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导与练》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二章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义
展开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36页)
考纲考点 | 考题考情 | 命题规律 |
1.区域的含义及特征分析 | 2017·全国Ⅲ卷,1~3 | 结合具体区域考查区域特征。 |
2.不同区域的差异比较 | 2018·江苏卷,27(3)~(4) 2016·全国Ⅰ卷,37 | 多以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的不同位置对比考查区域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差异。 |
3.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2018·全国Ⅲ卷,9~11 | 较多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对应学生用书第136~137页)
项目 | 知识札记 | 预习自测 | ||||||||||||||||||||||||||||||||||
区域的含义 | 1.区域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两大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区域与地域的异同 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等。 |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图中降水量的分布特征是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3)甘肃省的干湿地区可以划分为①湿润区、半湿润区、②半干旱区、干旱区四个部分。 | ||||||||||||||||||||||||||||||||||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 2.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从气候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我国降水的特点是南多北少,北方属于半湿润地区,适合耐旱的小麦生长。南方属于湿润地区,适合喜湿热的水稻生长。 3.松嫩平原的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分别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答案:①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加上受冬季风影响大,故墙体严实厚重的目的是冬季防寒避风。而长江三角洲年平均气温较高,墙体轻薄主要是为了夏季通风散热。 ②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较少,故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年降水量多,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 ||||||||||||||||||||||||||||||||||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2)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该阶段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3)区域发展的衰落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
(对应学生用书第138~141页)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及特征分析
[2018·北京卷,40(1)] 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据此回答下题: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图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思路点拨:注意题目要求是简述自然地理特征,因此要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自然带等方面组织答案。由图可知,京杭运河沿途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如黄河、淮河、长江等;自北向南,由温带季风气候变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变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水南多北少,季节变化大,因而河湖南多北少,水量季节变化大。
答案: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北纬30°~40°之间,季风气候显著,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湖南多北少,水量季节变化大;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对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进行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2017·全国Ⅲ卷,1~3)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解析:(1)D (2)B (3)D 该剪纸作品所反映的景观是江南水乡,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为地势低平,气候特点为雨热同期,降水丰沛;越剧是浙江省、上海市的传统戏剧。
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或发展的影响
[2018·天津卷,13(1)(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
(1)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2)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市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 地带性规律。攀枝花市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其自然原因。
思路点拨:第(1)题,由图2可知,我国攀枝花市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加上河流水量大,所以水能丰富;由图1可知,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地表相对平坦开阔,利于建厂。第(2)题,新库兹涅茨克市位于温带地区,攀枝花市位于亚热带地区,两地存在热量差异,从而导致作物的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性规律。攀枝花市所在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是因为攀枝花市位于亚热带地区,北部有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主要是因为攀枝花市所在地区地势起伏大,海拔高的地区热量条件较差。
答案:(1)攀枝花市:附近河流水能丰富(靠近钛矿)。新库兹涅茨克市:地表相对平坦开阔。
(2)纬度 地表高差大,海拔较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山谷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5)植被差异的形成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成因
人类 活动 | 具体表现 | 差异成因 |
农业 |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 |
工业 |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
人口 |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
城市 |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
交通 |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2017·江苏卷,25~26改编)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东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①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②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③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④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B对;2000~2015年,东部的人均GDP年均增速低于全国,A错;1978~1990年,人均GDP年均增速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C错。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D错。故选B。第(2)题,图中显示,三个时段东中西部的人均GDP年均增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首先发力,中西部地区后来居上,这是改革开放对不同区域影响的差异性的体现。其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①②对;由于我国人口、经济的重心都在东部,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③错;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15年这一时段,虽然中西部人均GDP年均增速已赶超东部,但其发展水平依然低于东部,④错,故A项正确。
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8·江苏卷,15~16)“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思路点拨:第(1)题,由材料和图1可知,地坑院村落的选址一般是在黄土高原地势平坦的黄土塬,结合图2可判断丁地符合要求。第(2)题,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对其进行修缮、开发和保护。而地坑院作为一种时代性的产物,今后没必要加速推广建造。
答案:(1)D (2)A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①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②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读“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
(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1)A (2)C 第(1)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之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2)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
选C。
(对应学生用书第306~307页)
1.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模板:
2.区域人文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模板:
(2018·江苏卷,2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1)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2)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什么?
解题思路:第(1)题,分析陕西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应从地形类型、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以及植被类型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三大地理单元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1)陕南:山地、谷地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
关中:平原(盆地)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
陕北:黄土高原为主;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2)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
陕北:农林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