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19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2019版《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系列优质讲练》讲练结合:第二十四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 0 次下载
- 2019版《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系列优质讲练》讲练结合:第二十五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案 0 次下载
- 2019版《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系列优质讲练》讲练结合:第二十七讲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学案 0 次下载
- 2019版《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系列优质讲练》讲练结合:第二十八讲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学案 0 次下载
- 2019版《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系列优质讲练》讲练结合:第二十九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案 0 次下载
2019版《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系列优质讲练》讲练结合:第二十六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展开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识记—基础梳理]
1.区域的主要特征
(1)含义
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类型及特征
类型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
大
小
生产活动
农业
非农业
二者关系
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4)空间分布形式
经济要素
农业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表现
面状
线状和网络状
点状
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
①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③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4)时空差异
[理解—要点突破]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对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的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区域的划分与特征分析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1.C 2.D 3.D [第1题,C对,B错: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A错: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D错: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第2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2017·海南高考)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4~6题。
4.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5.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6.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A 5.B 6.C [第4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5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6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考向2 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解图流程]
[答案]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
(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考点二|区域发展阶段
(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特征
发展阶段
比较项目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
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
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内部经济差异
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逐渐缩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三次产业状况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逐步提高
大幅度增强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理解—要点突破]
1.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
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
发展阶段
区位
条件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
③运河开通、铁路修建及五大湖便利的交通;
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
①本区资源开采规模加大,外地资源的大量输入;
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③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①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条件的限制;
②高科技的推动;
③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的形成
发展
特点
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但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占较大比重
①工业带形成,产业结构日趋复杂,发展了机械、化学、汽车、纺织等部门;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②城市化水平提高,形成“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传统工业衰落,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环境日趋改善,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发展
趋势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增长发展状态
处于相对均衡的发展状态
2.实现区域再生的措施
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造成区域经济整体衰退,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其措施如下:
