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K+、血浆蛋白、抗体 B. 唾液淀粉酶、呼吸氧化酶、甲状腺激素
C. CO2、解旋酶、尿素 D. 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能发生在内环境中,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能存在于内环境中。内环境存在的物质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②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等。
【详解】A. K+、血浆蛋白、抗体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 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呼吸氧化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 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 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2.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B. 细胞质基质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C. 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 血浆pH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在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A正确;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对于内环境组成成分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下列关于内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占体液的2/3
B. 内环境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內液,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其余2/3为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 人体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约占体液的1/3,A错误;
B.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
C.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C正确;
D.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仅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系统的参与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统一协调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共同参与,A错误;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正确;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5.下图表示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X、Y、Z维持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
B. X为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肌细胞的代谢产物透过细胞膜进入X
C. 肌细胞、X、Y三部位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肌细胞>X>Y
D. X、Y、Z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并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其中X可与肌细胞内液相互转化,应为组织液;X和Y可以相互转化,则Y应为血浆,Z为淋巴。
【详解】A. X、Y、Z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A正确;
B. 肝细胞的营养物质来自组织液,肝细胞的代谢废物排出到组织液,B正确;
C. O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组织细胞,故O2浓度逐渐减小,故肌细胞
D. X、Y、Z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D正确。
6.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没有参与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合成并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吞噬细胞参与了非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A正确;吞噬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B正确;吞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只有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吞噬细胞不能合成和分泌抗体,D错误。
7.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是有机分子
B. 激素是信息分子
C.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 激素不是定向运输给相应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是有机物,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发出器官,进而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详解】A. 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分子,A正确;
B. 激素是信号分子,能够传达信息控制细胞的活动,B正确;
C. 激素通过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C错误;
D.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D正确。
8.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到5 ℃时,耗氧量、尿量、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增加、增加、不变 B. 减少、减少、不变
C. 增加、减少、不变 D. 增加、增加、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调节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
【详解】温度从25℃降至5℃时,为维持体温的恒定机体需要增加产热,因此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就是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耗氧量增加;寒冷条件下汗腺排汗减少,为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需要增加尿量来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因此尿量增加;人是恒温动物,因此体内酶的活性不变。综上所述,A正确。
9.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B.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D. 单细胞动物和植物都能完成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消灭抗原,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
【详解】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A正确;
B.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B正确;
C.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B细胞在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T细胞在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C正确;
D. 单细胞动物和植物无神经系统,不能发生反射活动,D错误。
10.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
B. 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
C. 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A. 体液调节的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A正确;
B. CO2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完成调节,B正确;
C. 体液调节的物质有激素、CO2等化学物质,并不都是内分泌腺产生,如CO2,C错误;
D.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解题关键是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1.关于神经体液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 人类大脑言语区W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C. 促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提高代谢速率
D. 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产热增加,机体散热量小于产热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W)中枢(能听、说、读,不能写)
谈话(S)中枢(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H)性语言中枢(能说、写、读,不能听懂)
视觉(V)性语言中枢(能听、说、写,不能读懂 )
【详解】在反射弧中,刺激在感受器上,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人类大脑言语区W区受损,能看懂文字,听懂谈话,也会讲话,但不能写字,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和分泌,C错误;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与环境的温差大,通过辐射、对流方式向外散热的速度加快。可通过收缩皮肤血管,减少散热;通过战栗和增强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使得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维持人体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1、当刺激在神经纤维上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刺激在感受器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只要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散热量均等于产热量。
12.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作用特点的是
A. 茎的背地性 B. 胚芽鞘的向光性 C. 顶端优势 D. 无子西瓜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
【详解】A. 茎的背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快,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A错误;
B. 胚芽鞘的向光性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该现象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B错误;
C. 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C正确;
D. 无子西瓜的形成利用的是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的作用,D错误。
1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赤霉素促进种子休眠 B. 脱落酸能延缓叶片的衰老
C.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成熟 D.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 赤霉素还有解除种子休眠和促进种子萌发的生理作用,A错误;
B. 脱落酸可以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错误;
C.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C错误;
D.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D正确。
14.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和2,下列对该实验及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
B. 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至形态学上端
C.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但不能感受单侧光
D. 用细胞呼吸抑制剂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比实验1和实验2,找出自变量,并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做出实验结论。题图中A、B分别为生态学上端和生态学下端,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是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位置,实验1为对照组,实验2为实验组。
【详解】A. 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是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位置,比较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知,生长素只能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A正确;
