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物理新增分大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57490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物理新增分大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57490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物理新增分大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57490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物理新增分大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
2020版物理新增分大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二
展开实验二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目的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实验原理
等效法:使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相同,都是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某点,所以这个力F′就是那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
3.实验器材
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个)、细芯铅笔、橡皮条、细绳套(两个).
4.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图1
(3)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1甲所示,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的两细绳套的方向.
(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5)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套的方向,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6)比较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在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
(7)改变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
5.注意事项
(1)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
(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3)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拉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测力计读数有无变化.
(4)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取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点连直线确定力的方向.
(5)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6.误差分析
(1)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够准确造成的误差,为此要选择比较准确的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读数和作图造成偶然误差,需要多做几次实验,并且使两分力F1、F2的夹角适当大些.
自测1 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答案 B
自测2 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2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图2
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答案 F′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例1 (2018·金陵中学等三校四模)“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3甲所示.
图3
(1)某同学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如图甲所示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连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②在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OB、FOC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③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如图乙),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
④改变FOB和FOC的夹角和大小,重复上述过程.
上述实验过程中有重要遗漏的步骤是________(填步骤序号);图乙中,力________的图线与AO延长线重合(选填F或F′)
(2)某同学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你认为正确的有________.
A.拉橡皮条的细绳套适当细一些且长一些
B.实验中把橡皮条节点拉到O点时,两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为90°不变,可便于计算合力
C.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测力计应贴近且平行于木板
D.两根细绳必须等长,且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角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3)如图丙,某次测量FOB、FOC大小、方向实验过程中发现,FOC读数几乎满量程,而FOB读数不到量程一半(两弹簧测力计相同),需要作适当调整,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保持结点O位置不变、OB方向不变,OC逆时针转过一定的角度
B.保持结点O位置不变,OB、OC逆时针转过适当的角度
C.适当调整结点O远离A,OB顺时针方向、OC逆时针各转过适当角度
D.适当调整结点O靠近A,OB方向可不变,OC逆时针转过一个角度
答案 (1)① F′ (2)AC (3)D
解析 (1)本实验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采用的方法是作力的图示法,作出合力的理论值和实际值,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果.所以,实验时,除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外,还要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以便确定两个拉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作出拉力的图示.步骤①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 题图乙力F′是用一根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得到的,所以应该是F′与AO延长线重合.
(2)拉橡皮条的细绳套适当的细一些且长一些,有利于实验的操作,因此A正确.两细绳套的方向不一定要成90°夹角,故B错误. 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时,测力计应与木板平面平行,且细绳与弹簧伸长的方向平行, 故C正确.两根细绳不一定要等长,且橡皮条不一定要与两绳夹角的角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故D错误.
(3)若O的位置不变,则合力不变,OB方向不变,则OC的大小方向均不变,故A错误.若O的位置不变,则合力不变, OC逆时针旋转,则OB须顺时针旋转,所以B错误.若适当调整结点O远离A,则合力变大,OB顺时针方向、OC逆时针各转过适当角度的话,OC会超出量程,故C错误.若适当调整结点O靠近A,则合力减小,若OB方向不变,逆时针旋转OC,可增大OB的读数,故D正确.
变式1 (2018·锡山中学月考)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于P点,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记下拉力F合的大小和方向.
图4
(1)改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筋,记下两个分力,如图4甲所示.请指出图中两处操作错误 ______;______.
(2)纠正错误后,记下两分力F1、F2的大小和方向,如图乙所示,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画出表示三个力的箭头,以表示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由图可得,F1和F2的合力F=________ N.
(3)在图乙中,表示F合的线段不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上述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________.
答案 (1)橡皮筋的端点没有再次回到O点 拴在橡皮筋上的细绳套太短 (2)4.5 (3)上述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力的测量有误差;作图不准确;力的方向记录不准确等
解析 (1)两处错误是:橡皮筋的端点没有再次回到O点;拴在橡皮筋上的细绳套太短;
(2)由题图乙可得,F1和F2的合力F=4.5 N;
(3)误差原因:力的测量有误差;作图不准确;力的方向记录不准确等.
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与创新
1.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迁移
2.实验器材的改进
(1)橡皮筋弹簧测力计
(2)钩码弹簧测力计
例2 (2018·徐州市期中)某同学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准备了三根相同的橡皮筋、木板、重物、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套、白纸、钉子等器材.操作步骤如下:
a.把三根橡皮筋的一端系在一起,另一端分别系一个细绳套;
b.将白纸固定在木板上,在木板上钉两个钉子,将任意两个橡皮筋上的绳套分别套在两钉子上;
c.立起木板,将重物挂在剩下的一个绳套上,如图5甲所示;
d.记录下三根橡皮筋的长度和橡皮筋结点的位置O及每个橡皮筋的方向;
e.取下白纸,利用橡皮筋的伸长量作为拉力大小,画出受力图,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f.换用不同的重物重复实验.
图5
(1)此实验还需________:
A.测量重物的质量
B.记录下两个钉子的位置
C.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2)某次实验,测得三根橡皮筋的伸长量及方向.把橡皮筋的伸长量作为拉力大小,作出力的图示,如图乙所示,请任选两个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
(3)在(2)问作出的图中,根据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明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4)如果换用不同的重物再次重复该实验,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改变钉子的位置,使橡皮筋的结点回到原来的O点.
