但不能确定它们拥有的性染色体具体是哪一个,B选项错误;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不一定只有秋水仙素,还可以通过低温诱导等方式使染色体数加倍,C选项错误;幼苗甲和幼苗乙均为芦笋雄株的花粉发育而来,只有正常芦笋细胞中一半的染色体,为单倍体,D选项正确。
11.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如表所 示。已知控制植株紫花、粉红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A、a+和a,且 A对a+为显性,a+对a为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种群的基因库由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A、a+和a基因构成
B. 初次调查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
C. 基因突变导致三种花色的出现,为该植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调查期间,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Aa,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
【详解】A、基因库是种群中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因此全部A、a+和a基因不能构成基因库,A错误;
B、如果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初次调查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但是该种群不一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无法计算a的基因频率,B错误;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基因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故选:C。
12.某运动员参加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补充了一些盐水和葡萄糖溶液。下列关于此运动员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补充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B. 摄入到体内的Na+将有50%分布到细胞内液,50%分布到细胞外液
C. 跑步过程中骨骼肌产生的乳酸释放进入血浆后会引起pH明显降低
D. 消化道内葡萄糖吸收后运入肌肉细胞过程中需经过血浆而不经过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会大量出汗,使得盐分随汗水排出体外,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改变,补充盐水便可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A选项正确;由于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故摄入的Na+大部分留在细胞外液,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B选项错误;跑步过程中骨骼肌产生乳酸,但血浆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不会引起血液pH的明显降低,C选项错误;消化道内葡萄糖吸收后运入肌肉细胞过程中需要经过血浆也要经过组织液,D选项错误。
13.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B. 饮食过咸会促进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C.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尿量增加
D. 维持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中水盐平衡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动态平衡。体内缺水/摄入盐分过高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合成抗利尿激素,然后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使肾小管重对水吸收增加,减少尿量,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详解】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A选项错误;饮食过咸会促进下丘脑合成抗、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B选项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尿量减少,C选项错误;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选项正确。
1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同
C. 胃黏膜及胃酸对病原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D. 初次接种埃博拉病毒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敏反应指已获得免疫能力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强烈的免疫症状;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引起的疾病。人体的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属于特异性免疫异常的情况。
【详解】在骨髓发育成熟的B细胞可分化为效应B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A选项错误;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二者机理不同,B选项错误;胃黏膜及胃酸对病原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C选项错误;初次接种埃博拉病毒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本题的易错点的C选项中,人体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的区别,首先要认清二者均不属于免疫,只能成为机体防线;其次,区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则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均不具有特异性。
15.如图所示为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在C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指针同时偏转,兴奋同时向左、右两侧传导
B. 甲指针先偏转、乙指针后偏转,二者指针偏转的次数相同
C. 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兴奋先向左侧传导再向右侧传导
