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前自主预习案2传统发酵技术应用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429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前自主预习案2传统发酵技术应用
展开课前自主预习案2 传统发酵技术应用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制作原理
| 菌种 | 反应 |
果酒 | 酵母菌 | 有氧条件,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 无氧条件,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 |
果醋 | 醋酸菌 | 氧气、糖源都充足时:糖→醋酸 缺少糖源时:乙醇→乙醛→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
2.实验设计与操作
知识点二 腐乳的制作
1.制作原理
2.实验流程及影响因素
知识点三 泡菜的制作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
1.判断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
(1)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2)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温度。(×)
(3)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4)在家庭中用新鲜葡萄制作果酒时,需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
(5)在制作果酒、果醋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6)利用葡萄发酵产生果酒的后期,加入醋酸菌即可产生醋酸。(×)
2.判断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
(1)制作腐乳的菌种只有毛霉。(×)
(2)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3)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4)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加入香辛料既能调节风味,还具有防腐杀菌作用。(√)
(5)在腐乳制作过程中,盐的用量要适宜,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3.判断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
(1)泡菜制作的菌种主要是醋酸菌。(×)
(2)制作泡菜时,盐水煮沸后可以立即使用。(×)
(3)泡菜坛的选择、发酵过程中坛沿要注满水都有利于泡菜的无氧发酵。(√)
(4)泡菜的制作前期需要通入氧气,后期应严格保持无氧条件。(×)
(5)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
二、议一议
1.[选修1 P8“旁栏小资料”]影响腐乳种类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出加入的辅料与腐乳种类的关系。
提示:豆腐的含水量不同、发酵条件的不同、加入的辅料不同。红方加入了红曲,糟方加入了酒精,青方不加辅料。
2.如图为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分析:
(1)甲、乙、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通入空气(氧气)、排气、取样(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2)图中发酵瓶中葡萄汁的量是否恰当?为什么?
提示:不恰当,因为葡萄汁的量不能超过发酵瓶体积的2/3,而且不能将排气口淹没。
(3)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时,无论是利用糖源还是酒精,甲都需要打开,请说明原因。
提示:醋酸菌是需氧菌,在发酵过程中始终需要氧气,如果氧气中断则会引起醋酸菌的死亡。
(4)果酒搁置时间过久为什么会有酸味?
提示:醋酸菌在缺乏糖源时,可以将酒精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醋酸。
3.下图是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据图分析:
(1)从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和条件变化分析,乳酸菌呈现这种变化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发酵初期以不产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活动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硝酸盐还原菌在该时期利用氧气,产生了无氧环境,乳酸菌开始活动;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乳酸菌活动增强;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降。
(2)乳酸含量开始很低,中后期急剧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发酵初期有氧气,乳酸菌活动较弱,中后期氧气含量减少,乳酸菌大量繁殖,乳酸的量迅速积累。
(3)分析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的原因。
提示:发酵初期,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而由于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后期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