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6章 第15讲 自然灾害 教案
展开
第15讲 自然灾害
[课程内容]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旱涝、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
2.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危害。
3.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思维导图]
1.自然灾害概况
(1)概念: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分类:
①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②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2.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主因)
①气象因素:短时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
②地形、地势因素:地势低洼。
③河湖因素
④流域汇水速度: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⑤河道排水速度:河谷越顺直、越通畅,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快。
(2)人为原因(诱因)
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②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③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河道排水的速度。
拓展延伸
1.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的气候原因
(1)原因: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冬、夏季风强弱、进退异常,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故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2)正常年份,我国夏季风的进退与强降水集中地区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4、5月
华南一带
夏季风开始登陆中国大陆,冷暖空气多交汇于该地区
6、7月
江淮地区
夏季风北上,冷暖空气多交汇于江淮地区,形成梅雨
7、8月
华北、东北地区
夏季风进一步北上,雨带移到该地区,北方夏季多暴雨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
8、9月
东南沿海
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多狂风暴雨
2.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因素
长江洪涝灾害成因
自然因素
洪水来量
流经湿润区,流域广,支流多,水量大,汛期长,雨期干支流洪水来量大
滞洪能力
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泄洪能力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宣泄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
破坏植被
滥垦乱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和湖泊淤积,使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河湖蓄洪补枯能力减弱
3.危害
(1)危害生产: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经济损失。
(2)危害生活:给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带来不便,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3)危害生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生态:洪涝引发河道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
(5)危害程度:灾害强度和范围越大,灾害越严重;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抗灾能力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小。
4.防御措施
(1)工程措施
①构建预报、预警系统。
②植树种草,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③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加快泄洪速度。
(2)非工程措施
①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②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
③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
④加强监测预报。
⑤保护植被。
⑥设置防洪保险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5.避灾措施
(1)灾前
①学会游泳。
②预备防洪的装备,如救生圈(衣)等。
③积极参加防灾和避灾演习。
④设计好合理的逃生路线和避灾场所。
⑤及时收听(看)相关预报和预警信息。
(2)灾中
①能逃: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尽快向较高的地方转移。
②不能逃:在洪水中可抓住有浮力的物体,如泡沫、树干、木板等,必要时爬上高树暂避;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不爬到泥坯房屋顶;设法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考向一 结合实例,考查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1.(全国文综Ⅲ)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答案 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解析 根据经纬度信息可知,河南省位于我国的南北方过渡地带,所以该省的气候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南北差异,尤其是降水方面。从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显著的特征作为切入点,结合图示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2.(全国文综Ⅰ)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解析 M城位于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该地水患灾害(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地势、河流特征、风暴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根据气候资料可知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由图可知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M城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导致洪涝灾害严重。
考向二 结合实例,考查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3.(全国文综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指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答案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四周高,缺少入海河道,因此通过河道整治、分蓄洪工程与水库的建设等扩大河道的泄洪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非工程措施主要有预报、管理、保险、宣传教育等。
1.概念
(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异常少或蒸发异常旺盛。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
3.危害
(1)危害生产: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绝收;影响牧草生长和牲畜饮水困难,危害畜牧业发展。
(2)危害生活:水资源短缺,饮用水不足;食物短缺,生活艰难;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3)危害生命:影响人们健康,甚至可能造成人员死亡。
(4)危害生态:加剧土地荒漠化,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拓展延伸 我国的旱灾及成因
分区
旱灾类型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东北、华北地区
