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2编专题一微案五 文言句式与翻译
展开
微案五 文言句式与翻译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备考时,要坚持以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翻译为双音节词。考试时,要快速理解句子大意,结合语境,对照文意理解,聚焦采分点。
前面微案一里已对文言实词做了详细讲解,文言十八个虚词的系统用法请同学们参看附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文言虚词”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下面我们重点突破文言句式与翻译。
微点突破一 文言句式
句式
标志
例句
判
断
句
……者,……也
格式为:主+者+谓+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也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乃”“则”“为”“是”等为标志的判断句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无标志判断句,直接以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下列各项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且相如素贱人
D.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剖析 A.“者”用在时间词“今”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也”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总是在沛公身上。可见句中虽然有“……者……也”,有时也并不表示判断。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语气。C.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D.用“皆”表示判断。
答案 A
句式
标志
例句
被
动
句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不拘于时。(《师说》)
有时也在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重为乡党所笑。
(《报任安书〈节选〉》)
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用“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无标志的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将军身被坚执锐
剖析 A.“于”表被动;B.“见……于”表被动;C.“为”表被动;D.“被”在此处不表被动,通“披”,意思为“穿”。
答案 D
句式
标志
例句
宾
语
前
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鸿门宴》)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剖析 D.①句为宾语前置句,“谁”为介词“与”的前置宾语;②句为定语后置句,“盛”为“品类”的后置定语。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①“之”、②“奚”前置;B.①“自”、②“何”前置;C.①“安”、②“余”前置。
答案 D
句式
标志
例句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一般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具告以事。(《鸿门宴》)
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剖析 “于”应译为“到”,不能提前。
答案 C
句式
标志
例句
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剖析 D.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A.定语“知其事者”后置;B.“千里者”后置;C.“有异态者”后置。
答案 D
句式
标志
例句
省略句式
主语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的省略
爱其子,(其)择师而教之。(《师说》)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谓语省略: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宾语省略:有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两种情况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介词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常被省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仿照示例,在相应的位置用括号补注的方式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
示例:见燕使者咸阳宫
(秦王)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去来江口守空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寓形宇内复几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②(商人)去来(我)(于)江口守空船 ③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往),得夜见汉使 ④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⑤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 ⑥蟹(有)六跪而(有)二螯 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⑧(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即学即练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注意文言句式。
1.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解析 “僧富者”定语后置,“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确语序为“富僧”。
2.庆礼(宋庆礼,人名)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解析 “为国劳臣”句中,动词“为”表示判断。
3.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解析 句中的“为”表被动,“为”后承前省略了“用”的主动者“世间”。“奚”为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即“以奚为用”。
4.后(周顗)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有司检举,皇上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解析 句中的“为……所……”表被动。
5.苟,子何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是这样,那你想要什么?
解析 此句中“子何欲”是宾语前置句,即“子欲何”,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时常前置。
6.鼎(熊鼎,人名)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了几十位不称职的官员,各个部门贪官污吏得以彻底清除。
解析 此句中“不职有司数十辈”为定语后置句,“数十辈”是“不职有司”的定语,即“数十辈不职有司”。
7.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用刑罚恐吓他们,不用强力禁止他们。
解析 这里的“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是状语后置句,“以罪”用作“惧”的状语,“以力”用作“止”的状语。“勿惧以罪”即“勿以罪惧”,“勿止以力”即“勿以力止”。
8.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人是(被)饥寒逼迫而沦为盗贼,安抚他们很容易。
解析 “此辈迫饥寒为盗”,省略句、被动句。“迫”之后,省略了介词“于”,“迫饥寒”即“被饥寒逼迫”。
9.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解析 此句分别省略了宾语和主语,即“今天以(之)授予,(予)不可失(之)也”。
10.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解析 “吾不起中国”中的“起”之后,省略了介词“于”。“故王此”中的“王”之后,省略了介词“于”。
微点突破二 翻译句子
文言翻译“四注意”
实词翻译要准确
一般说来,评卷判分会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确定几个实词作为“采分点”,要联系实词的几种语言现象,译不准,不得分。
虚词翻译要明白
有些虚词身兼二类,它起了结构作用,就要把语意的层次译得准确清晰;它起了修辞作用,就要把修辞的效果传达出来;它只补足音节或表短暂停顿,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语,就多从全句上考虑,用哪个标点、用哪个多音节的词语、用怎样的语序调整。
