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届二轮复习新信息背景下的数列问题教案(全国通用)
展开
微专题59 新信息背景下的数列问题
含“新信息”背景的数列问题,以其难度通常位于试卷的最后一题。此类问题有以下几个难点:一是对于新的概念与规则,学生在处理时会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不易抓住信息的关键部分并用于解题之中,二是学生不易发现每一问所指向的知识点,传统题目通常在问法上就直接表明该用哪些知识进行处理,例如“求通项,求和”。但新信息问题所问的因为与新信息相关,所以要运用的知识隐藏的较深,不易让学生找到解题的方向。三是此类问题在设计时通常注重几问之间的联系,即前面问题的处理是为了最后一问做好铺垫。但学生不易发现其中联系,从而导致在处理最后一问时还要重整旗鼓,再加上可能要进行的分类讨论,解题难度陡然增加。本节通过10道例题来说明如何对这种“新信息”题目进行理解与分析,如何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与思路
一、基础知识:
1、此类问题常涉及的知识点
(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与求和公式
(2)数列的单调性
(3)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4)简单的有关整数的结论
(5)数学归纳法与反证法
2、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技巧:
(1)此类问题在设立问题中通常具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特点,第(1)问让你熟悉所创设的定义与背景,第(2),(3)问便进行进一步的应用,那么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前面一问中的过程与结论,因为这本身就是对“新信息”的诠释与应用。抓住“新信息”的特点,找到突破口,第(2)(3)问便可寻找到处理的思路
(2)尽管此类题目与传统的数列“求通项,求和”的风格不同,但其根基也是我们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与方法。所以在考虑问题时也要向一些基本知识点靠拢,弄清本问所考察的与哪个知识点有关,以便找到一些线索。
(3)在分类讨论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以相对简单的情况入手,可能在解决的过程中会发现复杂情况与该情况的联系,或者发现一些通用的做法与思路,使得复杂情况也有章可循。
二、典型例题:
例1:定义:若对任意,数列的前项和都为完全平方数,则称数列为“完全平方数列”;特别的,若存在,使得数列的前项和为完全平方数,则称数列为“部分平方数列”
(1)若数列为“部分平方数列”,且,求使数列的前项和为完全平方数时的值
(2)若数列的前项和,那么数列是否为“完全平方数列”?若是,求出的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试求所有为“完全平方数列”的等差数列
解:(1)思路:依题意可知先求出的表达式,再根据表达式的特点寻找到完全平方式即可
时,
时,
时,是完全平方数
(2)思路:若要观察的前项和是否为完全平方数,则要先求出的通项公式。由可求得,因为为完全平方式,所以若有些项为中对应项的相反数,则再求和时很有可能不是完全平方数。根据时,,可知只有时,恒大于0,即,所以是“完全平方数列”;时,中存在部分项小于0,可知不是“完全平方数列”
解:时,
时,
当,时,
的前项和即为,所以为“完全平方数列”
当时,不是完全平方数
不是“完全平方数列”
综上所述:时,是“完全平方数列”,时,不是“完全平方数列”
(3)思路:依题意可知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应为完全平方式,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出发,可将其通过配方向完全平方式进行靠拢,可得:,所以有,再根据利用整数的特性求解即可。
解:设所求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公差为
若为“完全平方数列”
则,为完全平方式
由①可令
由②令,可得:
代入到③可得:
或
当时,
当时,
当时,符合上式
综上所述,
例2: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满足,,设,.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若,,求实数的最小值;
(3)当时,给出一个新数列,其中设这个新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可以写成 (且)的形式,则称为“指数型和”.问中的项是否存在“指数型和”,若存在,求出所有“指数型和”;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思路:证明为等比数列,可以利用条件中的作为中间桥梁寻找的关系,则有,只需找到的关系,由及可得:,进而代入解出
解:
为公比是的等比数列
(2)思路:由(1)可解出,进而可求出,由可在的情况下得到关于的恒成立不等式,从而通过参变分离可求出的范围:,再验证是否成立即可
解:由(1)可得:
时,
时,
即
当时,成立
(3)思路:时,可代入求出,从而,利用“指数型和”的定义,可先求出前项和,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可否写成的形式,本题不便将变形为的形式,所以考虑利用等式转化为方程是否有解的问题。即判断是否有解。,为偶数时,
为奇数时,。而只是个2相乘,所以可通过对分解后的每个因式能否表示为的形式进行讨论即可。
解:由(1)可得:当时,
当时,
时,
假设中的项存在“指数型和”,则
使得:
当为偶数时:
设,则
可解得:
,即,为“指数型和”
当为奇数时,
若为偶数,则为奇数,为奇数
为奇数,
若为奇数,则为偶数,为个奇数之和也为奇数
当为奇数时,不存在“指数型和”
综上所述:只有为“指数型和”
例3:如果存在常数使得数列满足:若是数列中的一项,则也是数列中的一项,那么就称数列为“兑换数列”,常数是它的“兑换系数”
(1)若数列:是“兑换系数”为的“兑换数列”,求和的值
(2)若有穷递增数列是“兑换系数”为的“兑换数列”,求证:数列的前项和
(3)已知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是,所有项之和是,试判断数列是否为“兑换数列”?如果是,给予证明,并用和表示它的“兑换系数”;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思路:依照“兑换数列”的定义可知,应均在数列中,在第(1)问中涉及两个变量,故考虑寻找两个等量,通过方程解决。其最重要的等量关系就是找到是数列中的哪一项。通过排序可知,则通过不等式性质可知:,此数列一共就4项且单调递增,所以得,从而解得
解:由已知可得:在“兑换数列”中,且
也在该数列中,且
(2)思路:第(1)问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如果数列是有限数列且单调,则由对应生成的数列也单调,且单调性相反。由“兑换数列”的定义即可知两个数列中项应存在相等关系。所以利用这个特征可知在中,由且能够得到,即,根据首尾和是个常数的特点可知求和时使用倒序相加法即可得到
解:不妨设有穷数列的项数为
为递增数列
即
(3)思路:由(2)可得:若有穷单调数列 为“兑换数列”,则要满足。那么在等差数列 中,有性质当且仅当,所以就可得到:,且等差数列若不是常数列,则为单调数列。由这两点并结合(2)的思路则可证明等差数列均为“兑换数列”,,再通过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即可解出
数列是“兑换数列”,证明如下:
设的公差为 若,则递增
设,由可得:
同理,若,则递减
若,则为常数列,只需即可,则
为“兑换数列”
由(2)可知:
例4:设数列满足:①;②所有项;③.[来
设集合,将集合中的元素的最大值记为,即是数列中满足不等式的所有项的项数的最大值.我们称数列为数的伴随数列.例如,数列1,3,5的伴随数列为1,1,2,2,3.