(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2016·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图1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图2 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
(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解析] 第(1)题,北方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都是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气候更加干旱,并导致了古文明中心的衰落,最终导致北方古“丝绸之路”的衰落。第(2)题,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大型化、高速化与专业化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出现并交织成网,还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化等。第(3)题,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外服务功能等。
[答案] (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2~3题。
2.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3.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2.A 3.C [第2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3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
考向2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读图,完成4~5题。
甲
乙
4.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5.若乙图中各点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A—B—C B.B—A—C
C.B—C—A D.C—A—B
4.D 5.D [第4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了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第5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最典型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2018·浙江台州市测试)读某国产业结构变化图。完成6~7题。
第三产业
6.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该国( )
A.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B.对外开放程度降低
C.高科技为主导力量
D.内部发展差异缩小
7.若图中数码表示该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从地域分布看,产业转移合理的是( )
A.Ⅲ区到Ⅰ区 B.Ⅳ区到Ⅱ区
C.Ⅴ区到Ⅵ区 D.Ⅵ区到Ⅲ区
6.A 7.D [第6题,根据图中年份分析,该国1990年以第一产业为主,2000年以第二产业为主,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长,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该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A对。产业结构变化,不能反映对外开放程度降低,B错。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不表示高科技为主导力量、国家内部发展差异缩小,CD错。第7题,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占比重大,表示区域经济水平高。第一产业比重大,表示区域经济水平低。若图中数码表示该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根据三角坐标值,从地域分布看,产业转移合理的是Ⅵ区到Ⅲ区,D对。图中Ⅲ区比Ⅰ区落后,A错。Ⅳ区第一产业为主,占比重大,B错。结合第一、二产业分析,Ⅴ区比Ⅵ区经济水平低,C错。]
一、选择题
(2018·湖南岳阳一中月考)下图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海豹是肉食性海洋动物,克罗斯角的海豹自然保护区不到1平方千米的海滩上,常年聚集着8~10万头海豹。读图完成1~2题。
1.克罗斯角海豹聚集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丰富,植被茂密
B.离岸风和上升流明显,鱼类丰富
C.地势低平,沙滩广布
D.寒暖流交汇,鱼类资源丰富
2.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奇观,红色高大沙丘的滚滚沙流飞泻入海,这种奇景的形成原因是( )
A.源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B.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
C.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D.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
1.B 2.B [第1题,克罗斯角地处副热带,为沙漠环境,降水少,A错;这里有本格拉寒流经过,该寒流为上升流,且沿岸有离岸风,饵料丰富,鱼类丰富,为海豹提供充足的食物,B对;这里海拔较高并非选项中的地势低平,同时这里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谈不上沙滩广布,C错;这里无寒暖流交汇,D错。选B。第2题,“倒沙入海”是指红色高大沙丘的滚滚沙流飞泻入海,这是由于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海边落差大,离岸风吹拂沙源飞泻入海。这里入海河流少,且含沙量也不大;倒沙入海是一种自然景观,不能表示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填海造陆无关,选B。]
(2018·河南百校联盟联考)孙中山故居部分建筑为骑楼建筑,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行人可以沿走廊行走,楼上一般住人,在华南地区分布较广泛。庭院左边栽植一棵酸枣树,是孙中山1883年冬季从夏威夷檀香山带回来亲手栽种的,长势繁茂。下图为广州市孙中山故居和夏威夷位置图。读图,完成3~4题。
3.广州市街道两侧多建骑楼的目的是( )
①供行人遮阳 ②供行人避雨 ③进行商业活动 ④供游览者暂时休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在运输酸枣树种子的过程中沿途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在出发地看到火山喷发
B.在菲律宾东侧顺风顺水
C.经广州港外贸船只起航
D.帆船经无风带,滞留不前
3.A 4.B [第3题,广州骑楼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是根据广州当地人文及地理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慢慢的形成的,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阴雨天气,晴天时,由于纬度低,太阳光照强烈,因此修建骑楼可以供行人遮阳和避雨,①②正确;而且街道两侧多商铺,有利于开铺做生意,故③正确;选A。第4题,由材料可知,运输的出发点为夏威夷,夏威夷为火山岛,多会出现火山喷发,A会发生;冬季东亚地区盛行西北风,因此在菲律宾东侧海水有西北季风的影响,自西向东,逆风逆水,B不会发生;此时,我国东部盛行西北季风,沿岸洋流自北向南,我国外贸船只出港此时顺风顺水,C会发生;该航线会经过副热带海域,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长时间无风,从而形成无风带,帆船经此无风带,常因无动力而滞留不前,D会发生。选B。]
(2018·湖北黄冈中学测试)读1985-2010 年我国东北四个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比重变化表,回答5~7题。
年
份
基础原材
料工业
装备制造业
能源工业
轻工业
产值
(亿元)
比重
(%)
产值
(亿元)
比重
(%)
产值
(亿元)
比重
(%)
产值
(亿元)
