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古代中国选官与监察体系的演变)
展开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选官与监察体系的演变》
1.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多官众吏,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 )
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2.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这一现象( )
A.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3.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 )
A.监察权力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
C.君主专制强化
D.国家统治稳定
4.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限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5.北周《周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这表明当时( )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
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
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
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
6.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事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
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
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利于加强皇权
D.严密的监察体系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孙逢吉《职官分纪》载,“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8.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9.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问”,明英宗时“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这些做法( )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对监察制度的认识。材料强调的是预防腐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并非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反映情况可知,当时缺乏对监察官员的监督,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可知,
当时并未建立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着重强调对官吏的监督,不是说明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故D项错误。
2.C【解析】奉题考查秦代以后的“功臣子政治”现象。秦至隋科举制尚未诞生,科举制是隋及以后历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故A项错误;秦以后官僚政治是发展的主流.故B项错误;“功臣政治”“功臣子政治”不利于朝廷后续的选贤任能和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在官僚政治下,不能确保功臣后代世代享有特权,故D项错误。
【快解】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是“秦以后”,现象是“功臣政治”与“功臣子政治”可知这一现象一是与科举制度无关,二是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与任用;然后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作答。
3.B【解析】本题考查两汉时期刺史权力变化产生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刺史本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官员,后来刺史职权扩大,东汉时期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不能使监察权力加强,故A项错误;刺史由监察官员转化成新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说明地方权力增大,中央集权削弱,故B项正确;材料中刺史权力的变化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刺史权力的变化与国家统治是否稳定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放宽报考条件的背景。据材料“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不能说明唐代选官不受身份限制,如工商杂色之流是没有资格的,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把人才选拔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门第之风随之衰落,宗法关系在选官中不再被强调,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对士子门第和身份的限制,人才选拔渐趋开放,C项正确;秦朝时官僚政治已形成,材料反映官僚政治逐步成熟,D项错误。
【关键点拨】
紧扣材料中唐代士子可以“自带身份证明”“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可知唐代科举制度对参考人员的身份限制逐渐松弛,说明人才选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5. 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此时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出现在之前的两汉时期,故A项错误;选才“唯在得人”,没有体现出门阀士族政治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故B项错误;选才“唯在得人”说明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举不全凭门第,故C项正确;此时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出现在之后的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
6.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监察机构与行政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中央权力机构不是分权制衡的机制,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君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监察是指对官员的监察,目的是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7.A【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宋代通判职权的扩大与强化的认识。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得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建设和完善监察体系,故A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较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项错误。
8.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监察御史职权设定的本质。根据材料“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可知是以小驭大,而不是以大驭小,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在明朝之前就早已有地方监察体制,例如西汉时的刺史、宋代的通判,所以说“开启”不正确,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都察院设于洪武十五年,是在明太祖废宰相后设置的,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相权,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宰相后,六部直属皇帝,皇权加强,而监察御史是为皇权服务的,这一官职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
【快解】
紧扣材料中“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这些信息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权限很大,可以纠察内外官员,而职位较低,便于皇帝控制。这说明这一官职的设置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9.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实行诉讼回避制度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问”“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可以得出,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诉讼回避制度,这些做法客现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与维护社会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