答案 (1)C (2)见解析图 (3)由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对角线与第三条橡皮筋的伸长量大小基本相等,方向差不多都在竖直方向上 (4)不需要
解析 (1)实验通过作出三个力的图示,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重物的重力不需要知道,故不选A;在题述步骤中已经记录了每条橡皮筋的方向,不需要记录两个钉子的位置,故不选B;本实验以弹簧的伸长量来作平行四边形,步骤d中测量了橡皮筋悬挂重物后的长度,要计算伸长量,需要测量橡皮筋的原长,故选C.
(2)如图,以其中两个橡皮筋的伸长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为合力的理论值;
(3)由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对角线与第三条橡皮筋的伸长量大小基本相等,方向差不多都在竖直方向上即验证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4)因为该实验是利用橡皮筋的伸长量作为拉力大小,画出受力图,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若换用不同的重物重复该实验,不需要使橡皮筋结点回到原来的O点.
变式2 (2018·兴化市第一中学期初)有同学利用如图6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 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________.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________.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
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7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是正确的.
图7
答案 (1)BCD (2)A (3)甲
解析 (1)三个力平衡的条件为:任意两力大小之和大于等于第三个力,任意两力大小之差小于等于第三个力,所以题中四个选项都能平衡,但由于实验装置中的三个力不能共线,故A错误.
(2)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即标记结点O的位置,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要记录砝码的个数和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故A正确,B、C、D错误.
(3)以O点为研究对象,F3的实际作用效果在OC这条线上,由于误差的存在,F1、F2的理论值要与实际值有一定偏差,故题图甲符合实际,题图乙不符合实际.
1.(2019·响水中学一模)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某同学用两只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端点拉到点O,作出这两个力F1、F2的图示(图8甲),然后用一只弹簧秤将橡皮筋的端点仍然拉到O,弹簧秤示数F如图乙所示.
图8
(1)弹簧秤的示数F=________N;
(2)请帮他在图甲中画出力F的图示(图中a为记录F方向时所记录的一点);
(3)该同学用虚线把F的箭头末端分别与F1、F2的箭头末端连起来.他观察图形后受到了启发.你认为他紧接着应进行的两个实验步骤是________.
A.整理实验器材
B.提出求合力方法的猜想
C.改变F1、F2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上述实验
D.与同学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答案 (1)2.8 (2)见解析图 (3)BC
解析 (1)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为0.2 N,可知弹簧秤的示数F=2.8 N.
(2)根据图示法作出F的图示,如图所示.
(3)用虚线把F的箭头末端分别与F1、F2的箭头末端连起来.观察图形后受到了启发.提出求合力方法的猜想,然后改变F1、F2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上述实验,故B、C正确.
2.(2018·盐城市期中)某实验小组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实验装置如图9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A为橡皮条,OB和OC为细绳.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拉OB和OC将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拉到O点,再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将结点拉到与O点________(选填“重合”或“不重合”).
方案二: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 N.
方案三: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要记录的是:结点O的位置、三段绳子的方向和________.
图9
答案 重合 3.6 各条绳上所挂钩码的个数
解析 方案一:该实验采用“等效替代”法,同一次实验中要求两次拉橡皮条要到同一位置,即要求橡皮条形变的大小相同,故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细绳与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细绳结点O的位置会重合;
方案二:弹簧测力计读数,每1 N被分成5格,则1格就等于0.2 N.则题图中A的示数为3.6 N;
方案三: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即标记结点O的位置,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还要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和各条绳上所挂钩码的个数.
3.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0(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N.
(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 N和F2=5.6 N.
①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
图10
②F合的大小为________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
若F合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 (1)4.0 (2)①见解析图 ②4.0 0.05
解析 (1)由题图(b)可知,F的大小为4.0 N
(2)①画出力F1、F2的图示,如图所示
②用刻度尺量出F合的线段长约为20 mm,所以F合大小为4.0 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tan α=0.05.
4.一同学用电子秤、水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在家中“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图11
(1)如图11甲,在电子秤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壶,记下水壶________时电子秤的示数F;
(2)如图乙,将三根细线L1、L2、L3的一端打结,另一端分别拴在电子秤的挂钩、墙钉A和水壶杯带上.水平拉开细线L1,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____________和电子秤的示数F1;
(3)如图丙,将另一颗墙钉B钉在与O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将L1拴在其上.手握电子秤沿着图乙中L2的方向拉开细线L2,使________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图乙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
(4)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电子秤拉力F、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______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答案 (1)静止(或稳定、平衡、不动) (2)三根细线的方向 (3)结点O的位置 (4)F′与F的图示在误差范围内重合
解析 (1)要测量装满水的水壶的重力,当水壶处于平衡状态时电子秤的拉力等于水壶的重力,故需记下水壶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F.
(2)要画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根细线的方向以及电子秤的示数F1.
(3)已经记录了一个分力的大小,还要记录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结点O位置不能变化,力的方向也都不能变化,所以应使结点O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题图乙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F和F′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重合,则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