续表
句式翻译要恰当
文言文有些特殊的句式、特殊的结构、特殊的词法等,是重要的得分点,需注意平时积累,句式的选用常常都和情感的表达关系密切,翻译时不要忽略了这一因素。
语气翻译要妥帖
语言表达中,很多意思是通过语气传达出来的。语气有揣测,有商量,有委婉的讽劝,有风趣的调侃,有似柔而刚的宣示,有看似应承的拒绝,等等。翻译时要找出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句、恰当的词序、恰当的语气来表达,如问句不能翻成陈述句。
解题技法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总体把握。将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才能基本把握句子的大意,即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翻译句子时,先判断句式,然后根据这种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如省略句,有时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分;倒装句,就必须调整语序。
3.落实重点实词和虚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几种语言现象。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4.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2)翻译的具体方法有五种:留、补、换、调、删。
①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②补:即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可加小括号。
③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④调:调整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调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⑤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不必译出。
口诀: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代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典题演示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重点关注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句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辄,就;“弦”和“歌”为名词动用,弹奏、奏乐,歌咏;“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2)狱,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威风:威严的气势;文理,条理。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断的案子,不过几十件,威严的气势超过王涣,但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今四川中江县东南)县人。父亲名顺,是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武力,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重视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振,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听了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上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查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处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难以平息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消除大家的疑惑。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妙的计谋。元兴元年,王涣病逝。在市中和路上的百姓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购买供品和酒前往祭奠,(祭奠的人)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食物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书,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让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让他们挑选洛阳县令,选出的县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间断的案子,不过几十件,威严的气势超过王涣,但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即学即练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临,京兆长安人。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受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于岭外。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宗感到奇怪就问囚犯是什么情况,囚犯说:“自己确实犯了罪,唐大人的裁断,并不冤枉也没有滥用刑法,所以断绝了喊冤的念头。”
(2)近来官吏大多推行严酷之法,按功行赏升职一味(一定要)苛刻,定罪又一定要重判。
解析 关键词:(1)“状”解释为情况,“滥”解释为滥用刑法,“绝”解释为断绝;(2)“比来”解释为近来,“刻削”解释为苛刻,“论罪”解释为定罪。
参考译文 唐临,是京都长安人。唐高宗即位,唐临被任命为检校吏部侍郎。那年,升为大理卿。高宗曾向唐临询问在监狱关押的犯人数,唐临回答问话符合皇帝心意,皇帝高兴地说:“我过去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你就侍奉我,现在我继承帝位,你又在我身边任官职,因为过去我就很信任你,所以才授予你这一重任。然而治国重要的事在于刑法,执法过严就伤害人,执法过宽就使惩罚犯罪失误,务必让执法公正不偏,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啊。”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叫喊说冤屈,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高宗感到奇怪就问囚犯是什么缘故,囚犯说:“自己确实犯了罪,唐大人的裁断,并不冤枉也没有滥用刑法,所以断绝了喊冤的念头。”高宗叹息了很久说:“处理狱案的人不应该如此吗!”永徽元年,唐临为御史大夫。第二年,华州刺史萧龄之因为先前任广州都督时的贪赃之事被揭发,高宗命令交付群官共同议罪。等将议定结果上奏,高宗很生气,命令在朝堂上处死萧龄之。唐临上奏道:我听说国家大典,在于赏罚上,古代的圣王,以怜悯之心对待刑罚。(如今)天下太平,应当用尧、舜的法典。近来官吏大多推行严酷之法,按功行赏升职一味(一定要)苛刻,定罪又一定要重判。他们不是憎恨前人,只是想为自身打算。因为萧龄之受任大州,贪赃之罪声名狼藉,根据所犯罪行,死有余辜。然而既然要群臣详议他的罪责,最终要依法处理。现在既然已同意议法,却仍旧施加重刑,这是与尧、舜的主张相违背的,不可以作为万代的法则。高宗听从他的意见,萧龄之最终得以流放岭外。显庆四年,唐临因事获罪贬为潮州刺史。死于任上,享年六十岁。
特色透练9 文言句式与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1.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保留词语
鲜卑、纶氏
译文
答案 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迎敌),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李膺)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
解析 关键词:蒙,冒着;惮慑,害怕;教授,动词,教授(子弟)。
2.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保留词语
荀爽、李君
译文
答案 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解析 关键词:谒,拜见;因,趁,趁机;御,两个字的意思依次为驾车,为……驾车。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是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不大与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迎敌),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李膺)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拒绝没有接受。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替换词语
治、能、以、豪、党
译文
