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三 地球的结构 地壳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展开考试内容 | 考试要求 | 考查方式 |
1.地球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2)岩石圈的范围 (3)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 b b b | 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岩石的类型及演变。地球的内部圈层近两次考试没有出现,通过地理事件或地理现象考查地壳的特点、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是潜在考点 |
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2)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4)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 | a b c c | |
3.地球的表面形态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4)地质构造的类型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7)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b a b b d d d |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主要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和外力作用;地形的成因是潜在考点 |
地球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
(2)各层特点:见下表。
内部圈层 | 范围 | 特点 |
地壳 | 地表—莫霍面 | 很薄的固体外壳,分硅铝层和硅镁层。平均厚度约17 km,大陆约33 km,海洋约6 km(往往缺失硅铝层);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自上而下穿越莫霍面时地震波速度突然增加 |
地幔 | 莫霍面—古登堡面 |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呈固态。上地幔的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震波在往下穿越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
地核 | 古登堡面—地心 | 分外核和内核。外核的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在外核传播),内核可能为固态(纵波速度加快) |
2.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3.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外部圈层 | 特点 |
大气圈 | 密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温度有降有升 |
水圈 | 由固、液、气三态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
生物圈 | 最活跃的圈层,范围包括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 |
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 | 不连续面(平均深度) | 地震波变化 | 特征 | |
地壳 | 莫霍面 (17 km) 古登堡面 (2 900 km) | P波和S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③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 |
地幔 | 上地幔 |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
下地幔 | ||||
地核 | 外地核 | ①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内地核为固态 ②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③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 ||
内地核 |
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选A。该图示反映了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组成的。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2~3题。
2.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地幔 D.④—软流层
3.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其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第3题,地壳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且经过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时,横波波速加快,故A错误;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故B错误;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故C正确;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组成物质是铁和镍,故D错误。
答案:2.A 3.C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外部圈层 | 概念 | 组成 | 其他 |
大气圈 |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 厚度2 000~3 000 km,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圈 |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 |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
生物圈 |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4~5题。
4.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图中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在地球上是相互渗透和重叠的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解析:第4题,该景观图体现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第5题,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答案:4.C 5.B
地球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读下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个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不连续也不规则
B.②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C.③圈层由所有生物组成
D.④圈层是厚度最大的圈层
7.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主要依靠水汽输送
B.②圈层通过光合作用为③圈层提供氧气等气体
C.③圈层有机物进入④圈层依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风化
解析:第6题,依据图示信息可以推知,①圈层为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②圈层为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③圈层为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④圈层为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大气圈。第7题,水圈物质进入大气圈主要依靠蒸发和植物蒸腾;生物圈通过光合作用为大气圈提供氧气等气体;生物圈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岩石圈中获取无机物,将有机物释放至岩石圈中,并改造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主要通过侵蚀、搬运过程进入水圈。
答案:6.B 7.C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由化学元素组成。
2.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岩石是固态矿物的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如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
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按成因的分类 | 成因 | 实例 | |
岩浆岩(火成岩) | 喷出岩 |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 流纹岩、玄武岩 |
侵入岩 |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的岩石 | 花岗岩 | |
沉积岩 | 沉积物经过漫长的岁月固结成为的岩石 | 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 | |
变质岩 | 在高温、高压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 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
4.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
①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②固结成岩作用
③、⑦、⑨变质作用
④、⑤、⑧地壳运动隆起
⑥高温熔化(重熔再生)作用
⑩、⑪岩浆活动冷凝作用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与用途
1.三大类岩石
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
已生成岩石变质岩
