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九讲第28课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第九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展示]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命题点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题型设置 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 考查形式 利用模式图或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区域图、模式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利用区域气候图、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
第28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1)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等组成。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破坏。
(2)某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会对其他地理要素产生影响,如植被破坏会引起一系列变化:
①气候调节功能降低,降水减少,温差增大;
②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大,旱涝灾害增多;
③流水侵蚀加剧,土壤肥力降低;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3)某地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会对其他地区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
考点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20·河南九师联盟联考)法属南部领地是全世界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岛屿人烟稀少,自然环境保存状态完好,是生物演变历程的陈列馆和科学研究的独特场所。下图为法属南部领地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法属南部领地是全世界鸟类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主要是该地区( )
A.纬度较高 B.周边陆地少
C.食物丰富 D.植被繁茂
(2)法属南部领地典型植被的特点是( )
A.叶片有蜡质 B.肉质茎
C.植株矮小 D.叶尖滴水
(3)法属南部领地成为生物演变历程的陈列馆和科学研究的独特场所,关键是因为( )
A.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B.法国生物科技发达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当地生态系统稳定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1)这些岛屿人烟稀少;该岛地处南极洲、非洲和澳大利亚之间,距离这些大陆较远。 (2)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力强劲。 (3)自然环境保存状态完好。 | (1)远离大陆,人类活动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风力强劲,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因而该地区植被植株矮小。 (3)生物演变的历程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
答案 (1)B (2)C (3)A
(2019·四川德阳一诊)水面蒸发是最大可能蒸发量,属于水分供应不受限制的蒸发。气温是影响蒸发的重要因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气温升高时,水面蒸发量也相应增加。然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不少地区观测到的水面蒸发量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世界上水面蒸发最旺盛的地区位于( )
A.赤道附近 B.回归线附近
C.南极地区 D.温带大陆内部
答案 B
解析 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显著,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故B项正确。
2.不少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 )
A.大气湿度逐渐下降 B.水体面积逐渐减少
C.大气云量逐渐增加 D.大风天气逐渐增多
答案 C
解析 大气湿度下降、大风天气增多均会加大水面蒸发量,排除A、D两项;水体面积减小,干旱加剧,水面蒸发量增大,排除B项;大气云量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降低,导致水面蒸发量下降,故C项正确。
3.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这会使( )
A.区域水循环变活跃 B.空气水汽含量增加
C.农作物收获期提前 D.农业干旱得到缓解
答案 D
解析 水面蒸发量下降,区域水循环活跃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A、B两项错误;农作物收获期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与水面蒸发量关系不大,排除C项;水面蒸发量减少,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农业干旱得到缓解,D项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类综合题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
描述角度 | 思维建模 |
地形 | 1.地形类型:以××地形为主,××地形分布在×× 2.地势:××高,××低,地势向××倾斜 3.岸线特征:“平直”或“曲折” |
气候 | 1.光照:“充足”或“贫乏”,光照时间“长”或“短” 2.降水:“丰富”或“稀少”;“××季节多、××少”,或“集中在××季节”;降水形式以××为主 3.热量:位于××带,热量“丰富”或“不足”;也可“气候寒冷”或“气候炎热” 4.温差:昼夜温差“大”或“小”,年温差“大”或“小” |
土壤 | 土壤类型是××土,“肥沃”或“贫瘠” |
植被 | ××类型,植被“茂密”或“稀少” |
水文 | 1.内(外)流河为主 2.河网密度大(小) 3.水源补给以降水(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为主 4.流量大(小) 5.流量季节变化大(小),××季节是丰水期,××季节是枯水期;含沙量大(小) 6.流速快(慢) 7.结冰期长(短或无)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雪是地球表面上的宝贵淡水资源,也是高寒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绒布冰川南部濒临印度次大陆。部分冰川表面会覆盖有由岩石碎屑等杂质组成的表碛,一般是越向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面积也越大。对全球不同地方冰川观测,发现表碛厚度会影响冰川融化速度。
(1)简述图一所示区域的地形特点。
(2)归纳图二中曲线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峰值产生的原因。
(3)同年6月在图一中水文站观测到河流流量较大,且夜间流量普遍大于白天,试分析原因。
答案 (1)地势南高北低;以高原山地为主,多峡谷;冰川地貌广布。
(2)特点:厚度在5(4~6)cm处,融化速率达到峰值;随厚度变薄或变厚,融化速率都下降(或0~5 cm融化速率随厚度上升而上升,5 cm后随厚度上升融化速率下降)。原因:表碛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热量向下传导给冰川。太薄吸热效果下降,太厚不利于热量向下传导给冰川。
(3)冰川面积大,6月气温较高,融水多,且沿途有湖泊加入,水量大。冰川下游表碛厚,冰川融化少(主要融化区域离观测点远)融水汇集时间长。
解析 第(1)题,根据冰川分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及河流流向可知,区域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5 000 m,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峡谷;冰川地貌广布。第(2)题,图示曲线的变化特点是表碛物厚度在5 cm处,融化速率达到峰值。从该处开始,随表碛厚度变薄或变厚,融化速率都下降。0~5 cm融化速率随厚度上升而上升,5 cm后厚度上升融化速率下降。冰川融化受表碛物厚度影响,原因是表碛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热量向下传导给冰川。表碛物质太薄吸热效果下降,太厚又不利于热量向下传导给冰川。第(3)题,区域内冰川面积大,6月气温较高,融水多,且沿途有湖泊加入,水量大。冰川下游表碛厚,冰川融化少,主要融化区域离观测点远,融水汇集时间长,夜晚才能流到观测站位置。所以夜间流量普遍大于白天。
