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理科数学二轮讲义:专题四第2讲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展开第2讲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2019考向导航]
考点扫描 | 三年考情 | 考向预测 | ||
2019 | 2018 | 2017 | ||
1.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 |
|
|
| 江苏高考立体几何解答题一般位居试卷15或16题的位置.试题主要来源于课本习题改编,主要考查空间平行和垂直,这是近几年一贯的命题原则.预计2020年命题仍会坚持这个命题思想.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一般会作为填空题考查,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和探索性问题是命题的冷点,复习做适当关注. |
2.空间平行和垂直 | 第16题 | 第15题 | 第15题 | |
3.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
|
|
| |
4.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
|
|
|
1.必记的概念与定理
(1)线面平行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2)面面平行与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2.需要活用的关系与结论
3.需要关注的易错点
使用有关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时,要注意其具备的条件,缺一不可.解答高考题时,推理过程不完整是失分的重要原因,需引起特别注意.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
[典型例题]
(2018·镇江期末)设α,β为互不重合的平面,m,n是互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m∥n,n⊂α,则m∥α;
②若m⊂α,n⊂α,m∥β,n∥β,则α∥β;
③若α⊥β,α∩β=m,n⊂α,n⊥m,则n⊥β.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
【解析】 ①中,当m⊂α时命题不成立;②中,只有当m,n相交时才一定成立;③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故只有③正确.
【答案】 ③
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研究,一是与相关的定理的条件进行比较,看是否缺少条件,若缺少条件,则肯定是错误的;二是采用模型法,即从一个常见的几何体中来寻找满足条件的模型,看它在模型中是否一定成立;三是反例法,看能否举出一个反例.
[对点训练]
1.设l是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以下四个命题:
①若l∥α,l∥β,则α∥β;②若l∥α,l⊥β,则α⊥β;
③若α⊥β,l⊥α,则l⊥β;④若α⊥β,l∥α,则l⊥β,
其中正确的是 ________.
[解析] 设α∩β=a,若直线l∥a,且l⊄α,l ⊄β,则l∥α,l∥β,因此α不一定平行于β,故①错误;
由于l∥α,故在α内存在直线l′∥l,又因为l⊥β,所以l′⊥β,故α⊥β,所以②正确;
若α⊥β,在β内作交线的垂线l,则l⊥α,此时l在平面β内,因此③错误;
已知α⊥β,若α∩β=a,l∥a,且l不在平面α,β内,则l∥α且l∥β,因此④错误.
[答案] ②
空间平行和垂直
[典型例题]
(2019·高考江苏卷)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别为BC,AC的中点,AB=BC.
求证:(1)A1B1∥平面DEC1;
(2)BE⊥C1E.
【证明】 (1)因为D,E分别为BC,AC的中点,所以ED∥AB.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1B1,
所以A1B1∥ED.
又因为ED⊂平面DEC1,A1B1⊄平面DEC1,
所以A1B1∥平面DEC1.
(2)因为AB=BC,E为AC的中点,所以BE⊥AC.
因为三棱柱ABCA1B1C1是直棱柱,所以C1C⊥平面ABC.
又因为BE⊂平面ABC,所以C1C⊥BE.
因为C1C⊂平面A1ACC1,AC⊂平面A1ACC1,C1C∩AC=C,
所以BE⊥平面A1ACC1.
因为C1E⊂平面A1ACC1,所以BE⊥C1E.
(1)立体几何中,要证线面平行,可利用线线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
(2)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线、高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
(3)证明立体几何问题,要紧密结合图形,有时要利用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因此有时候需要画出一些图形辅助使用.
[对点训练]
2.(2018·高考江苏卷)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A1=AB,AB1⊥B1C1.
求证:(1)AB∥平面A1B1C;
(2)平面ABB1A1⊥平面A1BC.
[证明] (1)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B∥A1B1.
因为AB⊄平面A1B1C,A1B1⊂平面A1B1C,所以AB∥平面A1B1C.
(2)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四边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AA1=AB,所以四边形ABB1A1为菱形,
因此AB1⊥A1B.
又因为AB1⊥B1C1,BC∥B1C1,
所以AB1⊥BC.
又因为A1B∩BC=B,A1B⊂平面A1BC,BC⊂平面A1BC,
所以AB1⊥平面A1BC.
因为AB1⊂平面ABB1A1,
所以平面ABB1A1⊥平面A1BC.
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典型例题]
已知在矩形ABCD中,E为边AB的中点,将△ADE沿直线DE翻转成△A1DE.若M为线段A1C的中点,则在△ADE翻转过程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
①BM是定值;
②点M在圆上运动;
③一定存在某个位置,使DE⊥A1C;
④一定存在某个位置,使MB∥平面A1DE.