B. 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是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位置,比较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知,生长素只能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至形态学上端,B正确;
C. 实验不能说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也不能证明感光部位在尖端,C错误;
D.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的运输需要能量,用细胞呼吸抑制剂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正确。
15.植物生长素的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可用于
①解除顶端优势 ②无子番茄培育 ③单子叶作物的田间管理 ④促进花卉插枝生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①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过高能形成顶端优势,所以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解除顶端优势,可通过去除顶芽来解除顶端优势,①不符;
②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②符合;
③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单子叶植物适合的生长素浓度较高,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若要达到除草的目的,应选择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③符合;
④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可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枝条促进生根,④符合;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
16.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B. 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 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数目 D. 梧桐山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A.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
B. 深圳红树林的范闱和边界大小为群落的边界研究,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
C. 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群落中物种数目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D. 梧桐山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研究出生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D正确。
17.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B. 成熟的叶片和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
C. 在成熟的植物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D. 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
详解: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A正确;细胞分裂越旺盛,生长素合成量越大,所以成熟的叶片和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B正确;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而在成熟的植物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生长素在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火灾过后的草原会发生次生演替
B. 弃耕农田最终都会演替为树林
C. 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 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详解】A. 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着次生演替,A正确;
B. 弃耕农田最终能否演替成森林,还需要看是否有充足的水分等条件,B错误;
C.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外一个群落的过程,C正确;
D. 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19.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的刺激
B. 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慢
C. 青霉素属于过敏原,而室内尘土和牛奶不属于过敏原
D. 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一般会损伤组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A正确;
B. 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错误;
C. 青霉素、室内尘土、牛奶、宠物的皮屑等都可以成为过敏原,C错误;
D. 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D错误。
20.下列对于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素是以酪氨酸为原料合成的
B. 单侧光照射会影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分布
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不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D. 植物体的某一细胞只受到某种单一植物激素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基因可控制相关酶的合成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阶段也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植物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详解】A. 合成生长素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不是酪氨酸,A错误;
B. 单侧光可以促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B正确;
C. 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C错误;
D. 植物的一个细胞受多种激素的调节,D错误。
2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神经递质
B. 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完成,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肌肉
D.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在一起,将神经递质排出细胞外,这种方式是胞吐,A错误;
B.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即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C错误;
D. 突触是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的,包括两种类型,即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D正确。
22.下列概念图中,a、b、c、d、e、f所代表的生物学概念正确的是( )
A. 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液、血红蛋白
B.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C.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言语区
D. 神经元、突起、胞体、轴突、树突、突触小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中细胞的类型、内环境的构成、神经细胞的结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根据图示把握相关生物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A错误;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又包括T细胞、B细胞、浆细胞,B正确;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而言语区位于大脑,C错误;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膨大的部分,D错误。
【点睛】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内环境的构成、免疫调节中的细胞类型、神经系统的组成等内容,相对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在平时加以训练。
23.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与突触后膜结合的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如刺激c点,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
C. 图中的结构涉及到2个神经元
D. 若 ab=bd,则兴奋在ab 段和bd 段的传导、传递速度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该突触上神经冲动传递方向是a→b→c→d。
【详解】A.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等,A错误;
B. 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B错误;
C. 图中的结构涉及到2个神经元,C正确;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虽然ab=bd,但兴奋在ab段和bd段的传导、传递速度不相等,D错误。
24.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B. 人体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C.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D. 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激素A、B 含量也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丙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为甲状腺;乙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乙为垂体、B为促甲状腺激素;甲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甲为下丘脑、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图中①②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③④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详解】据图可知,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A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属于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在图中四个过程中,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③④表示抑制作用,C正确;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导致激素A、B 含量减少,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确定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激素的种类和甲、乙代表的器官的名称,明确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25.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如果该器官为甲状腺,则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浓度A处高于B处
B. 如果该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如果该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如果该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低于B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人体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对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产生影响。本题考查不同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对血浆成分的影响,以考查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血液流经甲状腺后激素浓度变高,浓度A处低于B处,A错误.
饥饿时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升高,A处低于B处,B正确。
肾脏是排泄器官,血液中尿素以尿液的形式经肾脏排出后浓度变低,A处高于B处,C正确.
饭后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胰脏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的量增多,浓度A处低于B处, D正确.
