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15篇(四)(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7322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15篇(四)(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7322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15篇(四)(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57322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15篇专项复习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15篇(四)(含答案)
展开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15篇(四)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列各题。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其代表作有《山居秋暝》《相思》等。B.本诗本五言律诗,其中押韵的字是“边”“延”“天”“圆”“然”。C.全诗写到了出使路线、沿途所见风光以及与都护交谈时的场景。D.诗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象展现了壮丽的大漠风光。(2)请从画线诗句中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字(词),谈谈你对它的理解。答: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马 诗二十三首(其五)李 贺大漠沙如雪,燕山①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注释] ①燕山:指燕山的山脉。 ②金络脑:金属做的辔头以及缰绳之类。(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似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①[北宋]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②。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③,我思君处君思我。[注释] ①李公择:是苏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甚笃。②樱桃过:是指樱桃花期已过。③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簌簌无风花自堕”,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飘落在地。B.“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柳老”即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二者皆为老朋友远行做铺垫。C.“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描写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的情景。D.“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两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寂的渔村中通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的情景。(2)下列对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病相怜,友情深厚。B.“簌簌无风花自堕”,描写了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也烘托出词人安贫乐道的情趣。C.“路尽河回人转舵”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暗示友人之间情谊深厚。D.“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使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暗含希望朝廷召友人回去的愿望。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东阳路旁蚕妇翁 卷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田家三咏(其三)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1)这两首诗都以 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 态度。 (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5.古诗文鉴赏。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後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裳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6.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各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一致的一项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诗人过零丁洋时情绪复杂。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答: 7.诗词鉴赏,完成后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8.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葛溪①驿[北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②,一灯明灭③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④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注释] ①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未央:未尽。③明灭:忽明忽暗。④行人:诗人自指。 (1)下面为本诗首联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驿站秋夜唱秋图 B.驿站秋夜难眠图C.驿站秋夜行人图 D.驿站秋夜病卧图(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B.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C.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D.尾联用对比手法,将疏桐鸣蝉和诗人的烦乱加以对比,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9.古诗阅读。丹阳送韦参军严 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请从内容、情感角度,从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一首与《丹阳送韦参军》最接近的一首(填写字母),并阐述你选择的理由。[A] 夜归周 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B]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C]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浣溪沙苏 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 (2)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宣宗宫人《题红叶》)都写了流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1.诗词鉴赏,完成后面小题。乙卯重五①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清明即事①[唐]孟浩然帝里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③聊代醉。[注释] ①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②帝里:京都。③茗:茶。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藏着的愁楚情怀。B.颔联中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蒙蒙新绿的初春图景。C.颈联写诗人看着绿草青青的郊外,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愁绪一扫而尽,心情也变得愉悦了。D.尾联写空堂独坐忆往昔,抒写诗人心中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篇,全诗就营造了一种悲愁的氛围,奠定了凄清孤寂的基调。B.作者对全诗进行全景式的描述,采用了动静结合、声色俱出的特写手法。C.在诗中,作者的孤寂、愁思、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D.全诗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的内心世界。 13.诗歌鉴赏,回答下列问题: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2)有人说“妆雁入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14.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玉楼春晏几道①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②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注释] ①晏几道:北宋著名词人。②金盏:精美的酒杯。(1)前两句中,“ ”和“ ”两词流露出了词人对东风的愁怨。 (2)“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简要赏析。 15.阅读《鲁山山行》,按要求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1.答案为:(1)C;(2)示例:“征蓬”是诗人把自己比作随风飘零的蓬草,能够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孤寂落寞。 2.【参考答案】(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意思: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沙如雪”“月似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意思: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作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和不被重用的感慨。 3.参考答案:(1)C [解析] 应当是“不忍打破这份静默的气氛”。(2)B [解析] “也烘托出词人安贫乐道的情趣”说法无据。 4.【参考答案】(1)农妇 同情[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态度。第一首由标题可知描写对象是“蚕妇”;第二首由“抱儿”“送田头饭”“灶额烟”可知描写对象是“农妇”。从第一首“空辛苦”,第二首对比“红袖女”可以看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2)第一首通过蚕妇两鬓风尘的肖像描写与采桑露沾身的细节描写,表现她们劳作的艰辛;又借蚕妇之口道出“抽丝还人”的无奈与不平,突出劳动者内心的哀怨,似议非议,发人深思。第二首选取“抱儿”“送饭”两件最能表现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以“争信”的疑问语气,引出高门闺秀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感染力。[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一首由“两鬓”可见肖像描写,“沾露”可见细节描写;第二首由“抱儿”“送饭”可见动作描写 ,“画鬓浓调灶额烟”可见细节描写。 5.答案为:(1)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2)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6.答案为:(1)B;(2)示例:柳絮被狂风吹散,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破碎得像它一般不可收拾。读到此处,国破家亡之感催人泪下,让我心生凄凉。 7.答案为:(1)上阕描绘了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狂”字统率全词,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依据。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天狼”,喻指辽和西夏。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8.参考答案:(1)B [解析] 首联的意思是: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2)D [解析]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9.【参考答案】B 理由:《丹阳送韦参军》借助秋景的萧瑟和“无尽悠悠水”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离愁别绪和不尽的思念。《送杜十四之江南》写诗人借征帆远去,天涯断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比较阅读。示例与B都是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C也是送别诗,但是表达的是壮志,而非惜别。A则是一首思乡之诗。 10.【参考答案】(1)点明时令,渲染氛围,照应前文溪水上涨,为下文抒情做铺垫。[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景物描写的内容——下雨;暮,傍晚,点明天气时令,突出画面的昏暗氛围特点,为下文做好铺垫。(2)本词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热爱生活,呼唤青春等)之情。而《题红叶》表达了诗人忧愁(无聊)之情。[解析] 本试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情感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确诗歌语句写作内容,其次结合内容分析情感。“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变少年,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哩。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写御沟里的河水急匆匆地向宫外流去,而深居宫内的宫女却是终日消闲,无所事事。首句的“河太急”和次句的“尽日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句责问流水太急,一句诉说深宫太闲,从心底里萌发出流年似水、青春虚度、深锁宫闱、闲愁难遣的怅恨来。 11.答案为:(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 12.参考答案:(1)C [解析] 作者的孤寂、愁思,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B [解析] 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了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 13.【参考答案】 (1)D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鉴赏。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守将正在燕然前线。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2)示例一:同意。作者身处“胡天”,借“归雁”寄托自己的思亲之情;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示例二:不同意。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形象的能力。本题具有开放性特点,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都要阐明理由。要紧扣原诗来回答理由。(3)示例: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古诗句的意境画面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两句诗的画面。两句诗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形象都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同时,“孤烟”的“直”和“落日”的“圆”两个特点也要准确描绘出来。诗句中没出现的景象,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一些出来。语言表达上,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其生动性。 14.【参考答案】(1)无情 吹满或吹满地(2)词人表面上自解自慰,说伤春惜花费泪无益,不如痛饮美酒,恣赏落花,语极旷达,实际上却极为沉痛,蕴藏着无计留春、悲情难抑的痛苦。 15.答案为:(1)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2)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