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13 糖到哪里去了教案
展开《糖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湖北省长阳县磨市镇救师口小学 李玉琼
教学背景:
《糖到哪里去了》是湖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做水的溶解性实验,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品,比如砂糖和高锰酸钾等,并探究如何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一部分,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品。
教学课题:
《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教学难点:
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 《糖到哪里去了》一课,糖在水中化了,这是学生已有的认识,那么,糖是怎样化的?在水中有什么变化?这些是学生很少思考的,也是很难研究的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高锰酸钾这种物质,再做“化了”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能请楚的看到“化了”的过程。看清高锰酸钾的“去向”。这样,溶解的概念很容易建立。然后是应用“溶解”的概念来判断其它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进而想办法使一块冰糖在水中尽快溶解,都是对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教学方法:
根据《糖到哪里去了》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小组合作实验、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合作实验,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杯水,同学们猜猜是杯什么水呢?
生1:自来水
生2:矿泉水
生3:盐水
生4:……
师:我们怎样知道它到底是杯什么水呢?有哪些方式判断?
生:喝一口
请生尝一口分辨。
(评:简单的问题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 甜的,它是一杯糖水
师:没错,它是一杯糖水。当同学们不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的时候最好不要轻易的品尝。同学们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杯水中能看到糖吗?
生:看不见。
二、探究研讨 :
1、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师:那么糖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大胆猜测
3、验证猜测、观察实验
小组合作实验:先在杯中加入大半杯水,再将少量高猛酸钾放入水中,请生仔细察,一段时间后用玻璃棒搅动,再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和现象。
(评:此观察实验虽不难,但高猛酸钾量一定要少,观察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搅拌前,一是搅拌后。前后对比更能体现“溶解”的本质。)
师:请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描诉的很清楚。高锰酸钾颗粒由看得见到变成了红水,它很均匀的分布在整杯水中。这就是“溶解的现象”。
4、通过实验证明有些物质能够溶解
把食盐、沙、面粉、粉笔头、辣椒粉、味精发给每个小组
先看看它们是什么?什么样子的?
实验:把这六种物质分别放入6只盛有同样多水的杯中,看哪些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 学生汇报并记录在书中表格中。
(评:让学生动手实验,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食盐、味精在水里溶解了,而面粉、粉笔、
沙子、辣椒粉就没有溶解在水中, 水有溶解一些物体的作用,这是水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评:在交流与讨论中,学生的辨别能力明显提高,在民主的环境中,学生思想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运用实验手段,通过列表、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使学生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
三.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
师: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人们利用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你们能说出一些吗?
板书设计:
13 糖到哪里去了
砂 糖 放水中的变化 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
溶 解 地分散在水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课题,学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而杯里并看不到糖,这时已经引起了它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高锰酸钾代替白砂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高锰酸钾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知道了糖能在水中溶解以外,还有哪些能溶解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小组合作实验,培训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证实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测想符合。实验证明,食盐、味精能溶解,粉笔、砂不能溶解。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科学三年级上册13 糖到哪里去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三年级上册13 糖到哪里去了教案设计,共2页。
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14 水与生命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14 水与生命教学设计,共28页。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13 糖到哪里去了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鄂教版三年级上册13 糖到哪里去了教案及反思,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