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江苏省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665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江苏省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665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江苏省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665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江苏省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u:64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25℃时,下列酸的电离常数:醋酸(CH3COOH):1.75×10-5、氢氰酸(HCN): 4.93×10-10、氢氟酸(HF):7.2×10-4、甲酸(HCOOH): 1.77×10-4,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的上述溶液,酸性最强的是( )
A. 醋酸 B. 氢氰酸 C. 氢氟酸 D. 甲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故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电离平衡常数。
2.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
A. 2H2O+O2+4 e-=4OH- B. Fe2++2e-=Fe
C. 2H++2e-=H2↑ D. Fe3++e-=Fe2+
【答案】A
【分析】中性或碱性条件下,钢铁发生吸氧腐蚀,负极上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中性或碱性条件下,钢铁发生吸氧腐蚀,负极上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O+O2+4 e-=4OH-,A项正确,
答案选A。
3.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A. 铜 B. 硫酸钡 C. 一水合氨 D. 酒精
【答案】B
【分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蔗糖、乙醇等都是非电解质,大多数的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A. 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项错误;
B. 硫酸钡属于盐,在熔化状态下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B项正确;
C. 一水合氨是弱碱,在水溶液中发生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C项错误;
D. 酒精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掌握电解质的判断方法与物质导电的原因是解此题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判断给出的物质是不是电解质要先判断该物质属不属于化合物,若为化合物,再进一步判断特定条件(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进而做出最终判断,若是单质或者混合物,则一定不属于电解质。此外不能片面地认为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
4.下列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生石灰与水混合 B. 天然气燃烧
C. 浓硫酸溶于水 D. 干冰气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干冰气化需要吸热,其余选项都是放热的,答案选D。
考点:考查有关能量变化的判断
点评:过程吸热或放热不一定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因为只有化学变化是存在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而物理变化不可能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5.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正确的操作是( )
A. 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B. 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 用干燥、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 在试管内放入少量溶液并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观察其颜色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答案】C
【分析】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详解】A. 不能把pH试纸放入溶液,会污染试剂,A项错误;
B. 不能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B项错误;
C. 符合测定溶液pH的方法,C项正确;
D. 在试管内放入少量溶液,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无法测定该溶液的pH,D项错误;
答案选C。
6.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在101kPa时)∶S(s) + O2(g) = SO2(g) ;ΔH = -297.23kJ/mo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相同条件下,1mol S与1mol O2的总能量大于1mol SO2的能量
B. 1mol硫蒸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小于297.23kJ
C. 1mol硫蒸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297.23kJ
D. 形成1mol SO2的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裂1mol S(s) 和1mol O2(g) 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答案】B
【分析】由S(s)+O2(g)═SO2(g) △H=-297.23kJ/mol,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S(s)=S(g)为吸热过程,由盖斯定律可知,S(g)+O2(g)═SO2(g) △H中性>酸性,再结合盐的水解原理进行判断。
【详解】A.NaOH为强碱、NH3⋅H2O为弱碱、NaCl中性盐、AlCl3为强酸弱碱盐,所以四种物质的pH满足由大到小的顺序,A项正确;
B.根据A的分析可知,氯化钠溶液的pH大于氯化铝溶液,B项错误;
C.(NH4)2SO4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大于氯化铵,则(NH4)2SO4溶液的酸性较强,其溶液的pH小于NH4Cl,硝酸钠为中性溶液,硫化钠为碱性溶液,按照(NH4)2SO4、NH4Cl、NaNO3、Na2S的顺序,溶液的pH逐渐增大,不是从大到小的顺序,C项错误;
D. 根据C的分析可知,pH从大到小的顺序为:Na2S、NaNO3、NH4Cl、(NH4)2SO4,D项错误;
故选A。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以增大生成氢气的速率
B. 100mL 2mol·L-1盐酸与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C.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降低
D. 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使用催化剂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答案】D
【详解】A. 浓硫酸和铁在常温下会发生钝化,若二者反应也不会生成氢气,而是生成二氧化硫气体,A项错误;
B. 加入氯化钠溶液,溶液体积增大,氢离子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B项错误;
C. 不论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C项错误;