(1)若数列的伴随数列为1,1,1,2,2,2,3,请写出数列;
(2)设,求数列的伴随数列的前30项之和;
(3)若数列的前项和(其中常数),求数列的伴随数列的前项和
(1)思路:首先要根据例子及定义理解什么是“伴随数列”,“是数列中满足不等式的所有项的项数的最大值”,则意味着每取一个值,则可通过解不等式得到的最大值即为,那么按此规律可知在(1)中,,,说明在中,小于等于3的只有1项,即,,则,所以,同理,则
解:
(2)思路:由(1)可知:伴随数列中的项即为解不等式得到的最大值,本题已知,则可建立不等式,则对取每一个值,计算的最大值即可。例如,则;,则;以此类推便可寻找到规律,即时,,即,抓住这个规律即可得到的前30项,进而求和
若考虑解关于的不等式
当时,
当时,
当时,
当时,
的前30项和为
(3)思路:已知即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再结合(2)对“伴随数列”定义的使用,即可建立不等式,从而可得到:,根据项的的特点可考虑以相邻两项为一组进行求和,则需对项数进行奇偶分类讨论,进而得到
,则
解关于的不等式
时,即
当时,即
综上所述:
例5:对于数列,若满足,则称数列为“数列”,定义变换:将“数列”中原有的每个1都变成,原有的每个0都变成.例如:,则,设是“数列”,令
(1)若数列,求数列
(2)若数列共有10项,则数列中连续两项相等的数对至少有多少对?请说明理由
(3)若,记数列中连续两项都是的数对个数为,求关于的表达式
(1)思路:依题意可知变换的特点为1项分裂为2项,所以可将中的项两两一组,再根据规则即可还原为,照此方法即可得到
解:由变换的规则可知:
(2)思路:首先可先观察两次变换的特点,可知,,发现无论是从1开始还是从0开始,两次变换后均可得到一对相邻的数,且首尾也相同,这意味着若中若含相邻的数,则两次变换后这两个数生成的数首尾也将连接成相邻的数对,例如:。进而可知:共有10项,那么两次变换后至少会有对,(例如当时)
若作两次变换:,
中的每一项通过两次变换均生成一对两项相等的数对,所以至少有10对
(3)思路:依题意可将视为一个数列,则所求即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由数列的知识可知,求通项公式常用的手段有三种:利用数列中的项寻找规律并证明;通过递推公式;通过求和公式。所以若不愿列出具体项寻找规律,则需要先找到关于的一个递推公式,即寻找第次变换与前几次变换数对的联系。由(2)可知,若产生数对,则上一步只能为,所以数对的个数与上一步数对(记为)的个数相同。即,再考虑数对的来源,共有两个,一个是由上一步的得到,一个是由上一步的得到
由变换的规则及(2)可知:中数对只能由中的数对生成,中的1共有个(因为每一次变换生成相同个数的,所以中含个1,个0),所以,联立两个等式可得:,消去即可得到关于的递推公式,然后再求得的通项公式即可
解:设中有个数对 ①
另一方面:,且
中和的总个数相等 中项有个
中有个,有个
而中的数对从处只有两条途径能够得到:一个是由中的得到(个),一个是由中的得到(个)
②
由①②可得:
由,可得:
当为偶数时
当为奇数时:
综上所述:
例6:已知数列是正整数的一个全排列,若对每个都有或,则称为数列
(1)写出满足的所有数列
(2)写出一个满足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3)在数列中,记,若数列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求证:或
解:(1)或
(2)思路:中的项为的一个全排列,所以在构造最好符合一定的规律,以便于写出通项公式,由(1)的启发可知的前5个数可为第(1)问中的一种情况,因为或,即只关心相邻两项的差,故可为的一个排列,且,这样就保证了在第2组中,相邻项的差均符合条件,只需验证即可:以为例,则,可知符合题意。按此规律构造,5个数为一组,第组的数为第组对应的数加上5,从而得到
解:由(1)可知,记为的第一组数
考虑构造数列满足,则对任意的,
或
且当时, 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
(3)思路:若的公差为,则,因为中相邻项的差为,所以必然由若干个组成,但不会同时出现且不会同时出现(否则数列会出相同项,不符题意) 即可以写成的形式,且,由此可解得,然后根据的取值分别进行验证,看中的项是否在中(主要抓住),即可判断出的值只能是
解:为等差数列
且由或,可得:或
且
① 若,则 ,不符题意
② 若,则 ,不符题意
③ 若,则
当时,,不符题意
当时,或,所以可以找到这样的使之成立(例如第(2)问中的结论)
④ 若,则,可得不符题意
⑤ 若,则
当时,,不符题意
当时,同③可以找到这样的使之成立(例如第(2)问中的结论)
⑥ 若,则 ,不符题意
综上所述,若为等差数列,则或
例7:若有穷数列满足:(1);(2),则称该数列为“阶非凡数列”
(1)分别写出一个单调递增的“3阶非凡数列”和一个单调递减的“4阶非凡数列”
