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
展开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第2课时 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科学家通常把海水表层叶绿素含量低于0.07 mg·m-3的现象称为“海洋荒漠”,表现为海洋表层藻类物质稀少甚至绝迹。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海洋荒漠”成因的正确说法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使表层海水温度年较差变小,抑制深层营养物质上泛,扩大“海洋荒漠”的范围
B.暖寒流交汇处鱼类多,不利于藻类生长,为主要“海洋荒漠”区
C.副热带海区,光照充足,不会出现“海洋荒漠”现象
D.人类活动不会对“海洋荒漠”产生影响
2.据《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统计,东海海域共发生60次赤潮现象,成为中国赤潮灾害影响最严重的海域,下列关于赤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赤潮海域中的叶绿素含量偏低,化学耗氧量偏高
B.受长江径流量的影响,东海海域赤潮高发期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1月
C.渤海、黄海和南海的海水养殖发达,可以抑制赤潮的发生
D.东海海域适宜的水温有利于藻类的繁殖
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不同深度的海水水温年较差变小,导致上升流势力减弱,海洋深层的营养物质不会被带到表层,藻类生长因此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海洋荒漠”现象。第2题,赤潮产生必须具备海水中营养物质多、海水温度适宜、特定海域条件等,东海海域适宜的水温利于藻类的繁殖,发生赤潮。
答案1.A 2.D
下图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常见的警告牌,提示居民向高处避险。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警告牌提醒的灾害可能是( )
A.海啸 B.强风 C.泥石流 D.滑坡
4.引起该灾害的常见原因是( )
A.陆地地震B.超强台风
C.河水暴涨D.海底地震
解析第3题,材料中表明该警示牌位于东南亚沿海地区,而滑坡、泥石流多位于山区,故排除C、D;根据图片的信息为海水卷起的巨浪,故最可能是海啸,且海浪卷起巨量的海水向陆地涌入,尽量选择高处躲避,A正确;强风来袭向高处并不能避险,排除B。第4题,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D正确;台风、河水暴涨和陆地地震与海啸无关,A、B、C错误。
答案3.A 4.D
5.我国曾在不少地区建有虫神庙。传统社会中,人们遇到蝗灾就到庙中求蝗神保护庄稼。下列有关蝗灾爆发的原因可能是( )
①降水丰沛,利于蝗虫繁殖 ②生态脆弱,蝗虫缺乏天敌 ③地表干旱,土壤中蝗虫卵大量存活 ④植被覆盖率高,食物充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蝗虫灾害爆发原因:一是气候干旱,二是食物充足。
答案C
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
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
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C.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7.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生物灾害,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灾害是( )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第6题,从图中纵坐标时间尺度和横坐标持续时间看,①在某一瞬间发生,地震持续时间最短,约几秒;②在某日发生,持续几小时,火山爆发时间略长;③在某月发生,持续几天或几个月,洪涝持续几天或几个月;④在某年发生,持续几个月至几年,干旱可达几个月或几年等。第7题,干旱高温利于蝗虫繁殖,而洪涝多雨有利于蝗虫生长。
答案6.B 7.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洪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示意图。
(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时间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3)请你分析说明“先旱后涝,蝗灾成片”的原理。
(4)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答案(1)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几乎没有蝗灾发生。原因:夏季气温高,适宜蝗虫大量生长繁殖;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蝗灾发生。
(3)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就会出现严重蝗灾。
(4)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生物措施)等。
素养提升
生物入侵,又称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因为偶然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数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步扩展的过程。据此完成第1~3题。
1.近年来,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先后在沪、苏、浙、赣等地迅速蔓延,严重影响原有植被。其根本原因是( )
A.该地区气候暖湿,适宜其生存
B.该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其生长
C.一枝黄花在该地区没有天敌制约
D.一枝黄花在新环境发生了变异
2.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在南方水域爆发,而在北方水域却未形成生态灾难,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无其天敌,北方有其天敌
B.南方水域广阔,北方地表水贫乏
C.南方水污染较轻,北方水污染严重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3.我国云南昆明引种桉树后,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周围植被大量死亡,这属于( )
A.生物灾害B.水文灾害
C.自然灾害D.人为灾害
解析第1题,外来物种入侵主要与引入地环境适宜其生存有关。第2题,水葫芦适合在温暖的水域生长。第3题,该案例属于生物入侵,即生物灾害。
答案1.A 2.D 3.A
4.诱发生物灾害的直接因素有( )
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②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 ③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 ④气候干旱 ⑤水灾频繁 ⑥台风多发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气候干旱、水灾、台风不是诱发生物灾害的直接因素。
答案A
5.中国有两句看似矛盾的话:“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这两种说法从某种角度说都没有错,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风力通常是形成海浪的直接动力
B.海边无风时也会有海浪,这可能是由海底地震导致的
C.海面较小且无风时,往往海浪较小或无海浪
D.“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指的均是海岸的海浪情况
解析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因此“无风不起浪”从这方面说是合理的。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者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灾害性海浪,因此从这方面说“无风三尺浪”也是合理的。大洋中如果海面宽广、风速大、风向稳定、吹刮时间长,则海浪较强。大洋中虽然水面开阔,但因风力微弱,风向不定,海浪一般很小,故选D。
答案D
读2015年5月某日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第6题。
6.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
A.黄海沿岸
B.台湾海峡
C.海南岛周围海域
D.菲律宾附近海域
解析灾害性海浪,风大浪高。由图中等压线分布及海陆轮廓可知,菲律宾附近海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风力大,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
答案D
下图表示了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完成第7~8题。
7.该海域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
A.板块碰撞
B.板块张裂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8.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一般,当海底浅源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千米,震级大于里氏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 000米)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图中的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四地中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第7题,图示区域为台湾岛东部海域,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第8题,根据题干信息结合图示中等深线数值可知,只有②地符合震级、水深条件,所以②地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
答案7.A 8.B
9.(拓展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风暴潮灾害不仅居我国海洋灾害之首,而且已成为威胁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1950—2000年的17次特大风暴潮大多发生在天文大潮期间。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三 下表为渤海某类风暴潮次数的季节分布表(1950—2000年)。
(1)影响我国的风暴潮主要有 季节的 和 季的 两种,图中①②海域以 为主,④⑤海域以 为主。
(2)据材料分析渤海沿岸风暴潮频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我国特大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分析④海域易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我国春秋季节多大风。夏季,台风对东南沿海地区影响大。第(2)题,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渤海沿岸风暴潮频度的分布规律,其成因与盛行风有关。第(3)题,④海域位于杭州湾附近,其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与海湾形状、地势、天文大潮、台风等有关。
答案(1)春秋 温带气旋风暴潮 夏 台风风暴潮 温带气旋风暴潮 台风风暴潮
(2)分布规律: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较少;②海域出现风暴潮的次数最多,其次是①海域,③海域出现次数最少。成因:在渤海沿岸,春秋季节多大风天气且主要是偏北风;②海域向北开口,正对偏北风方向。
(3)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大;喇叭口状海湾有利于风暴潮的发展;海湾周围地势低平;天文大潮的影响,抬高水位,加大潮差。 月份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①海域
—
2
—
—
1
—
—
1
2
4
3
—
13
②海域
3
6
5
8
2
1
1
1
2
7
11
3
50
③海域
—
—
—
—
—
—
3
1
—
—
—
—
4
高中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1课时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1课时练习题,共9页。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2课时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2课时复习练习题,共6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时练习,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我国寒潮标准不一致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