【解析】 取DC中点N,连结MN,NB,则MN∥A1D,NB∥DE,
所以平面MNB∥平面A1DE,
因为MB⊂平面MNB,
所以MB∥平面A1DE,④正确;
∠A1DE=∠MNB,MN=A1D=定值,NB=DE=定值,根据余弦定理得,MB2=MN2+NB2-2MN·NB·cos ∠MNB,所以MB是定值.①正确;
B是定点,所以M是在以B为圆心,MB为半径的圆上,②正确;
当矩形ABCD满足AC⊥DE时存在,其他情况不存在,③不正确.
所以①②④正确.
【答案】 ①②④
(1)解决与翻折有关的几何问题的关键是搞清翻折前后哪些量改变、哪些量不变,抓住翻折前后不变的量,充分利用原平面图形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把平面图形翻折后,经过恰当连线就能得到三棱锥、四棱锥,从而把问题转化到我们熟悉的几何体中去解决.
[对点训练]
3.(2019·江苏省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七))如图,在矩形ABCD中,E,F分别为BC,DA的中点.将矩形ABCD沿线段EF折起,使得∠DFA=60°.设G为AF上的点.
(1)试确定点G的位置,使得CF∥平面BDG;
(2)在(1)的条件下,证明:DG⊥AE.
[解] (1)当点G为AF的中点时,CF∥平面BDG.
证明如下:
因为E,F分别为BC,DA的中点,
所以EF∥AB∥CD.
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OG,则AO=CO,
又G为AF的中点,所以CF∥OG,
因为CF⊄平面BDG,OG⊂平面DBG.
所以CF∥平面BDG.
(2)证明:因为E,F分别为BC,DA的中点,
所以EF⊥FD,EF⊥FA.
又FD∩FA=F,
所以EF⊥平面ADF,
因为DG⊂平面ADF,所以EF⊥DG.
因为FD=FA,∠DFA=60°,
所以△ADF是等边三角形,DG⊥AF,
又AF∩EF=F,
所以DG⊥平面ABEF.
因为AE⊂平面ABEF,所以DG⊥AE.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典型例题]
(2019·江苏省高考名校联考(九))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CO⊥AD,且AB=AO=AD=1,OP=CD=,PA=.
(1)在线段PD上找一点M,使得CM∥平面PAB;
(2)证明:平面PCD⊥平面PAB.
【解】 (1)在线段PD上取点M,使得PM=PD,连接OM.
在△PAD中,OA=AD,PM=PD,
所以OM∥PA.
又在四边形ABCD中,AB⊥AD,CO⊥AD,
所以AB∥CO.
因为AB∩PA=A,CO∩OM=O,
所以平面MOC∥平面PAB,
又CM⊂平面MOC,所以CM∥平面PAB.
(2)证明:在△PAO中,PA=,AO=1,OP=,
所以AO2+OP2=AP2,故AO⊥OP.
在Rt△POD中,OD=2,
故PD2=OP2+OD2=()2+22=6.
故在△PAD中,PA2+PD2=AD2,所以AP⊥PD.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AB⊥AD,所以AB⊥平面PAD,
又PD⊂平面PAD,所以AB⊥PD.
又AB⊂平面PAB,AP⊂平面PAB,AB∩AP=A,
所以PD⊥平面PAB.
又PD⊂平面PCD,所以平面PCD⊥平面PAB.
立体几何探索性命题的类型
一、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解这类题采用的策略是:(1)通过各种探索尝试给出条件.(2)找出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再证明充分性.
二、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结论是什么.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探索的结论是否存在. 解这类题采用的策略是: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的结论.
[对点训练]
4.(2019·南通模拟)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是BC的中点,BC=BB1.
(1)求证:A1C∥平面AB1D;
(2)试在棱CC1上找一点M,使MB⊥AB1.
[解] (1)证明:连结A1B,交AB1于点O, 连结OD.
因为O、D分别是A1B、BC的中点,
所以A1C∥OD.
因为A1C⊄平面AB1D,OD⊂平面AB1D,
所以A1C∥平面AB1D.
(2)M为CC1的中点.
证明如下:
因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BC=BB1,
所以四边形BCC1B1是正方形.
因为M为CC1的中点,D是BC的中点,
所以△B1BD≌△BCM,
所以∠BB1D=∠CBM,∠BDB1=∠CMB.
又因为∠BB1D+∠BDB1=,
∠CBM+∠BDB1=,所以BM⊥B1D.
因为△ABC是正三角形,D是BC的中点,
所以AD⊥BC.
因为平面ABC⊥平面BB1C1C, 平面ABC∩平面BB1C1C=BC,AD⊂平面ABC,
所以AD⊥平面BB1C1C.
因为BM⊂平面BB1C1C,
所以AD⊥BM.