答案 (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解析 关键词:治,治理;能,才干;以,凭借;豪,首领;党,部下。
2.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替换词语
诬、冤、退、贫、忧
译文
答案 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
解析 关键词:“诬”“冤”“退”“贫”“忧”均应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双音节词替换。以为,认为;第二个“为”,替。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是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曾公对道士说:“我助你建成它。”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然而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关键句式
人未之识也(宾语前置)
译文
答案 张先生卓越不凡,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解析 关键词:卓荦,卓越;倜傥,卓越不凡;置,放;盘错,复杂环境。“人未之识也”,宾语前置,译时应按“人未识之也”的语序翻译。
2.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
关键句式
士马逃故者(定语后置)
译文
答案 从嘉靖戊午年(发生)大饥荒,逃走死亡的士兵、马匹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
解析 关键词:大饥,大饥荒;士,士兵;故,死亡。“士马逃故者”,定语后置,译时应按“逃故者士马”的语序翻译。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是肥乡(今属河北省)人。嘉靖三十二年考中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不凡,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问:“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张学颜)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两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发生)大饥荒,逃走死亡的士兵、马匹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前任巡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民众,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多。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四、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②而听。
(节选自《弘明集》)
[注] ①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增补词语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操)不合其耳也。
译文
答案 公明仪给牛弹奏高雅的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解析 关键词:操,琴曲;闻,听见;耳,名词动用,听。
2.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增补词语
(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译文
答案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来并听着。
解析 关键词:为,模仿;掉,摆动;奋,竖起。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节)
1.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
删除词语
也
译文
答案 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好学,擅长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一起都有名声,彼此友善。
解析 关键词:善,擅长;发名,有名声。第一句为判断句式。“也”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2.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删除词语
夫、也
译文
答案 作为先人的后代,贵在能担负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
解析 关键词:后,后代;负荷,担负;堂构,房舍,这里指代父兄的遗业;勋业,功业。“夫”为发语词,“也”为句末语气词,均不译。
参考译文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好学,擅长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一起都有名声,彼此友善。二十岁被举荐为孝廉,不去就任。和王朗共同议论旧君名讳的事情,同州里的才士陈琳等人都称赞他。刺史陶谦举荐他为茂才,他没有接受,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于是就逮捕了他。赵昱尽力营救,他才能免罪。孙策创立帝业时,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入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就好像并肩共事的旧友一样,不论政治或军事,孙策全部托付给张昭办理。孙策弥留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孙权(为君),加以辅佐。(张昭)上奏章给汉王室,(向孙权)移交下属各城,命令朝廷内外的将校官员都要忠于职守,孙权因过分悲伤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先人的后代,贵在能担负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现在天下动乱,群盗满地,你怎么能一直沉溺于伤心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于是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这以后众人的心里才知道有所归属。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变通词语
丁父忧、服阕
译文
答案 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朱先生)不肯再出来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
解析 关键词:丁父忧,遭逢父丧;服阕,丧期满。补出省略的主语“朱先生”。
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变通词语
入觐、引疾
译文
答案 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解析 关键词:会,恰逢;入觐,觐见皇帝;引疾,以疾病为托辞拒绝做官。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九岁进入京师,十三岁通晓《五经》,在文学上很有名声。先生年少时杰出卓异,卓越的品性超出常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文章而闻名,被文学大家认可赏识。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朱先生)不肯再出来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高鸣字雄飞,真定人,少以文学知名。河东元裕上书荐之,不报①。诸王旭烈兀②将征西域,闻其贤,遣使者三辈召之,鸣乃起。为王陈西征二十余策,王数称善,即荐为彰德路总管。世祖即位,赐诰命金符,已而召为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寻立四道按察司③,选任名士,鸣所荐居多,时论咸称其知人。天下初定,中书、枢密事多壅滞,言者请置督事官各二人,鸣曰:“官得人,自无滞政,臣职在奉宪,愿举察之,毋为员外置人也。”七年,议立三省,鸣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世祖深然之,议遂罢。川、陕盗起,省臣患之,请专戮共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鸣谏曰:“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世祖曰“善”,令速止之。鸣每以敢言被上知,尝入内,值大风雪,帝谓御史大夫塔察儿曰:“高学士年老,后有大政,就问可也。”赐太官酒肉慰劳之,其见敬礼如此。九年,迁吏礼部尚书。十一年,病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五十卷。
(选自《元史·高鸣传》)
[注] ①不报:不批复,不答复。②旭烈兀:孛儿只斤·旭烈兀(1217-1265),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旭烈兀是伊利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③四道按察司:元朝地方监察机构的合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天下比古代大,而且事务更繁杂,由一省决定,尚且说有积压,何况三省呢!