比重
(%)
1985
316.2
19.31
183.42
13.15
151.92
29.94
226.28
10.58
2001
2318.39
9.13
2421.48
6.98
498.04
14.22
863.00
5.06
2010
21453.99
8.99
18416.51
7.77
6306.95
8.69
9783.95
8.16
5.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劳动力
C.市场 D.交通
6.2001至2010年,东北四个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
A.基础原材料工业 B.装备制造业
C.能源工业 D.轻工业
7.东北能源工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需求量减少
B.能源资源储量减少
C.劳动力短缺
D.基础设施落后
5.A 6.D 7.B [第5题,我国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当地丰富的煤炭、铁矿石资源基础上,建立了以机械、钢铁、造船等重工业,其主导因素为矿产资源。选A。第6题,读图可知,在2001年至2010年,东北四个工业部门产值比重分别为基础原材料由9.13%降低到8.99%,装备制造业由6.98%升到7.77%,能源工业由14.22%降低到8.69%,轻工业由5.06%升到8.16%,上升比重最大的为轻工业。选D。第7题,东北煤炭资源丰富,而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经过长时间开发,日益枯竭,所以能源资源储量减少,B对。随着经济发展,对于能源需求量增加,A错。能源工业比重变化与劳动力和基础设施无关,C、D错。选B。]
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下图,回答8~9题。
8.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b—②、c—③
B.a—②、b—③、c—①
C.a—③、b—①、c—②
D.a—②、b—①、c—③
9.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 )
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
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
8.B 9.C [第8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第9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2018·江西临川一中测试)渔梁古镇位于新安江主要支流练江沿岸,是古代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因此被称为“徽商之源”,有着“江南都江堰”美誉的渔梁坝就在渔梁古镇的练江中。读渔梁古镇位置示意图和渔梁坝景观图,完成10~11题。
10.渔梁坝建设的目的有( )
①航运 ②发电 ③防洪 ④灌溉 ⑤拦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11.渔梁古镇的兴起是因为( )
A.古镇附近水域港阔水深
B.古镇上游通航能力提高
C.古镇成为货物转运的节点
D.古镇属于水陆交通枢纽
10.C 11.C [第10题,渔梁坝较为平缓,可蓄上游来水,可泄流向下游的水,起到防洪、灌溉作用;坝体平缓,对行舟、放筏可兼而有利;没有发电和拦沙功能。选C。第11题,渔梁古镇位于新安江主要支流练江沿岸,是古代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成为货物转运的节点,水运交通便利。选C。]
二、非选择题
12.(2018·广东实验中学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令河,也称作季节河,在枯水季节,河水往往断流、河床裸露。某水文勘探队驾驶越野车对利比亚的河流和井泉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勘察,基本摸清了利比亚境内时令河分布状况。下图为利比亚区域图。
(1)利比亚北部和中南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请分别分析北部、中南部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
(2)请分析利比亚多时令河的主要原因。
(3)请分析该水文勘探队在勘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4)根据利比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产业结构特征。
[解析] 第(1)题,气候差异源于二者所处位置不同、大气环流不同导致气候差异造成。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中南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据此分析即可。第(2)题,时令河的形成源于自然方面降水少、蒸发多、下渗多和人为原因如用水量大等。第(3)题,在勘察过程中由于要穿行沙漠,可能会遭遇沙漠中的缺水、多风沙、温差较大、车陷等问题。第(4)题,产业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利比亚缺乏水资源但石油资源丰富,因而农业欠佳但石油工业发达。
[答案] (1)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形成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中南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2)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降水量不足;终年高温,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小,易断流;地处沙漠腹地及沙漠边缘地区,河水下渗严重,易断流;人类对上游河流过度引水截流,导致河流断流。(3)多大风沙尘天气;降水稀少,水源不足;沙漠昼夜温差较大,白天高温炎热,夜晚气温剧降;地表多沙丘和流沙,沙质疏松,易造成车陷。(4)由于利比亚沙漠广布,多时令河,水资源缺乏,因而农业欠发达;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和加工工业规模较大,因而石油工业成为该国支柱产业。
13.(2018·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非洲岛国,总人口约2200万,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工业和交通基础非常薄弱。近年来岛屿南部K地遭遇了严重的气象灾害。
材料二 马达加斯加岛只有少量小型食肉动物。环尾狐猴属于原始种类的珍稀濒危动物,栖息于较干旱的疏林岩石地带,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示意图。
(1)与港口城市塔马塔夫比较,说明首都选址的自然区位优势。
(2)推测K地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并分析产生的自然原因。
(3)判断当地处于区域发展哪一阶段,并说明判断依据。
(4)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马达加斯加岛西部和西南部成为环尾狐猴主要栖息地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城市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及地理位置角度考虑。第(2)题,K地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要结合经纬度及地形等因素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第(3)题,材料中,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工业和交通基础薄弱,所以区域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第(4)题,主要从气候、地形、植被(食物来源)、生活区域、天敌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平坦地形面积更广阔;地处高原,气候相对凉爽,降水少(或不湿热);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或地处内陆海洋灾害影响少。(2)干旱。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又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地处低纬,蒸发强。(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依据: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工业和交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4)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被海洋阻隔,缺少大型食肉动物,动物的天敌少;纬度较低,植物生长快,食物供应量大;西部和西南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较干旱少雨,以稀树高草为主,适合栖息;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考点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识记—基础梳理]