【点睛】易错点:肾脏是尿素的排出器官,不是生成场所,尿素主要是在肝脏产生的;胰脏包括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既能分泌消化酶也能分泌激素。
2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体液中的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D.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 人体的皮肤、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 体液中的淋巴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B错误;
C. 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C正确;
D.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27.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侵入人体的途径包括与艾滋病患者拥抱、握手和共同进餐等
B. HIV侵入人体后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C. HIV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因此艾滋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D. 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如打喷嚏、咳嗽)传播,不能经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
【详解】A. HIV不能通过与艾滋病患者拥抱、握手和共同进餐等传播,A错误;
B. HIV侵入人体后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B正确;
C. 艾滋病是因感染(HIV)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击和破坏T淋巴细胞,C错误;
D. 感染HIV后,最终会引起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D错误。
28.下列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的处理,对其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
B. 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
C. 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
D. 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会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能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脑干能维持呼吸、心血管等。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注射疫苗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可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
【详解】A. 切除胸腺后,不能产生成熟的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降低,A正确;
B. 仅破坏传入神经,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中枢,故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B正确;
C. 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区域为下丘脑,呼吸中枢是脑干,C错误;
D. 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以促使B细胞分化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一步产生抗体,完成体液免疫,D正确。
29.科学家研究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横放的该植物根和茎的生长方向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乙中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图甲A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B. 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图甲C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C. 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茎最不敏感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不可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程度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根对生长素最敏感。
【详解】乙图中a侧是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A项正确。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对茎是促进作用,应小于图甲的C点,B项正确。从甲图中可知,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可能相同,D项错误,故选D。
【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30.下图为生物种间关系简图(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如a图表述的是狼与羊的关系,则A代表的是羊
B. b图描述的不可能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
C. c图中A如果表示猞猁的话,B可代表雪兔
D.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共同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用c图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a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b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c曲线图中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详解】A. 如a图表述的是狼与羊的关系,则B代表的是羊,A错误;
B. b图描述的是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 c图是竞争关系,猞猁和雪兔是捕食关系,C错误;
D.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共同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用c图表示,D正确。
31.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种群数量在K/2增长最快,达到K值后保持不变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才能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为零;渔业捕捞是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完以后,使种群数量降至K/2,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
【详解】①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①正确;
②种群数量在K/2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②错误;
③如果不考虑迁人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③正确;
④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所以在种群数量超过K/2后捕捞,捕捞完以后使种群数量降至K/2,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
综合以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③,故选C。
32.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下列对实验及图示的分析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
B. 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 生长素由④移向③,所以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
D. 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运输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甲图显示:在NAA浓度由a增大至c的范围内,插条平均生根数目随NAA浓度的增加而增多,说明对插条生根均起促进作用,因缺少NAA浓度高于c的实验组,所以不能说明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A错误;侧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可发生横向运输,但不能在尖端下面发生横向运输,即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但不能由④移向③,C错误;生长素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C、D选项的判断。解答此题需理解如下图所示的植物向光性的机理,从中挖掘出关键信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强于向光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据此结合题意和图示分析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3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气”即乙烯利
B. 在芦苇的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可增加芦苇纤维长度
C. 小麦在即将成熟时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后遇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脱落酸受热降解
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分裂。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
(4)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
【详解】乙烯是植物体自身合成的激素,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而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植物调节剂,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释放乙烯,进而促进果实成熟。因此,木瓜释放的“气”是乙烯,并不是乙烯利,A错误;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分裂,不会增加芦苇纤维长度,B错误;高温使脱落酸分解,从而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加上雨天为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的水分,因此种子能够在穗上发芽,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4.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
B. 青鲜素可延长马铃薯、大蒜的储藏期,但可能致癌
C. 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使凤梨有计划上市
D. 用于榨菜籽油的油菜开花期遇雨天,错过传粉期,可通过喷洒2,4-D提高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还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其萌发;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乙烯相同功能的化学物质,即具有催熟作用;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生长。
【详解】A. 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A正确;
B. 青鲜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延长马铃薯、大蒜的储藏期,但可能致癌,B正确;
C. 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使凤梨有计划上市,C正确;
D. 用2,4-D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油菜收获的是种子,不能用2,4-D提高产量,D错误。
35.下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表示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 ②大于③时,种群密度可能会逐渐增加
C. ④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D. 通过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⑤,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所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
【详解】A. ①表示种群密度,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
B.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可能会逐渐增加,B正确;
C. ④为年龄结构,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C正确;
D. 通过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⑤,可降低出生率,引起害虫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3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静置培养液上层取样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 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振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详解】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A错误;
B. 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且要打开电灯。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B错误;
C. 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正确;
D.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