(2)制度规定全国上报死囚,一定要等待论罪得到批准,(这样做是)用来(显示朝廷)慎重用刑、爱惜民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关键字词:“方今”,现在;“于”,比;“取决”,决定,裁决;“壅”,堵塞,堆积。(2)关键字词:“上”,名词作动词,上报;“报”,答复,批准;“所以”,古今异义,用来;“重”,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慎重。
参考译文 高鸣字雄飞,是真定人,年少时凭借文学知名于世。河东元裕上书推荐他,(朝廷)没有答复。诸王旭烈兀将要征伐西域,听说高鸣贤能,多次派使者去召请他,高鸣才出仕。他向旭烈兀陈述了西征的二十多条计策,旭烈兀多次称赞,于是推荐他为彰德路总管。世祖即位后,赐予他诰命金符,不久征召他做了翰林学士,兼任太常少卿。至元五年,朝廷设立御史台,让高鸣做侍御史,御史台的风教纲纪、条例规章,大多是他裁定的。不久设立四道按察司,选拔任用名士,以高鸣所推荐的居多,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知人善任。天下刚刚安定,中书省、枢密院的政事积压很多,有人建议(在中书省和枢密院)各设两名督事官,高鸣说:“官府找对了人,自然没有积压的政事,我的职务是奉行法令,愿意检举监察,不要再另外设置官员了。”至元七年,朝廷商议设立三省,高鸣呈上密封的奏章说:“我听说三省设于近古,它的方法是由中书省起草政令,递送给门下省,门下省审议其不符合,就会加以驳斥改正,或者封还诏书;如果审议符合,就再递送给中书省;中书省递送给尚书省,尚书省才下发到六部和地方。现在天下比古代大,而且事务更繁杂,由一省决定,尚且说有积压,何况三省呢!而且多设置官职,是为了免于政事混乱。只要让才德兼备的人聚集在一起,联合各官署参与决策,自然免于政事混乱,难道一定要另外设置官署,在不同的地方处理政事,之后才能避免政事混乱吗!所以说,政事重在找对人,不在于官多。(因此)不如一省方便。”世祖深表赞同,关于此事的讨论于是停止了。川、陕地区盗贼兴起,行省长官担忧,请求可以擅自杀戮那些共同犯错的来制止盗贼,朝廷商议将要同意他们的请求。高鸣劝阻说:“制度规定全国上报死囚,一定要等待论罪得到批准,(这样做是)用来(显示朝廷)慎重用刑、爱惜民众。现在如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这是打开天下擅自杀人的路,对施行仁政危害很大。”世祖说“好”,命令迅速制止他们。高鸣常常因为敢于进言被皇上赏识,他曾经进入皇宫,正赶上大风雪,皇帝对御史大夫塔察儿说:“高学士年纪大了,以后有大事,去他那里请教就行了。”赏赐太官酒肉慰劳他,他就是这样被皇帝尊敬礼待的。至元九年,(高鸣)升任吏部、礼部尚书。至元十一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著有文集五十卷。
微案五 文言句式与翻译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备考时,要坚持以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翻译为双音节词。考试时,要快速理解句子大意,结合语境,对照文意理解,聚焦采分点。
前面微案一里已对文言实词做了详细讲解,文言十八个虚词的系统用法请同学们参看附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文言虚词”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下面我们重点突破文言句式与翻译。
微点突破一 文言句式
句式
标志
例句
判
断
句
……者,……也
格式为:主+者+谓+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也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乃”“则”“为”“是”等为标志的判断句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无标志判断句,直接以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下列各项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且相如素贱人
D.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剖析 A.“者”用在时间词“今”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也”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总是在沛公身上。可见句中虽然有“……者……也”,有时也并不表示判断。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语气。C.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D.用“皆”表示判断。
答案 A
句式
标志
例句
被
动
句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不拘于时。(《师说》)
有时也在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重为乡党所笑。
(《报任安书〈节选〉》)
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用“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无标志的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将军身被坚执锐
剖析 A.“于”表被动;B.“见……于”表被动;C.“为”表被动;D.“被”在此处不表被动,通“披”,意思为“穿”。
答案 D
句式
标志
例句
宾
语
前
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鸿门宴》)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剖析 D.①句为宾语前置句,“谁”为介词“与”的前置宾语;②句为定语后置句,“盛”为“品类”的后置定语。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①“之”、②“奚”前置;B.①“自”、②“何”前置;C.①“安”、②“余”前置。
答案 D
句式
标志
例句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一般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具告以事。(《鸿门宴》)
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剖析 “于”应译为“到”,不能提前。
答案 C
句式
标志
例句
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剖析 D.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A.定语“知其事者”后置;B.“千里者”后置;C.“有异态者”后置。
答案 D
句式
标志
例句
省略句式
主语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的省略
爱其子,(其)择师而教之。(《师说》)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谓语省略: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宾语省略:有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两种情况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介词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常被省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仿照示例,在相应的位置用括号补注的方式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
示例:见燕使者咸阳宫
