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第三节 大气环境教案
展开课 题:2.3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气水平运动和后面垂直运动的学习基础,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和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均是建立在热力环流基础之上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时了解了有关的天气和气候知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也比较多。 学生物理有关热胀冷缩的原理有一定的认识,课下已经预习了关于水平梯度力的概念,但并没有熟练掌握,需要上课时举例说明其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问题导入→生活实例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演绎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教鞭 【教学课时】 1课时 【板书设计】 2.3. 大气环境 一、 知识梳理 1气压 2高压、低压 3等压面 4热力环流 4.1热力环流原理: 5总结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老师:进入今天学习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这则材料: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营渭河,司马懿屡败不出,诸葛亮则于葫芦峪预设干柴,令魏延诱敌,司马懿父子欲劫粮草,误入谷中,魏延火攻,困其难逃。忽天降大雨灭火,司马懿顺势逃走诸葛亮则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同学们觉得这真的是天意吗? 同学:是,不是…… 进入新课: 老师:别着急学完这节课我们就知道了。接下来进入到今天的学习“热力环流”。先了解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看你们的导学案都有,课程结束时对应看看自己有没有达到目标。 这次导学案完成比较好的小组是第二组,字迹工整完成的非常详细。优秀个人有,周彤、王晴晴、杨森、王昊、程澳、张旭哲、邢梦梦和韦珍大家掌声鼓励。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高低气压概念不明确,表现在做题时判断不了高低气压;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先后顺序混乱,有的人画环流图时分不清先有垂直还是先有水平,所以就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接下来进入课程内容,先看知识梳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各个概念,我们找同学解释说明。 同学1:气压: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那么你看这两幅图片中A、B的气压哪个高哪个低?右图可以看出B上方书的收的压力大而A小,那么同理左图中B的气压大于A,所以我们说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同学2:高、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为高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为低压。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压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同学3:等压面空间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在这一个面上所有的气压值都是相等的。 同学4:热力环流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老师:前三个概念都很明确了,是我们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那么接下来老师讲解一下热力环流。 板书:4.1热力环流原理 我们说热力环流是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时形成的,首先来看看地表受热均匀时的状况:当地表受热均匀时,各处空气分布均匀,空气不发生运动,等压面彼此相互平行。 当地表受热不均时,比如我们选取地面A、B、C三点,A点受热,A上方的的空气会受热膨胀上升,B、C两点未受热相对形成冷源,那么B、C上方的空气柱则会冷却收缩下沉。 近地面A点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 B、C 点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大量气体补充,密度增大,因此 A点形成高气压,B、C两点形成低气压。在高空a点密度增大,b、c两点气体流失,密度减小。相对于同一水平面的a来说,b、c则是低气压。在同一水平面由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促使气体由高压向低压运动。我们把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气体垂直和水平运动就叫做热力环流。 接下来我们找一位同学上台来讲一下这个过程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 学生画图说明原理。 老师:这位同学的讲解非常精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希望通过发现同学的问题,也改正你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讨论 1、气温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 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2、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地面的冷热不均 3 、高空水平面气压与近地面水平面气压的关系? 相反 4、高低气压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比较? 水平比较 5、等压线将如何变化? 凸高凹低 老师: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探究活动来了解一下热力环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多媒体展示: 探究活动一:海陆风 家住海边的王同学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不论是早晨上学,还是晚上放学,都要顶风骑行,相当辛苦,尤其是在大风季节,更让他苦不堪言。 (1)你能为王同学解释原因吗?请画图说明其中的原理。 (2)你能推测沿海地区冬夏季的风向吗? 老师:给我们同学几分钟时间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5分钟) 学生:上台展示,用图总结回答:………. 探究活动二:山谷风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这样写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并且四川盆地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60~70%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并且画图说明。(7分钟) 学生:上台展示,总结回答。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片段 那同学看看现在能不能对开头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是不是和我们讲的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啊?你们理解了没? 同学:…… 接下来这个探究活动留给同学们回去继续探究,认识的更加全面而且详细好不好? 探究活动三:城郊热力环流 (1)城郊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 (2)上海市在进行取消统购粮后的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定拿出1/3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根据城郊热力环流原理,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放在郊区、市区还是农村。为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 课堂总结:
|
2.3.2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授 课 人: 李瑶
时 间: 2014/12/15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共8页。
高中第三节 大气环境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节 大气环境教案及反思,共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