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创立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创立
B. 其内容之一是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C.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D. 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材料丰富的真正的活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创立,A正确;
B、其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B错误;
C、“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C正确;
D、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材料丰富的真正的活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2.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乳酸菌、青霉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③真核生物的细胞壁都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
④细菌等原核生物与噬菌体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⑤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就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⑥有些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A. ③④⑤⑥ B. ②
C. ②③④ D. ②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和蛋白质等物质,且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①青霉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①错误;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都含有核糖体,且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②正确;
③真核生物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一定是纤维素和果胶,如真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不能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③错误;
④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细菌等原核生物与噬菌体的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④错误;
⑤部分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菌,⑤错误;
⑥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⑥错误。
综述正确选项有②,故选B。
3.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冬来临,植物细胞中的结合水含量下降
B. C、H、O、N是组成生物体内酶所必需的元素
C.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D. 氮是构成脱氧核糖和核糖核酸必不可少的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2、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组成蛋白质的元素主要有C、H、O、N,少部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还有S、Fe。组成RNA的元素有C、H、O、N、P。
【详解】A、寒冬来临,植物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植物细胞中的结合水含量升高,A错误;
B、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和RNA的组成元素均有C、H、O、N,B正确;
C、并不是所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例如葡萄糖、水、甘油等,C错误;
D、核糖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脱氧核糖属于糖类,组成元素有C、H、O。因此,脱氧核糖不含有N元素,D错误。
故选B。
【点睛】明确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元素以及结合水与自由水的相互转化,结合题意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4.如图所示,一分子的胰岛素原切去C肽(图中箭头表示切点)可转变成一分子的胰岛素(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分子具有50个肽键,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50水分子
B. 胰岛素分子含有一个游离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 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
D. 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含量间接反映胰岛素的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个胰岛素原切掉一个C肽后成为一个含有两条肽链的胰岛素分子,每个胰岛素分子由21+30=51个氨基酸组成,构成胰岛素分子的两条肽链之间由2个二硫键连接(两条链中的一条单链中也含有一个二硫键)。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分子共有51个氨基酸,2条肽链,所以肽键的数目是51-2=49个,合成过程共脱去49个水分子,A错误;
B、胰岛素分子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氨基和两个游离的羧基,也可能含有更多的氨基和羧基(存在于R基中),B错误;
C、沸水浴时破坏的是胰岛素的空间结构而不是肽键,C错误;
D、因为合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就要切去一段C肽,所以可以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素的量,D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细胞中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缺乏P元素会影响细胞内核酸、脂肪和ATP的合成
B. 核苷酸链中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但不含氢键
C. 叶肉细胞中DNA转录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 DNA和R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中最多有4种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和RNA的异同: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详解】A、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因此缺P不会影响细胞内脂肪的合成,A错误;
B、核苷酸链中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也可能含有氢键,如tRNA中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B错误;
C、叶肉细胞中DNA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C错误;
D、DNA彻底水解的产物包括磷酸、脱氧核糖、四种碱基(A、C、G、T),RNA彻底水解的产物包括磷酸、核糖、四种碱基(A、C、G、U),因此它们的水解产物中有4种产物是相同的,即磷酸、三种碱基(A、C、G),D正确。
故选D。
6.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图和丙图分别是构成生物体遗传信息携带者和生命活动的体现者的基本单位
B. 乙图小麦种子在晒干和烘烤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都是自由水
C. 若丙图中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6种
D. 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图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丙图是核苷酸是DNA或RNA的基本单位,A错误;
B、乙图小麦种子在晒干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是自由水,烘烤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是结合水,B错误;
C、若丙图中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有四种碱基(A、T、G、C),脱氧核糖,磷酸,最多有6种,C正确;
D、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不可能是蔗糖,蔗糖在小鼠细胞内不存在,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内,D错误。
故选C。
【点睛】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7.下列有关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B. 改变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C. 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糖类、胆固醇组成的