(秦王)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去来江口守空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寓形宇内复几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②(商人)去来(我)(于)江口守空船 ③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往),得夜见汉使 ④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⑤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 ⑥蟹(有)六跪而(有)二螯 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⑧(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即学即练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注意文言句式。
1.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解析 “僧富者”定语后置,“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确语序为“富僧”。
2.庆礼(宋庆礼,人名)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解析 “为国劳臣”句中,动词“为”表示判断。
3.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解析 句中的“为”表被动,“为”后承前省略了“用”的主动者“世间”。“奚”为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即“以奚为用”。
4.后(周顗)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有司检举,皇上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解析 句中的“为……所……”表被动。
5.苟,子何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是这样,那你想要什么?
解析 此句中“子何欲”是宾语前置句,即“子欲何”,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时常前置。
6.鼎(熊鼎,人名)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了几十位不称职的官员,各个部门贪官污吏得以彻底清除。
解析 此句中“不职有司数十辈”为定语后置句,“数十辈”是“不职有司”的定语,即“数十辈不职有司”。
7.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用刑罚恐吓他们,不用强力禁止他们。
解析 这里的“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是状语后置句,“以罪”用作“惧”的状语,“以力”用作“止”的状语。“勿惧以罪”即“勿以罪惧”,“勿止以力”即“勿以力止”。
8.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人是(被)饥寒逼迫而沦为盗贼,安抚他们很容易。
解析 “此辈迫饥寒为盗”,省略句、被动句。“迫”之后,省略了介词“于”,“迫饥寒”即“被饥寒逼迫”。
9.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解析 此句分别省略了宾语和主语,即“今天以(之)授予,(予)不可失(之)也”。
10.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解析 “吾不起中国”中的“起”之后,省略了介词“于”。“故王此”中的“王”之后,省略了介词“于”。
微点突破二 翻译句子
文言翻译“四注意”
实词翻译要准确
一般说来,评卷判分会在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确定几个实词作为“采分点”,要联系实词的几种语言现象,译不准,不得分。
虚词翻译要明白
有些虚词身兼二类,它起了结构作用,就要把语意的层次译得准确清晰;它起了修辞作用,就要把修辞的效果传达出来;它只补足音节或表短暂停顿,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语,就多从全句上考虑,用哪个标点、用哪个多音节的词语、用怎样的语序调整。
续表
句式翻译要恰当
文言文有些特殊的句式、特殊的结构、特殊的词法等,是重要的得分点,需注意平时积累,句式的选用常常都和情感的表达关系密切,翻译时不要忽略了这一因素。
语气翻译要妥帖
语言表达中,很多意思是通过语气传达出来的。语气有揣测,有商量,有委婉的讽劝,有风趣的调侃,有似柔而刚的宣示,有看似应承的拒绝,等等。翻译时要找出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句、恰当的词序、恰当的语气来表达,如问句不能翻成陈述句。
解题技法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总体把握。将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才能基本把握句子的大意,即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翻译句子时,先判断句式,然后根据这种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如省略句,有时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分;倒装句,就必须调整语序。
3.落实重点实词和虚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几种语言现象。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4.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2)翻译的具体方法有五种:留、补、换、调、删。
①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②补:即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可加小括号。
③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④调:调整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调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⑤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不必译出。
口诀: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代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典题演示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重点关注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句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辄,就;“弦”和“歌”为名词动用,弹奏、奏乐,歌咏;“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2)狱,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威风:威严的气势;文理,条理。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断的案子,不过几十件,威严的气势超过王涣,但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今四川中江县东南)县人。