37.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C.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D. 振荡酵母菌使其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后,再用滴管吸培养液,然后放盖玻片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A.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不能用五点取样法,A错误;
B. 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采用样方法,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B正确;
C.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这样能大致确定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的浓度范围,但不能减小实验误差,C错误;
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先将盖玻片放计数室上,振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D错误。
38.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 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 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若λ>1则数量增加,若λ<1则种群数量减少。据图分析,2008~2010年时λ=2,则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11~2013年时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在2013~2015年时λ下降,但是仍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详解】A. 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
B. 2010年~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
C.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 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39.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
B. 一定浓度的KT可以增强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
C. 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
D. 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是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合题图可知,对主根来说,施加NAA会抑制主根生产,施加KT促进主根生长,施加NAA+KT促进主根生长;对单株的侧根数来说,施加NAA有利于侧根数增加,施加KT会抑制侧根数量增加,施加NAA+KT也会增加侧根数,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题图,乙组中NAA对主根是抑制作用,对侧根是促进作用,因此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A正确;
B. 乙组和丁组对比发现,施加NAA+KT对侧根的促进作用比单独施加NAA的促进作用更强,说明一定浓度的KT可以增强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B正确;
C.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根据甲、乙两组数据,发现施加NAA能抑制主根生长,即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根据甲、丙组数据,施加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C正确;
D. 对照甲、乙、丙组,发现施加NAA能抑制主根生长,施加KT能促进主根生长,但题图数据无法说明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D错误。
40.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品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最后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详解】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正确;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可获得的资源逐渐增加,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41.某同学脚掌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据图作答:
(1)与同学大叫一声“哎呀”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______区。
(2)若刺激图1中M点,产生兴奋,该处细胞膜对_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使其内流。A点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______(填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
(3)由于伤口过深,医生担心该同学会得“破伤风”,所以为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根据下图所示免疫过程回答。
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序号及名称是[ ] _________。物质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图示过程体现的免疫类型是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
(4)同学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______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医生给同学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________的调控。
【答案】 (1). S (2). 钠(Na+) (3). 不能 (4). B、C (5). ⑤浆细胞 (6). 抗体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7). 体液 (8). 脊髓 (9).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形成原因是K+的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Na+的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图1为该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B、C为突触,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图2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细胞②是T细胞、细胞③是B细胞、细胞④是记忆细胞、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甲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分泌蛋白。
【详解】(1)与同学大叫一声“哎呀”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
(2)若刺激图1中M点,产生兴奋,该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其内流。A点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B、C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
(3)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⑤浆细胞。物质甲是抗体,作用是与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图示过程体现的免疫类型是体液免疫。
(4)人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脊髓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人感冒注射药物时,该人手脚并不缩回,这说明缩手、抬脚反射可以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注射破伤风疫苗引发的免疫过程图,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传导、免疫过程及其应用,明确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人体免疫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42.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解释了生物体内部“生物钟”是如何工作的。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人体除了人脑有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脏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局部生物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__________,该结构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__________激素调节水的平衡,分泌________________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进而由垂体调节甲状腺的活动。
(2)同一个体活跃在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科学家发现,若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了,小鼠会出现低血糖,这是因为_________。
(3)机体存在与肝脏生物钟相反的调控系统,在进食后限制过多的血糖。这一系统中,_____________是最主要的激素,这种物质由__________细胞产生。当人用餐后,葡萄糖进入血液,引起该种激素的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答案】 (1). 下丘脑 (2). 抗利尿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4). 存在 (5). 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并分泌到血液中,受生物钟基因调控 (6). 胰岛素 (7). 胰岛B (8). 摄取、利用、储存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详解】(1)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下丘脑,该结构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的平衡,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进而由垂体调节甲状腺的活动。
(2)同一个体活跃在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都存在。若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了,小鼠会出现低血糖,这是因为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并分泌到血液中的过程受生物钟基因调控,敲除基因则丧失调节功能。
(3)机体存在与肝脏生物钟相反的调控系统,在进食后限制过多的血糖,这一系统中,胰岛素是最主要的激素,这种物质由胰岛B细胞产生,当人用餐后,葡萄糖进入血液,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下丘脑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下丘脑的功能,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43.人工合成的2,4-D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首先按照图一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一系列浓度的2,4—D溶液各9ml,具体如图一所示。据图所知,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还应进行的操作是应吸走1mL溶液,该操作是为了控制_______变量,体现了实验设计的_________(填“单一变量”或“可行性”)原则。
(2)选择生长状况相同,芽的数量相同的迎春枝条若干,随机均分成_____组。
(3)用2,4—D溶液处理枝条的2种方法是_________和浸泡法。其中对照组用__________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
(4)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每组迎春枝条的___________,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实验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2,4—D的两重性。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长素与乙烯关系角度作答)
【答案】 (1). 无关 (2). 单一变量 (3). 6 (4). 沾蘸法 (5). 等量的蒸馏水 (6). (平均)生根数 (7). 能 (8). 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解析】
【分析】
实验是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由图二可得,2,4-D溶液浓度在10-11mol/L~10-10mol/L之间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据此推测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10mol/L。
【详解】(1)该试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所以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吸走1ml保持与其他烧杯溶液的量相同,该操作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2)根据图2,实验分为6组,因此应选择生长状况相同,芽的数量相同的迎春枝条若干,随机均分成6组。
(3)用2,4—D溶液处理枝条的2种方法是沾蘸法和浸泡法,其中对照组应当用等量的蒸馏水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
(4)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生根数,因此应当测量并记录每组迎春枝条的(平均)生根数,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由图二可得,2,4-D溶液浓度在10-12mol/L~10-9 mol/L之间可以促进生根,2,4-D溶液浓度大于10-8mol/L时会抑制生根,所以该实验结果能体现两重性。从生长素与乙烯关系角度看,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的能力。
44.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______演替,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结构。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若在阶段Ⅲ引入某种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条件下,该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