D. 动物细胞之间能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物质经协助扩散或者主动运输进出细胞膜时,通过改变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空间构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脂质主要是磷脂,在动物细胞膜上还有少量胆固醇。动物细胞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详解】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信号天线”,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故A正确;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是载体蛋白,若改变这些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会影响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故B正确;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才有胆固醇,故C错误;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故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C。
8.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寿命较短与其不含细胞核有关
B. 不同细胞中核膜上的核孔数量不同,具体数量与细胞代谢旺盛程度有关
C. 核膜在有丝分裂中发生周期性变化,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D.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结构保持完整性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寿命较短与其不含细胞核有关。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详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精子没有细胞质,因此它们的寿命都较短,这与结构不完整有关,A正确;细胞核膜上的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的通道,不同细胞中核膜上的核孔数量不同,细胞代谢越旺盛,核孔数量就越多,B正确;核膜在细胞周期中发生周期性变化(前期消失,末期重现),构成核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的
B. 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才进行Na+、K+的跨膜运输
C. 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物质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始终呈正相关
D. 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即可完成,不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A正确;静息电位产生时,钾离子外流,B错误;细胞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还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不仅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也与载体数量有关,C错误;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并且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10. 将质壁分离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的液泡颜色变深
B. 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的吸水速率大
C. c点时细胞膨胀,液泡内没有水分子进出
D. 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受细胞壁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与a点相比,b点时液泡体积增加,液泡颜色变浅,A错误;
B、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液浓度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降低,B错误;
C、c点时细胞膨胀,液泡内水分处于动态平衡,C错误;
D、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降低,受细胞壁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11.图实验装置中,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水和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A.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先上升后下降
B. 玻璃槽中会测出蔗糖和蔗糖酶
C.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 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2、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可以通过半透膜。
【详解】(1)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导致漏斗中溶液浓度大于玻璃槽中溶液浓度,又由于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多于从漏斗中出来的水分子,进而导致漏斗液面上升;(2)加入蔗糖酶后,蔗糖被水解成很多葡萄糖和果糖,漏斗中分子变多,而单糖分子进入烧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液面应该继续上升后再下降;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液面升降的判断,解题关键是能审清题意,题中提出单糖能够通过半透膜,而且蔗糖水解后的单糖也能通过半透膜,因此分两阶段讨论即可。
12.某人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在试管中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2mL,放入适宜温度的热水中,保温5min。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 )
A. 无色 B. 砖红色 C. 紫色 D. 蓝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缩脲试剂A液为质量浓度0.1g/mL NaOH的溶液,双缩脲试剂B液为质量浓度0.01g/mLCuSO4的溶液,使用时先加入试剂A液1mL,再加入试剂B液4滴,摇匀。蛋白质中的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详解】淀粉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多糖类物质。由题干可知,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则适宜温度保温5min后的试管中含有葡萄糖和淀粉酶等物质。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试管中的液体显紫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 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不考虑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酵母菌的能量只来自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甲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有氧呼吸速率
B. 乙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无氧呼吸速率
C. 若甲乙装置向左、右移动距离均为3个单位,则两个装置内的酵母菌共消耗葡萄糖2个单位
D. 若甲乙装置有色液滴均不移动,则表明酵母菌无生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装置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单位时间内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氧气的减少量,即有氧呼吸速率,A正确;
B、乙装置没有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吸收的氧气量相等,对有色液滴移动不会有影响,无氧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升高,有色液滴右移,所以乙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无氧呼吸速率,B正确;
C、甲装置向左移动3个单位,相当于甲装置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5个单位,乙装置右移动3个单位,相当于乙装置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5个单位,同时甲装置可能还进行无氧呼吸、乙装置可能还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两个装置内的酵母菌共消耗的葡萄糖可能多于2个单位,C错误;
D、甲装置有色液滴不移动,说明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乙装置有色液滴不移动,说明细胞不能进行无氧呼吸,整体甲乙装置有色液滴均不移动,说明细胞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则表明酵母菌无生命力,D正确。
故选C。
1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关系,并绘制了甲、乙、丙、丁四幅图。其中图中“A”点不能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在曲线中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表示此时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甲图中,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该值表示的净光合作用量。
【详解】A、A图中A点的含义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
B、B图中A点后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故A点含义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B正确;
C、C图根据图中的曲线的含义可知,A点代表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正确;
D、D图中,A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正确.