父亲名顺,是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武力,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重视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振,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听了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上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查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处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难以平息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消除大家的疑惑。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妙的计谋。元兴元年,王涣病逝。在市中和路上的百姓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购买供品和酒前往祭奠,(祭奠的人)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食物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书,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让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让他们挑选洛阳县令,选出的县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间断的案子,不过几十件,威严的气势超过王涣,但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即学即练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临,京兆长安人。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受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于岭外。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宗感到奇怪就问囚犯是什么情况,囚犯说:“自己确实犯了罪,唐大人的裁断,并不冤枉也没有滥用刑法,所以断绝了喊冤的念头。”
(2)近来官吏大多推行严酷之法,按功行赏升职一味(一定要)苛刻,定罪又一定要重判。
解析 关键词:(1)“状”解释为情况,“滥”解释为滥用刑法,“绝”解释为断绝;(2)“比来”解释为近来,“刻削”解释为苛刻,“论罪”解释为定罪。
参考译文 唐临,是京都长安人。唐高宗即位,唐临被任命为检校吏部侍郎。那年,升为大理卿。高宗曾向唐临询问在监狱关押的犯人数,唐临回答问话符合皇帝心意,皇帝高兴地说:“我过去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你就侍奉我,现在我继承帝位,你又在我身边任官职,因为过去我就很信任你,所以才授予你这一重任。然而治国重要的事在于刑法,执法过严就伤害人,执法过宽就使惩罚犯罪失误,务必让执法公正不偏,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啊。”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叫喊说冤屈,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高宗感到奇怪就问囚犯是什么缘故,囚犯说:“自己确实犯了罪,唐大人的裁断,并不冤枉也没有滥用刑法,所以断绝了喊冤的念头。”高宗叹息了很久说:“处理狱案的人不应该如此吗!”永徽元年,唐临为御史大夫。第二年,华州刺史萧龄之因为先前任广州都督时的贪赃之事被揭发,高宗命令交付群官共同议罪。等将议定结果上奏,高宗很生气,命令在朝堂上处死萧龄之。唐临上奏道:我听说国家大典,在于赏罚上,古代的圣王,以怜悯之心对待刑罚。(如今)天下太平,应当用尧、舜的法典。近来官吏大多推行严酷之法,按功行赏升职一味(一定要)苛刻,定罪又一定要重判。他们不是憎恨前人,只是想为自身打算。因为萧龄之受任大州,贪赃之罪声名狼藉,根据所犯罪行,死有余辜。然而既然要群臣详议他的罪责,最终要依法处理。现在既然已同意议法,却仍旧施加重刑,这是与尧、舜的主张相违背的,不可以作为万代的法则。高宗听从他的意见,萧龄之最终得以流放岭外。显庆四年,唐临因事获罪贬为潮州刺史。死于任上,享年六十岁。
特色透练9 文言句式与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1.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保留词语
鲜卑、纶氏
译文
答案 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迎敌),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李膺)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
解析 关键词:蒙,冒着;惮慑,害怕;教授,动词,教授(子弟)。
2.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保留词语
荀爽、李君
译文
答案 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解析 关键词:谒,拜见;因,趁,趁机;御,两个字的意思依次为驾车,为……驾车。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是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不大与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迎敌),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李膺)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拒绝没有接受。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替换词语
治、能、以、豪、党
译文
答案 (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解析 关键词:治,治理;能,才干;以,凭借;豪,首领;党,部下。
2.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替换词语
诬、冤、退、贫、忧
译文
答案 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
解析 关键词:“诬”“冤”“退”“贫”“忧”均应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双音节词替换。以为,认为;第二个“为”,替。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是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曾公对道士说:“我助你建成它。”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然而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关键句式
人未之识也(宾语前置)
译文
答案 张先生卓越不凡,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解析 关键词:卓荦,卓越;倜傥,卓越不凡;置,放;盘错,复杂环境。“人未之识也”,宾语前置,译时应按“人未识之也”的语序翻译。
2.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
关键句式
士马逃故者(定语后置)
译文
答案 从嘉靖戊午年(发生)大饥荒,逃走死亡的士兵、马匹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