(3)调查该鼠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____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0.5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该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初生 (2). 垂直(空间) (3). 群落的物种组成 (4).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资源不受限制) (5). 标志重捕法 (6). 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7). 240只/hm2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一般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J”型增长曲线是生物在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疾病的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模型;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个体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推测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再根据面积可计算出种群密度。
【详解】(1)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若在阶段Ⅲ引入某种鼠,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该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
(3)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该鼠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40×60÷20=120只,种群密度为120÷0.5=240只/hm2。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样方法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区分群落演替的类型,理解垂直结构能提高群落的光能利用率,掌握样方法的调查方法。
期中考试(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K+、血浆蛋白、抗体 B. 唾液淀粉酶、呼吸氧化酶、甲状腺激素
C. CO2、解旋酶、尿素 D. 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能发生在内环境中,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能存在于内环境中。内环境存在的物质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②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等。
【详解】A. K+、血浆蛋白、抗体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 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呼吸氧化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 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 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2.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B. 细胞质基质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C. 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 血浆pH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在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A正确;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对于内环境组成成分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下列关于内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占体液的2/3
B. 内环境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內液,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其余2/3为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 人体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约占体液的1/3,A错误;
B.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
C.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C正确;
D.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仅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系统的参与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统一协调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共同参与,A错误;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正确;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5.下图表示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X、Y、Z维持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
B. X为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肌细胞的代谢产物透过细胞膜进入X
C. 肌细胞、X、Y三部位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肌细胞>X>Y
D. X、Y、Z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并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其中X可与肌细胞内液相互转化,应为组织液;X和Y可以相互转化,则Y应为血浆,Z为淋巴。
【详解】A. X、Y、Z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A正确;
B. 肝细胞的营养物质来自组织液,肝细胞的代谢废物排出到组织液,B正确;
C. O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组织细胞,故O2浓度逐渐减小,故肌细胞
6.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没有参与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合成并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吞噬细胞参与了非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A正确;吞噬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B正确;吞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只有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吞噬细胞不能合成和分泌抗体,D错误。
7.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是有机分子
B. 激素是信息分子
C.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 激素不是定向运输给相应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是有机物,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发出器官,进而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详解】A. 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分子,A正确;
B. 激素是信号分子,能够传达信息控制细胞的活动,B正确;
C. 激素通过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C错误;
D.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D正确。
8.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到5 ℃时,耗氧量、尿量、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增加、增加、不变 B. 减少、减少、不变
C. 增加、减少、不变 D. 增加、增加、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调节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
【详解】温度从25℃降至5℃时,为维持体温的恒定机体需要增加产热,因此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就是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耗氧量增加;寒冷条件下汗腺排汗减少,为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需要增加尿量来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因此尿量增加;人是恒温动物,因此体内酶的活性不变。综上所述,A正确。
9.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B.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D. 单细胞动物和植物都能完成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消灭抗原,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
【详解】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A正确;
B.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B正确;
C.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B细胞在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T细胞在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C正确;
D. 单细胞动物和植物无神经系统,不能发生反射活动,D错误。
10.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
B. 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
C. 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 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详解】A. 体液调节的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A正确;
B. CO2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完成调节,B正确;
C. 体液调节的物质有激素、CO2等化学物质,并不都是内分泌腺产生,如CO2,C错误;
D.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解题关键是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1.关于神经体液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 人类大脑言语区W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C. 促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提高代谢速率
D. 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产热增加,机体散热量小于产热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W)中枢(能听、说、读,不能写)
谈话(S)中枢(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H)性语言中枢(能说、写、读,不能听懂)
视觉(V)性语言中枢(能听、说、写,不能读懂 )
【详解】在反射弧中,刺激在感受器上,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人类大脑言语区W区受损,能看懂文字,听懂谈话,也会讲话,但不能写字,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和分泌,C错误;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与环境的温差大,通过辐射、对流方式向外散热的速度加快。可通过收缩皮肤血管,减少散热;通过战栗和增强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使得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维持人体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1、当刺激在神经纤维上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刺激在感受器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只要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散热量均等于产热量。
12.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作用特点的是
A. 茎的背地性 B. 胚芽鞘的向光性 C. 顶端优势 D. 无子西瓜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
【详解】A. 茎的背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快,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A错误;
B. 胚芽鞘的向光性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该现象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B错误;
C. 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C正确;
D. 无子西瓜的形成利用的是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的作用,D错误。
1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赤霉素促进种子休眠 B. 脱落酸能延缓叶片的衰老
C.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成熟 D.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 赤霉素还有解除种子休眠和促进种子萌发的生理作用,A错误;
B. 脱落酸可以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错误;
C.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C错误;
D.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D正确。
14.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和2,下列对该实验及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