1.区域的主要特征
(1)含义
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类型及特征
类型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
大
小
生产活动
农业
非农业
二者关系
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4)空间分布形式
经济要素
农业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表现
面状
线状和网络状
点状
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
①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③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4)时空差异
[理解—要点突破]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对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的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区域的划分与特征分析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1.C 2.D 3.D [第1题,C对,B错: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A错: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D错: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第2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2017·海南高考)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4~6题。
4.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5.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6.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A 5.B 6.C [第4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5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6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考向2 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解图流程]
[答案]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
(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考点二|区域发展阶段
(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特征
发展阶段
比较项目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
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
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内部经济差异
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逐渐缩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三次产业状况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逐步提高
大幅度增强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理解—要点突破]
1.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
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
发展阶段
区位
条件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
③运河开通、铁路修建及五大湖便利的交通;
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
①本区资源开采规模加大,外地资源的大量输入;
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③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①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条件的限制;
②高科技的推动;
③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的形成
发展
特点
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但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占较大比重
①工业带形成,产业结构日趋复杂,发展了机械、化学、汽车、纺织等部门;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②城市化水平提高,形成“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传统工业衰落,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环境日趋改善,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发展
趋势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增长发展状态
处于相对均衡的发展状态
2.实现区域再生的措施
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造成区域经济整体衰退,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其措施如下:
(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2016·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图1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图2 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
(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解析] 第(1)题,北方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都是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气候更加干旱,并导致了古文明中心的衰落,最终导致北方古“丝绸之路”的衰落。第(2)题,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大型化、高速化与专业化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出现并交织成网,还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化等。第(3)题,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外服务功能等。
