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集训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试卷
展开限时集训(十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 页)
一、选择题
(2019·河南新乡调研)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即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3题。
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 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3.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有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有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1.A 2.B 3.B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 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第2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流失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第3题,读图1可知,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由风化坑概念可知,风化坑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在坑内保存积水。]
(2019·湖南三校联考)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6题。
4.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 ②坡度逐渐减缓 ③向东南方向扩展
④增速先慢后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6.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河口盐碱化加剧
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生物多样性增加
4.C 5.B 6.B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向东南方向扩展;从里海水平面的变化情况看,水平面1900~1978呈下降趋势,所以三角洲坡度总体趋向陡峭;三角洲面积增速先快后慢。第5题,从里海水平面图可以看出,2000年水平面高度在1920~1940年达到过,所以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沿位置可能位于乙处。第6题,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河口泥沙来源变少,但是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积总体变大,A错;入湖水量减少,河口盐碱化加剧,B对;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变小,C错;湖水的盐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
(2019·达州模拟)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该地貌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其典型特征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崮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该地貌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普遍分布。如图示意岱崮地貌景观。据此完成7~9题。
7.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组成岱崮地貌的岩石主要为(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8.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为( )
A.固结成岩 岩层断裂 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
B.岩层断裂 裂隙扩张 岩浆喷发 地壳抬升
C.岩石沉积 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
D.岩石沉积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9.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岱崮地貌顶部应当( )
A.开垦耕地,种植作物
B.禁止开发,保持原状
C.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D.修建亭榭,以供观赏
7.D 8.A 9.C [第7题,本题考查岩石的种类。材料指出“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而三叶虫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故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第8题,石灰岩形成后,地壳运动使石灰岩岩层断裂,之后地壳抬升,海拔增高,经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岱崮地貌。第9题,岱崮地貌顶部海拔较高,土层浅薄,极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因而应当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2019·陕西宝鸡质检)日本鸟取沙丘(下图)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4千米。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力气。据此完成10~11题。
10.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 )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夏季风 D.冬季风
11.当地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最有可能是指( )
A.植树种草 B.持续除草
C.修筑防浪堤 D.从外地运沙
10.D 11.B [第10题,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不受东北信风影响,为季风气候,基本不受盛行西风影响。鸟取所在的本州岛西南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南北两侧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对鸟取影响相对较小,且对沙丘的形成体现为反作用。日本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该地形成沙丘。第11题,根据日本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结合鸟取沙丘所处位置可知,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为保护“沙漠”必须持续除草,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
二、非选择题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
[解析] 第(1)题,宁夏平原是由断层下陷和流水沉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河流沿线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导致地形变化不同,等高线表现的变化方向也就不同。第(3)题,河流泥沙的沉淀都是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答案] (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
13.(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万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
(2)图b与图a比较,指出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
[解析] 第(1)题,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第(2)题,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因为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第(3)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
[答案] (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由于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