(2)设,若“阶非凡数列”是等差数列,求其通项公式
(3)记“阶非凡数列”的前项的和为,求证:
①
②
解:(1)3阶非凡数列: 4阶非凡数列:
(2)思路:首先明确其通项公式应该是关于和序数的表达式,要求得通项公式,关键要确定,因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为单调数列,所以由一方面利用等差数列性质可得到,另一方面也可知该数列以为分界线,左右两侧分为正项与负项(与的符号有关),可分进行讨论。当时,为递增数列,从而可知为负项,为正项。再由可得,从而用可表示出,另一方面,进而均可用表示,所以可求得其通项公式。按同样的方法可求出时的通项公式
解: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即
当时,为递增数列
,且;
且
当时,为递减数列,同理可得:
,
即
(3)①证明:当时,
当时,
② 思路一:本题的难点在于不知中各项的符号,但从(1)(2)问可得到一个规律,任意“归化数列”,其正项和为,负项和为,进而可以考虑在求和时正项一组,负项一组进行放缩。
解:依题意可得:中的项有正有负
设中的正项为,负项为,零项为
而(所有系数放大为1)
(所有系数变为)
思路二:本题从通项公式入手,考虑,从而,合并同类项即可得到:,联想到裂项相消,且由第①问可知,可利用放缩及绝对值不等式得到
解:
,且
即不等式得证
小炼有话说:(1)对于“新概念”的题目,要善于利用具体实例或者前面的小问掌握其规律,为最后一问做准备。在本题中通过前两问所总结出的“正项和为,负项和为”即为第三问的突破口
(2)从一个已知数列中抽出若干项形成新数列,要善于运用双字母进行书写。可参考本题中的写法。可以表示出新数列的项源自于的第几项,而表示新数列中该项的序数。一种写法,两个含义均显现其中。
例8:对于数列,把作为新数列的第一项,把或()作为新数列的第项,数列称为数列的一个生成数列.例如,数列的一个生成数列是.已知数列为数列的生成数列,为数列的前项和.
(1)写出的所有可能值;
(2)若生成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于给定的,的所有可能值组成的集合为
.
(1)思路:由“生成数列”的定义可知的前三项可能的值为,进而通过不同的组合可求得
解:由已知可得:,且
可能的求和为:
可能的取值为
(2)思路:本题已知的表达式,可类比在数列中已知求数列通项的方式,得到,计算可得:,由为生成数列可得: ,通过合理组合即可得到:,从而得到通项公式
当时,
当时,
数列为数列的生成数列
若,则以上各种组合中,只有
(3)思路:由生成数列的定义可知,所以其共计中情况。而观察中元素的个数恰好也为个(从取到个),且本题无法一一计算出,故从可取的值的个数与元素个数相等作为突破口,若要证取值集合所给集合相等,则可通过两个步骤证明:一是证明的值一定都在中,可通过,其中为奇数可得,二是证明对于不同的生成数列,其和也必然不同(利用反证法),进而再利用可取的值的个数与的个数均为即可证明结论
共有种情况
,即:
,可知为奇数
满足且分子为奇数的共有种
共有种情况
只需证明两个不同的生成数列,其和不同即可
设数列为两个不同的生成数列,且和分别记为
则
为生成数列,所以
或
不同
,使得
所以种不同的生成数列,其和共有种可能
只有种可能
∴可能值必恰为,共个.
的所有可能值组成的集合为
例9:有限数列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① 对于任意的(),;
② 对于任意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数列中的项.[学
(1)若,且,,,,求的值;
(2)证明:不可能是数列中的项;
(3)求的最大值
解:(1)由①可知:
考虑,依题意三个数至少有一个在中
且
均不在中
(2)思路:本题并不容易去证明“不可能”,故考虑用反证法,先假设可能,再推出矛盾。若均在中,则中至少有一项在里,此时就会“创造出一项”位于中,进而可知这种“创造”是无休止的,所生成的新的项要大于之前的每一个数(数列递增)那么以此类推下去,的项数会无限增加下去,与“为有限数列”矛盾。所以本题的证明可以以“为有限数列”为突破口,假定最后的三项为,则,则比都大,那么只能为,即,同理对于,也可得到,从而推出,与数列递增矛盾。所以不可能是数列中的项
解:(反证法):假设是数列中的项
由②可知:6,10,15中至少有一个是数列中的项,则有限数列的最后一项,且.
由①,.
对于数,由②可知:;对于数,由②可知:.
所以 ,这与①矛盾.
所以 不可能是数列中的项.
(3)思路:本题的主旨在于尽可能构造项数多的,由(2)的证明过程可提供一条线索,当大于1的项超过3项时,则不成立,所以可知中至多有3项,且这3项中两项的乘积等于第三项。同时还可对其进行推广得到中至多有3项,绝对值大于1;然后可将这种思路拓展至其它范围,比如绝对值在0至1之间同理也至多只有3项。再补充上,所以的最大值为,可构造为
解:的最大值为,证明如下:
(1)令,则符合①、②.
