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2单元第3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展开[教材内案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
1.经济发展快
(1)优势条件
(2)经济发展成就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图,回答问题。
2.城市化水平高
(1)城市化进程
eq \x(\a\al(缺乏大、中,型城市,城,市密度很低))←→eq \x(\a\al(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
(2)城市化动力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3.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
(2)对策
[教材外案例]
1.江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1)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①江苏省概况
a.位置: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b.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a.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较高,进程明显加快。
b.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a.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b.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c.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d.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
e.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②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a.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b.“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c.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d.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e.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2.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原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③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会开辟国际市场。
(3)产业转移的规律
①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eq \x(\a\al(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eq \x(\a\al(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eq \x(\a\al(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产业转移的方向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5)我国的产业转移
①路线
②主要驱动因素
a.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
b.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c.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③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考法1 通过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考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背景
在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但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 ②适逢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④良好的区位条件
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⑥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夯实基础和稳步发展两个阶段。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B.原料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C.原料指向型产业、动力指向型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1.B 2.D [第1题,珠江三角洲发展条件有区位、政策、侨乡优势,又适逢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遇,该区煤、石油等矿产资源贫乏。第2题,珠江三角洲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以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考法2 通过区域工业与城市发展变化统计图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3.湖北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近年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省份之一。下图为湖北省工业和城市发展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湖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主要表现。
(2)说出湖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3)简述湖北省城市化对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工业化迅速发展表现为工业总产值及其占GDP的比重增加,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是城市化率的显著提升。第(2)题,区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第(3)题,城市化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可从市场需求扩大方面分析,不利影响可从农业用地减少方面分析。
[答案] (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城市化率的显著提升。
(2)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
(3)有利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带来广阔的市场。不利影响: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影响农业产值和农产品产量。
[规律方法] 图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过程。
考法3 通过区域一体化产业布局示意图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2019·蚌埠模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一环六放射”的高速路网交通一体化体系为依托,打造1小时都市圈,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读下图,回答4~5题。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布局
4.京津冀三方目前产业结构既雷同又竞争,没有形成互补的格局,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天津应着重发展的经济部门是( )
A.机械制造业 B.传统服务业
C.创意文化产业 D.石油资源的开发
5.京津冀高速路网一体化,目的是( )
①提高运输效率 ②增加运输方式多样性 ③加强城际联系 ④促进城市群互动发展 ⑤各城市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④D.①④⑤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4.A 5.C
考法4 通过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6.(2019·南京模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阅读两三角洲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3)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
[解析] 第(1)题,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措施应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减少排放、增加回收等方面归纳。第(2)题,针对问题,从构建城市群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3)题,为适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城郊农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答案] (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并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答出3点即可)
(2)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答出3点即可)
(3)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考法5 通过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的变化图,考查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7.A 8.A [第7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增加,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A正确。第8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A正确。]
[规律方法]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考法6 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图,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如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
10.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
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
11.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解题流程]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9.B 10.A 11.D [第9题,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但耗用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影响其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故选项B正确。第10题,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经超过中国,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市场规模大,使越南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数量远少于中国,故选项A正确。第11题,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必然是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升级,故选项D正确。]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8·江西省南昌市十校联考)台湾某电子产品代工企业,1988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在大陆的总部和生产基地首选深圳,后来生产基地逐步扩展到郑州和成都等地。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该企业计划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包括iPhne在内的一系列苹果产品将会是重点目标。据此回答(1)~(3)题。
(1)该企业进入中国大陆投资,首选深圳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丰富B.改革开放政策
C.原料丰富D.交通便利
(2)影响该企业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内陆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工资B.技术
C.地价D.环境
(3)若该企业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短期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B.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C.企业产值明显提升D.企业大量裁员
(1)B (2)A (3)D [第(1)题,1988年该企业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此时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第(2)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为了降低工资成本,该企业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河南(郑州)和四川(成都)等地转移。第(3)题,若该企业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自然会减少工人使用量,所以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企业大量裁员。机器人组装电子产品,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对提高产品质量影响不大;由于购买机器人需要较大投入,所以对企业来说,短期内生产成本不会大幅度降低。]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读浙江省北部平原某大城市三大产业比重变化图,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上升
D.产业结构逐渐趋于优化
2.改革开放以来,该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有( )
A.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B.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
C.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减轻
D.人口迁出量大于人口迁入量
1.D 2.B [第1题,从材料中可看出该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2000年有小幅上升现象;第二产业比重高,但并不是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在1980年与2005年略有下降。第2题,由图中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特征可知,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处于工业化飞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加重。该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水平较高,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员迁入。]
(2016·全国卷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3~5题。
3.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
4.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
5.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
3.D 4.A 5.C [第3题,景德镇和佛山陶瓷生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20世纪80年代初,佛山市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享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得以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因而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比景德镇发展迅速。第4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佛山的陶瓷产业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2003年,随着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第5题,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在资金方面远不如佛山充足;与佛山相比,景德镇虽在劳动力、物流等方面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最大优势还是景德镇作为“瓷都”,拥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陶瓷文化底蕴,即产业基础好。]
6.(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图a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图a
材料三 图b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图b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产业结构特点可直接从图中总结。深圳在设立特区前区位并不优越,看重的主要区位就是临近香港,可接受香港的辐射带动作用。第(2)题,首先考虑浦东依托上海这一经济中心,其次分析其交通条件、经济腹地等因素。第(3)题,注意本题要求与深圳、浦东的区位相比来分析,深圳和浦东都沿海,有港口,浦东还有上海作为依托,而雄安新区无论离大城市北京还是港口,都有一定的距离。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图中显示规划有快速交通。第(4)题,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因时因地设立定位不同的特区、新区,这体现了因地制宜思想。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以区域图、区域产业结构图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工业化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本部分往往与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联系在一起考查。
2.以区域图、统计图等为背景,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形式多样,如2016·全国卷Ⅰ·T2~3,2016·全国卷Ⅱ·T3~5等。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
2.地理实践力:分析所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3.人地协调观: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树立正确人地协调观。
区位优势明显
南部沿海,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自然条件优越
平原广阔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河流纵横交错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文化发达
侨乡
政策优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地位
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和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工业体系
形成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经济特征
以外贸为导向,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
措施
内容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城镇规模要适度,城镇应合理布局
促进区域产
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
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
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
业空间分布
发
达
国
家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相应优势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发
展
中
国
家
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的负面影响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类型
主要原因
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促进迁入区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大陆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改善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珠三角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缩小地区差别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第3节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第3节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时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鲁尔区的昔日辉煌,鲁尔区的一度衰退,鲁尔区的再度振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第2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第2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时学案,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第2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第2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课时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