D. 甲指针和乙指针同时偏转,二者指针第一次偏转时的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其膜电位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详解】在C处给予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可同时向左、右两侧传导,由于甲电流表距离C处较近,兴奋先传到电流表甲的右侧,甲指针先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导到电流表左侧电极时,甲指针又发生一次偏转;在乙电表处现象一致,只是乙电表电极离C处较远,故乙电表偏转比甲电表晚。故符合题意的选项选择B。
16.图表示两种植物激素A、B共同作用于豌豆幼苗生长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于激素A来说,a浓度一定大于b浓度
B. b浓度激素A和激素B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
C. 激素A和激素B对果实的生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
D. 图中显示激素A和激素B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图中,激素A和激素B对植物幼苗细胞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激素之间的拮抗作用。由图分析推断,激素A为生长素,激素B为乙烯。
【详解】据图分析,对植物细胞有促进生长作用的激素一般都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故可判断b浓度小于a浓度,A选项正确;b浓度的激素A促进植物幼苗细胞生长,激素B抑制植物幼苗细胞生长,两者对同一生理现象起相反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B选项正确;由图可知激素A为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生长,激素B为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两种激素都会对果实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C正确;两重性指不同浓度的同一激素对植物生理作用起到相反作用,图中只显示激素A具有两重性,激素B不具有,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为D。
1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 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可精确地计算出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C.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均属于种群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同一物种的集合。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常见的种群数量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等,但没有性别或雌雄同体的种群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A选项错误;种群的个体数量可以通过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进行大概的估算,B选项错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都需要建立数学模型,C选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为种群的数量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特征,D选项正确。
1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B. 建立自然风景区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最有效的保护
C. 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易地保护,为濒临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生存的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可直接获得的价值,如粮食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故生态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选项正确;建立自然风景区属于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选项正确;众多的野生生物相互关联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C选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点睛】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9.家庭制作果酒时,所用的葡萄不能反复冲洗的主要原因是
A. 避免营养成分的流失 B. 避免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被冲洗掉
C. 避免葡萄皮中的色素被冲洗掉 D. 反复冲洗会破坏葡萄的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酒的制作是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验材料清洗、灭菌、榨汁再放入发酵装置中进行发酵。
【详解】制作果酒时,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过度冲洗会使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被冲洗掉,过量冲洗不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流失,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葡萄皮中的色素存在于细胞液泡中,会在酒精产生时溶解,不会被洗掉,C选项错误;制作果酒时需要将葡萄榨汁,本身就需要破坏葡萄结构,D选项错误。
20.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彻底水解为氨基酸
B. 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C. 腐乳装瓶时每层豆腐块均需要加盐但添加的盐量不一定相同
D. 腐乳制作中添加的香辛料既能调节风味又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制作原理为: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代谢类型为异氧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A选项错误;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B选项正确;腐乳装瓶时,将盐分层加在腐乳胚上,上层多铺,下层少铺,C选项正确;腐乳制作中添加的香辛料既能调节风味又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A。
21.如图为泡菜制作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配制盐水时,盐与清水的比例为1:4
B. 所用的盐水必须煮沸以除去水中的氧气并杀灭其他杂菌