春旱为主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以南
伏旱为主
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西南地区
冬春连旱
为主
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地表储水能力差。
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4.防御措施
(1)技术措施:人工增雨;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污水资源化。
(2)工程措施: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
(3)生物措施:农林牧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选择耐旱作物,选育耐旱品种。
(4)管理措施:重视预报;优化农业布局。
考向 结合材料,考查旱灾的分布、危害、成因和防治措施
(山东文综)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答案 (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1.概念及分布
(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分布
①世界: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②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补充点拨 西北太平洋海域称为台风,其他海域称为飓风。
2.危害
(1)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2)风灾: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3)雨灾: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4)风暴潮灾害:危害近海养殖,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侵蚀海岸等。造成经济损失。
(5)给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带来不便。
补充点拨 有利影响: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3.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3)及早转移出低洼地和危房。
4.避灾措施
(1)海上渔船回港避风。
(2)对房屋和易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固,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
(3)关好门窗,取下悬挂物。
特别提醒 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此处风平浪静,天气晴朗,但受其控制的区域不宜逗留,因为台风眼过后将有最大风力出现。如下图:
考向一 台风的成因和时空分布
(2019·湖北七校联考)秋台风通常是指9月~11月生成的台风。秋台风的数量虽不如夏季台风数量多,但秋季更易生成超强台风(超强台风指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即16级以上),破坏更大。2018年9月16日登陆我国的强台风“山竹”就是典型的秋台风。下面表格为“1949~201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统计表”,下图为“台风‘山竹’移动实时路径图”。据此回答1~2题。
项目统计
夏季
秋季
生成台风数
783
755
超强台风数
128
211
超强台风百分比
16.3%
27.9%
1.受台风“山竹”影响,9月16日12:00至9月16日20:00深圳风向的变化为( )
A.由东北风转为东南风 B.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
C.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 D.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
2.下列关于秋台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秋季易出现超强台风,是因为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导致海温偏高 ②与夏季台风相比,秋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点更偏北 ③秋季台风登陆时若大陆冷空气活跃,会导致风更大、雨更强 ④与夏季台风相比,秋台风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较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北部吹东北风,东部吹东南风。受台风“山竹”影响,9月16日12:00至9月16日20:00深圳的位置由台风北部转变为东部,风向的变化为由东北风转为东南风,A对。第2题,海洋气温最高值出现时间比陆地晚,出现在8月份,秋季易出现超强台风,是因为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导致海温偏高,①对。与夏季台风相比,秋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点更偏南,②错。秋季台风登陆时若大陆冷空气活跃,会导致风更大雨更强,③对。秋季更易生成超强台风,破坏更大,与夏季台风相比,秋台风出现时,秋收作物未收获,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大,④错。
考向二 台风的防御、避灾措施
3.下图所示圆圈为台风系统,该系统分成四个区域,短箭头表示风向,长箭头表示台风整体移动方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是四艘轮船的逃生路线,比较合理的是哪条路线,请说明理由。
(2)试分析广东、福建等地多台风的原因,并列举两项预防台风的措施。
答案 (1)乙路线。 乙路线远离台风中心,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附近方向,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
(2)原因:广东、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离台风源地较近。
措施:利用卫星和雷达加强监测、及时发出警报,人员远离台风登陆、经过的地区;紧闭房屋门窗等。
1.寒潮概念及其发生的原因
(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寒潮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4℃以下。
(3)产生的原因:冬半年有很强的冷气团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是冷锋活动。
(4)发生季节:多发生在冬半年,但是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春秋两季。
2.危害
(1)生产: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降雪、冻雨、大风等往往使农作物和牲畜冻伤甚至冻死,损坏农作物,影响牲畜觅食,造成农业损失;破坏供电、供水、通信基础设施;阻碍交通等,造成经济损失。
(2)生活:给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带来困难。
补充点拨 寒潮的有利影响:冬季积雪,春季融化,缓解春旱,利于春播;低温可杀死害虫,减少病虫害。
3.寒潮的防治措施
(1)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2)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做好防寒准备。
(3)海上船只及时回港等。
考向 寒潮的判断和危害
2016年1月21日至25日,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霸王级”寒潮侵袭,局部地区降温达20°C以上。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C.山东、台湾、海南
D.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2.对于华北南部地区来说,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发生在( )
A.冬半年 B.春末夏初
C.秋季 D.秋末冬初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寒潮是北方冷空气南下引起的急剧降温现象,对我国北方地区影响最大,南方受其影响则较小。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受寒潮影响也较小。第2题,华北南部地区以旱作农作物种植为主,秋末冬初突然爆发的强冷空气对晚秋作物影响极大。
1.地震的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分类及成因
(1)构造地震——岩层断裂。
(2)火山地震——火山喷发。
(3)人工诱发地震——修建水库、人工爆破。
3.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的主要参数
(1)震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2)震源、震中等如下图所示:
(3)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5.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次生灾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6.防震避震措施
(1)提高地震灾害监测预报水平。
(2)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提高抗震自救意识,加强逃生演练。
考向 地震的成因和防御
1.汶川地震从成因上属于( )
A.人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诱发地震 D.构造地震
答案 D
解析 汶川地震从成因上属于构造地震,是由于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受板块挤压形成。
2.我国地震台准确地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大地震,而一年后的唐山大地震却没能预报出来。这一事实表明( )
A.地震活动无规律可循,致使地震预报具有很强的偶然性
B.地震预防的准确程度与天气预报水平相当
C.预报地震的基础工作是观察地震的前兆
D.人类对地震的形成、发展与成灾规律的认识不足
答案 D
解析 地震活动具有规律性,其发生的区域一般呈带状分布,其发生的时间有平静期和活跃期交替的现象。但由于人类对地震的形成、发展与成灾规律的认识不足,具体到某一次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往往难以确定,对地震预防的准确程度远不如天气预报水平。由此可知,A、B项错误,D项正确。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报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对地震前兆的观察是预报地震的基础工作,但C项与题意不符。
(2020·连云港期末)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图”,完成1~2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2.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 7、8月 B.甲 3、4、5月
C.乙 5、6月 D.乙 12、1、2月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该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范围大,出现次数多,尤其以华北地区最集中,云贵高原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因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区,地表难以储水,没有严重的涝灾,故判断不是洪涝,而是旱灾。第2题,结合上题结论,甲地为华北平原,春旱(3、4、5月)较严重,而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受伏旱影响。故选B。
3.减轻台风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修建各种水利设施
B.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C.进行人工消雨作业,减弱台风带来的暴雨和风速
D.台风季节做好沿海居民的转移工作
答案 B
解析 根据台风的特点和危害可知,植树造林,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有利于防洪,但不是最重要的减轻台风灾害措施,A错误;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B正确;目前技术不能对台风进行人工消雨作业,因而不能减弱台风带来的暴雨和风速,C错误;应在台风来临前做好沿海居民的转移工作,D错误。
4.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大风雨来临前,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答案 B
解析 台风过境时,带来的狂风、暴雨可以引起山洪暴发,毁坏房屋,临时建筑物大多不太牢固,所以不要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以免发生危险。故B符合题意。
(2020·苏州期末)3月1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警报,强冷空气再度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寒潮影响的范围小
C.寒潮能够引发多种灾害
D.寒潮影响范围在陆地
6.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
A.发布准确的寒潮预警
B.随时做好防寒准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前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春秋两季,A错误;寒潮影响的范围较大,B错误;寒潮发生能够造成暴风雪、冰冻、冻雨、大风、风暴潮等多种灾害,C正确;寒潮影响的范围不仅在陆地,还有海洋,D错误。第6题,只有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人们才能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减轻或避免寒潮带来的危害。
7.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③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④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⑤将发生过大地震地区的人员全部迁移到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居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 A
读“某年6~9月长江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位、流量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下题。
8.与6月29日相比,7月6日水位更高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多,流量大
B.降水强度大,流量大
C.河床淤塞,容水量减少,流速减慢
D.人为加高堤坝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与6月29日相比,7月6日水位更高,流量更小,A、B错;由于洪水带来大量的泥沙、各种杂物淤塞河道,导致河床容水量减少,流速减慢,虽然流量下降,但导致水位上涨,C对;人们通过加高堤坝约束洪水,为水位上涨提供了可能,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
(2019·江阴模拟)旱涝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图甲示意“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趋势”,图乙示意“1949~2015年我国旱灾趋势”。据此完成9~11题。
9.根据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旱灾趋势,可以确定的是( )
A.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灾害强度指数在时间上呈现同步性特征
B.1949~1968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灾害强度指数具有较强的同步性
C.1969~2002年洪涝灾害强度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D.2001~2015年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10.关于我国洪涝灾害、旱灾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旱灾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洪涝平均受灾面积
B.洪涝平均受灾面积大的年份,旱灾平均受灾面积都较小
C.洪涝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旱灾平均受灾面积
D.有的年份旱灾、洪涝平均受灾面积都大
11.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西高东低的地形 B.植被覆盖率的高低
C.多条大河东流入海 D.夏季风的强弱
答案 9.B 10.D 11.D
解析 第9题,根据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旱灾趋势可知,在1970~2015年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灾害强度指数在时间上明显不同步,A错。1949~1968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灾害强度指数具有较强的同步性,B对。1969~2002年洪涝灾害强度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C错。2001~2015年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D错。第10题,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多数年份大于洪涝平均受灾面积,A错误。1991~1997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大,旱灾平均受灾面积也较大,B错误。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一般小于旱灾平均受灾面积,C错误。有的年份旱灾、洪涝平均受灾面积都大,D正确。第11题,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的强弱,夏季风强的年份,南旱北涝,反之,南涝北旱,D对。西高东低的地形,植被覆盖率,大河东流入海不是影响旱涝灾害多的主要原因,A、B、C错。
