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湘教版三年级上册2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
展开流动的空气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在通过多次学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风就是流动的空气,最后利用模拟试验探究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原因,从而明白风的形成原因。整个过程遵循“观察体验”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使学生逐步建构出风的成因。教师的指导仅仅是提出问题或活动要求,主要是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进行探究,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想。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中的位置与要求:
在《课标》中,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中的“地球的运动与引起的变化”之一的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探究风的成因,观察热空气上升产生风的实验,讨论自然界风的成因。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学习内容,在之前的第一册中学习了《人与空气》,在之后的第四册中还要学习《生活中的空气》。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第二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热空气》、《流动的空气》、《风的观测》、《关心天气》。《流动的空气》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热空气》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在第一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由此而形成风。进而为后面的学习《风的观测》、《关心天气》做好准备。
(三)学生情况分析
1.认知水平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观察能力还不是很强,经常会忙于实验而漏掉对某些细节的观察,虽然现在他们已经在第一学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还不能从事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指导记录。做到不会遗漏一些对于实验结果起关键作用的实验现象的观察,为进一步的推理扫清障碍。
在知识上:在与此课有直接关系的热空气一课中,孩子已经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而且了解到一些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广泛应用。其中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将作为本课学习的直接知识基础。
2.前认知水平分析:
在本课教学之前,我进行一次前测,题目为“你认为风是怎样形成的?”这次共测试了28人,通过前测分析,感觉到学生对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存有一定的错误认识。能够答出与空气流动有关系的学生有2人,占0.7%,其中1人涉及到冷热空气流动的问题,有认为风是地球转带来的风,有认为跟云有关,有认为是人一走就有风,多数学生不知道,可想,学生对于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并不十分了解。
这个阶段的孩子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其表现为,可以进行具体逻辑推理缺少抽象逻辑能力。基于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因此在本课中,通过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流动的空气形成风,烟的飘动方向再次确认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几个步骤的教学,学生最终推理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就能形成风。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推理才能顺理成章。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法:
以实验研究和推理相结合的形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学法:
通过风的形成演示箱的实验,来研究烟的行走路线与方向。在自然界中我们不能见到整个风的形成的实际事物,学生不能形成直观的认识。因此,本课特别选用会冒出烟的蚊香,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看不到的事物移到学生的眼前。学生就可以借助探究烟的行走路线与方向与温度的关系,来进一步推理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准备分析:
分组实验材料及用途:
大塑料袋完成实验1,了解空气是可以流动起来的。
气球、小风车完成思考1,了解空气的流动可以产生风。
风的形成演示箱、蚊香、火柴、蜡烛,研究烟的行走路线和方向,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演示实验:蚊香、火柴 观察实验1,猜想空气流动的原因跟冷热空气相遇有关,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多种方法让空气流动起来,感受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2. 通过观察教室内不同地点烟飘动的方向不同,推测同一个地区空气温度不同时才会流动,并猜想自然界中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的。
3.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能够初步进行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推想。
2.经历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究过程;
3.初步体验“问题-推测-设计-验证-结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验证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观察并记录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知道空气能流动起来是因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过来 。
(说明:本课教学重难点是基于上述背景分析进行制定)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 探究空气是会流动的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在自己的周围喷一下。问学生:你闻到香味了吗?香味是怎样被你闻到的?
预设:香味随着流动的空气,飘到了我们的鼻子里。
(板书:流动的空气)
目的:引出空气是流动的。
(二) 初步感受,形成概念
2.生成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概念
(1)提问:我们怎样能够让空气流动起来?
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等
小结:生活中你可能有很多使空气流动起来的方法,很可能不止这些。在使这些空气流动的同时,我们同时感觉到平常人们所说的风的存在。
在学生想出这些办法的同时,初步体会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2) 动手试试让空气流动起来
a.你能使塑料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吗?
自己试做(实验1)
预设一:两个同学实验时,袋口抓得很紧,感觉袋子在变形,推测出里面的空气在流动。
策略一:看这样,空气可以借助我们的力量流动起来。
预设二:两个同学实验时,其中一个学生没有抓紧袋口,空气扑到同学的身体上,从而感受到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策略二:看这样空气不仅可以流动起来,而且流动的空气还给我们带来一股风。
实验简单,学生自主操作,感受空气可以流动
b.怎样用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思考1)
教师提醒,学生要先假设,说出实验步骤,实验验证,
说说你的实验方法和感受?
预设:把扎紧的气球口对准小风车正前方打开,这样风车就可以转动起来。是气球里面释放出来的空气流动的起来形成风吹动了小风车。
策略:直接引入,当我们放开气球口地时候,从气球口喷出的空气形成风,直接吹动风车,使得转动起来。就像平时风吹到小风车上一样。
初步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通过让塑料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让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这两个实验,了解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4)你还可以想出哪些办法使空气流动起来?