C. 泡菜制作中乳酸含量增加有利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D. 测亚硝酸盐含量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形成亚硝酸盐,通常用比色法进行含量的测定。制作泡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容器的密封性,否则容易出现泡菜的腐败变质。
【详解】配置盐水时,盐与清水的比例为1:4,配置好的盐水需要煮沸除菌除,待冷却后才可使用,A、B选项正确;泡菜制作中,乳酸含量增加会使泡菜汁中的pH降低,使不耐酸的微生物无法存活,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C选项错误;测亚硝酸盐含量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为了让滤液色素脱色,除杂得到澄清溶液,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22.如图是倒平板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丙→乙→甲→丁
B. 甲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可以避免杂菌污染
C. 丁操作必须要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才能进行
D. 培养基应冷却到500C倒平板是由于该温度下不易受杂菌污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所示操作分别为:甲→分装,乙→灼烧锥形瓶瓶口,丙→晃匀培养液,丁→倒置存放。平板冷凝后培养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湿度较高,倒置平板既便于培养及表面水分蒸发,又能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详解】倒平板的操作中,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首先轻轻震荡灭菌后的锥形瓶,待冷却至50℃左右之后,然后再酒精灯附近灼烧锥形瓶瓶口灭菌,再在酒精灯附近进行倒平板操作,最后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存放,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丙→乙→甲→丁,A选项正确;培养基分装时,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B选项正确;倒置培养基需要待培养基凝固后再进行,C选项正确;培养皿应冷却到50℃倒平板是此温度下不烫手,便于后续的分装操作,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23.下列关于消毒和灭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选择消毒或灭菌要根据无菌操作的对象及目的而定
B. 通过消毒或灭菌可以杀灭所有杂菌、孢子和芽孢等
C. 对牛奶灭菌会破坏其营养成分因而只能采用煮沸消毒法
D. 对玻璃器皿、接种环、操作者的衣着和双手等应进行灭菌处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消毒和灭菌都是培养微生物前的必须操作。消毒比较温和,能够消灭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但不能消灭芽孢和孢子,通常是使用酒精擦拭的方式进行消毒,对所有的实验材料和仪器均适用;灭菌比较强烈,能够消灭包括芽孢和孢子在内的全部微生物,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但不是所有材料和仪器均适用。
【详解】灭菌是将处理物中的一切生物全部杀灭,消毒是将物理中的微生物减少到不再影响实验对象的程度,所以选择消毒或灭菌要根据无菌操作的对象及目的而定,A选项正确;只有灭菌才能杀灭所有杂菌、孢子和芽孢等,B选项错误;牛奶中的蛋白质不耐高温,故不能煮沸消毒,应当采用巴氏消毒法,C选项错误;对玻璃器皿和接种环应采用灭菌处理,对操作者的衣着和双手应进行消毒处理,D选项错误。
24.下面是纯化微生物时采用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三个平板中所用培养液的稀释倍数应保证相同
B. 图乙只适合分离微生物而不适合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C. 图甲、图乙所用的接种工具分别是接种环和涂布器
D. 图乙每次划线应从同一起点开始以便使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获得单菌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纯化微生物采用的接种方法有涂布分离培养法和划线分离培养法。涂布分离培养法需要的配置不同浓度梯度的微生物培养液,用玻璃刮刀将菌液涂在培养基表面,更易分离出单菌落;划线分离培养法操作简单,但操作不当时可能无法分离出单菌落。
两图中图甲表示涂布分离培养法,图乙表示划线分离培养法。
【详解】图甲中三个平板所用的培养液的稀释倍数应当不相同,才能确保分离出单菌落,A选项错误;图乙划线分离培养法常用于分离单菌落,但无法确认整个培养基中菌落的个数,B选项正确;图甲所用的工具为涂布器,图乙所用的工具为接种环,C选项错误;图乙每次划线应从上一次划线的末尾开始以便分离出单菌落,D选项错误。
25.某同学用新鲜的泡菜滤液为材料分离纯化乳酸菌。分离纯化所用培养基中因含有碳酸钙而不透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泡菜滤液需要梯度稀释以降低滤液中乳酸菌的浓度
B. 分离培养后可挑选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菌落作为候选菌
C. 分离得到的乳酸菌若要长期保存可以采用斜面保藏法
D. 培养乳酸菌的培养基中应含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特殊的营养要求或对某些特殊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区分这种微生物,并使之成为混合菌样中的优势菌的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是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实际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的培养基。
【详解】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滤液中乳酸菌的浓度便于分离单菌落,A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而碳酸钙的存在使培养基不透明,故乳酸菌落周围会因为碳酸钙的溶解出现透明圈可作为筛选的标志,B选项正确;分离得到的乳酸菌若要长期保存应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斜面保藏法用于临时保存,C选项错误;培养基应含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培养乳酸菌还需添加维生素,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26.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示有,“一”表示无。
A. 培养基甲可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分离和鉴别
B. 纤维素分解菌可以在培养基甲中大量繁殖
C. 培养基乙可用于分离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因为该培养基中有琼脂和CR溶液