一、选择题
索科特拉岛在600或700万年前,一直被非洲大陆孤立在外。岛上生存着700多种极其罕见的动植物,其中图二植物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株高2米,茎直立,肉质较粗,表皮光滑褐绿色,茎基部膨大呈近球形,表皮灰色。叶互生,着生于分枝顶端,叶柄短,革质。图一为索科特拉岛位置示意图,图二为植物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二推断,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旱雨季分明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岛上植物具有瓶状茎、叶柄短、革质等特点,这些特征是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气候进化的结果,这反映了该岛气候干旱,高温干燥。
2.该岛稀有生物品种多的地理条件是( )
A.纬度低地形复杂 B.构造运动强烈
C.与大陆隔绝时间长 D.气候复杂多样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索科特拉岛在过去的600或700万年间,一直被非洲大陆孤立在外。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其拥有很多特有动植物,故C项正确。
斑点湖(49°N,120°W)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山间盆地,每年6月至9月,这里会形成诸多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浅池,这些小水坑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黄、绿、蓝等颜色,斑点湖由此得名。如图为斑点湖的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斑点湖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论正确的是( )
A.地壳运动活跃,火山活动频繁
B.夏季高温干燥,蒸发作用旺盛
C.地势比较低洼,大量雨水汇集
D.岩溶地貌广布,流水侵蚀强烈
答案 B
解析 斑点湖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山间盆地,形成诸多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浅池,即湖泊。火山活动形成的湖泊应较深,A项错误;白色镶边应是盐分,判断夏季干燥,蒸发作用旺盛,B项正确;小水坑,地势较低洼,气候干旱,雨水汇集少,C项错误;本地区缺少石灰岩,且降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D项错误。
4.斑点湖的小水坑呈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底生物品种多样叶绿素含量不同
B.湖底高低起伏使湖中水体温度不同
C.湖水对阳光反射和吸收作用有差异
D.湖中矿物质种类多样且含量有差异
答案 D
解析 斑点湖的小水坑呈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主要原因是湖中矿物质种类多样且含量有差异,水分蒸发,盐分在水边结晶形成,D项正确;湖水盐分含量高,湖底生物少,A项错误;湖中水体温度差异,湖水对阳光反射和吸收作用差异,不是颜色多样的原因,B、C两项错误。
(2019·四川高三诊断联考一)地形通过影响光热条件和水分状况对植被覆盖率产生影响。下图是山西汾河流域植被覆盖率与海拔、坡向分布的关系图。据此完成5~6题。
5.当地海拔1 500~2 000米处,植被覆盖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少 B.水土保持好
C.光照充足 D.降水较多
答案 D
解析 从植被覆盖率的海拔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随海拔先增加后减少,这与山地降水随海拔变化的趋势相同,在1 500~2 000 m处植被覆盖率最高主要是因为该海拔降水丰富。
6.影响汾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温差
答案 B
解析 从植被覆盖率的海拔分布图中可以看出1 500~2 000 m植被覆盖率最高是因为降水丰富;从植被覆盖率的坡向分布图中可以看出阴坡植被覆盖率最高是因为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故影响汾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高低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二、综合题
7.(2020·河南九师联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气候侵蚀力是对气候影响风蚀可能程度的量度,是土地沙化和农田风蚀评判的重要指标。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平均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大;年降水量251.7~580.0 mm,年蒸发量为2 293~2 734 mm,降水主要集中于5~9月。下图为1961~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指数越大,风蚀越强)空间分布示意图。
(1)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2)说明雅鲁藏布江流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空间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成因。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推测雅鲁藏布江流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下降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南侧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山坡下沉气流,蒸发旺盛;5~9月部分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偏多等。
(2)变化状况:自西向东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减小。成因:自西向东受西南季风影响增加,降水增多,干燥程度降低,植被增多;流域内年平均风速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风对地表的破坏力减弱,导致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减小。
(3)风蚀气候因子指数下降,当地降水增加,空气湿度增大;风力减小,减缓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增加,河流含沙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等。
解析 第(1)题,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当地的地理位置在青藏高原。气候特征主要分析当地的气温和降水。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平均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大;年降水量251.7~580.0 mm,年蒸发量为2 293~2 734 mm,降水主要集中于5~9月”信息。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自西向东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减小。成因分析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和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强弱以及风速的大小进行分析。由于地形的阻挡,自西向东受西南季风影响增加,降水增多,干燥程度降低,植被增多;由于植被覆盖率东部较西部地区多,流域内年平均风速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风对地表的破坏力减弱,导致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减小。第(3)题,整体性分析即从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风蚀气候因子指数下降,说明当地降水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大,风力减小,减缓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增加,河流含沙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