故选A。
15. 某同学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后,绘制的各时期细胞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⑤②③
B. 图中M为赤道板、N为核仁、P为星射线
C. 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同步进行的
D. 细胞④内有蛋白质的合成,且合成场所为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①~⑤分别指代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末期、间期、中期,其中分裂期包括①前期、⑤中期、②后期、③末期,A正确;
B、因图中没有中心体,所以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因此图中M为细胞板、P为纺锤丝,B错误;
C、染色体主要由DNA核蛋白质组成,所以核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应同步进行,C正确;
D、细胞④对应的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该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16.同源染色体是指( )
A. 一条染色体经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B. 来自于父(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C. 形态基本相同的染色体
D. 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联会的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B错误;
C、形态基本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哪项最可能不属于配子
A. Rr B. DE C. Ab D. Be
【答案】A
【解析】
【详解】A、R和r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一般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A正确;
B、D和E是非等位基因,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B错误;
C、A和b是非等位基因,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C错误;
D、B和e是非等位基因,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
故选A。
【点睛】(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8.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A与a的分裂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基因突变是等位基因A、a和B、b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并且该对染色体上有两对等位基因,但是两条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图中看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
B、B与b这对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A与a这对等位基因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它们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等位基因A、a和B、b产生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9.分析图甲和图乙,图甲中A、B、C代表物质单体,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物质合成或分解、转化途径,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图甲A、B、C代表的单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具体名称)。
(2)人体在血糖浓度过高时,会通过图乙中_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途径合成多糖。
(3)肝糖原在水浴等适宜的条件下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4)填鸭育肥利用的是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途径。
【答案】 (1). 葡萄糖 (2). 果糖 (3). 半乳糖 (4). ①② (5). 不能 (6). ④
【解析】
【分析】
1、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组成的,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乳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因此图甲中A是葡萄糖,B是果糖,C是半乳糖。2、图乙是糖类的代谢过程,其中①是葡萄糖合成肌糖原,②是葡萄糖合成肝糖原,③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④是葡萄糖转化成脂肪。
【详解】(1)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蔗糖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组成,乳糖由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组成。其中蔗糖为非还原性二糖。
(2)图乙中①表示肌糖原的合成,②表示肝糖原的合成,③表示肝糖原的分解,④表示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当人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通过①②途径合成多糖。
(3)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肝糖原是非还原性多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后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4)北京填鸭育肥利用的是图乙中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过程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了糖类的分类、鉴定、糖类的合成与转化等,题目比较简单,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理解记忆,易错点在于以为糖类的鉴定就是斐林试剂,将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范围扩大,这是很多考生容易犯错之处。
20.图甲是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请据图作答:
(1)图甲的亚显微结构应通过_________________才能观察。
(2)图甲中含有DNA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填图中编号)。
(3)图乙a、b、c三种细胞器分别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填图中编号)。欲分离这三种细胞器应使用______法。
(4)用台盼蓝对图甲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 (1). 电子显微镜 (2). ⑥⑧ (3). ①④⑦ (顺序不能错) (4). 差速离心法 (5).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或选择透过性)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①是核糖体、②是细胞膜、③是中心体、④是粗面内质网、⑤是细胞质基质、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是细胞核。
分析图乙: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故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
【详解】(1)图甲能看到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微结构,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2)图甲中含有DNA的结构是⑥线粒体和⑧细胞核。
(3)根据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图乙a、b、c三种细胞器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对应于图甲中的①④⑦,分离这三种细胞器应使用差速离心法。
(4)用台盼蓝对图甲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题目比较简单,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动物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以及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这也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1.红掌是半阴生高等植物,下图表示夏季时红掌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红掌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合成[H]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当遮光叶绿素含量会增加,叶片对_______________光的吸收能力显著增强。
(3)a~b段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c~d对应时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
(4)M点时,对红掌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消耗的CO2量_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细胞呼吸产生CO2量。
(5)30%遮光处理避免了强光照和过高温度对植株的不利影响,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未明显出现“午休”现象的原因是___。