D. 对于化学反应,加入适当的催化剂,会加快反应速率,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的影响因素,解答时应明确: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浓度能减慢反应速率,加入正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加入负催化剂能减慢反应速率。
10.在pH=1的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H4+、Ba2+、NO3-、CO32- B. Al3+、Cl-、OH-、SO42-
C. K+、Mg2+、NO3-、SO42- D. Na+、Fe2+、Cl-、NO3-
【答案】C
【分析】pH=1说明溶液呈强酸性,溶液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有颜色的离子,且这些离子之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双水解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CO32-不能存在于强酸性溶液中,CO32-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且CO32-与Ba2+会生成沉淀,A项错误;
B.Al3+与OH-会生成氢氧化铝沉淀而不共存,且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
C.K+、Mg2+、NO3-、SO42-在pH=1无色溶液中不反应,可大量共存,C项正确;
D.Fe2+呈浅绿色,且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亚铁离子易被氧化生成铁离子,所以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离子共存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其实质的理解能力,题型不难,需要注意的是题设中的限定条件。如无色透明,则常见的有颜色的离子如Cu2+、Fe3+、Fe2+、MnO4-、Cr2O72-、CrO42-等不符合题意;还有一些限定条件如:常温下与Al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时,该溶液可能为酸溶液,也可能为碱溶液。做题时只要多加留意,细心严谨,便可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11.对于某一可逆反应,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A. 增加某反应物质量 B. 使用催化剂
C. 降低反应体系的压强 D. 升高温度
【答案】D
【解析】A 只有增加的量能改变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化学平衡才可能发生移动;B、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加快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C.降低反应体系的压强,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平衡,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D.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12.用石墨电极电解下列溶液,阴、阳两极均产生气体且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是( )
A. 食盐水 B. 硫酸钠溶液
C. 硫酸铜溶液 D. 氯化铜溶液
【答案】B
【分析】阴、阳两极均产生气体,说明溶液中阳离子是氢离子放电,根据生成气体需要的转移电子数判断生成气体体积之比,从而得出结论。
【详解】A.电解氯化钠溶液时,阳极上析出Cl2,阴极上析出H2,2mol氢离子得2mol电子生成1molH2,2mol氯离子失去2mol电子生成1molCl2,所以阴、阳两极均产生气体且气体体积之比1:1,A项错误;
B.电解硫酸钠溶液时,阳极上析出O2,4mol氢氧根离子失去4mol电子生成1molO2转移4mol电子,阴极上析出H2,4mol氢离子得4mol电子生成2molH2,所以阴、阳两极均产生气体且气体体积之比为2:1,故正确;
C.电解硫酸铜溶液时,阴极上析出铜单质,没有气体生成,C项错误;
D.电解氯化铜溶液时,阴极上析出铜单质,没有气体生成,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电解原理中阴阳极放电顺序判断方法:
(1)阴极:阴极上放电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与电极材料无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排在后面的,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注意Fe3+在Cu2+后面)而放电,其放电顺序为:K+Ca2+Na+Al3+(水中)H+ Zn2+ Fe2+ Sn4+ Pb2+ H+Cu2+ Fe3+ Ag+。
(2)阳极:若为活性电极做阳极,则活性电极首先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若为惰性电极做阳极,则仅是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其常见的放电顺序为:F-含氧酸根离子OH-Cl-Br-I-S2-。
1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碳酸的电离:H2CO3H+ +HCO3-
B. 将金属钠放入水中:Na+2H2O = Na+ +2OH-+H2↑
C. 碳酸钠水解:CO32-+2H2O = H2CO3+2OH-
D. 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烧碱溶液:Al3+ +3OH-= Al(OH)3↓
【答案】A
【详解】A. 碳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2CO3H+ + HCO3-,A项正确;
B. 将金属钠放入水中的离子反应为2Na+2H2O=2Na+ +2OH-+H2↑,B项错误;
C. 碳酸钠水解的离子反应为CO32−+H2OHCO3−+OH−,C项错误;
D. 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烧碱溶液的离子反应为Al3++4OH−=AlO2−+2H2O,D项错误;
答案选A。
14.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 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b
【答案】C
【分析】若a=b,则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平衡不移动,B和C的浓度应均是原来的,但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a<b,以此来分析。
【详解】A. 由以上分析可知,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项错误;
B. 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B项错误;
C. 平衡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C项正确
D. 减小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a<b,D项错误。
答案选C。
15.为了配制NH4+的浓度与Cl-的浓度比为1∶1的溶液,可以在NH4Cl溶液中加入适量( )
A. 浓盐酸 B. NaCl固体 C. 浓氨水 D. NaOH固体
【答案】C
【解析】A.加入浓盐酸,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浓度减小,氯离子浓度增加,导致NH4+与Cl-的浓度比变得更小,故A错误;B.加入NaCl固体,溶液中加入NaCl晶体后,增加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并保持铵根离子浓度不变,导致NH4+与Cl-的浓度比变得更小,故B错误;C.浓氨水,通过增加一水合氨浓度从而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增加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浓度,并保持氯离子浓度不变,可以使NH4+的浓度与C1-的浓度比为1:1,故C正确;D.加入NaOH固体,会发生反应:NH4++OH-=NH3•H2O,NH4+越来越少,氯离子浓度不变,导致NH4+与Cl-的浓度比变得更小,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氯化铵是典型的强酸弱碱盐,由于NH4+水解,导致溶液中c(NH4+)<c(Cl-),溶液呈酸性,为了配制NH4+与Cl-的浓度比为1:1的溶液,须加一定量的酸性物质并保持氯离子浓度不变,抑制水解;或增加铵根离子浓度;或减少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如:①通入氨气,如题中加入浓氨水;②加入含铵根离子,不含氯离子的盐,如硝酸铵晶体;③加入适量硝酸银,减小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等。