解析 关键词:大饥,大饥荒;士,士兵;故,死亡。“士马逃故者”,定语后置,译时应按“逃故者士马”的语序翻译。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是肥乡(今属河北省)人。嘉靖三十二年考中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不凡,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问:“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张学颜)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两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发生)大饥荒,逃走死亡的士兵、马匹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前任巡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民众,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多。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四、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②而听。
(节选自《弘明集》)
[注] ①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增补词语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操)不合其耳也。
译文
答案 公明仪给牛弹奏高雅的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解析 关键词:操,琴曲;闻,听见;耳,名词动用,听。
2.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增补词语
(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译文
答案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来并听着。
解析 关键词:为,模仿;掉,摆动;奋,竖起。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节)
1.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
删除词语
也
译文
答案 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好学,擅长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一起都有名声,彼此友善。
解析 关键词:善,擅长;发名,有名声。第一句为判断句式。“也”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2.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删除词语
夫、也
译文
答案 作为先人的后代,贵在能担负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
解析 关键词:后,后代;负荷,担负;堂构,房舍,这里指代父兄的遗业;勋业,功业。“夫”为发语词,“也”为句末语气词,均不译。
参考译文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好学,擅长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一起都有名声,彼此友善。二十岁被举荐为孝廉,不去就任。和王朗共同议论旧君名讳的事情,同州里的才士陈琳等人都称赞他。刺史陶谦举荐他为茂才,他没有接受,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于是就逮捕了他。赵昱尽力营救,他才能免罪。孙策创立帝业时,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入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就好像并肩共事的旧友一样,不论政治或军事,孙策全部托付给张昭办理。孙策弥留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孙权(为君),加以辅佐。(张昭)上奏章给汉王室,(向孙权)移交下属各城,命令朝廷内外的将校官员都要忠于职守,孙权因过分悲伤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先人的后代,贵在能担负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现在天下动乱,群盗满地,你怎么能一直沉溺于伤心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于是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这以后众人的心里才知道有所归属。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变通词语
丁父忧、服阕
译文
答案 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朱先生)不肯再出来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
解析 关键词:丁父忧,遭逢父丧;服阕,丧期满。补出省略的主语“朱先生”。
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变通词语
入觐、引疾
译文
答案 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解析 关键词:会,恰逢;入觐,觐见皇帝;引疾,以疾病为托辞拒绝做官。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九岁进入京师,十三岁通晓《五经》,在文学上很有名声。先生年少时杰出卓异,卓越的品性超出常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文章而闻名,被文学大家认可赏识。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朱先生)不肯再出来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高鸣字雄飞,真定人,少以文学知名。河东元裕上书荐之,不报①。诸王旭烈兀②将征西域,闻其贤,遣使者三辈召之,鸣乃起。为王陈西征二十余策,王数称善,即荐为彰德路总管。世祖即位,赐诰命金符,已而召为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寻立四道按察司③,选任名士,鸣所荐居多,时论咸称其知人。天下初定,中书、枢密事多壅滞,言者请置督事官各二人,鸣曰:“官得人,自无滞政,臣职在奉宪,愿举察之,毋为员外置人也。”七年,议立三省,鸣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世祖深然之,议遂罢。川、陕盗起,省臣患之,请专戮共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鸣谏曰:“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世祖曰“善”,令速止之。鸣每以敢言被上知,尝入内,值大风雪,帝谓御史大夫塔察儿曰:“高学士年老,后有大政,就问可也。”赐太官酒肉慰劳之,其见敬礼如此。九年,迁吏礼部尚书。十一年,病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五十卷。
(选自《元史·高鸣传》)
[注] ①不报:不批复,不答复。②旭烈兀:孛儿只斤·旭烈兀(1217-1265),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旭烈兀是伊利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③四道按察司:元朝地方监察机构的合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天下比古代大,而且事务更繁杂,由一省决定,尚且说有积压,何况三省呢!