D. 用甲、乙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一段时间后,甲中可得到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特殊的营养要求或对某些特殊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区分这种微生物的培养基。通常选择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
【详解】培养基甲中不含琼脂,属于液体培养基,不适合筛选细菌,A选项错误;纤维素分解菌在培养基甲中能够分解纤维素粉,且液体培养基适合细菌扩大培养,故纤维素分解菌能在培养基甲中大量繁殖,B选项正确;培养基乙中不含纤维素,不能分离鉴别纤维素分解菌,C选项错误;甲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不会出现固定的菌落,D选项错误。
27.下列关于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各组需加入不同量、相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
B. 需要检测在不同反应时间下生成物的量
C. 要保证各组的pH和温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
D. 可通过果汁澄清程度得出酶的最适用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胶酶可将果胶水解。果胶酶的作用是水解果胶,果汁越澄清,果胶水解的越彻底。故在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实验中,可通过果汁的澄清程度得出酶的最适用量。
【详解】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实验中,自变量为果胶酶的量,故各组需要加入等浓度不同量的果胶酶溶液,A选项正确;由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果胶酶的量,要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相同,故在实验中需要检测在相同反应时间下生成物的量,B选项错误;pH、温度等无关变量也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C选项正确;果胶酶可水解果汁中的果胶,使果汁变澄清,故可通过果汁的澄清程度得出酶的最适用量,D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B。
28.下列关于固定化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可被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进行重复利用
B. 酶由于被固定在载体上,所以丧失了其高效性和专一性
C. 酶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结构不改变,所以固定化酶可被一直利用
D. 固定化酶活性部位完整,所以不受高温、强碱、强酸等条件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就是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固定化酶的方法有吸附法、共价偶联法、交联法和包埋法等。将固定化酶装柱,当底物经过该柱时,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产物。
【详解】固定化酶就是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A选项正确;固定化酶是将酶分子结合再特定的支持物上且不影响酶的功能,不会使酶丧失高效性和专一性,B选项错误;固定化酶可多次反复使用,但仍会受到高温、强碱、强酸等条件影响,不能一直重复利用,C、D选项错误。
29.酵母细胞固定化的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 干酵母加入蒸馏水搅拌均匀需放置一段时间使酵母细胞活化
B. 配制海藻酸钠时采用小火或间断加热以防止海藻酸钠发生焦糊
C. 将活化的酵母细胞加入海藻酸钠溶液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D. 用注射器滴加溶液时要接近CaCl2溶液的液面以防止凝胶珠出现“尾巴”
【答案】D
【解析】
【分析】
采用包埋法制备固定酵母细胞的主要步骤:①酵母细胞的活化:利用蒸馏水使干酵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②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溶液的配置:溶解海藻酸钠时需要使用小火或间断加热,防止溶液焦糊;③混合海藻酸钠溶液和酵母细胞:注意混合时的溶液温度,防止高温破坏酵母菌的活性;④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酵母细胞的活化需要将干酵母加入蒸馏水后搅拌均匀并放置一段时间,A选项正确;为了防止海藻酸钠发生焦糊,需要在配制海藻酸钠时采用小火或间断加热,B选项正确;将活化的酵母细胞加入海藻酸钠溶液充分搅拌使二者混合均匀,C选项正确;用注射器滴加溶液时要远离CaCl2溶液的液面以防止凝胶珠出现“尾巴”,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30.下列关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在凝胶外部移动,速度较快
B. 用电泳法分离血红蛋白时,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带电性质、分子大小和形状均会影 响迁移速度
C. 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一些杂蛋白,所用试剂为生理盐水
D. 血红蛋白的释放所用的试剂为蒸馏水和柠檬酸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实验,需要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其实验步骤为:①样品处理,包括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②凝胶色谱操作;③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在凝胶外部移动,血红蛋白分子量比杂蛋白大,则血红蛋白移动速度快,A选项正确;电泳法是利用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和数量以及样品分子大小不同,产生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B选项正确;洗涤红细胞是利用生理盐水除去血液中的杂蛋白,C选项正确;血红蛋白的释放所用的试剂为蒸馏水和40%体积的甲苯,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二、非选择题
31.图甲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该高等植物的两种生理活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图甲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其发生的内在原因是由_____(填序号)构成的原生质层的伸缩性______(填“>”或“<”)细胞壁。
(2)图乙A过程在图甲细胞器_________(填序号)中进行,A过程发生时所必需的主要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
(3)图乙中C3来源于_____________。若突然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C3的含量变化及原因是__________。
(4)图乙D过程是____________。A、C和B、D之间的联系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点)。