2.常见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类型 |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岩浆岩 | ①侵入岩质地坚硬,常用作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板材 ②喷出岩形态各异,常可作为观赏石材,如玄武岩制作的盆景 ③岩浆岩经过了高温冷凝,富含多种金属矿物 |
沉积岩 | ①石灰岩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也是重要的化学生产原料,如水泥生产、钢铁生产和玻璃生产等 ②沉积岩中富含非金属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
变质岩 | ①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质地坚硬,是重要的建筑及装饰板材 ②板岩是页岩经高压变质而成,也是重要的建材 ③石英岩是重要的建材和化工原料 ④许多变质岩本身就是重要的金属矿物 |
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据此完成1~2题。
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解析:第1题,标本①具有层理构造,判断为页岩;标本②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属于沉积岩,可能是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形成的石灰岩;标本③所含砂砾较多,判断为砂砾岩;标本④表面光滑,说明岩性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初步判断为花岗岩,且花岗岩所含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因此岩石表面有黑、灰、白的斑状结构,且颗粒均匀细密,间隙小,标本④符合花岗岩的特征。因此选D。第2题,标本②、④表面光滑,可能是受流水等外力作用打磨所致,所以是学生去河床所捡的2块岩石标本;标本①、③则为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的2块岩石标本。根据上一小题的判断,其中①是页岩、③是砂砾岩,都是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所以D正确;岩浆侵入形成的是花岗岩,A错误;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形成的是石灰岩,B错误;4个岩石标本中没有喷出岩,C错误。因此选D。
答案:1.D 2.D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地质构造,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读图,回答3~4题。
3.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顺序,判断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为( )
A.深海 B.浅海 C.陆地 D.无法判断
4.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过程是( )
A.一直上升 B.一直下降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C层为砂岩层,由题干信息可知,砂岩是河湖沉积的产物,因此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应是陆地。第4题,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E、F、G分别为石灰岩、砂岩和页岩,可知E到G经历了深海到河湖沉积的产物再到浅海的过程,即海平面先降后升。
答案:3.C 4.D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其判读关键是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抓住四种物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四种作用力: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作用。
1.根据箭头来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
岩浆:三进一出。
岩浆岩:一进三出。
变质岩:二进二出。
沉积岩:二进二出。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在学习中还需要掌握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各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
以上各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代表的含义:1—冷却凝固;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3—变质作用;4—重熔再生。
(2019·1月浙江学考)下图表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类型和岩浆,数字代表地质作用类型。完成5~6题。
5.从岩石成因上看,花岗岩属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6.2018年10月,金沙江白格地区连续降雨发生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该地质作用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从图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判读出图中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因此数字代表分别是①为重熔再生,②为冷却凝固,③为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④为变质作用。花岗岩从成因上属于岩浆岩。第6题,山体滑坡属于重力搬运作用。
答案:5.B 6.C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作用类型(按能量来源分) | 能量来源 | 主要表现形式 | 相互关系 |
内力作用 |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 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外力作用 |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基本观点: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内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板块运动 | 边界类型 | 宏观地形 | 实例 |
碰撞挤压 |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互相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高原 |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岸山脉、岛弧和海沟 | 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日本海沟 | ||
张裂分离 | 生长边界 | 大陆板块间的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 东非大裂谷、红海 |
大洋板块间的张裂形成海岭 | 大西洋海岭 |
4.地质构造的类型
类型 | 判断依据 | ||
形态 | 岩层顺序 | ||
褶皱 | 背斜 | 中间向上隆起 | 中心老、两翼新 |
向斜 | 中间向下凹陷 | 中心新、两翼老 | |
断层 | 地垒 | 岩层断裂,相对上升 | |
地堑 | 岩层断裂,相对下降 |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地质构造 | 形成的地貌及成因 | 实例 | |||
地貌 | 成因 | ||||
褶 皱 | 背斜 | 山 | 岩层上拱 | 喜马拉雅山 | |
谷 | 顶部受张力,物质疏松易被侵蚀 | ||||
向 斜 | 谷 | 岩层下弯 | |||
山 |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难被侵蚀 | ||||
断层 | 地垒 | 块状山地 | 岩层上升突出 | 华山、泰山、庐山 | |
地堑 | 裂谷、凹陷地带 | 岩层下降凹陷 |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 褶皱 | 断层 | ||
背斜 | 向斜 | |||
判断方法 | 从形态上 |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 ||
构造地貌 | 未侵蚀地貌 | 常形成山岭 |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
侵蚀后地貌 |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读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塌陷
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图中华山岩体相对上升,两侧岩体相对下降,满足断层断裂和错位的两个特征,故选C。第2题,由材料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入侵,然后是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最后是外力(流水、风力等)对山地进行侵蚀,故选D。
答案:1.C 2.D
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读图,回答3~4 题。
3.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4.图中( )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解析:第3题,该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是背斜构造,故B正确。图中河床呈槽型,说明位于中下游段,故A错误;乙岸堆积物少、甲岸堆积物多,说明甲岸为堆积岸或凸岸,乙岸为侵蚀岸或凹岸,故C错误;河流流向无法判断,左右岸难以确定,故D错误。第4题,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说明岩层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作用,故C正确。下面的岩层形成时间早于上面的岩层,故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故A错误;图中③处无断层,没有出现断裂下陷,故B错误;甲位于平均洪水位以下,不适合聚落发展,故D错误。
答案:3.B 4.C
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分类 | 板块张裂区 | 板块碰撞区 |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 ||