因为AD∩B1D=D,
所以BM⊥平面AB1D.
因为AB1⊂平面AB1D,
所以MB⊥AB1.
1.(2019·揭阳模拟改编)设平面α,β,直线a,b,a⊂α,b⊂α,则“a∥β,b∥β”是“α∥β”的________条件.
[解析] 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若直线a,b是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且a∥β,b∥β,则α∥β;当α∥β,若a⊂α,b⊂α,则a∥β,b∥β,因此“a∥β,b∥β”是“α∥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答案] 必要不充分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DD1的中点,则BD1与过点A、E、C的平面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解析] 连结AC、BD相交于一点O,连结OE、AE、EC,
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所以DO=BO.
而DE=D1E,所以EO为△DD1B的中位线,
所以EO∥D1B,所以BD1∥平面AEC.
[答案] BD1∥平面AEC
3.(2019·南京模拟)四棱锥PABCD 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PA⊥底面ABCD且PA=4,则PC与底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
[解析] 因为PA⊥底面ABCD,所以PC在底面ABCD上的射影为AC,∠PCA就是P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tan∠PCA==.
[答案]
4.(2019·南京、盐城模拟)已知平面α,β,直线m,n,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α,n∥β,m⊥n,则α⊥β;
②若α∥β,m∥α,n∥β,则m∥n;
③若m⊥α,n⊥β,m⊥n,则α⊥β;
④若α⊥β,m⊥α,n⊥β ,则m⊥n.
其中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解析] ①错误,还有可能α,β相交;②错误,直线m,n可能平行、相交或异面;③④正确.
[答案] ③④
5.(2019·镇江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将△ADB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构成三棱锥ABCD,则在三棱锥ABCD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平面ABD⊥平面ABC;②平面ADC⊥平面BDC;
③平面ABC⊥平面BDC;④平面ADC⊥平面ABC.
[解析] 因为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所以BD⊥CD,
又平面ABD⊥平面BCD,且平面ABD∩平面BCD=BD,所以CD⊥平面ABD,则CD⊥AB,
又AD⊥AB,AD∩CD=D,所以AB⊥平面ADC,
又AB⊂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ADC.
[答案] ④
6.(2019·无锡期末)已知两条直线m、n,两个平面α、β.给出下面四个命题:
①m∥n,m⊥α⇒n⊥α;②α∥β,m⊂α,n⊂β⇒m∥n;
③m∥n,m∥α⇒n∥α;④α∥β,m∥n,m⊥α⇒n⊥β.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解析]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故①正确;两平面平行,分别在这两平面内的两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异面,故②错;m∥n,m∥α时,n∥α或n⊂α,故③错;由α∥β,m⊥α得m⊥β,由m⊥β,n∥m得n⊥β,故④正确.
[答案] ①④
7.(2019·苏州调研)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点M为CC1的中点,点N为线段DD1上靠近D1的三等分点,平面BMN交AA1于点Q,则线段AQ的长为________.
[解析] 如图所示,在线段DD1上靠近点D处取一点T,使得DT=,因为N是线段DD1上靠近D1的三等分点,故D1N=,故NT=2--=1,因为M为CC1的中点,故CM=1,连接TC,由NT∥CM,且CM=NT=1,知四边形CMNT为平行四边形,故CT∥MN,同理在AA1上靠近A处取一点Q′,使得AQ′=,连接BQ′,TQ′,则有BQ′∥CT∥MN,故BQ′与MN共面,即Q′与Q重合,故AQ=.
[答案]
8.如图,∠ACB=90°,DA⊥平面ABC,AE⊥DB交DB于点E,AF⊥DC交DC于点F,且AD=AB=2,则三棱锥DAEF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解析] 因为DA⊥平面ABC,所以DA⊥BC,又BC⊥AC,DA∩AC=A,所以BC⊥平面ADC,所以BC⊥AF.又AF⊥CD,BC∩CD=C,所以AF⊥平面DCB,所以AF⊥EF,AF⊥DB.又DB⊥AE,AE∩AF=A,所以DB⊥平面AEF,所以DE为三棱锥DAEF的高.因为A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D斜边上的高,所以AE=,设AF=a,FE=b,则△AEF的面积S=ab≤·=×=,所以三棱锥DAEF的体积V≤××=(当且仅当a=b=1时等号成立).
[答案]
9.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线段B1D1上有两个动点E,F,且EF=,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AC⊥BE;
②EF∥平面ABCD;
③三棱锥ABEF的体积为定值;
④△AEF的面积与△BEF的面积相等.
[解析] 因为AC⊥平面BB1D1D,
又BE⊂平面BB1D1D,所以AC⊥BE,故①正确.
因为B1D1∥平面ABCD,又E、F在线段B1D1上运动,
故EF∥平面ABCD.故②正确.
