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上册五 空气2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流动的空气 | |||
学科 | 科学 | 学段:中年级 | 年级 | 三年级 |
课标领域 | 地球与宇宙—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气的变化 | |||
教材 | 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科学》第二册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 |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 |||||||||||||||||||||||||||||||
2.教学背景分析 | |||||||||||||||||||||||||||||||
《课标》指出,在“地球的运动与引起的变化”中要探究风的成因,观察热空气上升产生风的实验,讨论自然界风的成因。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学习内容,在之前的第一册中学习了《人与空气》,在之后的第四册中还要学习《生活中的空气》。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第二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热空气》、《流动的空气》、《风的观测》、《关心天气》。《流动的空气》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热空气》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在第一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由此而形成风。进而为后面的学习《风的观测》、《关心天气》做好准备。
知识上:在与此课有直接关系的热空气一课中,孩子已经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而且了解到一些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广泛应用。期中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将作为本课学习的直接知识基础。 但是通过本课课前的前测,也让我感觉到学生对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存有一定的错误理解。在本课教学之前,我进行一次前测,题目为“你认为风是怎样形成的?”这次共测试了84人,能够答出与空气流动有关系的学生有18人,占21%,其中2人涉及到冷热空气流动的问题,占2.4%。其余66人,占79%,有认为风是人们吹出来的,有认为是树吐出来的,有认为是从天上吹下来的,有认为是人一走就有风……可想,学生对于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并不十分了解。 在认知特点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其表现为,可以进行具体逻辑推理。基于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推理,但是要在层层引导与这层深入的基础上进行,帮助学生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因此在本课中,我设计是通过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流动的空气形成风,烟的飘动方向的几个步骤的教学,学生最终推理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就能形成风。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推理才能顺理成章。 同时,我校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是很强,经常会忙于实验而漏掉对某些细节的观察,观察的针对性也不强。因此,特意明确实验要求,并设计实验记录表,来引导学生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做到不会遗漏一些对于实验结果起关键作用的实验现象的观察,为进一步的推理扫清障碍。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本课将以观察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能产生风的实验为学习的重点,以推测自然界风的形成为学习的难点。
以实验研究和推理相结合的形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风的形成演示箱的实验,来研究烟的行走路线与方向。在自然界中我们不能见到整个风的形成的实际事物,学生不能形成直观的认识。因此,本课特别选用会冒出烟的蚊香,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看不到的事物移到学生的眼前。学生就可以借助探究烟的行走路线与方向与温度的关系,来进一步推理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分组实验材料及用途: 大塑料袋完成实验1,了解空气是可以流动起来的。 气球、小风车完成思考1,了解空气的流动可以产生风。 风的形成演示箱、蚊香、火柴、蜡烛,研究烟的行走路线和方向。 | |||||||||||||||||||||||||||||||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 |||||||||||||||||||||||||||||||
教学重点:通过研讨烟的行走路线和方向,明确烟的行走路线和方向与空气温度有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自然风的形成实验和探究,推测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 | |||||||||||||||||||||||||||||||
教学流程(可选项) | |||||||||||||||||||||||||||||||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 |||||||||||||||||||||||||||||||
4.教学过程 | |||||||||||||||||||||||||||||||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在自己的周围喷一下。问学生:你闻到香味了吗?香味是怎样被你闻到的? 预设:香味随着流动的空气,飘到了我们的鼻子里。 目的:引出空气是流动的。 二、初步感受,形成概念
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等 策略:生活中你可能有很多使空气流动起来的方法,很可能不止这些。在使这些空气流动的同时,我们同时感觉到平常人们所说的风的存在。 在学生想出这些办法的同时,初步体会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⑴你能使塑料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吗? 自己试做实验1 预设一:两个同学实验时,袋口抓得很紧,感觉袋子在变形,推测出里面的空气在流动。 策略一:看这样,空气可以借助我们的力量流动起来。 预设二:两个同学实验时,其中一个学生没有抓紧袋口,空气扑到同学的身体上,从而感受到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策略二:看这样空气不仅可以流动起来,而且流动的空气还给我们带来一股风。 实验简单,学生自主操作,感受空气可以流动 ⑵怎样用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思考1 教师提醒,学生要先假设,说出实验步骤,实验验证, 说说你的实验方法和感受? 预设:把扎紧的气球口对准小风车正前方打开,这样风车就可以转动起来。是气球里面释放出来的空气流动的起来形成风吹动了小风车。 策略:直接引入,当我们放开气球口地时候,从气球口喷出的空气形成风,直接吹动风车,使得转动起来。就像平时风吹到小风车上一样。 初步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
通过让塑料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让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这两个实验,了解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我们有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够使得空气流动起来,其实,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建构理论认为,发散思维,是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调取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概念的同化。以建构新的概念。 5.过渡:刚才我们使用的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人为的制造了风,那自然界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三、模拟实验,形象感知
通过展示学生的前测,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因为,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过渡: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先来做个演示实验。
方法提示:在横向箱体的左端点燃蚊香,使蚊香头少量插到箱体中。 点燃蜡烛,扣好透明箱盖。注意安全用火。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所发生的实验现象。 填好实验记录。
重点,烟飘动的路线和方向 (1)没有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时,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 (2)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哪里比较热?哪里比较冷?烟又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什么? (3)熄灭蜡烛后,试验箱内外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 小结: 通过对比,当箱内的蜡烛点燃时,箱内的温度升高,热空气向上流动,箱外的温度较低,冷空气遍流过来补充箱内原来空气的位置,因此烟就会横向向箱内飘动。随着飘动温度上升,热空气再上升,又向上飘动。得出结论热空气比较轻,可以上升,此时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 教学重点突出出来ppt展示示意图。 此部分的教学是以具体事物作支撑,简单直观,便于学生观察与思考。因为这时的儿童的思维虽然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合理推测,明确成因: 实验说明,自然界的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预设一、学生不能正确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策略一、教师引导学生,在海滨,太阳出来的时候,陆地和海洋升温一样吗?陆地上和海洋上的温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空气应该怎样流动? 预设二:学生能正确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策略二: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描述自己的推测。大自然中,不同地区空气的冷热程度是不同的,当空气较热时,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我们就感觉到了风的存在。 小结:自然界的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地方的空气就会上升,这样,冷的地方的空气会向热地方流动,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风。 难点突破,运用ppt展示本段小结。 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都是先要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以求关联,然后主动地对新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获知。在这里就要充分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问题。 五、课外延伸,以期巩固 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推测,在冬天北京地区为什么经常刮西北风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ppt演示,明确答案。 | |||||||||||||||||||||||||||||||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 |||||||||||||||||||||||||||||||
实际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来解释风的形成?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科学现象。 | |||||||||||||||||||||||||||||||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 |||||||||||||||||||||||||||||||
本课能够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能够运用大量的身边的实例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亲自实践下,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在模拟演示的实验中设计了一个熄灭蜡烛的环节,主要是为了突出热空气不存在了,空气没有流动起来,从而也就没有形成风。在推测阶段,由于学生的经验较少,教师根据需要提示学生白天陆地和海洋哪里升温快,哪里的温度高,空气怎样流动?这样,在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学生不难总结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并且为解决北京地区冬天为什么刮西北风做好准备。使得学生可以在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有效地联系的基础上,习得新的知识。 有效利用模拟实验,为将来学生继续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提供技术手段上的借鉴和必要的推测方法的引导。 |
大象版 (2017)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案: 这是一份大象版 (2017)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确定的依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学准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象版 (2017)3 空气的流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大象版 (2017)3 空气的流动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确定的依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学准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4 空气中的灰尘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三年级上册4 空气中的灰尘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