(2020·济南模拟)读甲、乙两图,完成12~13题。
12.若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3.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线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m),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某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地,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中①~④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2.B 13.B
解析 第12题,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谷里,故选B。第13题,由上题可知,图乙中泥石流从西南向东北流,遭遇泥石流时应尽可能沿着垂直于泥石流的流向向高处转移,故选B。
14.2016年1月23日,“霸王级”寒潮如期而至,“速冻”全国。据统计,本次寒潮南方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北方,尤其是农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本次寒潮对我国南方农业造成危害较大的原因。
(2)列举应对寒潮、减少农业危害的措施。
答案 (1)降温幅度大,速度快;正值农产品上市季节,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和运输,经济损失较大。
(2)加强对冻害的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培育和推广耐寒防冻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在果园地面铺设稻草等覆盖物;给果树树干包裹稻草等。
15.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及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均易发生洪涝灾害,结合图分析此时两地可能发生暴雨洪涝的地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甲、乙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答案 (1)乙地。此时乙地位于低压槽附近,有可能受锋面气旋的影响形成暴雨。
(2)甲地: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排水、分洪等水利工程。 乙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一年发生火山地震1 500多次。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约20千米。截至背离时间3月30日上午,日本受灾的12都道县确认遇难人数11 232人,警方接到家属报失踪人数16 361人,共计27 593人。
材料二 加勒比海地区时有地震发生,但强度不是很大。而海地已经16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地震。但是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时53分,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上午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源距离首都太子港15千米,深度为8千米,由于靠近震源,太子港在更大程度上遭受了破坏性冲击。截至1月26日,地震已造成22.25万人死亡,19.6万人受伤。
(1)分析日本多地震的主要原因。
(2)与日本大地震相比,海地地震人员伤亡惨重,为什么?
答案 (1)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繁。
(2)与日本大地震相比,海地地震造成更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①虽然海地地震震级小,但是震源浅,震中人口密集;②经济落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差,建筑坍塌严重;③长期没有破坏性地震,人们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差等。
[课程内容]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旱涝、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
2.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危害。
3.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思维导图]
1.自然灾害概况
(1)概念: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分类:
①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②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2.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主因)
①气象因素:短时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
②地形、地势因素:地势低洼。
③河湖因素
④流域汇水速度: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⑤河道排水速度:河谷越顺直、越通畅,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快。
(2)人为原因(诱因)
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②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③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河道排水的速度。
拓展延伸
1.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的气候原因
(1)原因: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冬、夏季风强弱、进退异常,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故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2)正常年份,我国夏季风的进退与强降水集中地区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4、5月
华南一带
夏季风开始登陆中国大陆,冷暖空气多交汇于该地区
6、7月
江淮地区
夏季风北上,冷暖空气多交汇于江淮地区,形成梅雨
7、8月
华北、东北地区
夏季风进一步北上,雨带移到该地区,北方夏季多暴雨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
8、9月
东南沿海
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多狂风暴雨
2.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因素
长江洪涝灾害成因
自然因素
洪水来量
流经湿润区,流域广,支流多,水量大,汛期长,雨期干支流洪水来量大
滞洪能力
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泄洪能力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宣泄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
破坏植被
滥垦乱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和湖泊淤积,使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河湖蓄洪补枯能力减弱
3.危害
(1)危害生产: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经济损失。
(2)危害生活:给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带来不便,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3)危害生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生态:洪涝引发河道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
(5)危害程度:灾害强度和范围越大,灾害越严重;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抗灾能力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小。
4.防御措施
(1)工程措施
①构建预报、预警系统。