③中由于点B到直线EF的距离是定值,故△BEF的面积为定值,又点A到平面BEF的距离为定值,故VABEF不变.故③正确.
由于点A到B1D1的距离与点B到B1D1的距离不相等,因此△AEF与△BEF的面积不相等,故④错误.
[答案] ①②③
10.在△ABC中,∠ACB=90°,AB=8,∠ABC=60°,PC⊥平面ABC,PC=4,M是AB上一个动点,则PM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 如图,因为PC⊥平面ABC,MC⊂平面ABC,
所以PC⊥MC.
故PM=
=.
又因为MC的最小值为=2,所以PM的最小值为2.
[答案] 2
11.(2019·江苏省高考名校联考(五))如图,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CC1=CA,点E,F分别为AC1,BC1的中点.
(1)若B1C1上存在一点G,使得平面EFG∥平面AA1B1B,求证:点G为B1C1的中点;
(2)若AC1⊥AB,求证:平面CEF⊥平面ABC1.
[证明] (1)如图,连接AB1,因为平面EFG∥平面AA1B1B,EG⊂平面EFG,
所以EG∥平面AA1B1B.
因为EG⊂平面AB1C1,平面AB1C1∩平面AA1B1B=AB1,所以EG∥AB1,
因为点E为AC1的中点,所以点G为B1C1的中点.
(2)因为CC1=CA,点E为AC1的中点,
所以CE⊥AC1.
因为点E,F分别为AC1,BC1的中点,所以EF∥AB,
因为AC1⊥AB,所以EF⊥AC1.
又CE∩EF=E,CE,EF⊂平面CEF,所以AC1⊥平面CEF,因为AC1⊂平面ABC1,所以平面CEF⊥平面ABC1.
12.(2019·南通调研)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平面BAD⊥平面CAD,∠BAD=90°.M,N,Q分别为棱AD,BD,AC的中点.
(1)求证:CD∥平面MNQ;
(2)求证:平面MNQ⊥平面CAD.
[证明] (1)因为M,Q分别为棱AD,AC的中点,
所以MQ∥CD,又CD⊄平面MNQ,MQ⊂平面MNQ,
故CD∥平面MNQ.
(2)因为M,N分别为棱AD,BD的中点,所以MN∥AB,又∠BAD=90°,故MN⊥AD.
因为平面BAD⊥平面CAD,平面BAD∩平面CAD=AD,且MN⊂平面ABD,所以MN⊥平面CAD.
又MN⊂平面MNQ,所以平面MNQ⊥平面CAD.
13.(2019·南京、盐城模拟)如图①,E,F分别是直角三角形ABC边AB和AC的中点,∠B=90°,沿EF将三角形ABC折成如图②所示的锐二面角A1EFB,若M为线段A1C的中点.求证:
(1)直线FM∥平面A1EB;
(2)平面A1FC⊥平面A1BC.
[证明] (1)取A1B中点N,连结NE,NM(图略),
则MN綊BC,EF綊BC,所以MN綊FE,
所以四边形MN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FM∥EN,
又因为FM⊄平面A1EB,EN⊂平面A1EB,
所以直线FM∥平面A1EB.
(2)因为E,F分别为AB和AC的中点,所以A1F=FC,所以FM⊥A1C.
同理,EN⊥A1B,
由(1)知,FM∥EN,所以FM⊥A1B.
又因为A1C∩A1B=A1,所以FM⊥平面A1BC,
又因为FM⊂平面A1FC,
所以平面A1FC⊥平面A1BC.
1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BC=2,过A1、C1、B三点的平面截去长方体的一个角后,得到如图所示的几何体ABCDA1C1D1,且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
(1)求AA1的长;
(2)在线段BC1上是否存在点P,使直线A1P与C1D垂直,如果存在,求线段A1P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因为VABCDA1C1D1=VABCDA1B1C1D1-VBA1B1C1
=2×2×AA1-××2×2×AA1=AA1=,
所以AA1=4.
(2)存在点P满足题意.在平面CC1D1D中作D1Q⊥C1D交CC1于Q,过Q作QP∥CB交BC1于点P,则A1P⊥C1D.
因为A1D1⊥平面CC1D1D,C1D⊂平面CC1D1D,
所以C1D⊥A1D1,而QP∥CB,CB∥A1D1,
所以QP∥A1D1,
又因为A1D1∩D1Q=D1,所以C1D⊥平面A1PQD1,
且A1P⊂平面A1PQD1,所以A1P⊥C1D.
因为Rt△D1C1Q∽Rt△C1CD,
所以=,所以C1Q=1,
又因为PQ∥BC,所以PQ=BC=.
因为四边形A1PQD1为直角梯形,且高D1Q=,
所以A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