边界类型 |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消亡边界 |
运动方向 | ←|→ | →|← | →|← |
形成地貌 | 裂谷、海洋、海岭 | 高峻的山脉 |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
举例 |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
示意图 |
据英国BBC报道,国际上有不少科学家声称,在新西兰周围发现了一块名为“西兰洲”的新大陆,可能将成为世界第八大洲。科研人员说,这个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大洲94%的面积浸没在浅海大陆架,地表起伏大,只有几个地区露出海面,包括大家熟知的新西兰。据此完成5~6题。
5.新西兰位于( )
①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②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地球岩石圈是由不同板块组成的,板块可分为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下列地区所在板块与“西兰洲”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①日本海 ②苏门答腊岛 ③冰岛 ④夏威夷群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5题,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属于消亡边界。第6题,根据题目信息,“西兰洲”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大洲,94%的面积浸没在海水中,地表起伏大,只有几个地区露出海面,包括大家熟知的新西兰。说明“西兰洲”属于陆地板块,大部分处于海平面以下。日本海、苏门答腊岛都属于欧亚板块的一部分。
答案:5.B 6.A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1)风化地貌: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地貌:如流水侵蚀地貌(峡谷、瀑布),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冰川侵蚀地貌(峡湾),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等。
(3)沉积地貌:如流水沉积地貌(三角洲、冲积扇),风力沉积地貌(沙丘),冰川沉积地貌(冰碛丘陵),海浪沉积地貌(滨海沙滩)等。图略。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对地表既有有利的改造,也有不利的影响。(能根据具体情况作辩证分析)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要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最为常见,其动力多为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它们各自对地貌的影响和典型分布区如表所示。
1.侵蚀作用与地貌
作用 | 对地貌的影响 | 分布地区 | |
风力侵蚀 | 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 干旱地区(如新疆地区的风蚀城堡) | |
流水侵蚀 | 侵蚀 |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色沙漠”“石漠化” | 湿润、半湿润地区(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
溶蚀 |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 |
冰川侵蚀 |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 |
海浪侵蚀 |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 滨海地带 |
2.沉积作用与地貌
作用 | 沉积特征 | 对地貌的影响 | 分布地区 |
流水沉积 | 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
风力沉积 | 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沉积地貌 |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 |
冰川沉积 |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 冰碛地貌 |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中下部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
(2018·11月浙江选考)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据此完成1~2题。
1.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2.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层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第2题,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组成砂页岩层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答案:1.D 2.B
湖南省的古丈红石林是全球唯一在古生代早期寒武纪形成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景区。据此完成第3题。
3.图示地貌形成的正确过程是( )
A.地壳抬升—原始海洋形成—海底沉积碳酸盐物质—流水侵蚀、溶蚀
B.流水侵蚀、溶蚀—原始海洋形成—海底沉积碳酸盐物质—地壳抬升
C.原始海洋形成—海底沉积碳酸盐物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溶蚀
D.原始海洋形成—流水侵蚀、溶蚀—地壳抬升—海底沉积碳酸盐物质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沟谷两侧岩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是沉积岩。地貌形成过程应该先出现海洋,海底才能沉积大量碳酸盐物质,由于内力作用岩层抬升,流水侵蚀加剧,形成沟谷。故C选项正确。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可以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是哪种类型,判读地质构造图方法通常如下:
1.三方面了解图中信息
(1)看图名:图名可以告诉我们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质图一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岭等命名的。
(2)看图例: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制图地区出露哪些地层及其新老顺序等。图例一般放在图框右侧,地层一般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3)看比例尺:比例尺告诉我们缩小的程度和地质现象在图上能够表示出来的精确度。
2.四角度分析应用
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四个角度分析图内一般地质情况:
(1)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分析地层有无缺失。
(2)分析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有化石说明为沉积岩,再看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3)分析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4)分析有无侵入岩,是什么年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3.五步探究岩层的形成
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构造进行探究: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壳上升形成的;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所致。
(5)若地形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周围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石形成的年代。
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字为地层编号(⑤为花岗岩)。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处( )
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呈东南—西北走向
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
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
5.⑥可能是(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岩浆
6.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侵入 B.断层作用
C.沉积作用 D.褶皱隆起
解析:第4题,b处位于断层附近,地下水沿断层溢出形成泉;断层附近岩层不稳,裂隙较多,不宜筑坝,C项正确。a处地层年代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c处地层年代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应呈东北—西南走向,A项错误。a处是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项错误。c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D项错误。第5题,⑥位于侵入岩和沉积岩接触带,是沉积岩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变质岩。第6题,图示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外力侵蚀→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断层发生→外力侵蚀。
答案:4.C 5.B 6.C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示地区( )
A.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适合修建水库
C.③处是背斜山