【答案】 (1). ②③④ (2). > (3). ⑦ (4). 适宜光照 (5). CO2的固定 (6). C3升高,因停止光照,C3还原停止,但C5固定CO2产生C3的过程还在继续进行 (7). 有氧呼吸第-阶段、第二阶段 (8). A过程为B过程提供氧气,C过程为D过程提供反应底物,D过程为(过程提供原料二氧化碳,B过程为A过程提供反应原料水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图甲中①为细胞壁,②为细胞膜,③为细胞质,④为液泡膜,⑥为线粒体,⑦为叶绿体,⑧为细胞核,⑨为核糖体。图乙表示高等植物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A表示光反应,C表示碳反应,B表示电子传递链,D表示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
【详解】(1)原生质层指的是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和介于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即②③④三部分;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2)图乙中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即图甲中的⑦;光反应以光能作为能量来源,故A过程发生时所必需的主要外界条件是事宜的光照;
(3)图乙中C3来自于光合作用中碳反应里CO2的固定,若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中产生并提供给碳反应的ATP和NADPH含量减少,则导致C3的还原停止,但C5固定CO2产生C3的过程还在继续进行,故C3含量升高;
(4)图乙的D过程表示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即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A、C和B、D之间的联系有A过程为B过程提供氧气,C过程为D过程提供反应底物,D过程为C过程提供二氧化碳,B过程为A过程提供反应原料水。
【点睛】本题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类题型,既单独考查了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同时也考查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并且帮助学生去思考在植物细胞内两种生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协作。
32.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 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除了鼠、蛇和鹰及其他消费者外,还需包括_______(选填图中的“甲、乙、丙”)在内时才是一个生物群落。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联系除了依赖于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外,还离不开______。
(2)图2中表示的A能量是第_______营养级的能量,C用于鼠的______。如果图中的“某种天敌”是图l中的鹰,则被鹰摄入的能量要少于鼠摄入的能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3)如果图中的鹰有一半食物来自鼠,一半来自蛇,则鹰增加1kJ能量最多可消耗_____kJ草。
【答案】 (1). 甲和丙 (2). 信息传递 (3). 一 (4). 生长、发育和繁殖 (5). 逐级递减 (6). 550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图1中甲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乙表示无机环境;图2中A表示鼠摄入后未同化随粪便排出的量,B表示鼠同化的量,C表示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D表示鼠被天敌摄入但未能同化的量。
【详解】(1)生物群落表示一定范围内所有种群之和,故除消费者外,还需要包括生产者和分解者,即甲和丙;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依赖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根据题意得,A能量表示鼠摄入后未同化随粪便排出的量,属于鼠的前一个营养级,鼠为第二营养级,故A能量是第一营养级的能量;C能量是鼠的同化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消耗以外的能量,故用于鼠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沿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
(3)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左右,鹰增加1kJ能量,有0.5kJ来自鼠,则需要鼠提供5kJ能量,则从草中获取50kJ能量,另外0.5kJ来自蛇,需要蛇提供5kJ能量,则从鼠中获取50kJ能量,即由草提供500kJ能量,故草最多提供550kJ能量。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有沿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而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这个传递效率不会轻易改变,主要由环境因素决定。
33.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研究者利用该裂翅果蝇 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所示的实验结果,_______(填“能”或“不能”)推测A和a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A和a位于X染色体上,且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F1中果蝇自由交配,F2裂翅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注XAY、XaY为纯合子)。
(3)如果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的裂翅和非裂翅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果蝇新品系中相关基因型最多有____________种。
【答案】 (1). 能 (2). 裂翅和非裂翅在F1的雌雄个体中的比例均接近1:1 (3). 3/7 (4). XAXa (5). XaYa (6). 7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翅膀表现型裂翅对非裂翅为显性。杂交实验中,雌性裂翅果蝇与雄性非裂翅果蝇杂交,子代中雄性与雌性中均含有裂翅表现型和非裂翅表现型,且比例均满足1:1,且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决定果蝇翅型的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均能满足杂交实验的结果。