②植树种草,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③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加快泄洪速度。
(2)非工程措施
①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②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
③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
④加强监测预报。
⑤保护植被。
⑥设置防洪保险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5.避灾措施
(1)灾前
①学会游泳。
②预备防洪的装备,如救生圈(衣)等。
③积极参加防灾和避灾演习。
④设计好合理的逃生路线和避灾场所。
⑤及时收听(看)相关预报和预警信息。
(2)灾中
①能逃: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尽快向较高的地方转移。
②不能逃:在洪水中可抓住有浮力的物体,如泡沫、树干、木板等,必要时爬上高树暂避;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不爬到泥坯房屋顶;设法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考向一 结合实例,考查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1.(全国文综Ⅲ)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答案 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解析 根据经纬度信息可知,河南省位于我国的南北方过渡地带,所以该省的气候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南北差异,尤其是降水方面。从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显著的特征作为切入点,结合图示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2.(全国文综Ⅰ)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解析 M城位于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该地水患灾害(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地势、河流特征、风暴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根据气候资料可知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由图可知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M城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导致洪涝灾害严重。
考向二 结合实例,考查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3.(全国文综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指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答案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四周高,缺少入海河道,因此通过河道整治、分蓄洪工程与水库的建设等扩大河道的泄洪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非工程措施主要有预报、管理、保险、宣传教育等。
1.概念
(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异常少或蒸发异常旺盛。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
3.危害
(1)危害生产: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绝收;影响牧草生长和牲畜饮水困难,危害畜牧业发展。
(2)危害生活:水资源短缺,饮用水不足;食物短缺,生活艰难;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3)危害生命:影响人们健康,甚至可能造成人员死亡。
(4)危害生态:加剧土地荒漠化,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拓展延伸 我国的旱灾及成因
分区
旱灾类型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东北、华北地区
春旱为主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以南
伏旱为主
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西南地区
冬春连旱
为主
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地表储水能力差。
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4.防御措施
(1)技术措施:人工增雨;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污水资源化。
(2)工程措施: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
(3)生物措施:农林牧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选择耐旱作物,选育耐旱品种。
(4)管理措施:重视预报;优化农业布局。
考向 结合材料,考查旱灾的分布、危害、成因和防治措施
(山东文综)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答案 (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1.概念及分布
(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分布
①世界: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②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补充点拨 西北太平洋海域称为台风,其他海域称为飓风。
2.危害
(1)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2)风灾: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3)雨灾: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4)风暴潮灾害:危害近海养殖,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侵蚀海岸等。造成经济损失。
(5)给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带来不便。
补充点拨 有利影响: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3.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3)及早转移出低洼地和危房。
4.避灾措施
(1)海上渔船回港避风。
(2)对房屋和易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固,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
(3)关好门窗,取下悬挂物。
特别提醒 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此处风平浪静,天气晴朗,但受其控制的区域不宜逗留,因为台风眼过后将有最大风力出现。如下图:
考向一 台风的成因和时空分布
(2019·湖北七校联考)秋台风通常是指9月~11月生成的台风。秋台风的数量虽不如夏季台风数量多,但秋季更易生成超强台风(超强台风指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即16级以上),破坏更大。2018年9月16日登陆我国的强台风“山竹”就是典型的秋台风。下面表格为“1949~201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统计表”,下图为“台风‘山竹’移动实时路径图”。据此回答1~2题。
项目统计
夏季
秋季
生成台风数
783
755
超强台风数
128
211
超强台风百分比
16.3%
27.9%
1.受台风“山竹”影响,9月16日12:00至9月16日20:00深圳风向的变化为( )
A.由东北风转为东南风 B.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
C.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 D.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