(6)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该植物周围的CO2浓度,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基本不变,原因是此时限制光和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红光和蓝紫 (3).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4). 增加 (5). 大于 (6). 遮光30%情况下(起降温增湿作用),植物气孔一般不关闭 (7). 光照强度
【解析】
【分析】
本题研究了红掌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由于红掌是半阴生高等植物,光照过强反而会抑制它的生长,所以出现图中不遮光条件的曲线Ⅱ在中午下降的趋势,这是气孔关闭的结果。
【详解】(1)红掌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合成[H],发生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a~b段叶肉细胞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H]的过程有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d对应时段净光合速率为正值,所以此段有机物总量增加。
(4)由图可知,M点是光的补偿点,光合作用的细胞吸收的CO2=(光合作用+非光合作用)的呼吸释放的CO2.所以光合作用的细胞吸收CO2大于自己释放的CO2。
(5)分析曲线可知,不同的遮光对红掌的光合速率的影响不同。遮光30%情况下(起降温增湿作用),植物气孔一般不关闭,所以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未明显出现“午休”现象。
(6)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该植物周围的CO2浓度,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基本不变,原因光照强度较弱,此时限制光和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察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适度遮光更有利于半阴生植物红掌的光合作用,光照太强,温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出现光和午休现象。遮光过度,则光强强度太弱,也会影响红掌光合作用的进行。
22.甲图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图形,乙图表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图中的A、B分别处于什么分裂什么时期?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2) 乙图中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_。
(3) 乙图细胞内(1~13区间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______和9~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
(4) 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4~5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5)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区间________。
(6) 甲图中B细胞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形成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 受精作用 (4). 1~6 (5). 5~8 (6). 20条 (7). 3~4 (8). 卵巢 (9).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乙,图乙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曲线A含有斜线段,表示核DNA含量变化曲线,曲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0~7表示减数分裂;8位点表示受精作用;8~13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乙图中8处减半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体细胞水平,表示的是受精作用。
(3)染色单体从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出现,到着丝点分裂后结束,因此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为1~6和9~11;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即图2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段为5~8。
(4)4~5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已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所以一个细胞在4~5时期染色体数目为20条。
(5)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乙中区间3~4。
(6)由于甲图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产生与雌性动物体内,所以该细胞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发生的场所在卵巢。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创立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创立
B. 其内容之一是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C.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D. 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材料丰富的真正的活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创立,A正确;
B、其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B错误;
C、“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C正确;
D、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材料丰富的真正的活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2.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乳酸菌、青霉菌、大肠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③真核生物的细胞壁都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
④细菌等原核生物与噬菌体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⑤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就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⑥有些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A. ③④⑤⑥ B. ②
C. ②③④ D. ②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和蛋白质等物质,且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①青霉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①错误;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都含有核糖体,且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②正确;
③真核生物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一定是纤维素和果胶,如真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不能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③错误;
④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细菌等原核生物与噬菌体的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④错误;
⑤部分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菌,⑤错误;
⑥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⑥错误。
综述正确选项有②,故选B。
3.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冬来临,植物细胞中的结合水含量下降
B. C、H、O、N是组成生物体内酶所必需的元素
C.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D. 氮是构成脱氧核糖和核糖核酸必不可少的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2、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组成蛋白质的元素主要有C、H、O、N,少部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还有S、Fe。组成RNA的元素有C、H、O、N、P。
【详解】A、寒冬来临,植物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植物细胞中的结合水含量升高,A错误;
B、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和RNA的组成元素均有C、H、O、N,B正确;
C、并不是所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例如葡萄糖、水、甘油等,C错误;
D、核糖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脱氧核糖属于糖类,组成元素有C、H、O。因此,脱氧核糖不含有N元素,D错误。
故选B。
【点睛】明确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元素以及结合水与自由水的相互转化,结合题意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4.如图所示,一分子的胰岛素原切去C肽(图中箭头表示切点)可转变成一分子的胰岛素(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分子具有50个肽键,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50水分子