(2)设符合①、②,则:
① 中至多有三项,其绝对值大于1.
假设中至少有四项,其绝对值大于1,不妨设,,,是中绝对值最大的四项,其中.
则对有,所以均不是数列中的项,即是数列中的项
同理:也是数列中的项
但
,与①矛盾
②中至多有三项,其绝对值大于0且小于1.
假设中至少有四项,其绝对值大于0且小于1,类似(ⅰ)得出矛盾.
③中至多有两项绝对值等于1.
④中至多有一项等于0.
综合①②③④可知中至多有9项.
由(1),(2)可得,的最大值为9.
例10:对于实数,将满足“且为整数”的实数称为实数的小数部分,用记号表示,对于实数,无穷数列满足如下条件:
其中.
(1)若,求数列;
(2)当时,对任意的,都有,求符合要求的实数构成的集合.
(3)若是有理数,设 (是整数,是正整数,、互质),问对于大于的任意正整数,是否都有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1)思路:按照题目规则可知即为的小数部分,所以只有确定介于哪两个整数之间,才能够求出。由得,,由得,进而发现,且计算的过程与计算相同,可猜想,考虑到可由求出,所以用数学归纳法即可证明
解:
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
假设时,,则时
成立
(2)思路:由(1)的过程可知本题在计算各项时关键要把握住“”里面数的范围, ,意味着故的范围是本问的关键,由得,所以要对分为进行分类讨论,从而确定的结果,得到关于的方程,求解即可
依题意可知
当时,
,解得:
当时,
,解得:
当时,
,解得:
综上所述:
(3)思路:因为,从而,所以也可写成“”的形式,且,所以均可表示为的形式,依规则可知一旦,则后面的项均为0,所以要证明大于的任意正整数,,则需要在中寻找出得0的项。本题已知递推公式,所以考虑以相邻项的关系入手,即寻找与的关系,,确定的范围是关键,对于且可知利用带余除法得到,从而中,所以,再由即可得到,从而可知为递减数列,且均为正整数。则有,此处便可发现突破口,小于的正整数共有个,但中小于的项共有个,则里面必含,即证明结论
解:该结论成立,证明如下:
,即,为正有理数或0
设,则有
,即
若,则可知,所以当时,均有
若,可设
,依假设可知
由可得:
为递减数列,且
对于给定的,若均不为0,
则即小于的整数有个
但小于的正整数为共个,所以矛盾
中至少有一个为0,即存在,使得
从而
,均有,即
三、历年好题精选
1、(2018,北京西城一模)设数列和的项均为,则将数列和的距离定义为.
(1)该出数列和数列的距离
(2)设为满足递推关系的所有数列的集合,和为中的两个元素,且项数均为,若,,和的距离小于,求得最大值;
(3)记是所有项数列或的集合,,且由任何两个元素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证明:中的元素个数小于或等于.
2、已知数列满足,且当时,,记.
(1)写出的所有可能的值;
(2)求的最大值
3、设数列共有项,记该数列前项中的最大项为,该数列后项中的最小项为,.
(1)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试构造一个数列,满足,其中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使得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数列都是单调递增的,并说明理由.
4、设是关于的次多项式,数列的首项,前项和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都成立
(1)若,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试确定所有的自然数,使得能成等差数列
5、(2018,上海五校联考)
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对任意的正整数,总存在正整数,使得,则称数列是“E数列”
(1)数列的前项和,判断数列是否为“E数列”,并说明理由
(2)数列是等差数列,其首项,公差,若数列 是“E数列”,求的值
(3)证明:对任意的等差数列,总存在两个“E数列”,使得成立
习题答案:
1、解析:(1)由公式可得:
(2)由可得:
数列为周期是4的周期数列
中,
中,
由可知,越大,其距离越大
时,
(3)证明,假设中的元素个数大于或等于17个
或
可能的组合为:
中的数列必有三个相同的
设这三个数列分别为:
其中
因为三个数列中每两个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
所以中,至少有3个成立
或
中必有一个成立
同理中必有一个成立,中必有一个成立
即“中至少有两个成立”,或“中至少有两个成立”中必有一个成立
和中必有一个成立,与题意矛盾
假设不成立 中的元素个数小于或等于16个
2、解:(1)由题设,满足条件的数列的所有可能情况有:
; ;;
;
所以,的所有可能的值为:,,,,.
(2)由, 可设,则或(,),因为,所以
.
因为,所以,且为奇数,是由 个1和个构成的数列.
所以
则当的前项取,后项取时最大,
此时.
证明如下:假设的前项中恰有项取,则
的后项中恰有项取,其中,
,,.
.
所以的最大值为.