[答案] (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2~3题。
2.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3.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2.A 3.C [第2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3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
考向2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读图,完成4~5题。
甲
乙
4.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5.若乙图中各点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A—B—C B.B—A—C
C.B—C—A D.C—A—B
4.D 5.D [第4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了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第5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最典型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2018·浙江台州市测试)读某国产业结构变化图。完成6~7题。
第三产业
6.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该国( )
A.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B.对外开放程度降低
C.高科技为主导力量
D.内部发展差异缩小
7.若图中数码表示该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从地域分布看,产业转移合理的是( )
A.Ⅲ区到Ⅰ区 B.Ⅳ区到Ⅱ区
C.Ⅴ区到Ⅵ区 D.Ⅵ区到Ⅲ区
6.A 7.D [第6题,根据图中年份分析,该国1990年以第一产业为主,2000年以第二产业为主,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长,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该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A对。产业结构变化,不能反映对外开放程度降低,B错。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不表示高科技为主导力量、国家内部发展差异缩小,CD错。第7题,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占比重大,表示区域经济水平高。第一产业比重大,表示区域经济水平低。若图中数码表示该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根据三角坐标值,从地域分布看,产业转移合理的是Ⅵ区到Ⅲ区,D对。图中Ⅲ区比Ⅰ区落后,A错。Ⅳ区第一产业为主,占比重大,B错。结合第一、二产业分析,Ⅴ区比Ⅵ区经济水平低,C错。]
一、选择题
(2018·湖南岳阳一中月考)下图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海豹是肉食性海洋动物,克罗斯角的海豹自然保护区不到1平方千米的海滩上,常年聚集着8~10万头海豹。读图完成1~2题。
1.克罗斯角海豹聚集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丰富,植被茂密
B.离岸风和上升流明显,鱼类丰富
C.地势低平,沙滩广布
D.寒暖流交汇,鱼类资源丰富
2.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奇观,红色高大沙丘的滚滚沙流飞泻入海,这种奇景的形成原因是( )
A.源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B.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
C.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D.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
1.B 2.B [第1题,克罗斯角地处副热带,为沙漠环境,降水少,A错;这里有本格拉寒流经过,该寒流为上升流,且沿岸有离岸风,饵料丰富,鱼类丰富,为海豹提供充足的食物,B对;这里海拔较高并非选项中的地势低平,同时这里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谈不上沙滩广布,C错;这里无寒暖流交汇,D错。选B。第2题,“倒沙入海”是指红色高大沙丘的滚滚沙流飞泻入海,这是由于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海边落差大,离岸风吹拂沙源飞泻入海。这里入海河流少,且含沙量也不大;倒沙入海是一种自然景观,不能表示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填海造陆无关,选B。]
(2018·河南百校联盟联考)孙中山故居部分建筑为骑楼建筑,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行人可以沿走廊行走,楼上一般住人,在华南地区分布较广泛。庭院左边栽植一棵酸枣树,是孙中山1883年冬季从夏威夷檀香山带回来亲手栽种的,长势繁茂。下图为广州市孙中山故居和夏威夷位置图。读图,完成3~4题。
3.广州市街道两侧多建骑楼的目的是( )
①供行人遮阳 ②供行人避雨 ③进行商业活动 ④供游览者暂时休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在运输酸枣树种子的过程中沿途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在出发地看到火山喷发
B.在菲律宾东侧顺风顺水
C.经广州港外贸船只起航
D.帆船经无风带,滞留不前
3.A 4.B [第3题,广州骑楼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是根据广州当地人文及地理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慢慢的形成的,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阴雨天气,晴天时,由于纬度低,太阳光照强烈,因此修建骑楼可以供行人遮阳和避雨,①②正确;而且街道两侧多商铺,有利于开铺做生意,故③正确;选A。第4题,由材料可知,运输的出发点为夏威夷,夏威夷为火山岛,多会出现火山喷发,A会发生;冬季东亚地区盛行西北风,因此在菲律宾东侧海水有西北季风的影响,自西向东,逆风逆水,B不会发生;此时,我国东部盛行西北季风,沿岸洋流自北向南,我国外贸船只出港此时顺风顺水,C会发生;该航线会经过副热带海域,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长时间无风,从而形成无风带,帆船经此无风带,常因无动力而滞留不前,D会发生。选B。]
(2018·湖北黄冈中学测试)读1985-2010 年我国东北四个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比重变化表,回答5~7题。
年
份
基础原材
料工业
装备制造业
能源工业
轻工业
产值
(亿元)
比重
(%)
产值
(亿元)
比重
(%)
产值
(亿元)
比重
(%)
产值
(亿元)
比重
(%)
1985
316.2
19.31
183.42
13.15
151.92
29.94
226.28
10.58
2001
2318.39
9.13
2421.48
6.98
498.04
14.22
863.00
5.06
2010
21453.99
8.99
18416.51
7.77
6306.95
8.69
9783.95
8.16
5.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劳动力
C.市场 D.交通
6.2001至2010年,东北四个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
A.基础原材料工业 B.装备制造业
C.能源工业 D.轻工业
7.东北能源工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需求量减少
B.能源资源储量减少
C.劳动力短缺
D.基础设施落后