B. 胰岛素分子含有一个游离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 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
D. 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含量间接反映胰岛素的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个胰岛素原切掉一个C肽后成为一个含有两条肽链的胰岛素分子,每个胰岛素分子由21+30=51个氨基酸组成,构成胰岛素分子的两条肽链之间由2个二硫键连接(两条链中的一条单链中也含有一个二硫键)。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分子共有51个氨基酸,2条肽链,所以肽键的数目是51-2=49个,合成过程共脱去49个水分子,A错误;
B、胰岛素分子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氨基和两个游离的羧基,也可能含有更多的氨基和羧基(存在于R基中),B错误;
C、沸水浴时破坏的是胰岛素的空间结构而不是肽键,C错误;
D、因为合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就要切去一段C肽,所以可以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素的量,D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细胞中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缺乏P元素会影响细胞内核酸、脂肪和ATP的合成
B. 核苷酸链中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但不含氢键
C. 叶肉细胞中DNA转录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 DNA和R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中最多有4种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和RNA的异同: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详解】A、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因此缺P不会影响细胞内脂肪的合成,A错误;
B、核苷酸链中一定含有磷酸二酯键,也可能含有氢键,如tRNA中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B错误;
C、叶肉细胞中DNA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C错误;
D、DNA彻底水解的产物包括磷酸、脱氧核糖、四种碱基(A、C、G、T),RNA彻底水解的产物包括磷酸、核糖、四种碱基(A、C、G、U),因此它们的水解产物中有4种产物是相同的,即磷酸、三种碱基(A、C、G),D正确。
故选D。
6.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图和丙图分别是构成生物体遗传信息携带者和生命活动的体现者的基本单位
B. 乙图小麦种子在晒干和烘烤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都是自由水
C. 若丙图中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6种
D. 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图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丙图是核苷酸是DNA或RNA的基本单位,A错误;
B、乙图小麦种子在晒干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是自由水,烘烤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是结合水,B错误;
C、若丙图中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有四种碱基(A、T、G、C),脱氧核糖,磷酸,最多有6种,C正确;
D、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不可能是蔗糖,蔗糖在小鼠细胞内不存在,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内,D错误。
故选C。
【点睛】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7.下列有关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B. 改变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C. 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糖类、胆固醇组成的
D. 动物细胞之间能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物质经协助扩散或者主动运输进出细胞膜时,通过改变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空间构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脂质主要是磷脂,在动物细胞膜上还有少量胆固醇。动物细胞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详解】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信号天线”,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故A正确;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是载体蛋白,若改变这些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会影响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故B正确;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才有胆固醇,故C错误;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故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C。
8.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寿命较短与其不含细胞核有关
B. 不同细胞中核膜上的核孔数量不同,具体数量与细胞代谢旺盛程度有关
C. 核膜在有丝分裂中发生周期性变化,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D.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结构保持完整性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寿命较短与其不含细胞核有关。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详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精子没有细胞质,因此它们的寿命都较短,这与结构不完整有关,A正确;细胞核膜上的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的通道,不同细胞中核膜上的核孔数量不同,细胞代谢越旺盛,核孔数量就越多,B正确;核膜在细胞周期中发生周期性变化(前期消失,末期重现),构成核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C正确;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的
B. 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才进行Na+、K+的跨膜运输
C. 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物质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始终呈正相关
D. 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即可完成,不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A正确;静息电位产生时,钾离子外流,B错误;细胞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还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不仅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也与载体数量有关,C错误;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并且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10. 将质壁分离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的液泡颜色变深
B. 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的吸水速率大
C. c点时细胞膨胀,液泡内没有水分子进出
D. 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受细胞壁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与a点相比,b点时液泡体积增加,液泡颜色变浅,A错误;
B、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液浓度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降低,B错误;
C、c点时细胞膨胀,液泡内水分处于动态平衡,C错误;
D、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降低,受细胞壁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11.图实验装置中,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水和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A.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先上升后下降
B. 玻璃槽中会测出蔗糖和蔗糖酶
C.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 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2、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可以通过半透膜。
