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前自主预习案2生态系统的功能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4292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前自主预习案2生态系统的功能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4292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前自主预习案2生态系统的功能
展开课前自主预习案2 生态系统的功能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及研究意义
2.能量流动的过程(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为例)
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的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
1.有关能量流动过程的判断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流经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三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输入到了生物群落。(√)
(5)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有关能量流动特点、目的的判断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3)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
(4)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被多级循环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6)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7)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子能量的10%~20%。(×)
(8)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9)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3.有关碳循环的判断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4.有关物质循环的判断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的。(×)
(5)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5.有关信息传递的判断
(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二、连一连
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
三、议一议
1.[必修3 P101图5-11改编]
(1)据图分析,当今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化学燃料的燃烧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三个: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答案: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化学燃料的燃烧
2.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据图分析:
(1)该生态系统中流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有哪些来源?
提示:一个来源是光能,另一个来源是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分别是多少?
提示:肉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0.25+0.05+2.1+5.1=7.5×103 kJ/(m2·y);植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7.5-5)+0.5+4+9=16×103 kJ/(m2·y);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6-2)+3+70+23=110×103 kJ/(m2·y)。
(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提示: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生产者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00%=(16-2)/110×100%=12.7%;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肉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植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100%=(7.5-5)/16×100%=15.6%。
(4)假设全部来自于生产者,按照图中的能量流动规律,肉食性动物要增加100 kg,则需要消耗多少kg生产者?
提示:肉食性动物要增加100 kg,则需要生产者的质量=100÷15.6%÷12.7%≈5 047(kg)。
3.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提示: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提示: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
4.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图中“信息”可来自何处?
提示:生物或无机环境。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提示:不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
(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