3、解析:(1)单调递增
(2)由题意可得:,由可得:
即单调递增
,所以
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3)构造数列,其中,可知是递增数列
,
,可知单调递增,满足题意
4、解析:(1)证明:若,则为常数,设
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解:若,由(1)可得不符题意,舍去
若,设
两式相减可得:
若为首项是1,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则
,即为常数列
若,设
同理,若为首项是1,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则
,且
,符合题意
时,存在为等差数列
当时,若为等差数列,则为不高于二次的多项式,所以
综上所述:时,存在为等差数列
5、解析:(1)时,
时,
当时,,假设存在使得
则
不是“E数列”
(2)由的条件可得:
为“E数列”
(3)若等差数列(为常数)
则的前项和是该数列的第项
为“E数列”
对任意等差数列,设
则令
根据上式可知均为“E数列”,且
命题得证
微专题59 新信息背景下的数列问题
含“新信息”背景的数列问题,以其难度通常位于试卷的最后一题。此类问题有以下几个难点:一是对于新的概念与规则,学生在处理时会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不易抓住信息的关键部分并用于解题之中,二是学生不易发现每一问所指向的知识点,传统题目通常在问法上就直接表明该用哪些知识进行处理,例如“求通项,求和”。但新信息问题所问的因为与新信息相关,所以要运用的知识隐藏的较深,不易让学生找到解题的方向。三是此类问题在设计时通常注重几问之间的联系,即前面问题的处理是为了最后一问做好铺垫。但学生不易发现其中联系,从而导致在处理最后一问时还要重整旗鼓,再加上可能要进行的分类讨论,解题难度陡然增加。本节通过10道例题来说明如何对这种“新信息”题目进行理解与分析,如何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与思路
一、基础知识:
1、此类问题常涉及的知识点
(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与求和公式
(2)数列的单调性
(3)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4)简单的有关整数的结论
(5)数学归纳法与反证法
2、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技巧:
(1)此类问题在设立问题中通常具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特点,第(1)问让你熟悉所创设的定义与背景,第(2),(3)问便进行进一步的应用,那么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前面一问中的过程与结论,因为这本身就是对“新信息”的诠释与应用。抓住“新信息”的特点,找到突破口,第(2)(3)问便可寻找到处理的思路
(2)尽管此类题目与传统的数列“求通项,求和”的风格不同,但其根基也是我们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与方法。所以在考虑问题时也要向一些基本知识点靠拢,弄清本问所考察的与哪个知识点有关,以便找到一些线索。
(3)在分类讨论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以相对简单的情况入手,可能在解决的过程中会发现复杂情况与该情况的联系,或者发现一些通用的做法与思路,使得复杂情况也有章可循。
二、典型例题:
例1:定义:若对任意,数列的前项和都为完全平方数,则称数列为“完全平方数列”;特别的,若存在,使得数列的前项和为完全平方数,则称数列为“部分平方数列”
(1)若数列为“部分平方数列”,且,求使数列的前项和为完全平方数时的值
(2)若数列的前项和,那么数列是否为“完全平方数列”?若是,求出的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试求所有为“完全平方数列”的等差数列
解:(1)思路:依题意可知先求出的表达式,再根据表达式的特点寻找到完全平方式即可
时,
时,
时,是完全平方数
(2)思路:若要观察的前项和是否为完全平方数,则要先求出的通项公式。由可求得,因为为完全平方式,所以若有些项为中对应项的相反数,则再求和时很有可能不是完全平方数。根据时,,可知只有时,恒大于0,即,所以是“完全平方数列”;时,中存在部分项小于0,可知不是“完全平方数列”
解:时,
时,
当,时,
的前项和即为,所以为“完全平方数列”
当时,不是完全平方数
不是“完全平方数列”
综上所述:时,是“完全平方数列”,时,不是“完全平方数列”
(3)思路:依题意可知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应为完全平方式,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出发,可将其通过配方向完全平方式进行靠拢,可得:,所以有,再根据利用整数的特性求解即可。
解:设所求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公差为
若为“完全平方数列”
则,为完全平方式
由①可令
由②令,可得:
代入到③可得:
或
当时,
当时,
当时,符合上式
综上所述,
例2: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满足,,设,.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若,,求实数的最小值;
(3)当时,给出一个新数列,其中设这个新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可以写成 (且)的形式,则称为“指数型和”.问中的项是否存在“指数型和”,若存在,求出所有“指数型和”;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思路:证明为等比数列,可以利用条件中的作为中间桥梁寻找的关系,则有,只需找到的关系,由及可得:,进而代入解出
解:
为公比是的等比数列
(2)思路:由(1)可解出,进而可求出,由可在的情况下得到关于的恒成立不等式,从而通过参变分离可求出的范围:,再验证是否成立即可
解:由(1)可得:
时,
时,
即
当时,成立
(3)思路:时,可代入求出,从而,利用“指数型和”的定义,可先求出前项和,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可否写成的形式,本题不便将变形为的形式,所以考虑利用等式转化为方程是否有解的问题。即判断是否有解。,为偶数时,
为奇数时,。而只是个2相乘,所以可通过对分解后的每个因式能否表示为的形式进行讨论即可。
解:由(1)可得:当时,
当时,
时,
假设中的项存在“指数型和”,则
使得:
当为偶数时:
设,则
可解得:
,即,为“指数型和”
当为奇数时,
若为偶数,则为奇数,为奇数
为奇数,
若为奇数,则为偶数,为个奇数之和也为奇数
当为奇数时,不存在“指数型和”
综上所述:只有为“指数型和”
例3:如果存在常数使得数列满足:若是数列中的一项,则也是数列中的一项,那么就称数列为“兑换数列”,常数是它的“兑换系数”
(1)若数列:是“兑换系数”为的“兑换数列”,求和的值
(2)若有穷递增数列是“兑换系数”为的“兑换数列”,求证:数列的前项和
(3)已知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是,所有项之和是,试判断数列是否为“兑换数列”?如果是,给予证明,并用和表示它的“兑换系数”;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思路:依照“兑换数列”的定义可知,应均在数列中,在第(1)问中涉及两个变量,故考虑寻找两个等量,通过方程解决。其最重要的等量关系就是找到是数列中的哪一项。通过排序可知,则通过不等式性质可知:,此数列一共就4项且单调递增,所以得,从而解得
解:由已知可得:在“兑换数列”中,且
也在该数列中,且
(2)思路:第(1)问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如果数列是有限数列且单调,则由对应生成的数列也单调,且单调性相反。由“兑换数列”的定义即可知两个数列中项应存在相等关系。所以利用这个特征可知在中,由且能够得到,即,根据首尾和是个常数的特点可知求和时使用倒序相加法即可得到
解:不妨设有穷数列的项数为
为递增数列
即
(3)思路:由(2)可得:若有穷单调数列 为“兑换数列”,则要满足。那么在等差数列 中,有性质当且仅当,所以就可得到:,且等差数列若不是常数列,则为单调数列。由这两点并结合(2)的思路则可证明等差数列均为“兑换数列”,,再通过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即可解出
数列是“兑换数列”,证明如下:
设的公差为 若,则递增
设,由可得:
同理,若,则递减
若,则为常数列,只需即可,则
为“兑换数列”
由(2)可知:
例4:设数列满足:①;②所有项;③.[来
设集合,将集合中的元素的最大值记为,即是数列中满足不等式的所有项的项数的最大值.我们称数列为数的伴随数列.例如,数列1,3,5的伴随数列为1,1,2,2,3.