【详解】(1)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导致漏斗中溶液浓度大于玻璃槽中溶液浓度,又由于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多于从漏斗中出来的水分子,进而导致漏斗液面上升;(2)加入蔗糖酶后,蔗糖被水解成很多葡萄糖和果糖,漏斗中分子变多,而单糖分子进入烧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液面应该继续上升后再下降;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液面升降的判断,解题关键是能审清题意,题中提出单糖能够通过半透膜,而且蔗糖水解后的单糖也能通过半透膜,因此分两阶段讨论即可。
12.某人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在试管中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2mL,放入适宜温度的热水中,保温5min。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 )
A. 无色 B. 砖红色 C. 紫色 D. 蓝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双缩脲试剂A液为质量浓度0.1g/mL NaOH的溶液,双缩脲试剂B液为质量浓度0.01g/mLCuSO4的溶液,使用时先加入试剂A液1mL,再加入试剂B液4滴,摇匀。蛋白质中的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详解】淀粉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多糖类物质。由题干可知,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则适宜温度保温5min后的试管中含有葡萄糖和淀粉酶等物质。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试管中的液体显紫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 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不考虑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酵母菌的能量只来自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甲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有氧呼吸速率
B. 乙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无氧呼吸速率
C. 若甲乙装置向左、右移动距离均为3个单位,则两个装置内的酵母菌共消耗葡萄糖2个单位
D. 若甲乙装置有色液滴均不移动,则表明酵母菌无生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装置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单位时间内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氧气的减少量,即有氧呼吸速率,A正确;
B、乙装置没有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吸收的氧气量相等,对有色液滴移动不会有影响,无氧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升高,有色液滴右移,所以乙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无氧呼吸速率,B正确;
C、甲装置向左移动3个单位,相当于甲装置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5个单位,乙装置右移动3个单位,相当于乙装置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5个单位,同时甲装置可能还进行无氧呼吸、乙装置可能还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两个装置内的酵母菌共消耗的葡萄糖可能多于2个单位,C错误;
D、甲装置有色液滴不移动,说明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乙装置有色液滴不移动,说明细胞不能进行无氧呼吸,整体甲乙装置有色液滴均不移动,说明细胞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则表明酵母菌无生命力,D正确。
故选C。
1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关系,并绘制了甲、乙、丙、丁四幅图。其中图中“A”点不能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在曲线中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表示此时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甲图中,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该值表示的净光合作用量。
【详解】A、A图中A点的含义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
B、B图中A点后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故A点含义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B正确;
C、C图根据图中的曲线的含义可知,A点代表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正确;
D、D图中,A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正确.
故选A。
15. 某同学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后,绘制的各时期细胞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⑤②③
B. 图中M为赤道板、N为核仁、P为星射线
C. 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同步进行的
D. 细胞④内有蛋白质的合成,且合成场所为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①~⑤分别指代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末期、间期、中期,其中分裂期包括①前期、⑤中期、②后期、③末期,A正确;
B、因图中没有中心体,所以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因此图中M为细胞板、P为纺锤丝,B错误;
C、染色体主要由DNA核蛋白质组成,所以核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应同步进行,C正确;
D、细胞④对应的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该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16.同源染色体是指( )
A. 一条染色体经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B. 来自于父(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C. 形态基本相同的染色体
D. 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联会的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B错误;
C、形态基本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哪项最可能不属于配子
A. Rr B. DE C. Ab D. Be
【答案】A
【解析】
【详解】A、R和r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一般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A正确;
B、D和E是非等位基因,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B错误;
C、A和b是非等位基因,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C错误;
D、B和e是非等位基因,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
故选A。
【点睛】(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8.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A与a的分裂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基因突变是等位基因A、a和B、b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并且该对染色体上有两对等位基因,但是两条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图中看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
B、B与b这对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A与a这对等位基因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它们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等位基因A、a和B、b产生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9.分析图甲和图乙,图甲中A、B、C代表物质单体,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物质合成或分解、转化途径,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图甲A、B、C代表的单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具体名称)。
(2)人体在血糖浓度过高时,会通过图乙中_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途径合成多糖。
(3)肝糖原在水浴等适宜的条件下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4)填鸭育肥利用的是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途径。
【答案】 (1). 葡萄糖 (2). 果糖 (3). 半乳糖 (4). ①② (5). 不能 (6). ④
【解析】
【分析】
1、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组成的,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乳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因此图甲中A是葡萄糖,B是果糖,C是半乳糖。2、图乙是糖类的代谢过程,其中①是葡萄糖合成肌糖原,②是葡萄糖合成肝糖原,③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④是葡萄糖转化成脂肪。