【详解】(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雌性裂翅果蝇与雄性非裂翅果蝇杂交,若决定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雄性与雌性中应当均含有裂翅表现型和非裂翅表现型,且比例均满足1:1,符合实验结果。故该基因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2)若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F1中果蝇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Y和XaY,比例满足XAXa:XaXa:XAY:XaY=1:1:1:1,则F1中果蝇自由交配,F2裂翅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3)如果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a,这个果蝇新品系中相关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A、XAYa、XaYA和XaYa,共7种。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在已知的条件下判断可能的基因型和一些特殊的遗传状况的能力。当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要注意XAYa和XaYA为两种不同的基因型。
34.回答下列果酒与果醋制作的相关问题:
(1)红葡萄酒具有美容养颜等诸多功效,其中的红色物质来自__________________。制作果酒时若要提高产量,应严格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家庭酿酒过程中不必对发酵瓶严格消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如果果汁未严格灭菌,含有一定量的醋酸菌,则在酒精发酵旺盛的时期,醋酸菌_____(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如图为某同学制作苹果酒的发酵装置简图,则集气管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液表面出现菌膜,则造成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葡萄皮中的色素 (2). 适宜的温度、pH、通气量等 (3).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4). 不能 (5). 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果酒发酵是无氧环境 (6). CO2 (7). 发酵瓶漏气
【解析】
【分析】
果汁在酵母菌的作用下经过酒精发酵获得果酒,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真菌,发酵前期好氧,发酵后期厌氧;果酒在醋化醋杆菌的作用下经过有氧发酵获得果醋,醋化醋杆菌为需氧型细菌,发酵过程中需要氧气。
【详解】(1)植物的有色物质来源于色素,红葡萄酒的红色物质来源于葡萄皮中的色素;制作果酒需要提高产量,则需要培养适量的酵母菌群,需要控制发酵瓶中的温度、pH值和通气量适宜;
(2)酿酒时的发酵液中缺氧且pH值呈酸性,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生存,但酵母菌能够在其中生长繁殖,故家庭酿酒中不需要严格消毒;
(3)在酒精发酵旺盛时期,发酵环境中处于一个缺氧状态,而醋酸菌是需要在有氧环境中才能将酒精发酵为醋酸,故酒精发酵旺盛时期,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4)酵母菌在无氧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集气瓶中收集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液体表面出现菌膜,说明有大量酵母菌在液面繁殖,则表明液面氧气含量高,可能是由发酵瓶漏气导致的。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与果醋的酿制的相关知识点。在果酒和果醋的酿制过程中先后采用的厌氧发酵和需要发酵方式,是由于发酵过程中参与发酵使用的菌种不同,酵母菌在缺氧环境中进行酒精发酵,醋化醋杆菌在缺氧环境中无法存活,需要在有氧环境下进行发酵。
35.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理化性质的生物大分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一般不选用猪血的原因____________;若实验材料为鸡血,则会在血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柠檬酸钠,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甲、乙为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部分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甲所示的是粗分离中的环节,获得B的方法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将搅拌好的混合液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透析袋后,在试管中会分为4层,从上往下数,其中B位于第________层。
②用图乙所示的装置分离蛋白质,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c溶液为________。待________时,开始用试管收集流出液。
【答案】 (1). 猪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易提取到DNA (2). 防止血液凝固 (3). 透析 (4). 血红蛋白溶液 (5). 3 (6). 凝胶色谱法 (7). 缓冲溶液 (8). 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
【解析】
【分析】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是:①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利用该特点可选择适当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将DNA与蛋白质分离;②DNA不溶于酒精溶液,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溶解于酒精,故可利用酒精将DNA和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分离;③DNA对于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质而不能水解DNA,DNA较蛋白质对高温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是不会破坏DNA。
【详解】(1)猪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故不选择猪血作为提取的实验材料;当实验材料为鸡血时,柠檬酸钠的作用为防止血液凝固;
(2)①根据题图可知,透析袋中下层为血红蛋白溶液,获得B的方法是透析法;经过离心后,血红蛋白的分层会位于自上而下第三层的位置;
②图乙所示的分离蛋白质的操作为凝胶色谱法,上方瓶中的c溶液为缓冲溶液;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开始收集流出液。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生物实验中,需要按照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的生物材料。在DNA的粗提取时,最好是选择细胞器少的细胞进行实验,血细胞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还需要考虑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也不能作为实验所选择的材料。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