2.下列关于秋台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秋季易出现超强台风,是因为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导致海温偏高 ②与夏季台风相比,秋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点更偏北 ③秋季台风登陆时若大陆冷空气活跃,会导致风更大、雨更强 ④与夏季台风相比,秋台风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较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北部吹东北风,东部吹东南风。受台风“山竹”影响,9月16日12:00至9月16日20:00深圳的位置由台风北部转变为东部,风向的变化为由东北风转为东南风,A对。第2题,海洋气温最高值出现时间比陆地晚,出现在8月份,秋季易出现超强台风,是因为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导致海温偏高,①对。与夏季台风相比,秋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点更偏南,②错。秋季台风登陆时若大陆冷空气活跃,会导致风更大雨更强,③对。秋季更易生成超强台风,破坏更大,与夏季台风相比,秋台风出现时,秋收作物未收获,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大,④错。
考向二 台风的防御、避灾措施
3.下图所示圆圈为台风系统,该系统分成四个区域,短箭头表示风向,长箭头表示台风整体移动方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是四艘轮船的逃生路线,比较合理的是哪条路线,请说明理由。
(2)试分析广东、福建等地多台风的原因,并列举两项预防台风的措施。
答案 (1)乙路线。 乙路线远离台风中心,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附近方向,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
(2)原因:广东、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离台风源地较近。
措施:利用卫星和雷达加强监测、及时发出警报,人员远离台风登陆、经过的地区;紧闭房屋门窗等。
1.寒潮概念及其发生的原因
(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寒潮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4℃以下。
(3)产生的原因:冬半年有很强的冷气团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是冷锋活动。
(4)发生季节:多发生在冬半年,但是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春秋两季。
2.危害
(1)生产: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降雪、冻雨、大风等往往使农作物和牲畜冻伤甚至冻死,损坏农作物,影响牲畜觅食,造成农业损失;破坏供电、供水、通信基础设施;阻碍交通等,造成经济损失。
(2)生活:给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带来困难。
补充点拨 寒潮的有利影响:冬季积雪,春季融化,缓解春旱,利于春播;低温可杀死害虫,减少病虫害。
3.寒潮的防治措施
(1)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2)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做好防寒准备。
(3)海上船只及时回港等。
考向 寒潮的判断和危害
2016年1月21日至25日,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霸王级”寒潮侵袭,局部地区降温达20°C以上。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C.山东、台湾、海南
D.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2.对于华北南部地区来说,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发生在( )
A.冬半年 B.春末夏初
C.秋季 D.秋末冬初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寒潮是北方冷空气南下引起的急剧降温现象,对我国北方地区影响最大,南方受其影响则较小。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受寒潮影响也较小。第2题,华北南部地区以旱作农作物种植为主,秋末冬初突然爆发的强冷空气对晚秋作物影响极大。
1.地震的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分类及成因
(1)构造地震——岩层断裂。
(2)火山地震——火山喷发。
(3)人工诱发地震——修建水库、人工爆破。
3.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的主要参数
(1)震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2)震源、震中等如下图所示:
(3)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5.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次生灾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6.防震避震措施
(1)提高地震灾害监测预报水平。
(2)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提高抗震自救意识,加强逃生演练。
考向 地震的成因和防御
1.汶川地震从成因上属于( )
A.人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诱发地震 D.构造地震
答案 D
解析 汶川地震从成因上属于构造地震,是由于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受板块挤压形成。
2.我国地震台准确地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大地震,而一年后的唐山大地震却没能预报出来。这一事实表明( )
A.地震活动无规律可循,致使地震预报具有很强的偶然性
B.地震预防的准确程度与天气预报水平相当
C.预报地震的基础工作是观察地震的前兆
D.人类对地震的形成、发展与成灾规律的认识不足
答案 D
解析 地震活动具有规律性,其发生的区域一般呈带状分布,其发生的时间有平静期和活跃期交替的现象。但由于人类对地震的形成、发展与成灾规律的认识不足,具体到某一次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往往难以确定,对地震预防的准确程度远不如天气预报水平。由此可知,A、B项错误,D项正确。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报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对地震前兆的观察是预报地震的基础工作,但C项与题意不符。
(2020·连云港期末)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图”,完成1~2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2.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 7、8月 B.甲 3、4、5月
C.乙 5、6月 D.乙 12、1、2月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该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范围大,出现次数多,尤其以华北地区最集中,云贵高原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因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区,地表难以储水,没有严重的涝灾,故判断不是洪涝,而是旱灾。第2题,结合上题结论,甲地为华北平原,春旱(3、4、5月)较严重,而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受伏旱影响。故选B。
3.减轻台风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修建各种水利设施
B.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C.进行人工消雨作业,减弱台风带来的暴雨和风速
D.台风季节做好沿海居民的转移工作
答案 B
解析 根据台风的特点和危害可知,植树造林,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有利于防洪,但不是最重要的减轻台风灾害措施,A错误;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B正确;目前技术不能对台风进行人工消雨作业,因而不能减弱台风带来的暴雨和风速,C错误;应在台风来临前做好沿海居民的转移工作,D错误。
4.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大风雨来临前,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答案 B
解析 台风过境时,带来的狂风、暴雨可以引起山洪暴发,毁坏房屋,临时建筑物大多不太牢固,所以不要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以免发生危险。故B符合题意。
(2020·苏州期末)3月1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警报,强冷空气再度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寒潮影响的范围小
C.寒潮能够引发多种灾害
D.寒潮影响范围在陆地
6.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
A.发布准确的寒潮预警