我们有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够使得空气流动起来,其实,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建构理论认为,发散思维,是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调取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概念的同化。以建构新的概念。
(5)过渡:刚才我们使用的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人为的制造了风,那自然界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三) 模拟验证,形成感知
3.探究空气是怎样流动起来
(1) 引导猜想空气流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1)
a.教师演示实验:在讲台前、窗户边分别点燃香,观察烟飘动的方向
b.学生汇报看到的现象。
预设:烟直着向上飘动
c.烟向上飘说明什么?
预设:没有风
d.演示实验:把窗子打开一条缝,在观察烟飘动的方向
e.学生汇报现象,说明什么?
f.指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提出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原因的猜想。
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从前测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联想不到空气流动起来与温度的关系,增加这一演示实验和分析的环节,意图在于利用学习过的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分析只有出现冷热空时,空气才会流动起来,为探究活动中的猜想提供帮助,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2)明确探究方法,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a.谈话,要证明我们的猜想要怎样做?
b.出示实验材料,风的形成演示箱,蜡烛。
c.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d.汇报讨论结果,学生交流完善。
e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画出烟飘动的方向。
方法提示(ppt):在横向箱体的左端点燃蚊香,使蚊香头少量插到箱体中。
点燃蜡烛,扣好透明箱盖。注意安全用火。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所发生的实验现象。
填好实验记录。
演示装置图 | 蜡烛的状态 | 烟的飘动方向 | 箱内外的温度 | 是否产生风 |
| 点燃前 |
|
|
|
点燃后 |
|
|
| |
熄灭后 |
|
|
| |
结论 |
|
f.汇报交流
重点,烟飘动的路线和方向
ⅰ.没有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时,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
ⅱ.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哪里比较热?哪里比较冷?烟又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什么?
ⅲ.熄灭蜡烛后,试验箱内外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
小结:
通过对比,当箱内的蜡烛点燃时,箱内的温度升高,热空气向上流动,箱外的温度较低,冷空气遍流过来补充箱内原来空气的位置,因此烟就会横向向箱内飘动。随着飘动温度上升,热空气再上升,又向上飘动。得出结论热空气比较轻,可以上升,此时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
教学重点突出出来ppt展示示意图。
此部分的教学是以具体事物作支撑,简单直观,便于学生观察与思考。因为这时的儿童的思维虽然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 合理推测,明确成因:
4.认识自然界风的成因
实验说明,自然界的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1) 学生小组推测,分组活动。
(2) 汇报交流。教师图片展示海滨风景图。
预设一、学生不能正确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策略一、教师引导学生,在海滨,太阳出来的时候,陆地和海洋升温一样吗?陆地上和海洋上的温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空气应该怎样流动?
预设二:学生能正确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策略二: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描述自己的推测。大自然中,不同地区空气的冷热程度是不同的,当空气较热时,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我们就感觉到了风的存在。
小结:自然界的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地方的空气就会上升,这样,冷的地方的空气会向热地方流动,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风。
运用ppt展示本段小结。
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都是先要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以求关联,然后主动地对新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获知。在这里就要充分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问题。
(五)拓展延伸,以期巩固
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推测,在冬天北京地区为什么经常刮西北风吗?
六、学习效果评价
1.教师随堂评价:用眼神、微笑、语言对学生及时评价
2.自我评价:针对课上的学习情况评价
| 非常好 | 好 | 一般 | 需提高 |
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
|
|
|
|
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
|
|
|
|
能与他人主动合作,认真完成实验操作 |
|
|
|
|
针对实验现象,能够做到细心、认真地进行观察比较。 |
|
|
|
|
我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
|
|
|
|
3.后测
(1)( )形成风。
(2)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地方的热空气酒会( ),这样,冷地方的冷空气会向热地方( ),来补充热空气( )后留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 )。
七、教学设计特点
风的成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在感性方面去认识风,如用塑料袋、气球、扇子、气筒、电扇等,通过这些学生知道了风是空气的流动,这些物体能让空气流动,所以感受到了风。这里面的核心概念是——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当学生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一个新的课题出现了——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那么,下面的所有活动都会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所以说,这个问题是这节课的锚,也是学生所有活动的动力所在。也是这节课的特点之一。
学生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就职要进行实验设计,这时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这时就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定支持(思想、方法、设备、手段)。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这也是本课的特点之一。
科学3 空气的流动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3 空气的流动精品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总结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湘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 空气怎样流动优质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湘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 空气怎样流动优质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五 空气2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湘教版三年级上册五 空气2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