D.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
8.如果图中①河、②河为同一条河流。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
A.①河段自西向东流
B.②河段自东向西流
C.该河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D.该河从图中③山岭西侧绕过
解析:第7题,图中①河附近岩层是背斜、②河附近岩层是断层、③是向斜成山;图示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故可能含有化石。第8题,图中河流沉积物在①河段中位于南侧,说明河流自东向西流,在②河段中位于北侧,说明河流自西向东流;同时②河段海拔高于①河段,河流总是由高向低流,则河流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答案:7.D 8.C
专题强化训练
1.2015年1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一起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尝试。仅从地壳厚度考虑,本次试验地点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印度洋
解析:选D。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是古登堡面,其以上部分为地壳,总体来看,海洋地壳较薄,陆地地壳较厚。如果进行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尝试,仅从地壳厚度角度考虑,本试验地点可能位于印度洋上,故选D。
2.“棋盘滩”景观位于广西田东县莲花山下的灵岐河床上,“棋盘”由一块块浮出水面的大小约1 m2的石块组成。这是具有剪切节理的巨厚砂岩层经过流水冲蚀而成的地貌。据此分析,“棋盘滩”的形成是( )
A.外力侵蚀和堆积作用的结果
B.内力作用使水平岩层断裂的结果
C.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D.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解析:选C。巨厚砂岩层是地质历史时期沉积而成,受地壳抬升影响形成山地,受流水侵蚀而成“棋盘滩”,故其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7·1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4.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断层,且甲地断块上升,两侧断块下降,符合地垒的定位,选A。第4题,看图例可知,乙处岩石是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选D。
答案:3.A 4.D
下图为长沙市沿东西方向河流阶地剖面图,在长沙橘子洲头,矗立着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由永定红花岗岩石拼接而成。读图,回答5~6题。
5.构成橘子洲和橘子洲毛泽东青年雕塑的物质分别属于( )
A.沉积岩、侵入岩 B.沉积岩、喷出岩
C.沉积物、喷出岩 D.沉积物、侵入岩
6.图中河流阶地( )
A.持续性抬升形成 B.间歇性下沉形成
C.西侧抬升幅度大 D.东侧抬升幅度大
解析:第5题,构成橘子洲的物质是砾石、粗砂以及黏土、亚砂土,属于沉积物,不是沉积岩;构成青年毛泽东雕塑的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第6题,河流阶地是间歇性抬升,河床阶段性下切形成,故A、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西侧阶地地势相对较高,所以西侧抬升幅度大,故C对。
答案:5.D 6.C
(2017·4月浙江选考)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完成7~8题。
7.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
A.高温变质 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 D.喷出冷却
8.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第7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软流层的岩浆上涌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第8题,题目文字材料和图示显示,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之就迅速降低,而岩石内部则降幅缓慢。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与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故D选项正确。
答案:7.B 8.D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2月8日19时55分在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海域,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震区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菲律宾所处的板块名称及边界类型为( )
A.欧亚板块、生长边界 B.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10.本次地震震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硅铝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解析:第9题,菲律宾位于欧亚板块,属于消亡边界。第10题,震源位于海中,深度10千米,硅铝层在地壳上层,多位于陆地上,A错。海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震源位于上地幔。
答案:9.B 10.B
11.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来源于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尖锐,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 )
A.侵蚀和搬运作用弱 B.搬运和沉积作用强
C.风化和侵蚀作用弱 D.沉积和内力作用强
解析:选A。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更尖锐,说明月球上的外力对尘埃的侵蚀作用较小;搬运作用弱,对尘埃的磨蚀少。月球体积、质量较小,不能形成较厚的大气层,故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风力侵蚀弱;无固态、液态水,无流水、冰川、海浪侵蚀;沉积和内力作用对尘埃的尖锐程度不构成明显影响。故选A。
12.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其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挪威的峡湾——海浪侵蚀
B.芬兰的众多湖泊——地壳下沉
C.云南的石林——流水溶蚀
D.科罗拉多大峡谷——板块张裂
答案:C
(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13~14 题。
13.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3题,观察四幅图片可知,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②为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③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④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等)。第14题,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达,利于聚落(城镇、乡镇等)建设,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3.B 14.B
英国某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家对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宜良红石崖虫的最新研究成果。图a为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化石,图b为岩石圈中三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在图b中,能反映图a所示岩石的代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凹凸棒土”产于沉积岩中,富含镁铝硅酸盐,在建筑、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凹凸棒土”属于( )
A.化学元素 B.矿物 C.岩石 D.土壤
解析:第15题,图a所示岩石含有三叶虫化石,故该岩石为沉积岩,图b中风化剥蚀的碎屑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③是沉积岩,故C正确。第16题,“凹凸棒土”富含镁硅铝酸盐,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存在于沉积岩中,属于矿物。
答案:15.C 16.B
17.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四个组成部分: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D和E均属于______岩,其中E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经过__________冷却凝结转化为D;B经过__________转化为C。
(4)一般地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的是______(填字母)的特征。
答案:(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侵入岩 (2)岩浆 喷出岩 (3)侵入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4)A
18.读地质构造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从地质构造看,A是______,该地形成山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B地钻井,是否可能找到石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甲村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不易被风化侵蚀而成山岭 (2)有可能 背斜有利于油、气的储存 (3)地震、滑坡、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