B.随时做好防寒准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前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春秋两季,A错误;寒潮影响的范围较大,B错误;寒潮发生能够造成暴风雪、冰冻、冻雨、大风、风暴潮等多种灾害,C正确;寒潮影响的范围不仅在陆地,还有海洋,D错误。第6题,只有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人们才能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减轻或避免寒潮带来的危害。
7.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③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④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⑤将发生过大地震地区的人员全部迁移到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居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 A
读“某年6~9月长江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位、流量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下题。
8.与6月29日相比,7月6日水位更高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多,流量大
B.降水强度大,流量大
C.河床淤塞,容水量减少,流速减慢
D.人为加高堤坝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与6月29日相比,7月6日水位更高,流量更小,A、B错;由于洪水带来大量的泥沙、各种杂物淤塞河道,导致河床容水量减少,流速减慢,虽然流量下降,但导致水位上涨,C对;人们通过加高堤坝约束洪水,为水位上涨提供了可能,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
(2019·江阴模拟)旱涝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图甲示意“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趋势”,图乙示意“1949~2015年我国旱灾趋势”。据此完成9~11题。
9.根据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旱灾趋势,可以确定的是( )
A.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灾害强度指数在时间上呈现同步性特征
B.1949~1968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灾害强度指数具有较强的同步性
C.1969~2002年洪涝灾害强度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D.2001~2015年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10.关于我国洪涝灾害、旱灾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旱灾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洪涝平均受灾面积
B.洪涝平均受灾面积大的年份,旱灾平均受灾面积都较小
C.洪涝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旱灾平均受灾面积
D.有的年份旱灾、洪涝平均受灾面积都大
11.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西高东低的地形 B.植被覆盖率的高低
C.多条大河东流入海 D.夏季风的强弱
答案 9.B 10.D 11.D
解析 第9题,根据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旱灾趋势可知,在1970~2015年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灾害强度指数在时间上明显不同步,A错。1949~1968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与灾害强度指数具有较强的同步性,B对。1969~2002年洪涝灾害强度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C错。2001~2015年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D错。第10题,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多数年份大于洪涝平均受灾面积,A错误。1991~1997年,洪涝平均受灾面积大,旱灾平均受灾面积也较大,B错误。洪涝平均受灾面积一般小于旱灾平均受灾面积,C错误。有的年份旱灾、洪涝平均受灾面积都大,D正确。第11题,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的强弱,夏季风强的年份,南旱北涝,反之,南涝北旱,D对。西高东低的地形,植被覆盖率,大河东流入海不是影响旱涝灾害多的主要原因,A、B、C错。
(2020·济南模拟)读甲、乙两图,完成12~13题。
12.若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3.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线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m),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某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地,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中①~④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2.B 13.B
解析 第12题,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谷里,故选B。第13题,由上题可知,图乙中泥石流从西南向东北流,遭遇泥石流时应尽可能沿着垂直于泥石流的流向向高处转移,故选B。
14.2016年1月23日,“霸王级”寒潮如期而至,“速冻”全国。据统计,本次寒潮南方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北方,尤其是农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本次寒潮对我国南方农业造成危害较大的原因。
(2)列举应对寒潮、减少农业危害的措施。
答案 (1)降温幅度大,速度快;正值农产品上市季节,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和运输,经济损失较大。
(2)加强对冻害的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培育和推广耐寒防冻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在果园地面铺设稻草等覆盖物;给果树树干包裹稻草等。
15.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及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均易发生洪涝灾害,结合图分析此时两地可能发生暴雨洪涝的地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甲、乙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答案 (1)乙地。此时乙地位于低压槽附近,有可能受锋面气旋的影响形成暴雨。
(2)甲地: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排水、分洪等水利工程。 乙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一年发生火山地震1 500多次。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约20千米。截至背离时间3月30日上午,日本受灾的12都道县确认遇难人数11 232人,警方接到家属报失踪人数16 361人,共计27 593人。
材料二 加勒比海地区时有地震发生,但强度不是很大。而海地已经16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地震。但是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时53分,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上午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源距离首都太子港15千米,深度为8千米,由于靠近震源,太子港在更大程度上遭受了破坏性冲击。截至1月26日,地震已造成22.25万人死亡,19.6万人受伤。
(1)分析日本多地震的主要原因。
(2)与日本大地震相比,海地地震人员伤亡惨重,为什么?
答案 (1)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繁。
(2)与日本大地震相比,海地地震造成更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①虽然海地地震震级小,但是震源浅,震中人口密集;②经济落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差,建筑坍塌严重;③长期没有破坏性地震,人们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差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