(1)若数列的伴随数列为1,1,1,2,2,2,3,请写出数列;
(2)设,求数列的伴随数列的前30项之和;
(3)若数列的前项和(其中常数),求数列的伴随数列的前项和
(1)思路:首先要根据例子及定义理解什么是“伴随数列”,“是数列中满足不等式的所有项的项数的最大值”,则意味着每取一个值,则可通过解不等式得到的最大值即为,那么按此规律可知在(1)中,,,说明在中,小于等于3的只有1项,即,,则,所以,同理,则
解:
(2)思路:由(1)可知:伴随数列中的项即为解不等式得到的最大值,本题已知,则可建立不等式,则对取每一个值,计算的最大值即可。例如,则;,则;以此类推便可寻找到规律,即时,,即,抓住这个规律即可得到的前30项,进而求和
若考虑解关于的不等式
当时,
当时,
当时,
当时,
的前30项和为
(3)思路:已知即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再结合(2)对“伴随数列”定义的使用,即可建立不等式,从而可得到:,根据项的的特点可考虑以相邻两项为一组进行求和,则需对项数进行奇偶分类讨论,进而得到
,则
解关于的不等式
时,即
当时,即
综上所述:
例5:对于数列,若满足,则称数列为“数列”,定义变换:将“数列”中原有的每个1都变成,原有的每个0都变成.例如:,则,设是“数列”,令
(1)若数列,求数列
(2)若数列共有10项,则数列中连续两项相等的数对至少有多少对?请说明理由
(3)若,记数列中连续两项都是的数对个数为,求关于的表达式
(1)思路:依题意可知变换的特点为1项分裂为2项,所以可将中的项两两一组,再根据规则即可还原为,照此方法即可得到
解:由变换的规则可知:
(2)思路:首先可先观察两次变换的特点,可知,,发现无论是从1开始还是从0开始,两次变换后均可得到一对相邻的数,且首尾也相同,这意味着若中若含相邻的数,则两次变换后这两个数生成的数首尾也将连接成相邻的数对,例如:。进而可知:共有10项,那么两次变换后至少会有对,(例如当时)
若作两次变换:,
中的每一项通过两次变换均生成一对两项相等的数对,所以至少有10对
(3)思路:依题意可将视为一个数列,则所求即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由数列的知识可知,求通项公式常用的手段有三种:利用数列中的项寻找规律并证明;通过递推公式;通过求和公式。所以若不愿列出具体项寻找规律,则需要先找到关于的一个递推公式,即寻找第次变换与前几次变换数对的联系。由(2)可知,若产生数对,则上一步只能为,所以数对的个数与上一步数对(记为)的个数相同。即,再考虑数对的来源,共有两个,一个是由上一步的得到,一个是由上一步的得到
由变换的规则及(2)可知:中数对只能由中的数对生成,中的1共有个(因为每一次变换生成相同个数的,所以中含个1,个0),所以,联立两个等式可得:,消去即可得到关于的递推公式,然后再求得的通项公式即可
解:设中有个数对 ①
另一方面:,且
中和的总个数相等 中项有个
中有个,有个
而中的数对从处只有两条途径能够得到:一个是由中的得到(个),一个是由中的得到(个)
②
由①②可得:
由,可得:
当为偶数时
当为奇数时:
综上所述:
例6:已知数列是正整数的一个全排列,若对每个都有或,则称为数列
(1)写出满足的所有数列
(2)写出一个满足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3)在数列中,记,若数列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求证:或
解:(1)或
(2)思路:中的项为的一个全排列,所以在构造最好符合一定的规律,以便于写出通项公式,由(1)的启发可知的前5个数可为第(1)问中的一种情况,因为或,即只关心相邻两项的差,故可为的一个排列,且,这样就保证了在第2组中,相邻项的差均符合条件,只需验证即可:以为例,则,可知符合题意。按此规律构造,5个数为一组,第组的数为第组对应的数加上5,从而得到
解:由(1)可知,记为的第一组数
考虑构造数列满足,则对任意的,
或
且当时, 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
(3)思路:若的公差为,则,因为中相邻项的差为,所以必然由若干个组成,但不会同时出现且不会同时出现(否则数列会出相同项,不符题意) 即可以写成的形式,且,由此可解得,然后根据的取值分别进行验证,看中的项是否在中(主要抓住),即可判断出的值只能是
解:为等差数列
且由或,可得:或
且
① 若,则 ,不符题意
② 若,则 ,不符题意
③ 若,则
当时,,不符题意
当时,或,所以可以找到这样的使之成立(例如第(2)问中的结论)
④ 若,则,可得不符题意
⑤ 若,则
当时,,不符题意
当时,同③可以找到这样的使之成立(例如第(2)问中的结论)
⑥ 若,则 ,不符题意
综上所述,若为等差数列,则或
例7:若有穷数列满足:(1);(2),则称该数列为“阶非凡数列”
(1)分别写出一个单调递增的“3阶非凡数列”和一个单调递减的“4阶非凡数列”
