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第 16 周 6月 20 日 星期 四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主备人:梁玉红
课题(章节)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第一课 方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目 标
理解方差的概念,弄清方差是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掌握一组数据方差求法,并尝试其在具体问题中的运用。
(3) 能初步运用方差,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突出体现方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目 标
利用简单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统计学基本思维方式,建立正确的方法论。
教 学 重 点
方差的定义与求法。
教 学 难 点
方差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教 学 关 键
善于联系实际,建立统计学思维
教法
启发探究式
学法
自主互助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一体机、白板等
教学过程
主导设计
主体设计
个性设计
一 情境引入
二 新知探究,
合作交流
问题1. 什么是极差?
它能刻画数据的什么性质?
它是否受极端值的影响?
问题2 求数据2,5,4,3,6的平均数和极差。
探究一:方差的定义:
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如下:
甲队 26 25 28 28 24 28 26 28 27 29
乙队 28 27 25 28 27 26 28 27 27 26
(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多少?(2)你能说说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吗?
1 分别求出2组数据的平均数。
2 用折线图画出各组数据的分布。
比较2对选手年龄与平均年龄的偏差。
3 方差的定义:
注意:先求平均数,在代入公式求方差。
复习旧知,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同座互相合作,探究数据特点。
注意方差是反映数据波动的小的一种量。
先求平均数,在计算方差。
理解方差的一般作用,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
主导设计
主题设计
个性设计
新知探究,
合作交流
探究二:方差的意义及作用:
方差是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
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 越不稳定。
例题与习题:
1. 数据 -3,-2,1,2,4,4 的方差
是 ;
2. 数据 -4,-3,-1,4,4,6 的方差
是 ;
3 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舞》,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分别是
甲团 163 164 164 165 165 165 166 167
乙团 163 164 164 165 166 167 167 168
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探究三:
极差、方差的区别与联系
小结与回顾:
利用方差的求法, 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巡视,发现问题,督促指导。
利用实际问题,加深对方差的理解及应用。
小组共同回顾,同桌互考,完成知识体系。
达 标 检 测
用条形图表示下列各数,计算并比较它们的平均数和方差,体会方差是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的
(1) 6 6 6 6 6 6 6 (2) 3 3 4 6 8 9 9
分别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方差:
作业布置:
1 教材P126,第1题。
2 作业题片(方差部分)
板书设计:
20. 2 数据的波动程度 (1) 方差
一 情境引入: 1 2
二 新授:
方差的定义:
(1)概念 (2) 公式 :
2 方差的作用:
衡量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方差越大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三 例题与习题
四 作业:(1) 教材练习 (2)作业题片
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自我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例习题的意图分析,课堂引入,例习题分析,随堂练习,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例习题的意图分析,课堂引入,例习题分析,随堂练习,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