(2)制度规定全国上报死囚,一定要等待论罪得到批准,(这样做是)用来(显示朝廷)慎重用刑、爱惜民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关键字词:“方今”,现在;“于”,比;“取决”,决定,裁决;“壅”,堵塞,堆积。(2)关键字词:“上”,名词作动词,上报;“报”,答复,批准;“所以”,古今异义,用来;“重”,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慎重。
参考译文 高鸣字雄飞,是真定人,年少时凭借文学知名于世。河东元裕上书推荐他,(朝廷)没有答复。诸王旭烈兀将要征伐西域,听说高鸣贤能,多次派使者去召请他,高鸣才出仕。他向旭烈兀陈述了西征的二十多条计策,旭烈兀多次称赞,于是推荐他为彰德路总管。世祖即位后,赐予他诰命金符,不久征召他做了翰林学士,兼任太常少卿。至元五年,朝廷设立御史台,让高鸣做侍御史,御史台的风教纲纪、条例规章,大多是他裁定的。不久设立四道按察司,选拔任用名士,以高鸣所推荐的居多,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知人善任。天下刚刚安定,中书省、枢密院的政事积压很多,有人建议(在中书省和枢密院)各设两名督事官,高鸣说:“官府找对了人,自然没有积压的政事,我的职务是奉行法令,愿意检举监察,不要再另外设置官员了。”至元七年,朝廷商议设立三省,高鸣呈上密封的奏章说:“我听说三省设于近古,它的方法是由中书省起草政令,递送给门下省,门下省审议其不符合,就会加以驳斥改正,或者封还诏书;如果审议符合,就再递送给中书省;中书省递送给尚书省,尚书省才下发到六部和地方。现在天下比古代大,而且事务更繁杂,由一省决定,尚且说有积压,何况三省呢!而且多设置官职,是为了免于政事混乱。只要让才德兼备的人聚集在一起,联合各官署参与决策,自然免于政事混乱,难道一定要另外设置官署,在不同的地方处理政事,之后才能避免政事混乱吗!所以说,政事重在找对人,不在于官多。(因此)不如一省方便。”世祖深表赞同,关于此事的讨论于是停止了。川、陕地区盗贼兴起,行省长官担忧,请求可以擅自杀戮那些共同犯错的来制止盗贼,朝廷商议将要同意他们的请求。高鸣劝阻说:“制度规定全国上报死囚,一定要等待论罪得到批准,(这样做是)用来(显示朝廷)慎重用刑、爱惜民众。现在如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这是打开天下擅自杀人的路,对施行仁政危害很大。”世祖说“好”,命令迅速制止他们。高鸣常常因为敢于进言被皇上赏识,他曾经进入皇宫,正赶上大风雪,皇帝对御史大夫塔察儿说:“高学士年纪大了,以后有大事,去他那里请教就行了。”赏赐太官酒肉慰劳他,他就是这样被皇帝尊敬礼待的。至元九年,(高鸣)升任吏部、礼部尚书。至元十一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著有文集五十卷。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