【详解】(1)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蔗糖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组成,乳糖由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组成。其中蔗糖为非还原性二糖。
(2)图乙中①表示肌糖原的合成,②表示肝糖原的合成,③表示肝糖原的分解,④表示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当人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通过①②途径合成多糖。
(3)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肝糖原是非还原性多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后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4)北京填鸭育肥利用的是图乙中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过程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了糖类的分类、鉴定、糖类的合成与转化等,题目比较简单,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理解记忆,易错点在于以为糖类的鉴定就是斐林试剂,将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范围扩大,这是很多考生容易犯错之处。
20.图甲是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请据图作答:
(1)图甲的亚显微结构应通过_________________才能观察。
(2)图甲中含有DNA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填图中编号)。
(3)图乙a、b、c三种细胞器分别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填图中编号)。欲分离这三种细胞器应使用______法。
(4)用台盼蓝对图甲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 (1). 电子显微镜 (2). ⑥⑧ (3). ①④⑦ (顺序不能错) (4). 差速离心法 (5).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或选择透过性)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①是核糖体、②是细胞膜、③是中心体、④是粗面内质网、⑤是细胞质基质、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是细胞核。
分析图乙: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故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
【详解】(1)图甲能看到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微结构,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2)图甲中含有DNA的结构是⑥线粒体和⑧细胞核。
(3)根据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图乙a、b、c三种细胞器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对应于图甲中的①④⑦,分离这三种细胞器应使用差速离心法。
(4)用台盼蓝对图甲所示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题目比较简单,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动物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以及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这也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1.红掌是半阴生高等植物,下图表示夏季时红掌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红掌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合成[H]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当遮光叶绿素含量会增加,叶片对_______________光的吸收能力显著增强。
(3)a~b段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c~d对应时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
(4)M点时,对红掌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消耗的CO2量_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细胞呼吸产生CO2量。
(5)30%遮光处理避免了强光照和过高温度对植株的不利影响,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未明显出现“午休”现象的原因是___。
(6)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该植物周围的CO2浓度,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基本不变,原因是此时限制光和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红光和蓝紫 (3).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4). 增加 (5). 大于 (6). 遮光30%情况下(起降温增湿作用),植物气孔一般不关闭 (7). 光照强度
【解析】
【分析】
本题研究了红掌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由于红掌是半阴生高等植物,光照过强反而会抑制它的生长,所以出现图中不遮光条件的曲线Ⅱ在中午下降的趋势,这是气孔关闭的结果。
【详解】(1)红掌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合成[H],发生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a~b段叶肉细胞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H]的过程有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d对应时段净光合速率为正值,所以此段有机物总量增加。
(4)由图可知,M点是光的补偿点,光合作用的细胞吸收的CO2=(光合作用+非光合作用)的呼吸释放的CO2.所以光合作用的细胞吸收CO2大于自己释放的CO2。
(5)分析曲线可知,不同的遮光对红掌的光合速率的影响不同。遮光30%情况下(起降温增湿作用),植物气孔一般不关闭,所以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未明显出现“午休”现象。
(6)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该植物周围的CO2浓度,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基本不变,原因光照强度较弱,此时限制光和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察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适度遮光更有利于半阴生植物红掌的光合作用,光照太强,温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出现光和午休现象。遮光过度,则光强强度太弱,也会影响红掌光合作用的进行。
22.甲图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图形,乙图表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图中的A、B分别处于什么分裂什么时期?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2) 乙图中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_。
(3) 乙图细胞内(1~13区间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______和9~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
(4) 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4~5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5)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区间________。
(6) 甲图中B细胞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形成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 受精作用 (4). 1~6 (5). 5~8 (6). 20条 (7). 3~4 (8). 卵巢 (9).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乙,图乙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曲线A含有斜线段,表示核DNA含量变化曲线,曲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0~7表示减数分裂;8位点表示受精作用;8~13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乙图中8处减半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体细胞水平,表示的是受精作用。
(3)染色单体从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出现,到着丝点分裂后结束,因此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为1~6和9~11;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即图2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段为5~8。
(4)4~5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已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所以一个细胞在4~5时期染色体数目为20条。
(5)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乙中区间3~4。
(6)由于甲图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产生与雌性动物体内,所以该细胞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发生的场所在卵巢。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