B. 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至形态学上端
C.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但不能感受单侧光
D. 用细胞呼吸抑制剂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比实验1和实验2,找出自变量,并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做出实验结论。题图中A、B分别为生态学上端和生态学下端,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是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位置,实验1为对照组,实验2为实验组。
【详解】A. 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是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位置,比较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知,生长素只能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A正确;
B. 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是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位置,比较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知,生长素只能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至形态学上端,B正确;
C. 实验不能说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也不能证明感光部位在尖端,C错误;
D.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的运输需要能量,用细胞呼吸抑制剂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正确。
15.植物生长素的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可用于
①解除顶端优势 ②无子番茄培育 ③单子叶作物的田间管理 ④促进花卉插枝生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①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过高能形成顶端优势,所以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解除顶端优势,可通过去除顶芽来解除顶端优势,①不符;
②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②符合;
③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单子叶植物适合的生长素浓度较高,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若要达到除草的目的,应选择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③符合;
④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可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枝条促进生根,④符合;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
16.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B. 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 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数目 D. 梧桐山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A.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
B. 深圳红树林的范闱和边界大小为群落的边界研究,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
C. 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群落中物种数目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D. 梧桐山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研究出生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D正确。
17.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B. 成熟的叶片和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
C. 在成熟的植物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D. 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
详解: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A正确;细胞分裂越旺盛,生长素合成量越大,所以成熟的叶片和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B正确;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而在成熟的植物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生长素在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火灾过后的草原会发生次生演替
B. 弃耕农田最终都会演替为树林
C. 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 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详解】A. 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着次生演替,A正确;
B. 弃耕农田最终能否演替成森林,还需要看是否有充足的水分等条件,B错误;
C.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外一个群落的过程,C正确;
D. 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19.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的刺激
B. 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慢
C. 青霉素属于过敏原,而室内尘土和牛奶不属于过敏原
D. 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一般会损伤组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A正确;
B. 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错误;
C. 青霉素、室内尘土、牛奶、宠物的皮屑等都可以成为过敏原,C错误;
D. 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D错误。
20.下列对于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素是以酪氨酸为原料合成的
B. 单侧光照射会影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分布
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不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D. 植物体的某一细胞只受到某种单一植物激素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基因可控制相关酶的合成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阶段也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植物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详解】A. 合成生长素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不是酪氨酸,A错误;
B. 单侧光可以促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B正确;
C. 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C错误;
D. 植物的一个细胞受多种激素的调节,D错误。
2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神经递质
B. 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完成,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肌肉
D.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在一起,将神经递质排出细胞外,这种方式是胞吐,A错误;
B.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即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C错误;
D. 突触是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的,包括两种类型,即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D正确。
22.下列概念图中,a、b、c、d、e、f所代表的生物学概念正确的是( )
A. 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液、血红蛋白
B.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C.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言语区
D. 神经元、突起、胞体、轴突、树突、突触小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中细胞的类型、内环境的构成、神经细胞的结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根据图示把握相关生物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A错误;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又包括T细胞、B细胞、浆细胞,B正确;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而言语区位于大脑,C错误;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膨大的部分,D错误。
【点睛】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内环境的构成、免疫调节中的细胞类型、神经系统的组成等内容,相对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在平时加以训练。
23.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与突触后膜结合的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如刺激c点,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
C. 图中的结构涉及到2个神经元
D. 若 ab=bd,则兴奋在ab 段和bd 段的传导、传递速度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该突触上神经冲动传递方向是a→b→c→d。
【详解】A.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等,A错误;
B. 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B错误;
C. 图中的结构涉及到2个神经元,C正确;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虽然ab=bd,但兴奋在ab段和bd段的传导、传递速度不相等,D错误。
24.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B. 人体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C.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D. 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激素A、B 含量也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丙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为甲状腺;乙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乙为垂体、B为促甲状腺激素;甲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甲为下丘脑、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图中①②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③④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详解】据图可知,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A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属于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在图中四个过程中,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③④表示抑制作用,C正确;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导致激素A、B 含量减少,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确定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激素的种类和甲、乙代表的器官的名称,明确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
25.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如果该器官为甲状腺,则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浓度A处高于B处
B. 如果该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如果该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如果该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低于B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人体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对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产生影响。本题考查不同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对血浆成分的影响,以考查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血液流经甲状腺后激素浓度变高,浓度A处低于B处,A错误.
饥饿时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升高,A处低于B处,B正确。
肾脏是排泄器官,血液中尿素以尿液的形式经肾脏排出后浓度变低,A处高于B处,C正确.
饭后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胰脏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的量增多,浓度A处低于B处, D正确.