(2)设,若“阶非凡数列”是等差数列,求其通项公式
(3)记“阶非凡数列”的前项的和为,求证:
①
②
解:(1)3阶非凡数列: 4阶非凡数列:
(2)思路:首先明确其通项公式应该是关于和序数的表达式,要求得通项公式,关键要确定,因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为单调数列,所以由一方面利用等差数列性质可得到,另一方面也可知该数列以为分界线,左右两侧分为正项与负项(与的符号有关),可分进行讨论。当时,为递增数列,从而可知为负项,为正项。再由可得,从而用可表示出,另一方面,进而均可用表示,所以可求得其通项公式。按同样的方法可求出时的通项公式
解: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即
当时,为递增数列
,且;
且
当时,为递减数列,同理可得:
,
即
(3)①证明:当时,
当时,
② 思路一:本题的难点在于不知中各项的符号,但从(1)(2)问可得到一个规律,任意“归化数列”,其正项和为,负项和为,进而可以考虑在求和时正项一组,负项一组进行放缩。
解:依题意可得:中的项有正有负
设中的正项为,负项为,零项为
而(所有系数放大为1)
(所有系数变为)
思路二:本题从通项公式入手,考虑,从而,合并同类项即可得到:,联想到裂项相消,且由第①问可知,可利用放缩及绝对值不等式得到
解:
,且
即不等式得证
小炼有话说:(1)对于“新概念”的题目,要善于利用具体实例或者前面的小问掌握其规律,为最后一问做准备。在本题中通过前两问所总结出的“正项和为,负项和为”即为第三问的突破口
(2)从一个已知数列中抽出若干项形成新数列,要善于运用双字母进行书写。可参考本题中的写法。可以表示出新数列的项源自于的第几项,而表示新数列中该项的序数。一种写法,两个含义均显现其中。
例8:对于数列,把作为新数列的第一项,把或()作为新数列的第项,数列称为数列的一个生成数列.例如,数列的一个生成数列是.已知数列为数列的生成数列,为数列的前项和.
(1)写出的所有可能值;
(2)若生成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于给定的,的所有可能值组成的集合为
.
(1)思路:由“生成数列”的定义可知的前三项可能的值为,进而通过不同的组合可求得
解:由已知可得:,且
可能的求和为:
可能的取值为
(2)思路:本题已知的表达式,可类比在数列中已知求数列通项的方式,得到,计算可得:,由为生成数列可得: ,通过合理组合即可得到:,从而得到通项公式
当时,
当时,
数列为数列的生成数列
若,则以上各种组合中,只有
(3)思路:由生成数列的定义可知,所以其共计中情况。而观察中元素的个数恰好也为个(从取到个),且本题无法一一计算出,故从可取的值的个数与元素个数相等作为突破口,若要证取值集合所给集合相等,则可通过两个步骤证明:一是证明的值一定都在中,可通过,其中为奇数可得,二是证明对于不同的生成数列,其和也必然不同(利用反证法),进而再利用可取的值的个数与的个数均为即可证明结论
共有种情况
,即:
,可知为奇数
满足且分子为奇数的共有种
共有种情况
只需证明两个不同的生成数列,其和不同即可
设数列为两个不同的生成数列,且和分别记为
则
为生成数列,所以
或
不同
,使得
所以种不同的生成数列,其和共有种可能
只有种可能
∴可能值必恰为,共个.
的所有可能值组成的集合为
例9:有限数列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① 对于任意的(),;
② 对于任意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数列中的项.[学
(1)若,且,,,,求的值;
(2)证明:不可能是数列中的项;
(3)求的最大值
解:(1)由①可知:
考虑,依题意三个数至少有一个在中
且
均不在中
(2)思路:本题并不容易去证明“不可能”,故考虑用反证法,先假设可能,再推出矛盾。若均在中,则中至少有一项在里,此时就会“创造出一项”位于中,进而可知这种“创造”是无休止的,所生成的新的项要大于之前的每一个数(数列递增)那么以此类推下去,的项数会无限增加下去,与“为有限数列”矛盾。所以本题的证明可以以“为有限数列”为突破口,假定最后的三项为,则,则比都大,那么只能为,即,同理对于,也可得到,从而推出,与数列递增矛盾。所以不可能是数列中的项
解:(反证法):假设是数列中的项
由②可知:6,10,15中至少有一个是数列中的项,则有限数列的最后一项,且.
由①,.
对于数,由②可知:;对于数,由②可知:.
所以 ,这与①矛盾.
所以 不可能是数列中的项.
(3)思路:本题的主旨在于尽可能构造项数多的,由(2)的证明过程可提供一条线索,当大于1的项超过3项时,则不成立,所以可知中至多有3项,且这3项中两项的乘积等于第三项。同时还可对其进行推广得到中至多有3项,绝对值大于1;然后可将这种思路拓展至其它范围,比如绝对值在0至1之间同理也至多只有3项。再补充上,所以的最大值为,可构造为
解:的最大值为,证明如下:
(1)令,则符合①、②.