5.A 6.D 7.B [第5题,我国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在当地丰富的煤炭、铁矿石资源基础上,建立了以机械、钢铁、造船等重工业,其主导因素为矿产资源。选A。第6题,读图可知,在2001年至2010年,东北四个工业部门产值比重分别为基础原材料由9.13%降低到8.99%,装备制造业由6.98%升到7.77%,能源工业由14.22%降低到8.69%,轻工业由5.06%升到8.16%,上升比重最大的为轻工业。选D。第7题,东北煤炭资源丰富,而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经过长时间开发,日益枯竭,所以能源资源储量减少,B对。随着经济发展,对于能源需求量增加,A错。能源工业比重变化与劳动力和基础设施无关,C、D错。选B。]
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下图,回答8~9题。
8.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b—②、c—③
B.a—②、b—③、c—①
C.a—③、b—①、c—②
D.a—②、b—①、c—③
9.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 )
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
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
8.B 9.C [第8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第9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2018·江西临川一中测试)渔梁古镇位于新安江主要支流练江沿岸,是古代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因此被称为“徽商之源”,有着“江南都江堰”美誉的渔梁坝就在渔梁古镇的练江中。读渔梁古镇位置示意图和渔梁坝景观图,完成10~11题。
10.渔梁坝建设的目的有( )
①航运 ②发电 ③防洪 ④灌溉 ⑤拦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11.渔梁古镇的兴起是因为( )
A.古镇附近水域港阔水深
B.古镇上游通航能力提高
C.古镇成为货物转运的节点
D.古镇属于水陆交通枢纽
10.C 11.C [第10题,渔梁坝较为平缓,可蓄上游来水,可泄流向下游的水,起到防洪、灌溉作用;坝体平缓,对行舟、放筏可兼而有利;没有发电和拦沙功能。选C。第11题,渔梁古镇位于新安江主要支流练江沿岸,是古代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成为货物转运的节点,水运交通便利。选C。]
二、非选择题
12.(2018·广东实验中学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令河,也称作季节河,在枯水季节,河水往往断流、河床裸露。某水文勘探队驾驶越野车对利比亚的河流和井泉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勘察,基本摸清了利比亚境内时令河分布状况。下图为利比亚区域图。
(1)利比亚北部和中南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请分别分析北部、中南部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
(2)请分析利比亚多时令河的主要原因。
(3)请分析该水文勘探队在勘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4)根据利比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产业结构特征。
[解析] 第(1)题,气候差异源于二者所处位置不同、大气环流不同导致气候差异造成。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中南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据此分析即可。第(2)题,时令河的形成源于自然方面降水少、蒸发多、下渗多和人为原因如用水量大等。第(3)题,在勘察过程中由于要穿行沙漠,可能会遭遇沙漠中的缺水、多风沙、温差较大、车陷等问题。第(4)题,产业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利比亚缺乏水资源但石油资源丰富,因而农业欠佳但石油工业发达。
[答案] (1)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形成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中南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2)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降水量不足;终年高温,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小,易断流;地处沙漠腹地及沙漠边缘地区,河水下渗严重,易断流;人类对上游河流过度引水截流,导致河流断流。(3)多大风沙尘天气;降水稀少,水源不足;沙漠昼夜温差较大,白天高温炎热,夜晚气温剧降;地表多沙丘和流沙,沙质疏松,易造成车陷。(4)由于利比亚沙漠广布,多时令河,水资源缺乏,因而农业欠发达;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和加工工业规模较大,因而石油工业成为该国支柱产业。
13.(2018·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非洲岛国,总人口约2200万,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工业和交通基础非常薄弱。近年来岛屿南部K地遭遇了严重的气象灾害。
材料二 马达加斯加岛只有少量小型食肉动物。环尾狐猴属于原始种类的珍稀濒危动物,栖息于较干旱的疏林岩石地带,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示意图。
(1)与港口城市塔马塔夫比较,说明首都选址的自然区位优势。
(2)推测K地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并分析产生的自然原因。
(3)判断当地处于区域发展哪一阶段,并说明判断依据。
(4)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马达加斯加岛西部和西南部成为环尾狐猴主要栖息地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城市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及地理位置角度考虑。第(2)题,K地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要结合经纬度及地形等因素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第(3)题,材料中,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工业和交通基础薄弱,所以区域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第(4)题,主要从气候、地形、植被(食物来源)、生活区域、天敌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平坦地形面积更广阔;地处高原,气候相对凉爽,降水少(或不湿热);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或地处内陆海洋灾害影响少。(2)干旱。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又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地处低纬,蒸发强。(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依据: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工业和交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4)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被海洋阻隔,缺少大型食肉动物,动物的天敌少;纬度较低,植物生长快,食物供应量大;西部和西南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较干旱少雨,以稀树高草为主,适合栖息;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