【点睛】易错点:肾脏是尿素的排出器官,不是生成场所,尿素主要是在肝脏产生的;胰脏包括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既能分泌消化酶也能分泌激素。
2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体液中的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D.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 人体的皮肤、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 体液中的淋巴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B错误;
C. 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C正确;
D.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27.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侵入人体的途径包括与艾滋病患者拥抱、握手和共同进餐等
B. HIV侵入人体后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C. HIV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因此艾滋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D. 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如打喷嚏、咳嗽)传播,不能经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
【详解】A. HIV不能通过与艾滋病患者拥抱、握手和共同进餐等传播,A错误;
B. HIV侵入人体后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B正确;
C. 艾滋病是因感染(HIV)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击和破坏T淋巴细胞,C错误;
D. 感染HIV后,最终会引起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D错误。
28.下列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的处理,对其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
B. 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
C. 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
D. 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会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能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脑干能维持呼吸、心血管等。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注射疫苗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可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
【详解】A. 切除胸腺后,不能产生成熟的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降低,A正确;
B. 仅破坏传入神经,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中枢,故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B正确;
C. 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区域为下丘脑,呼吸中枢是脑干,C错误;
D. 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以促使B细胞分化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进一步产生抗体,完成体液免疫,D正确。
29.科学家研究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横放的该植物根和茎的生长方向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乙中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图甲A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B. 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图甲C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C. 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茎最不敏感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不可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程度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根对生长素最敏感。
【详解】乙图中a侧是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A项正确。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对茎是促进作用,应小于图甲的C点,B项正确。从甲图中可知,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可能相同,D项错误,故选D。
【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30.下图为生物种间关系简图(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如a图表述的是狼与羊的关系,则A代表的是羊
B. b图描述的不可能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
C. c图中A如果表示猞猁的话,B可代表雪兔
D.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共同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用c图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a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b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c曲线图中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详解】A. 如a图表述的是狼与羊的关系,则B代表的是羊,A错误;
B. b图描述的是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 c图是竞争关系,猞猁和雪兔是捕食关系,C错误;
D.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共同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用c图表示,D正确。
31.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种群数量在K/2增长最快,达到K值后保持不变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才能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为零;渔业捕捞是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完以后,使种群数量降至K/2,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
【详解】①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①正确;
②种群数量在K/2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②错误;
③如果不考虑迁人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③正确;
④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所以在种群数量超过K/2后捕捞,捕捞完以后使种群数量降至K/2,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
综合以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③,故选C。
32.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下列对实验及图示的分析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
B. 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 生长素由④移向③,所以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
D. 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运输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甲图显示:在NAA浓度由a增大至c的范围内,插条平均生根数目随NAA浓度的增加而增多,说明对插条生根均起促进作用,因缺少NAA浓度高于c的实验组,所以不能说明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A错误;侧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可发生横向运输,但不能在尖端下面发生横向运输,即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但不能由④移向③,C错误;生长素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C、D选项的判断。解答此题需理解如下图所示的植物向光性的机理,从中挖掘出关键信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强于向光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据此结合题意和图示分析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3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气”即乙烯利
B. 在芦苇的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可增加芦苇纤维长度
C. 小麦在即将成熟时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后遇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脱落酸受热降解
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分裂。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
(4)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
【详解】乙烯是植物体自身合成的激素,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而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植物调节剂,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释放乙烯,进而促进果实成熟。因此,木瓜释放的“气”是乙烯,并不是乙烯利,A错误;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分裂,不会增加芦苇纤维长度,B错误;高温使脱落酸分解,从而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加上雨天为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的水分,因此种子能够在穗上发芽,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4.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
B. 青鲜素可延长马铃薯、大蒜的储藏期,但可能致癌
C. 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使凤梨有计划上市
D. 用于榨菜籽油的油菜开花期遇雨天,错过传粉期,可通过喷洒2,4-D提高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还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其萌发;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乙烯相同功能的化学物质,即具有催熟作用;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生长。
【详解】A. 赤霉素能够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A正确;
B. 青鲜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延长马铃薯、大蒜的储藏期,但可能致癌,B正确;
C. 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使凤梨有计划上市,C正确;
D. 用2,4-D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油菜收获的是种子,不能用2,4-D提高产量,D错误。
35.下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表示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 ②大于③时,种群密度可能会逐渐增加
C. ④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D. 通过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⑤,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所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
【详解】A. ①表示种群密度,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
B.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可能会逐渐增加,B正确;
C. ④为年龄结构,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C正确;
D. 通过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⑤,可降低出生率,引起害虫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3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静置培养液上层取样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 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振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详解】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A错误;
B. 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且要打开电灯。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B错误;
C. 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正确;
D.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错误。
37.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C.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D. 振荡酵母菌使其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后,再用滴管吸培养液,然后放盖玻片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A.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不能用五点取样法,A错误;
B. 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采用样方法,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B正确;
C.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这样能大致确定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的浓度范围,但不能减小实验误差,C错误;
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先将盖玻片放计数室上,振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D错误。