(2)设符合①、②,则:
① 中至多有三项,其绝对值大于1.
假设中至少有四项,其绝对值大于1,不妨设,,,是中绝对值最大的四项,其中.
则对有,所以均不是数列中的项,即是数列中的项
同理:也是数列中的项
但
,与①矛盾
②中至多有三项,其绝对值大于0且小于1.
假设中至少有四项,其绝对值大于0且小于1,类似(ⅰ)得出矛盾.
③中至多有两项绝对值等于1.
④中至多有一项等于0.
综合①②③④可知中至多有9项.
由(1),(2)可得,的最大值为9.
例10:对于实数,将满足“且为整数”的实数称为实数的小数部分,用记号表示,对于实数,无穷数列满足如下条件:
其中.
(1)若,求数列;
(2)当时,对任意的,都有,求符合要求的实数构成的集合.
(3)若是有理数,设 (是整数,是正整数,、互质),问对于大于的任意正整数,是否都有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1)思路:按照题目规则可知即为的小数部分,所以只有确定介于哪两个整数之间,才能够求出。由得,,由得,进而发现,且计算的过程与计算相同,可猜想,考虑到可由求出,所以用数学归纳法即可证明
解:
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时,
假设时,,则时
成立
(2)思路:由(1)的过程可知本题在计算各项时关键要把握住“”里面数的范围, ,意味着故的范围是本问的关键,由得,所以要对分为进行分类讨论,从而确定的结果,得到关于的方程,求解即可
依题意可知
当时,
,解得:
当时,
,解得:
当时,
,解得:
综上所述:
(3)思路:因为,从而,所以也可写成“”的形式,且,所以均可表示为的形式,依规则可知一旦,则后面的项均为0,所以要证明大于的任意正整数,,则需要在中寻找出得0的项。本题已知递推公式,所以考虑以相邻项的关系入手,即寻找与的关系,,确定的范围是关键,对于且可知利用带余除法得到,从而中,所以,再由即可得到,从而可知为递减数列,且均为正整数。则有,此处便可发现突破口,小于的正整数共有个,但中小于的项共有个,则里面必含,即证明结论
解:该结论成立,证明如下:
,即,为正有理数或0
设,则有
,即
若,则可知,所以当时,均有
若,可设
,依假设可知
由可得:
为递减数列,且
对于给定的,若均不为0,
则即小于的整数有个
但小于的正整数为共个,所以矛盾
中至少有一个为0,即存在,使得
从而
,均有,即
三、历年好题精选
1、(2018,北京西城一模)设数列和的项均为,则将数列和的距离定义为.
(1)该出数列和数列的距离
(2)设为满足递推关系的所有数列的集合,和为中的两个元素,且项数均为,若,,和的距离小于,求得最大值;
(3)记是所有项数列或的集合,,且由任何两个元素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证明:中的元素个数小于或等于.
2、已知数列满足,且当时,,记.
(1)写出的所有可能的值;
(2)求的最大值
3、设数列共有项,记该数列前项中的最大项为,该数列后项中的最小项为,.
(1)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试构造一个数列,满足,其中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使得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数列都是单调递增的,并说明理由.
4、设是关于的次多项式,数列的首项,前项和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都成立
(1)若,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试确定所有的自然数,使得能成等差数列
5、(2018,上海五校联考)
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对任意的正整数,总存在正整数,使得,则称数列是“E数列”
(1)数列的前项和,判断数列是否为“E数列”,并说明理由
(2)数列是等差数列,其首项,公差,若数列 是“E数列”,求的值
(3)证明:对任意的等差数列,总存在两个“E数列”,使得成立
习题答案:
1、解析:(1)由公式可得:
(2)由可得:
数列为周期是4的周期数列
中,
中,
由可知,越大,其距离越大
时,
(3)证明,假设中的元素个数大于或等于17个
或
可能的组合为:
中的数列必有三个相同的
设这三个数列分别为:
其中
因为三个数列中每两个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
所以中,至少有3个成立
或
中必有一个成立
同理中必有一个成立,中必有一个成立
即“中至少有两个成立”,或“中至少有两个成立”中必有一个成立
和中必有一个成立,与题意矛盾
假设不成立 中的元素个数小于或等于16个
2、解:(1)由题设,满足条件的数列的所有可能情况有:
; ;;
;
所以,的所有可能的值为:,,,,.
(2)由, 可设,则或(,),因为,所以
.
因为,所以,且为奇数,是由 个1和个构成的数列.
所以
则当的前项取,后项取时最大,
此时.
证明如下:假设的前项中恰有项取,则
的后项中恰有项取,其中,
,,.
.
所以的最大值为.
3、解析:(1)单调递增
(2)由题意可得:,由可得:
即单调递增
,所以
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3)构造数列,其中,可知是递增数列
,
,可知单调递增,满足题意
4、解析:(1)证明:若,则为常数,设
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解:若,由(1)可得不符题意,舍去
若,设
两式相减可得:
若为首项是1,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则
,即为常数列
若,设
同理,若为首项是1,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则
,且
,符合题意
时,存在为等差数列
当时,若为等差数列,则为不高于二次的多项式,所以
综上所述:时,存在为等差数列
5、解析:(1)时,
时,
当时,,假设存在使得
则
不是“E数列”
(2)由的条件可得:
为“E数列”
(3)若等差数列(为常数)
则的前项和是该数列的第项
为“E数列”
对任意等差数列,设
则令
根据上式可知均为“E数列”,且
命题得证
相关资料
更多