16.对于可逆反应:2A(g)+B(g)2C(g);△H<0,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依据先出现拐点先到达平衡,物质的相应数值大的原则,结合勒夏特列原理分析A、B和D;C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
【详解】依据先出现拐点先到达平衡,物质的相应数值大的原则;
A. 升高温度时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得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缩短,升高温度,C浓度降低,说明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物C的降低,A正确;
B.压强增大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大,因此正反应、逆反应速率都增大,B错误;
C.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但是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即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有无催化剂c(C)相同,C错误;
D.压强增大时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正向移动,反应物A的转化率增大,但温度升高时化学平衡逆向移动,A的转化率会减小,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点睛】本题考查了图象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应用的知识,注意先拐先平数值大的原则,题目难度中等。
17.银锌(Ag—Zn)可充电电池广泛用做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电解质为KOH。其电池总反应式为Ag2O + Zn + H2O2Ag + Zn(OH)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电时Ag2O参与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B. 放电时正极附近的pH逐渐减小
C. 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为:Zn(OH)2 + 2e- = Zn + 2OH-
D. 充电时每生成1 mol Ag2O转移1 mol电子
【答案】C
【分析】放电时,该装置是原电池,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氧化银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充电时,阴极上氢氧化锌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极上银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放电时,氧化银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g2O参与反应的电极为正极,A项错误;
B.放电时,正极上的反应式为:Ag2O+H2O+2e-=2Ag+2OH-,所以正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B项错误;
C.充电时,阴极上氢氧化锌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该电极反应为:Zn(OH)2+2e-=Zn+2OH-,C项正确;
D.根据电池反应式知,充电时时每生成1 mol Ag2O转移2 mol电子,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D项有关电化学的计算是难点,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氧化银和转移电子之间的关系式来计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镀层破损后,白铁皮(镀锌铁板)比马口铁(镀锡铁板)更耐腐蚀
B. 埋在潮湿地下的铁管道比地上的铁管道更耐腐蚀
C. 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Fe-e-= Fe3+
D. 在钢铁表面涂上一层油漆,不能达到防止钢铁锈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潮湿的环境中钢铁更易生锈,B不正确;原电池中负极是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C不正确;油漆能隔绝空气,能达到防止钢铁锈蚀,D不正确,所以正确的答案选A。
考点:考查电化学的有关应用。
点评: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从原电池反应实质角度确定):
(1)由两极的相对活泼性确定:相对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为负极,一般地,负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要能发生反应。
(2)由电极变化情况确定:某一电极若不断溶解或质量不断减少,该电极发生氧化反应,则此电极为负极;若某一电极上有气体产生、电极的质量不断增加或不变,该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则此电极为正极,燃料电池除外。
19.下列关于下图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银电极是负极
B. 铜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Cu-2e-=Cu2+
C. 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银电极流向铜电极
D.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B
【解析】考查原电池的有关判断。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比银活泼,铜是负极,失去电子,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上。银是正极,溶液中的银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单质银。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所以正确的答案是B。
20.一定温度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OHCO+2H2
B. 使用催化剂,H2浓度一定减小
C.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 该反应的焓变(ΔH)为负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化学常数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可逆反应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和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所以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CO+2H2CH3OH,A不正确;催化剂不能影响平衡状态,B不正确;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是增大的,C不正确;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增大,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答案选D。
考点:考查平衡常数的有关应用和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点评:本题容易错选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不是因为逆反应速率减小,而是由于逆反应速率小于正反应速率引起的。
21.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1×10-13mol·L-1,该溶液可能是:①盐酸、②氯化铵溶液、③硝酸钠溶液、④氢氧化钠溶液中的( )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分析】酸、碱或强酸酸式盐都抑制水电离,含有弱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1×10-13 mol•L-1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