38.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 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 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若λ>1则数量增加,若λ<1则种群数量减少。据图分析,2008~2010年时λ=2,则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11~2013年时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在2013~2015年时λ下降,但是仍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详解】A. 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
B. 2010年~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
C.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 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39.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
B. 一定浓度的KT可以增强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
C. 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
D. 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是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合题图可知,对主根来说,施加NAA会抑制主根生产,施加KT促进主根生长,施加NAA+KT促进主根生长;对单株的侧根数来说,施加NAA有利于侧根数增加,施加KT会抑制侧根数量增加,施加NAA+KT也会增加侧根数,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题图,乙组中NAA对主根是抑制作用,对侧根是促进作用,因此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A正确;
B. 乙组和丁组对比发现,施加NAA+KT对侧根的促进作用比单独施加NAA的促进作用更强,说明一定浓度的KT可以增强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B正确;
C.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根据甲、乙两组数据,发现施加NAA能抑制主根生长,即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根据甲、丙组数据,施加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C正确;
D. 对照甲、乙、丙组,发现施加NAA能抑制主根生长,施加KT能促进主根生长,但题图数据无法说明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D错误。
40.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品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最后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详解】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正确;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可获得的资源逐渐增加,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41.某同学脚掌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据图作答:
(1)与同学大叫一声“哎呀”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______区。
(2)若刺激图1中M点,产生兴奋,该处细胞膜对_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使其内流。A点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______(填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
(3)由于伤口过深,医生担心该同学会得“破伤风”,所以为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根据下图所示免疫过程回答。
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序号及名称是[ ] _________。物质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图示过程体现的免疫类型是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
(4)同学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______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医生给同学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________的调控。
【答案】 (1). S (2). 钠(Na+) (3). 不能 (4). B、C (5). ⑤浆细胞 (6). 抗体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7). 体液 (8). 脊髓 (9).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形成原因是K+的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Na+的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图1为该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B、C为突触,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图2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细胞②是T细胞、细胞③是B细胞、细胞④是记忆细胞、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甲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分泌蛋白。
【详解】(1)与同学大叫一声“哎呀”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
(2)若刺激图1中M点,产生兴奋,该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其内流。A点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B、C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
(3)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⑤浆细胞。物质甲是抗体,作用是与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图示过程体现的免疫类型是体液免疫。
(4)人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脊髓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人感冒注射药物时,该人手脚并不缩回,这说明缩手、抬脚反射可以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注射破伤风疫苗引发的免疫过程图,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传导、免疫过程及其应用,明确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人体免疫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42.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解释了生物体内部“生物钟”是如何工作的。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人体除了人脑有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脏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局部生物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__________,该结构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__________激素调节水的平衡,分泌________________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进而由垂体调节甲状腺的活动。
(2)同一个体活跃在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科学家发现,若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了,小鼠会出现低血糖,这是因为_________。
(3)机体存在与肝脏生物钟相反的调控系统,在进食后限制过多的血糖。这一系统中,_____________是最主要的激素,这种物质由__________细胞产生。当人用餐后,葡萄糖进入血液,引起该种激素的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答案】 (1). 下丘脑 (2). 抗利尿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4). 存在 (5). 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并分泌到血液中,受生物钟基因调控 (6). 胰岛素 (7). 胰岛B (8). 摄取、利用、储存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详解】(1)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下丘脑,该结构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的平衡,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进而由垂体调节甲状腺的活动。
(2)同一个体活跃在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都存在。若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了,小鼠会出现低血糖,这是因为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并分泌到血液中的过程受生物钟基因调控,敲除基因则丧失调节功能。
(3)机体存在与肝脏生物钟相反的调控系统,在进食后限制过多的血糖,这一系统中,胰岛素是最主要的激素,这种物质由胰岛B细胞产生,当人用餐后,葡萄糖进入血液,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下丘脑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下丘脑的功能,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43.人工合成的2,4-D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首先按照图一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一系列浓度的2,4—D溶液各9ml,具体如图一所示。据图所知,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还应进行的操作是应吸走1mL溶液,该操作是为了控制_______变量,体现了实验设计的_________(填“单一变量”或“可行性”)原则。
(2)选择生长状况相同,芽的数量相同的迎春枝条若干,随机均分成_____组。
(3)用2,4—D溶液处理枝条的2种方法是_________和浸泡法。其中对照组用__________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
(4)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每组迎春枝条的___________,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实验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2,4—D的两重性。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长素与乙烯关系角度作答)
【答案】 (1). 无关 (2). 单一变量 (3). 6 (4). 沾蘸法 (5). 等量的蒸馏水 (6). (平均)生根数 (7). 能 (8). 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解析】
【分析】
实验是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由图二可得,2,4-D溶液浓度在10-11mol/L~10-10mol/L之间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据此推测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10mol/L。
【详解】(1)该试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所以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吸走1ml保持与其他烧杯溶液的量相同,该操作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2)根据图2,实验分为6组,因此应选择生长状况相同,芽的数量相同的迎春枝条若干,随机均分成6组。
(3)用2,4—D溶液处理枝条的2种方法是沾蘸法和浸泡法,其中对照组应当用等量的蒸馏水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
(4)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生根数,因此应当测量并记录每组迎春枝条的(平均)生根数,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由图二可得,2,4-D溶液浓度在10-12mol/L~10-9 mol/L之间可以促进生根,2,4-D溶液浓度大于10-8mol/L时会抑制生根,所以该实验结果能体现两重性。从生长素与乙烯关系角度看,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的能力。
44.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______演替,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结构。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若在阶段Ⅲ引入某种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条件下,该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
(3)调查该鼠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____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0.5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该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初生 (2). 垂直(空间) (3). 群落的物种组成 (4).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资源不受限制) (5). 标志重捕法 (6). 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7). 240只/hm2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一般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J”型增长曲线是生物在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疾病的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模型;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个体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推测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再根据面积可计算出种群密度。
【详解】(1)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若在阶段Ⅲ引入某种鼠,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该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
(3)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该鼠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40×60÷20=120只,种群密度为120÷0.5=240只/hm2。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样方法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区分群落演替的类型,理解垂直结构能提高群落的光能利用率,掌握样方法的调查方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